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心理危机,哀伤与抑郁|从《司藤》又热搜

儒者如墨 2023-05-18

心理危机 哀伤与抑郁

昨无意间看到《司藤》又上了热搜,有翻到2021年该剧播出后女主演员景甜微博中发的对“司藤”剧本及角色的感触、感知…

后又看到其在某节目中谈某些经历时提到“其实有些时候心情的养生,可能会比身体的养生更重要”…

无意去谈论热搜之事,摆渡人,永远都是自己,借此,谈一谈心理危机、哀伤与抑郁的话题,本篇提到偶尔阅读(目前只读了部分)的“《幽微的人性》(作者:李玫瑾)及《心理学通识》(刘嘉 著)”,有兴趣者可以详细读读原书。

一、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

摘录自《幽微的人性》(作者:李玫瑾)第九章身体病了,心理也可能得病

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有理由的

心理危机(crisis),是指个人的正常生活或事件进程突然中断或发生转折,个人必须进行无准备的心理反应。例如,亲人突遇事故去世,个人突然被解雇,突然面临巨大灾难等。人在这种危急时刻(也称人生的断裂点)不知如何应对的状态就称为心理危机状态。当一个人出现心理危机时,可能即使自识(也可能回避或自欺),仍以一种全然不顾的方式按惯性行事,这也是属于心理危机状态。

当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突然遇到心理失控或不知所措,麻烦难以解决或难以把握,以往的平衡被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就进入了一种心力失衡状态

某些当事人还会出现一系列的身心反应。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头昏疲乏、食欲下降、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肌肉酸痛等。


情绪方面:出现紧张、焦虑、恐惧、怀疑、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麻木、否认、孤独、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持续担忧等。


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自语、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行为方面:呈现多余动作,坐卧不安,害怕见人或逃避外人,不愿出门,社交退缩,暴饮暴食,不断自责或怪罪他人,不信任他人等。


这一切都属于人的心理危机状态。






心理危机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生活经历。一般较轻的心理危机如同人的心理感冒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自动减轻或消退的情况。


但当人遭遇较严重的心理危机时,其反应较难预料。有的人仍然能够顺利度过危机期,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策略,这种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有的人则在度过危机后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了今后的社会适应。有的人经不住刺激而自伤自毁,有的人则发生对外部他人的攻击行为,即犯罪行为。

由此可知,生活窘境者、情感失意者、学业或职业受挫者、特殊事件经历者、生活背景改变者等都属于心理危机的人群,也是犯罪防控的重点对象。

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

为了进行有效的危机心理干预,必须了解人们在危机状态下有哪些心理需要。

有效的危机干预,就是要帮助人们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社会支持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紧张、愤怒、悲伤或绝望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应对危机的有效策略与健康行为,得到他人情感的理解与支持等。

危机干预可采用的治疗技术,包括认知治疗、行为治疗、表达支持治疗、患者中心治疗、家庭治疗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支持技术。在危机干预中,要让个体表达或发泄内心的情绪,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同情、解释和保证,树立其信心。另外,帮助其获得新的信息或知识。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其安排日常生活,并调动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即亲人、朋友、社区、单位等,来共同帮助其渡过难关。

这类危机干预既需要有人发现问题——多由亲属或近邻发现,又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介入,进行评估并提出干预方案,还需要社会志愿者、学校、社区、单位甚至民政部门的救济工作的参与,以落实心理干预的方案。

——摘编自李玫瑾专著《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

二、摆渡人,永远都是自己

本下述部分摘录自《心理学通识》(刘嘉 著)

禁锢了欲望,同时也就禁锢了人性

然而,对肉体欲望的压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欲望,甚至还会让欲望以更强烈的力量反弹。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进一步认识这一点。

粉色大象实验

在你的身边放一个闹钟,计时五分钟。这五分钟里,你可以想任何东西,但是绝对不能去想一头粉色的大象。显然这不是一个太难的挑战——五分钟内,你能很好地控制你的意识,基本上不会去想粉色的大象。

