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镇西:既要爱孩子,还要懂孩子——点评郭文红老师

2017-08-14 李镇西 镇西茶馆


20年前,我在拙著《爱心与教育》中写道:“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南京市芳草园小学的郭文红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有着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教育者。可能是因为她天性善良,也可能是因为她自己有着中度耳聋的残疾,所以她对孩子总是充满一种理解,对身心特殊的孩子总有一种特别的爱。她曾经给我说过一个苦恼:“课堂上孩子发言时,我往往只有走到孩子面前注视他的口型,我才能明白他说什么,可这样一来,我又担心对孩子造成精神压力。”这种细致入微的体谅,得有怎样一颗无比纯真的爱心?每次说起和孩子们之间的爱,郭老师总是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因为她一直和孩子共同创作着爱的故事。所以,孩子们才会在毕业前夕,送郭老师一个特别的礼物——用糖果、饼干、巧克力等甜甜零食在草地上摆成的四个大字“精忠报郭”;所以毕业班一个曾经特别调皮顽劣的男孩子才会依依不舍而又不放心地对郭老师说:“我毕业后,您千万不要去教五(5)班,因为我帮您看过,那个班的男生,个个比我还坏!”所以教师节前郭老师才会收到毕业几年后的孩子给她寄来的网购的《中国好老师证》……现在有一个说法很流行:“做有温度的教育!”我认为,这里的“温度”首先是人性的温度,是人道主义的温度。郭老师的教育真是如此。


但是,有爱的老师不少,可教育仅仅有爱也是不够的。正如郭老师所说:“并不是有爱心就能做好教师工作的。”这是郭文红老师的一个重要理念,正是这个理念,她把自己和许多空谈“爱心”的老师区别开来了。英国《太阳报》曾搞过一个调查:“什么人最快乐?”结果名列前茅的有医生,理由是“医生有帮助别人的专业能力”。注意,医生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专业”,而不是仅仅有爱心——医生的爱心当然不言而喻。我想到苏霍姆林斯曾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第一版第11页)所以,我经常对老师们说:“我们不但要爱孩子,还要懂孩子!”所谓“懂”,就是“专业”。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才能够温暖着孩子的心;而这份温暖,才能“孵化”着孩子们的成长。


正是怀着这样的理念,郭老师的班主任工作,就不仅仅满足于面对整个集体常规管理——她的班级管理当然很出色,班风优秀而且富有缤纷的色彩,但她更注重针对一个个孩子而走进他们的心灵。她对孩子的爱是平等的,一视同仁。但真正的平等就意味着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孩子“差别化对待”,尤其是善待那些有身心疾病的特殊孩子。我前面说了,也许和郭老师本人身有残疾有关,她特别关注和关心那些特殊儿童。在这里,所谓“关注和关心”并不是多几句问候,多一些陪伴,不,远远不是,而是通过学习掌握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知识甚至相关的医学常识,以专业的眼光审视特殊孩子的日常行为,以专业精神研究特殊孩子每一个细微的异常动作和表情,进而再以专业的方法予以引导和矫正。在这方面,她研究和引导自闭症儿童“小杰”的过程相当精彩而且有说服力。“小杰”的积极转变显然不是靠“推心置腹”的“思想教育”能够起作用的,靠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当然,“小杰”的转变也不是郭老师一个人的功劳,但毫无疑问,郭老师的专业态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试想一下,如果面对这样的孩子,郭老师毫不专业地企图以对待一般“差生”的态度去“搞定”,最后能“搞定”吗?据我了解,在郭老师班主任生涯中,“小杰”并不是唯一的特殊儿童,郭老师曾经遇到过多个这样的孩子,她都充满爱心地用专业的方法去引导和转化,并获得成功。


在这里,所谓“专业”也可以理解为“教育的智慧”。而对郭老师来说,她的教育智慧则远不仅仅是体现在如何转化特殊儿童。在许多方面,郭老师都让孩子及其父母佩服乃至敬仰,靠的正是她的智慧,而不仅仅是爱心。郭老师的数学课上得很棒,作为班主任她首先是在学科专业教学中征服了孩子们。比如,讲“派”(这个符号我打不出来),她居然可以用数学课让孩子们过“派节”,孩子们在故事中,在游戏中迷上数学,进而对郭老师膜拜得五体投地。郭老师还特别擅长开展活动,包括面向社会、面向大自然的活动,她会让她的孩子们走进茶场,走进荷塘,让窗外的风扑面而来,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然教育融为一体。在孩子们眼中,郭老师总是那么多的“妙计”,因为她组织的班会课以及班里的各种活动,总是妙趣横生,又意味无穷:家长讲座、创意大赛、全班之最、班级日记、期末颁奖……每一项都成为历届学生嵌入心灵的美妙回忆,和聚会时眉飞色舞的话题。孩子们说“郭老师有才”,不就是说她“专业”而富有“智慧”吗?


这里我想单独说说她的家校合作创举:亲子日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作共育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任何人否认了,但如何落实?特别是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将家校合作变成一种机制而体现于日程行为?郭老师采用了父母写“亲子日记”的做法,就找到了一种家校合作共育在班主任工作这个层面的载体。我说这是郭老师的“创举”并非是说她是第一个采用这种形式的,而是说她根据她班上的情况,以这种形式实现了教育效果最大化。所谓“教育效果”,首先是孩子父母的提升和自我教育——他们在在写日记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反思自己,而反思正是最好的提升和自我教育;而当父母提升之后,他们对孩子的认识和理解就和过去不一样了,看孩子的眼神也不一样了,采用的教育方法也自然会更科学;父母的积极变化,自然而必然地会带来孩子的积极变化……这种互相学习,这种彼此感染,这种共同成长,正是我说的“教育效果最大化”。不,有一点需要补充,这里的“教育效果”,还包括教师本人进一步的专业提升。正是在每天批阅“亲子日记”的过程中,郭老师的教育情感更充沛了,教育理解更深刻了,教育智慧更丰富了。源于“专业”,而又提升了“专业”,这种教育的“良性循环”正是郭老师的教育追求。


郭文红老师以自己平凡而生动的教育实践,再次证明了一个朴素的教育真理——只有怀着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充满爱心地做一个专业的教师,做一个富有智慧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人学”,我们的教师才会有职业尊严和幸福,我们的学生才会有成长的快乐和伴随终生的温馨记忆。

 

                               2017年7月6日晚


                                                        


曾经引起强烈反响的文章,欢迎回访


01 写给每一位关注“镇西茶馆”的朋友

02 别老想着“请教”别人

03 追求教育的真境界

04 关于“减少教师非教学工作”的调查报告 

05 青春回首三十年

06 任何以抢夺生源而取得的“高考辉煌”都是耍流氓

07 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被“耍流氓”

08 教师节不是“优秀教师”节,也不是“教育教师”节

09 普通教师AA制吃个饭惹谁了?

10 我为自己当年打学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