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卫生健康70年,我省卫生应急彰显制度独特优势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逐步探索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卫生应急组织指挥和管理体制机制在应对处置突发事件中不断健全和完善。



卫生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从无到有


完善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004年1月,省卫生厅成立卫生应急办公室(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在全国率先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建立省、市、县卫生应急管理体系。2014年1月,四川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指挥长、33个省级相关部门(单位)组成,市、县政府也成立相应的指挥部,标志着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应对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协调和应急处置的指挥体系形成。


完善卫生应急运行体系。在省、市、县卫生行政部门、大型公立医院、疾控、监督机构成立了卫生应急办公室或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各类乡镇卫生院配备1-2名公共卫生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日常管理,建成省、市、县三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和省、市、县、乡四级卫生应急管理运行体系。


实现了卫生应急组织管理体系从无到有、管理职能从分散到集中、管理方式从经验管理到依法科学管理、工作重点从重处置到预防与处置相结合、应急机制从单一部门应对到跨部门协调联动,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较为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


卫生应急管理工作

从经验管理到依法科学规范管理


依法科学加强预案管理。随着突发公共事件日趋频繁发生的严峻形势和科学、规范、有序应对处置事件的需要,依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制定和完善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形成分层次、分专业、分级别的预案管理体系,实现卫生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化,有效地推进卫生应急处置管理从粗放性向精细化转变。


完善卫生部门预案。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中得到了检验和有效应用,增强了各类预案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全省累计制(修)订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卫生应急预案2143个、应急工作规范和技术方案2263个,满足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需要。


卫生应急队伍能力水平显著提升


建立高素质咨询专家队伍。以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实际需要为落脚点,调配整合省内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卫生监督、医药行业和省级相关单位等专业人才组建四川省卫生应急专家咨询队伍,成立公共卫生专家组和紧急医学救援专家组,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技术支撑作用。


建立现场处置应急队伍。从大型医疗机构和疾控机构选聘多专业、多学科、具有应急实践经验、能力优秀的卫生管理、专业技术和后勤保障人员进入卫生应急队伍,分类别组建突发事件现场处置卫生应急队伍(包括卫生应急快速反应小分队),形成国家、省、市、县多层次多功能的卫生应急队伍合理配置,实现科学合理调动各级卫生应急队伍,实施快速应对、协同联动处置。


全省建成各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600余支、1.4万余人,专业涵盖医学救援、卫生防疫、中毒、核辐射、心理干预等多层次多专业多种类的卫生应急队伍,基本满足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需要。


建立高质量国际应急医疗队。2018年5月,我省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成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是全球第一支最高级别的非军方国际应急医疗队,也是中国第一支、全球第二支国际最高级别EMT Type 3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全队标准配置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总装备1800余件,覆盖所有临床医学专业二级学科,能独立完成28天的临床医疗工作,将承担国际应急医疗救援、参与全球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


建立区域协同卫生应急队伍。按照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区域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和发展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四川)、国家紧急医学救援移动处置中心和卫生应急咨询专家队、高原紧急医学救援队和川东、川南、川西北、攀西等区域紧急医学救援队,统筹区域卫生应急能力发展,推进国家、省级队伍为“主干”引领带动、市(州)卫生应急队伍为“多支”的竞相发展、“干”“支”协同联动,更好地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实现区域性卫生应急快速处置能力整体提升。


成功处置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成功抗击“非典”疫情。省卫生厅积极应对疫情,推进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强疫情防控管理,及时制定《四川省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防治工作预案》,对疫情防控做到报告及时、准确无误。



坚持“三就地”原则(健康人员就地预防、有接触史的就地观察、已确诊的就地治疗)和“四早两无”(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无一患者漏治、无一疑者漏查)要求,科学指导疫情控制工作,严防疫情传播扩散;坚持正面宣传、普及非典防治知识和正确舆论导向,消除群众盲目恐慌心理,形成群防群控、共抗非典的良好氛围。


