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雷锋日丨临时抗疫志愿服务,如何转变为长效社区服务?

宋利 中国社会工作 2022-10-15


3月5日是全国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受雷锋精神的感召,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无数志愿者踊跃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也形成了一支支临时抗疫志愿服务队伍。在疫情结束后,这些队伍会走向何方?能否向社区志愿服务组织转变以发挥长效作用?


近两年来,由于志愿服务政策推动和防疫志愿动员的号召,我国基层社区志愿组织,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的社区志愿组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服务质量上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效果。但是由于抗疫期间志愿组织形成的方式和结构问题,导致其很难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使得大部分社区志愿组织在疫情稳定后面临解组的风险,无法有效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裕强街道安和苑社区爱心志愿服务队为例,通过分析其由志愿抗疫组织向社区服务组织的转变过程和模式经验,以期为其他地区抗疫志愿类组织的转型和持续化发展提供启发和参考。

社工组织志愿者开展协商议事会议,讨论组织发展方向




案例背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无数志愿者踊跃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参与协助街道、派出所、疾控中心完成人员流调任务,对所涉及风险点位进行排查,协助社区进行核酸检测等,为社区防疫抗疫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社区和专业社工的组织下,志愿者们逐渐由个体志愿走向集体公益,形成了一个个抗疫志愿组织。但是,在当地疫情结束后,很多组织没有延续已有的活力和积极性,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没有持续地发挥志愿服务育人和公益助人的作用。

“安和苑爱心志愿服务队”是在2021年1月石家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经由社工临时招募和组建的一支志愿服务队伍,成立之初的主要目的是协助社区做防疫配合和社区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由于疫情结束后任务减少,队伍面临着成员积极性减弱、组织结构松散和目标定位模糊的问题。在社工的积极介入下,该队伍组织成员重新梳理了志愿服务的愿景,完善了内部治理结构,并明确了其在社区为老服务、社区环境保护、社区公共安全防护等三个治理层面的参与定位,开展了数十次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成功实现了由抗疫志愿组织到社区服务组织的转型。




转型之路

在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防疫抗疫、社区有我”项目的支持下,专业社工从“有事可做—有形可塑—有志可谋—有机可乘”四个转型维度出发,运用专业理论视角和服务方法,开展持续的帮扶和督导服务,帮助安和苑爱心志愿服务队建立了明确的服务愿景,自身队伍规模也得到不断壮大,最终在社区为老敬老服务中寻找到社区参与的方向,开展了持续性的志愿公益服务,成功实现了组织的转型。 

(一)有“事”可做——寻找社区参与的渠道 

社区志愿组织作为社会治理中公众参与的一部分,必须要明确自身定位,厘清自身任务。疫情期间的志愿者们都是在政府和社区的带领下开展相关服务,而随着疫情的结束,社区志愿组织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干什么、能干什么,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丧失了志愿主体性和积极性,淡出志愿服务的舞台。 

为了打破这一转型困境,社工从社区常规性志愿服务入手,动员社区其他力量的支持,为组织寻找参与社区治理服务的渠道。为此,社工邀请社区工作者、物业公司、社区社会组织代表和志愿组织代表开展社区治理多方座谈会,引导各方就本社区居民结构、实际情况、志愿队的发展方向、服务如何开展等问题展开了交流和探讨,协助组织寻找社区志愿服务的方向。在社区其他参与主体的支持和社工的引导鼓励下,组织代表同意参与社区治安巡逻和垃圾分类督察服务。随后社工为其开展了志愿服务意识、服务技巧、协商议事和消防安全知识等专题培训,协助其融入社区志愿服务,为组织的顺利转型奠定初步的基础。

▲安和苑志愿者开展社区老人健康体检活动


(二)有“章”可循——优化志愿组织的内部治理结构
社区抗疫志愿组织大多数由社区临时招募和组建,其成员本身的异质性比较高,组织分化程度明显,这成为组织发展和转型的一大瓶颈。为了实现志愿组织的长效发展和服务转型,志愿组织就必须要建立明确的内部分工和服务发展机制来规范组织的良好运行,提升志愿服务的规模化效应,以保证其转型的步伐不会紊乱。

在协助志愿组织寻找社区服务和治理参与渠道的基础上,社工协助志愿组织进行了内部治理建设,以协商议事讨论会议的形式确定了组织的志愿服务方向、组织简介、成员分工、内部架构、服务章程,并将4名骨干成员进行了职责分工。同时,在社工的提议和组织领袖的号召下,建立了组织内部奖惩机制,从简单的社区巡逻和督察的出勤率入手,对于每次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志愿者进行签到登记,逐步规范了组织的发展,形成了稳定且持续的合力。 

