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让重症患者活下去
致敬!榜样的力量!
沧海横溢方显英雄本色,甘于奉献终成时代典范。
他们,是全省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
他们,是全省80万卫生健康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他们,是全社会的宝贵财富 ,是全川人民的榜样。
他们,有着怎样的模范行动和崇高品质?
我们带大家走近5名来自四川卫生健康系统的2020年全国和全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陆续分享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感人故事……
陈
红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主任
2020年,对从事传染内科临床医疗工作29年的陈红来说,既是厚积薄发的超常付出之年,也是实至名归的收获之年。8月,她获得中国医师最高奖: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成为四川两名获此殊荣的医师之一。
从医近30年,陈红深受患者爱戴和业内好评,被誉为传染重症医学“女战士”。
2020年12月21日下午,记者来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见到重症医学科二病区主任陈红时,她得知刚准备收治入院的3名传染病人因个人原因决定放弃住院治疗,她又忙不迭地赶到患者及家属身边,耐心地劝他们住院。
她想给每一个重症患者活下来的机会
陈红体型偏瘦、言谈温和,但给人的感觉很有力量。
1968年,陈红出生在四川成都。1991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医学系,被分配到成都市传染病医院(今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2000年左右,中心面临收入偏低、医疗设备、人才队伍缺乏等问题。陈红回忆,当时医院一个月只收治几十名患者,大多是患肝炎的。因月工资不高,一时间不少同事选择了离职,他们也劝陈红辞职换个行业或考研,但陈红舍不得离开她尊敬的前辈老师,于是转而通过进修学习提升业务技术和能力。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急需生命支持。陈红和她的同事们开始接触到了一个重症救治的新领域,认识到重症医学在公共卫生应急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她和医院一批医护骨干相继到重庆医科大学呼吸与危重症科、华西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进修,为公卫中心的重症医学发展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奠定了最早的重症人才基础。此后陈红又相继参加、主持了人感染猪链球菌病、H1N1甲型流感、H7N9禽流感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传染病重症救治经验。
2013年10月,陈红的传染病重症医学事业迎来转机,经过20多年在内科、应急实践积累的经验,在相关领导的支持下,医院建起了全国为数不多的感染病重症医学科(ICU)。随后,她带领科室全体人员刻苦攻关,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多项重症医学生命支持技能,带领团队成功抢救多例AIDS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收治了传染病内、外、妇儿科数千例危重症患者。
“面对传染病,特别是像新冠肺炎这种大型传染病疫情,首先是要尽全力救治每一位危重患者,但普通科室是没有力量去承担的。”陈红介绍,传染病大多数属于内科,转入传染病医院的流感、肝病及艾滋病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有的甚至面临生命危险,而传染ICU医生作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千方百计抢救患者。“我不能说重症医学科能百分百能抢救回每一位病人,但至少给了一个让患者活下来的机会。”说完这句话,陈红又补充道:“重症科太神奇了!”
2014~2016年期间,成都地区儿童手足口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最多时一年收治上千例患者,ICU最多对一年收治了上百例危重患儿。进入ICU的儿童大多病情危重,有的甚至濒临死亡。那段时间她和大家忙得不可开交,即使吃饭、睡觉时也经常被手机铃声打断和吵醒,接到电话,无论多晚她总是立即赶到病房,同医护人员一道制定方案,对危重病患展开抢救治疗。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拼尽全力救治病人,尤其重症科,那是生命最后一道关口,能不能把病人拉回来就要看我们的本事了!”