针对我省外出人员多、人员流动大、外出民工返乡多的特点,重点在入川关口设立留验站和检疫站,对入川人员严格检疫,全省累计处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疑似非典型肺炎疫情58起,报告病例64例,其中排除44例、确诊20例,确诊病例中18例及时入院治疗并治愈出院。在疫情处置中,无一疑者漏查、无一患者漏治、无医务人员感染、无二代病例发生。


首次确诊H5N6禽流感疫情。2013年3月,我省从来自南部县一名患者的咽拭子样中检出H5N6禽流感病毒。4月25日,国家疾控中心实验室复检该患者咽拭子标本,确证检出H5N6禽流感病毒。这是全球报告的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我省为成功处置此次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首次应对成功处置人感染H7N9和人感染猪链球菌病。2005年6月24日-7月15日,资阳市发生散在不明原因疫情,在资阳、内江集中发生后,疫情继而在自贡、绵阳、遂宁、泸州、成都等5市发生,均呈点状散在分布,最终经确诊为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的发生,在四川属首次,在全国也罕见,经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疫情逐步得到控制。2017年1月25日,四川省遂宁市报告1例疑似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经遂宁市、省、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复核、确诊,结果H7N9病毒核酸阳性,这是四川省首次发现人感染H7N9病例。省卫生计生委立即安排部署,实施疫情处置“四集中”原则,指定医疗救治机构,建立专家救治队伍,全力救治患者,并在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3377个活禽交易市场开展外环境H7N9禽流感监测全覆盖工作,强化联防联控,开展督导检查,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省、市、县卫生应急处置联动,科学有序规范处置,未发生疫情传播,无二代传染病疫情发生。



战胜多次重特大地震灾害。2008年5月12日,发生新中国建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卫生部靠前指挥和全国卫生系统的鼎力支持与援助下,省卫生厅迅速响应,成立抗震救灾应急救援指挥部,2小时内即派出28支医疗应急队赶赴灾区。灾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于震后立即出动救护车和救援人员,组织力量开展紧急医疗救援,70%以上重灾区市、县两级医疗机构在震后30分钟内就派出了医疗队,85%以上的重灾区县级医疗机构在灾后半小时内就开始收治伤员。


全省卫生系统紧急行动,在“黄金72小时”内完成35880名医护人员的集结救援,实现对重灾区医疗救援全覆盖。调集省内外优质医疗资源,创造性地实行重症伤员“四集中”救治,通过铁路、公路、航空等多途径跨省转运救治伤员10015人,实现非战状态下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伤员转运。全国乃至国际的应急救援技术力量纷纷聚焦四川,抗震救灾卫生救援经验在四川得到了检验和总结,并汇聚成卫生应急处置的“四川经验”:灾区尽快开展自救互救,实施“集中伤员、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原则,快速开展卫生防疫,尽快恢复医疗服务秩序保障当地群众就医需求。


2013年4月20日,芦山县7.0级强烈地震救援中,随着抗震救灾“四川经验”的不断丰富,在2017年“8·8”九寨沟地震紧急医学救援中,伤员得到精心治疗,实施“一对一”治疗方案,住院治疗伤员无一人死亡,医疗救治工作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特大地震发生后,我委主动请缨,快速响应,四川省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作为首支中国政府医疗队紧急赶赴尼泊尔参与国际医疗救援工作,于8小时完成筹备工作,48小时内抵达尼泊尔展开紧急医学救援,克服不断的余震、狂风暴雨、酷日高温等极端艰苦环境条件和重重困难,地震伤员得到快速、安全、高效的救治,共救治伤员694人,巡诊2603人次,防疫消毒16万平方米,灾后防病宣传5.5万人次,实现“打胜仗、零死亡”的目标,彰显了大国担当,展示中国形象、四川精神,赢得了国际赞誉。


( 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办供稿)




季小微猜你喜欢


卫生健康70年,我省疾病预防控制创造新的奇迹村医守深山,小病村里看,乐山为偏远地区配家庭医生赞!这位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还受邀去北京现场看阅兵远离高血压,我们整理了 6 条核心建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