但有趣的是,当闹钟响起时,五分钟的意识控制结束,此时你的脑海里会持续出现粉色的大象。不仅如此,这头粉色的大象就如幽灵一般,在接下来的一天甚至几天里,都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想原本处在自由流淌的状态,而当我们被告知不能去想某个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意志就会压制我们的自由思想,告诉大脑应该想什么,不应该想什么。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意志可以非常成功地压制这些不应该有的想法。

但是,正如三皇五帝时代的鲧在治水时采用的筑坝拦水方法一样,后果是水位越来越高,威胁越来越大,大坝最终会被冲垮;同样,被压制的想法不仅不会凭空消失,反而会以更强的力量反弹,变得更难压制。

当意志被消耗一空,压制不再有力量的时候,这些被压制的想法就会绝地反击,充斥我们的脑海。

所以,在基督教里会有绑在大腿上的带有金属倒刺的苦修带——当意志不再能克制欲望时,扎在皮肉里的倒刺所带来的剧痛,就变成了压制欲望的最后一道防线。

压制欲望只能以毁灭来结束,无论这毁灭的是肉体还是精神

当肉体的痛苦还不能禁欲时,折磨就必将指向精神:质疑自我,贬低自我,攻击自我,精神疾病由此产生。1917年,弗洛伊德发表了《哀伤与抑郁》一文。在该文中,弗洛伊德详细区分了哀伤与抑郁。

一方面,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二者都有丧失——深刻的沮丧感,对日常的快乐失去兴趣,性能力的丧失,注意等认知能力下降等。

但是,哀伤者的这些症状会在一段时间后自然消失,不需要特殊处理,更不需要心理咨询的干预。而抑郁则是一种精神疾病——症状不会消失,甚至还有可能会加重,出现拒绝进食、抗拒睡眠等对抗身体本能需要的行为——自杀。


抑郁与哀伤的最大区别在于:

(1)抑郁者容易自责、自罪,将自己贬得一无是处,觉得自己理应遭受惩罚。

(2)抑郁者还会将对自己的攻击延展到过去与未来——自己从来就没有好过,而且未来也一片灰暗。


弗洛伊德分析道,这是因为抑郁者有严重的低自尊和极端的自我匮乏感,“哀伤使世界变得贫瘠而空洞,抑郁则使自己变得贫瘠而空洞”。哀伤的对象是外部世界,而抑郁针对的则是内部的精神世界。

….

所以,哀伤者的丧失有真实的对象,例如父亲去世、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事业碰到瓶颈等。而抑郁者遭遇的不是真实对象的丧失,而是精神世界里最宝贵的东西的丧失。这个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理想化甚至幻化出来的对象,是心中的“神”。

在毕达哥拉斯那里,这个“神”是“数”。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毕达哥拉斯坚信的“万物皆数”被摧毁的时候,他的感受会如何?

对于我们而言,这里的神就是“超我”——最好的我,理想中的我,我们最珍惜最宝贵的信念或者事物,即我们所追求、所挚爱的对象。

爱的对象的丧失,会激起抑郁者强烈的矛盾情感。一方面,他们是如此深爱着这个对象;而另一方面,他们因为害怕无法获得这个对象或者被这个对象所遗弃,于是会产生同样强烈的恨。而这个恨就表现为对爱的对象的各种谴责与贬低 ,就如害怕得不到,就毁灭之。

在这个过程中,抑郁者感受到的是施虐的快感,正如佩戴着金属倒刺苦修带自残的僧侣。于是,恨里也有了快乐,所以抑郁者很享受这个摧毁自己的过程。

自杀,在外人看来是在杀自己,但是在抑郁者潜意识中,他所杀的只是那个让他爱恨交织的“超我”。无怪乎抑郁症是所有疾病中自杀率最高的一种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会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人类的第二大疾病杀手,远超癌症等疾病。

所以,压制欲望只能以毁灭来结束,无论这毁灭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另一条路:五种心理疏导的方式

.


读书摘|朱明王朝▪江南市镇

读书汇|《苏东坡新传》

周末书目:平凡的世界

汇总:建设工程质量纠纷实务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