她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病房
时间来到2020年1月16日,距万家团圆的除夕之夜还有9天时间,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接到成都市卫健委指示:中心被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立即准备接收四川省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当时,人们对这种全新的疾病几乎一无所知,对病毒来源、传播途径及该病的传染性无从了解。眼看春节大假来临,接到这样一个艰巨任务,即使具备一定的传染病防控经验,医护人员也难免担心害怕。经慎重考虑,中心决定把救治全省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重担,交给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和应急队。
陈红接到任务,既不能害怕更来不及担心。当天就带领科室的医务人员接过重担,投身成都乃至四川抗疫的“主战场”,同病毒展开殊死搏斗。“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我不能害怕,如果我都怕了,我的医生和护士怎么办?”随着收治第一例患者的开始,医院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又接着收治了20多例,绝大多数属于高危患者。陈红作为四川省专家组主要成员之一,每天除负责查房、带领院内专家组制定和调整患者的诊治方案外,还承担了成都市防治新冠肺炎培训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中,她只能见缝插针准备课件,整理资料,梳理分析临床治疗情况,提出对全省新冠肺炎救治防控的专业性指导意见。
从1月16日开始,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陈红以院为家,平均睡眠每天不足4小时。夜间如果患者病情变化,她总是迅速穿戴好密闭性强、不透气的防护装备,第一时间出现在病房,一一解答患者的疑问,尽力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她还记得科室曾收治了一位老人,是武汉本土病例,入院时病情危重。老人远离亲人情绪不好,不愿接受插管治疗,甚至还自行拔掉氧气,任凭怎么劝说都不行,病情也越来越重。一次,老人腹泻弄脏了裤子,便硬撑着去厕所洗,陈红见状劝说一番不起作用,干脆抢过盆子蹲在地上帮她洗好,老人感动地躺回床上休息,此后便很配合治疗了。经过精心的救治护理,不少老人出院时,在床头留下了感谢信。
时隔11个月,12月7日,新冠病毒卷土重来,成都再次面临考验。公卫中心立即启动预案应对,由于患者普遍属于轻症,陈红把接力棒交给了年轻人,让他们进入隔离区“独当一面”,自己则成为他们背后的“军师”和“主心骨”,她也腾出精力同专家一起制定更精准的救治方案,规范救治、防控流程等。
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除,陈红和战友们的战斗也还在继续。“针对这次本土疫情,医院部署了大、中、小3级梯度备战,这次抗疫组织更严密,对患者的治疗更有序,包括420张负压病房床位等物资准备也更充足,我们一定会赢!”
她用理性与亲切传递关爱
以院为家、频繁手消、常同患者聊天……都是陈红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这些看似普通或应当的事情,几十年沉淀下来,便是一名医生被尊重与信赖的原因,也是她从几十年前每次参加医院重症医学会议时最年轻的人变成了如今荣获“中国医师奖”的医生的原因。“我的每一个奖项都是属于我们这个团队,属于医院所有医务人员的。”陈红说。
在陈红的工作中,她会经常接触到艾滋病患者,这份工作自带一些危险性,但理性、沉稳、亲切一直是陈红面对患者的态度。
李昭(化名)是一名艾滋病患者,刚入院时情绪低落,陈红用充满温情的微笑欢迎李昭的到来,平时也常去他的病房同他聊天,有时还用手拍拍他的肩膀,传递一份关爱。
当得知李昭内心极度自卑,认为自己的人生一片黑暗时,陈红告诉他,要把艾滋病看成是一种慢性病,就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只要规范用药,就可以逐渐回归正常生活。渐渐地,笼罩在李昭头顶的阴霾不知不觉消失了。如今,李昭的病情控制较好,见到陈红时,也会用微笑同她打招呼了。
常年对患者的细心呵护,让陈红疏于对家人的陪伴,她的家人也早已习惯她在任何时间匆匆离开家赶往医院。陈红说,缺乏对家人的陪伴始终是她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痛。“我儿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都跟着外公外婆,每天我只有和他一起吃顿晚饭的时间,很多时候就连这也无法保证。”每次答应周末陪儿子好好去公园玩,但一个电话她又回到医院病房,她实在放心不下那些病情危重的病人。
在重症医学科二病区外走廊墙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哈达,办公桌上还放有一摞摞五颜六色的感谢信。“患者送给科室的这些锦旗、感谢信,是我们重症医学科珍藏的最贵重的礼物。” 30年来,正是无数患者的认可,为她的重症医学事业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撰稿:大众健康报 温韬 徐咏秋
推荐阅读
▶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1月16日发布)▶农村地区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国家卫生健康委提示这样做▶央视点赞四川广元农村防疫工作!▶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零的突破”与一座城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