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PCI术后高出血风险患者的20条标准|指南共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医脉通心内频道 Author 医脉通
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中,约有20%存在高出血风险(HBR)。对于接受PCI的高出血风险患者进行识别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但如何定义HBR人群尚缺乏统一标准。5月20日,由高出血风险学术研究联盟(ARC-HBR)制定的《2019共识文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高出血风险的定义》发布,基于对现有证据的回顾提出了高出血风险的20条标准,包括14项主要标准和6项次要标准。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 需要长期应用口服抗凝药物;
2. 严重或终末期慢性肾脏病(eGFR <30 ml/min);
3. 中度或重度贫血(Hb < 110 g/L);
4. 6个月内发生需要住院或输血的自发性出血(或反复发作);
5. 中度或重度基线血小板减少症(定义为PCI前的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 100 × 10⁹/L);
6. 慢性出血体质;
7. 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
8. 过去12个月内存在活动性恶性肿瘤(除外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活动性恶性肿瘤定义为12个月内诊断和/或持续的治疗需求,包括手术、化疗或放疗);
9. 颅内出血史者;
10. 过去12个月内存在创伤性颅内出血(ICH)者;
11. 存在脑动静脉畸形(bAVM);
12. 过去6个月内有中度或重度缺血性卒中(NIHSS≥5分);
13.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期间拟行大手术;
14. 最近30天内的大手术或创伤。
1. 年龄≥75岁;
2. 中度慢性肾脏病(eGFR 30-59 ml/min);
3. 轻度贫血(Hb:男性110~129 g/L,女性110~119 g/L);
4. 12个月内发生需要住院或输血的自发性出血,且不符合主要标准;
5. 长期应用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或类固醇类药物;
6. 任何时间发生的缺血性卒中,且不符合主要标准。
如果满足至少1个主要标准或者2个次要标准,可认为该患者属于HBR,需要警惕。
图1 PCI治疗后与出血风险增加相关的因素
备注:bAVM,脑动静脉畸形;CNS,中枢神经系统;DAPT,双联抗血小板治疗;ICH,颅内出血;NSAID,非甾体类抗炎药;OAC,口服抗凝药。
该共识文件提出了一个评估PCI术后高出血风险的实用方法,通过这一框架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以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定义高出血风险是第一步,出血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必须始终与血栓形成风险的评估进行平衡。
文献索引:Philip Urban, et al. Defining High Bleeding Risk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Consensus Document From the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 for High Bleeding Risk. Circulation. 2019; 139: 00–00.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9.040167
原文请见“阅读原文”
精彩回顾(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