(三)有“志”可谋——引导组织明确自身的服务愿景

彼得·圣吉指出:“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向或景象,它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在人类群体活动中,很少有像共同愿景能激发出这样强大的力量。”共同愿景就是社区志愿组织希望创造什么价值,希望达成什么目标,希望共享什么乐趣,它为社区志愿组织成员明确方向,赋予使命,是凝聚团队的内核,也是促进其持续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保障。在抗疫志愿组织的转型过程中,需要社工逐步引导成员寻找和建立自己的服务愿景,使组织成员的服务意识逐渐沉淀,这是决定转型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随着安和苑社区志愿者在社区环境保护督察和治安巡逻服务的深入,成员对于社区的认同感也逐渐加强,但是也有部分成员表示,不想一直在这种社区边缘服务中做服务,认为自己应该有更明确的志愿任务。社工感觉时机已经成熟,协助组织建立属于自己的服务愿景。

社工以分组讨论的形式,首先,用“鱼骨图”的方式分析当前社区为老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其次,以头脑风暴方法,引导志愿组织成员表达自己的服务期待;最后,灵活利用“卡片法”汇聚小组的意见,最终将组织的服务愿景定为“协助建立老年宜居型社区”。 

(四)有“机”可乘——搭建可实现组织愿景的平台

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来看,一个组织在取得属于自己的社会资本以后,为了持续发展,就必须以个体行动去回报社会资本,形成一个社会资本的利用闭环,目的是为了将社会资本进一步扩大以再次获取资源,从而推动组织的持续发展。抗疫志愿组织在明确自身的服务愿景、完善内部结构规范的基础上,需要在社区治理服务中寻找到可以兑现组织“服务愿景”的平台,真正实现组织的转型。 
为了帮助组织安和苑社区志愿者实现“老年宜居型社区”的服务愿景,社工调动了社区周边的养老集团、已有的为老志愿组织等资源,为志愿组织提供了一系列的为老活动宣讲和服务指导,并以重阳节为契机,让组织独立策划和开展了安和苑社区第一届重阳节敬老为老服务主题系列活动,让组织成员在社区为老服务中树立了信心,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志愿服务价值。随后,社工鼓励组织成员动员和招募在养老照护、健康管理和理发等方面具有经验的居民,在壮大自身队伍的同时,提升社区为老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转型后志愿者为社区老人开展公益理发




经验总结 

社区抗疫志愿队伍由于其成立的“临时性”和服务的“被动性”,使得组织的后期发展面临着成员服务意愿比较单一和组织的延展性较低等问题,因而在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维度的介入。

第一,要协助组织建立服务愿景。服务愿景是一个志愿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和意愿,是组织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社工可利用会议讨论和协商议事的技巧,协助组织成员明确服务愿景,并形成纲领性报告时刻提醒成员。

第二,要发挥社会工作者灵活的角色,引导、组织和支持组织的发展。转型前期社工可能是组织者和号召者的角色,并且占据主导地位;中期社工主要以协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参与组织成员的讨论,以制定相关标准;转型后期社工主要是资源链接者和鼓励者的角色,帮助组织对接社区周边资源,并鼓励成员的持续参与。 
截至目前,安和苑爱心志愿服务队在社区的统一领导和社工的协助下,在安和苑社区及其周边社区定期开展社区困境老人和风险家庭帮扶活动,得到了社区和服务对象的一致认可。其主要成功经验如下:

一是“结构转型”固基础。从抗疫志愿服务到社区志愿服务的转化过程中,要延续志愿者自身的服务意愿和参与性,这就需要社区常规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保持志愿者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人员分工和激励制度,实现组织的结构转型。

二是“目标转型”定方向。抗疫志愿组织的最初目标是协助社区开展抗疫防疫工作,在向社区服务转型期间需要重申志愿者的初心,帮助组织建立社区治理层面的服务愿景,在愿景的引导下组织成员可以延续志愿情怀,实现自身的志愿价值。

三是“服务转型”促发展。衡量一个志愿组织是否真正转型成功取决于其是否在社区有一个固定且持续的服务方向,很多抗疫类组织会根据成员的期望和组织的服务愿景选取一些社区特定人群的服务,并且由易到难逐步参与,让组织成员持续感受到社区志愿服务带来的获得感,真正实现组织的服务转型。 

(作者系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社会工作专业教师)


作者:宋利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END



责编:夏学娟

制作:周晓明

往期推荐



加快培养社工、志愿者服务老年健康!15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

直击北京冬奥会城市志愿服务

亿万志愿者:把无数“小善”汇成社会“大善”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赞”和“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