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腹痛的诊断,看2019实践版基层诊疗指南如何说?
腹痛的病因复杂,受各种因素影响,医生对功能性腹痛的诊断常持谨慎态度,客观上造成患者接受大量检查仍不能明确腹痛原因,更无法给予有效治疗,其结果是医疗资源过度使用和患者生命质量下降。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和消化病学分会联合组织专家团队撰写了国内首部《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关于慢性腹痛的诊断,指南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慢性腹痛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诊断应基于病史、体格检查和针对性的辅助检查。医患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 making)适合用于慢性腹痛的诊疗。
病史是诊断及评估慢性腹痛最重要的方法。
(1)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腹痛的病程、部位、性质、诱发及缓解因素等,对于慢性腹痛的病因判断极有帮助。医生必须主动倾听患者叙述,注意共情,避免不恰当地打断患者。
(2)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史和个人史等信息不容忽视。不同人群的腹痛病因有所区别。例如,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慢性腹痛病因以功能性疾病、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等为主。青壮年则好发消化性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等。老年人器质性疾病的风险较高,易发生胆石症、消化道肿瘤、缺血性肠病等。女性患者还应注意妇科疾病。糖尿病病程长且控制不佳者出现腹痛,可能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致。长期酗酒易导致慢性胰腺炎,而吸烟是缺血性肠病的危险因素。
(3)应询问腹痛与进食、排便及月经等生理事件的关系。例如,与进食相关的、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是消化性溃疡的典型表现。餐后痛可见于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缺血性肠病等,而进食后减轻的疼痛多见于十二指肠球溃疡。排便前下腹痛、便后减轻,常提示为结直肠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腹痛要考虑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急性间歇性卟啉病。性交痛、痛经、不孕等均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下腹痛伴有尿频、尿急则提示间质性膀胱炎。
(4)应重点了解有无报警征象,包括:年龄>40岁、便血、粪便隐血阳性、贫血、腹部包块、腹腔积液、发热、体重下降、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等。伴有报警征象的患者应警惕器质性疾病。对于年轻、临床表现典型且报警征象阴性的患者,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的可能性较高。对于器质性疾病所致慢性腹痛,腹痛部位对病因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不同部位慢性腹痛的常见器质性病因见表1。反之,功能性疾病特别是CAPS所致慢性腹痛,疼痛部位常常弥散而不固定。为避免遗漏重要病史,可按照P(provocation,诱因)、Q(quality,疼痛性质)、R(radiation,疼痛放射)、S(severity、疼痛严重程度)、T(timing/treatment,疼痛时间/治疗情况)的顺序采集关于腹痛的病史。慢性腹痛的病史要点及相关病因见表2。
(1)首先要关注生命体征。例如,体温升高提示腹痛病因可能为感染、自身免疫病或恶性肿瘤;脉搏增快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脓毒症、贫血等;呼吸频率增快须考虑心肺疾病;血压下降应怀疑休克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消瘦、贫血、黄疸、腹部包块等异常体征。2%~3%的慢性腹痛系腹壁疾病所致,被称为“慢性腹壁痛”(chronic abdominalwall pain)。Carnett试验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具体方法是让患者平卧,嘱其抬头以收缩腹肌,若原来的压痛部位疼痛加重,则为试验阳性。直肠指诊有助于发现直肠癌、盆腔脓肿等疾病。疼痛主要位于下腹部的女性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妇科查体。
(3)仔细的体格检查可反映医生对病情的重视,说明医生认可患者腹痛症状的真实性,这对密切医患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少数患者可能因各种原因(例如药物成瘾)而伪造腹痛症状,查体有助于检验患者的主诉与客观体征是否一致。例如正被“严重腹痛”折磨的患者,可观察其在诊室内活动和上、下检查床的能力。
(4)对于中枢介导的腹痛综合征(CAPS)等难治性腹痛患者,体格检查可能有一些共同特征,可视为诊断线索:
①尽管腹痛剧烈,但大多无自主神经激活(如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出汗等)表现。这些体征大多见于器质性疾病,但也可见于惊恐障碍等心理疾患。
②腹部可能有多处手术瘢痕,提示既往不必要的手术探查或切除史。
③“闭眼征”:即腹部触诊时CAPS患者常闭眼躲避,而急腹症患者因惧怕查体加重腹痛而保持睁眼。
④“听诊器征”:即用听诊器代替医生的手进行触诊,可减轻患者对疼痛的行为反应,从而可更准确地评估内脏敏感性。
⑤CAPS患者虽然腹痛较重,但变化体位多无困难,而急腹症患者体位改变可加重腹痛。CAPS的这些特点在其他功能性胃肠病如肠易激综合征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慢性腹痛的病因以功能性疾病最为常见,在诊断功能性疾病之前,应当设法排除器质性疾病。通过何种辅助检查加以排除,取决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判断。慢性腹痛患者若符合CAPS的诊断标准,报警征象阴性,且没有其他疾病可以解释腹痛症状,临床可选择少数检查作为器质性疾病的初筛,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和隐血、肝肾功、甲状腺功能、ESR或CRP、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125)以及腹盆腔超声等。必要时,可选择内镜、CT、MRI等进一步检查。
医患共同决策逐渐成为当下主流诊疗模式。其内涵是医生运用专业知识,与患者充分讨论诊疗选择、获益、风险等各种可能的情况,并考虑到患者的价值观、倾向性及处境后,由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作出的、最适合患者个体的健康决策过程。慢性腹痛的病因评估有一定的复杂性,病程相对漫长,对患者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的要求较高,这些特点决定了医患共同决策是慢性腹痛最合理的诊疗模式。
导致慢性腹痛的器质性疾病具有各自的诊断标准。但在临床上,多数慢性腹痛系功能性疾病所致,包括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CAPS等。其中CAPS腹痛症状较为突出,患者常反复就诊,生命质量下降,并且严重消耗医疗资源。CAPS的诊断标准:患者腹痛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且近3个月符合以下所有标准:
(1)疼痛持续或近乎持续;疼痛与生理行为(进食、排便、月经等)无关,或仅偶尔有关。
(2)疼痛造成日常活动受限(包括工作、社交、娱乐、家庭生活、照顾自己或他人、性生活等)。
(3)疼痛不是伪装的。
(4)疼痛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另外需要注意CAPS患者常合并心理疾病,但各类心理疾病缺少一致性表现,无法用于诊断;患者可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例如食欲下降、腹泻等。
慢性腹痛的诊断流程图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等.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7):628-634.
【下载临床指南APP,VIP可免费获取指南全文】
指南原文请见“阅读原文”
精彩回顾(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