乡村振兴记丨糯米酒让农村妇女找到自身价值
大岭下村位于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京溪园镇东南面,距离揭西县城约30 公里,属客家民系,通用客家方言,村民主要以务农和外出务工为主。
在逐渐空心化的大岭下村,“三留守”问题严重,逐渐衍生出公共服务无人回应、困难群体社区支持网络薄弱等问题,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妇女家庭责任重但自我认同感低等。2017 年8 月,京溪园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入村服务后,通过撬动妇女的力量改变了这一状况。
挖掘优势,留守妇女聚起来
为满足留守儿童陪伴、教育等需求,社会工作者在大岭下村设立了社区学习班,为村里的孩子提供课业辅导、心理疏导、兴趣课程等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妇女从繁重的照顾儿童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也与社会工作者有了更多的接触。
社会工作者在访谈中发现,男人在外打工,妇女一方面要照顾家庭,另一方面还要打点儿零工补贴家用。平常她们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所以对于社会工作者组织的活动特别积极,也渴望生活能多一些色彩。
社会工作者了解到,大岭下村的妇女都有一些小手艺和生活技能,比如做药用凉茶、橄榄小零食等,她们对此却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自己除了能做家务一无是处。社会工作者引导她们要看到自身的价值,建议其成立一个妇女组织,一来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二来也可以为家庭增收。
经过一段时间的招募邀请,有9 个妇女成为妇女小组的成员,她们有的是社区学习班儿童的家长, 有的是热心村民,还有的是民政对象……社会工作者为小组申请了李嘉诚基金会项目,有了资金支持, 大家干事的劲头更足了。
小组成立了,可是要做什么产品呢?社会工作者调研得知,这里的妇女坐月子都会喝糯米酒,对于大岭下村村民来说,糯米酒的制作技艺、饮用习惯是一代代传承的, 小组的几个骨干就是制作糯米酒的高手。大家综合时令、成本、销路等要素,一致同意将制作和售卖糯米酒作为小组的发展方向。
盘活阵地,生产互助动起来
社会工作者作为教育者、引导者、资源链接者,推动着小组一步步发展起来……
2018 年3 月,小组有了小组领袖、团队分工及会议机制等初步架构,并正式命名为“妇女生产互助小组”。社会工作者也与小组成员讨论,形成了明确的生产流程、收益分配方式等。
在社会工作者的协调下,村委会同意将社工站对面闲置的厨房(原村里的公共厨房)无偿提供, 作为小组的活动阵地。
闲置了10 多年的公共厨房堆满了垃圾、落满了灰尘。社会工作者先是提前通知村民,让他们把各自的东西搬走,后来同妇女一起打扫卫生,扫出来的垃圾装满一铁斗车。在村里老人的指点下,社会工作者还帮助修整了厨房中闲置了很久的水井,使之成为清洁过程中的“大救星”……
厨房周围的巷子和前面的空地都变干净了,村子里的老人和小孩又多了一个平时走动和聚集的地方。村民从一开始的不理解到支持,再到后来加入服务大岭下村的队伍中。妇女们在这一过程中,归属感和凝聚力也在逐渐增强,大家更有动力的同时也对妇女小组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为了保证生产的有序、团队的凝聚等,社会工作者还链接了汕头大学教育基金项目资金,支持小组每月开一次小组例会、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小组团建活动,每半年形成一个生产周期。妇女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她们从没想到过,生活中常见的糯米酒,可以让她们有这么多聊不完的话题,也可以让她们创造价值。
为扩大糯米酒产品的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社会工作者组织妇女外出学习交流,向周边做得好的村庄取经,并引导小组召开年度展示会。展示会采用茶话会的形式, 邀请了村内德高望重的居民和其他有兴趣的游客,大家品尝糯米酒, 聊村庄历史,对糯米酒背后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展示会后,社会工作者还和小组骨干总结讨论前两批产品的销售情况,分析确定第三批产品的生产方向……小组越来越成熟,妇女在生产销售环节成为主要负责人。
保育传承,社区文化火起来
糯米酒、糯米文化是大岭下村特有的一种文化象征,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人对此了解得越来越少。在糯米酒的酿造、宣传、售卖过程中,妇女们开始懂得产品的真正意义,产出的糯米酒带着大岭下村的印记,重新走入村民尤其是年轻人的视野。社会工作者抓住契机,以客家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深度访谈收集文化素材,形成社区学习班教材、宣传品等,推动社区文化传承和传播, 在此过程中也提高了妇女的社区参与动力和能力。
社会工作者还与大岭下村村民一起寻找农村特色——石磨、犁耙、谷耙、锄头、扁担、蓑衣蓑笠等,邀请村民们一起制作农村独有的手工艺品,如簸箕、鸡笼、藤椅等。社工站专门腾出一角来陈列这些老物件,形成独特的大岭下村博物角……以糯米酒为代表的客家文化传播开来,无论村民身在何方, 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增强了对村落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妇女生产互助小组的影响并不仅限于此。根据收益资金分配机制, 每个产品带来的收益,其中有 40% 作为妇女小组成员收入,提升留守妇女的经济收益;25% 用于扩大生产,为增加糯米酒产量或孵化第二个产品储蓄资金;15% 投入社区学习班,促进妇女与儿童建立互动互联网络;15% 作为公益基金,用于扶助社区其他困难群体;剩下的5% 作为管理费用,用于妇女小组团建活动支出。在小组资金的支持下, 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服务项目的自给自足,尤其是社区学习班得以长期发展,留守儿童有了更好的社区教育。
▲妇女小组成员为社区学习班孩子普及博物角老物件知识
留守妇女们从不善言辞到主动表达,从被动参与到主动负责, 从社会工作者主导到主动思考, 一步步找到了个人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她们的积极参与让村庄有了新的希望。
(广东省揭西县京溪园镇社会工作服务站供稿)
END
责编:夏学娟
制作:谢霄
投稿平台:
tg.shehuiwang.cn
今日头条:中国社会工作
抖音:中国社会工作
微博:中国社会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