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声音 | 数字化之路,华为之路和平凡之路

2017-03-22 郑凯 华为企业业务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CeBIT印象,今年打动我的则有两处细节。

 

首先,是一块拼图。在华为CeBIT智能制造展区,最引人注目的是用乐高拼接的四个LOGO,包括了华为、SAP、汉得信息和UnitedVARs在内的四家定位不同的企业。显然,每一块乐高的拼图背后,都是制造行业的某一个技术模块,而通过华为等四个不同公司的有效组合,赋予了这块拼图新的含义:智能制造,这显然是对“生态”两个字最好的诠释。


 

其次,是一个背影。在每一个现场华为员工的背后,都写着一排醒目的英文:THE ROAD TO DIGITAL。这是华为在去年提出了NEW ICT之后,更进一步的战略目标:数字化转型之路。但通过这样的形式传递出来,则又多了一层意义:蚂蚁雄兵,聚沙成塔。从持续的研发和行业理解,走出来的ICT基础架构平台,饱含了不为人知的辛苦。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即便是对华为这样早已在很多领域镌刻过成功印记的公司来说,在面对数字化转型之路,也有自己的困扰,从过去多年“卖盒子”的经验,走出“平台+生态”的数字化之路,这背后的故事和驱动力是什么呢?

 

阵痛与理念变革之路

 

如果说“被集成”战略是华为企业BG在拓荒期的核心战略,那么在企业BG成长到如今的规模,进入到快速成长期之后,显然已经不够了。

 

所以,基于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华为企业BG在CeBIT 2017,面向全球首次正式提出 “平台+生态”的战略。这将是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华为企业BG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方针。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华为企业BG总裁阎力大坦诚说,“平台+生态”战略最早始于2014年10月,“在当时,我召集了全部企业BG的骨干到苏州开会,为企业BG的未来进行了一次真正的思维碰撞”,因为阎力大深知,“业务模式的转变当中,最难的就是观念”,华为企业BG必须先从内部对原有的模式进行修订,才有条件对外部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


阵痛,似乎在所难免?


必须承认,做产品的公司和做平台的公司有本质的不同,正如阎力大所述:“做产品的公司走向市场很容易,盒子从出厂到客户手里,产品并不发生改变,商业流程简单,但企业对客户的附加值较低。”这显然不是在2014年初开始操盘企业BG的阎力大,心中想要的样子。

 

阎力大说,“那时候做平台对华为是个挑战,从做产品的公司转型,不仅是技术,观念,文化,还有流程的变革,比如价格体系的复杂化,再比如与合作伙伴的价值如何分配等等。”

 

用了整整两年半时间,华为企业BG用不断增长的业绩走出完这条理念变革之路。据了解,2016年华为企业BG的增长率接近50%,而阎力大认为,企业BG目前正处于最佳的成长期,未来几年的增速预计可以达到每两年翻一倍的目标。

 

实际上,按照华为的说法,华为企业业务的定位是数字社会和智能社会发展进程的推动者,和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和最佳合作伙伴。所以提出“平台+生态”的战略,核心是基于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宽带和SDN等新技术上高强度的投入,打造一个开放、弹性、安全、灵活的ICT基础架构平台,进而构筑合作共赢的新生态,与合作伙伴共同助力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成功。

 

平台化与数字化之路

 

从外部的环境看,数字化转型似乎真的已经迫在眉睫。

 

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全球ICT领域的投资达到3.8万亿美元。同时Gartner的调查结果显示,全球2000家跨国公司中,67%的CEO已将数字化确定为公司战略的核心。IDC的调查也表明,目前64%的企业已经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全球“财富100强”企业将在今年底前完成数字化改造计划的制定。



所以,华为企业BG 副总裁、全球销售部总裁马悦认为,“今天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变的问题,而是怎么变,怎么合理的变。所以我们从去年的leading New ICT,直接过渡到了今年 The Road to DigitalTransformation。”

 

那么,从“平台+生态”的战略角度,数字化与华为企业BG之间有何种联系?



华为企业BG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部总裁袁千在CEO Keynote主题演讲时说:“华为的‘平台’强调云管端协同;华为的‘生态’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与生态圈共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华为基于自身数字化转型所积累的经验与能力,践行‘平台+生态’战略,与客户、合作伙伴一起迈向数字化转型之路。”

 

由此可见,所谓平台,就是华为将聚焦在ICT基础架构这一层,这是一个端管云协同的平台。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纵观目前科技界的巨头企业,有的企业云计算能力强,有的企业强在联接,有的企业则强在终端。但是除了华为,业界很难找到一家公司,在每一个环节都有强有力的布局,所以这个协同整合的平台受到上层做应用的合作伙伴的强烈欢迎。

 

平台化运营,这是华为企业BG在数字化转型大潮中看到的最佳的角色。同时,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也给了华为无限的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在数字化转型开启之后,传统的IT系统正面临革命性的洗牌的机会。过去IT部门是费用中心,是成本中心,但现在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案例中,IT部门变成了生产系统的一部分。这种变化,在电信运营商和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当中,最为典型。

 

所以,阎力大认为,“这是华为企业BG坚定的进行一次转身的主要原因,我们相信未来成功的企业,都是有能力成为平台的公司。”

 

核心本位与生态之路

 

在我看来,华为企业BG能够有今日之成就,与合作伙伴的政策本位是息息相关的。在过去六年里,“被集成”的战略一直贯穿始终,并获得了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这一策略的关键之处在于,华为与合作伙伴之间分工非常明确,华为始终清楚自己的边界,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政策的延续性让合作伙伴生态保持了长期稳定的成长。

 

说合作伙伴生态是华为企业BG的战略核心本位,这并不夸张。

 

在今年的CeBIT展会现场,很多细节也显示了华为企业BG对合作伙伴生态的发展给予了厚望。比如,在华为展台共出现116家合作伙伴LOGO,这个数字是史无前例的。另外,很多的行业解决方案展区都是由华为与合作伙伴的联合展示区。除了前文所述的乐高展区,还有与ABB联合部署的智能机器人等展区也非常引人关注。



马悦说,“在财富500强中有172家,100强中有43家选择了华为,这背后离不开合作伙伴的支持。”而阎力大则表示,“华为企业BG有76%的业务来自于合作伙伴,未来这个比重还会变得更高”。由此可见,“平台+生态”当中的这条生态之路,华为走起来应该是顺风顺水的。

 

在具体的方法论上,马悦的总结是:SAPO模型,其中包括Strategy(战略)、Architecture(架构)、Policy(政策),以及Operation和Organization(运作和组织)。

 

✦ 首先是构架,华为企业BG对全球合作伙伴进行了分层、分级合作,例如针对ISV合作伙伴提供特殊的支持技术、商务支持;


✦ 其次是政策,此前华为因地制宜的使用“一国一策”,但在新的体系下,会按照统一的渠道政策框架来进行统一的管理;


 第三,运作和组织,是为了匹配全球生态建设,华为对自身组织架构、运作模式进行不断优化。

 

正如马悦所说,“华为的生态,要从共生到再生,不仅面向销售和服务,更重要是把产业,商业等等都纳入到体系,让合作伙伴为客户创造价值。”



在CeBIT展会现场,我们也看到了华为和许多合作伙伴,推出了基于各种维度的合作。例如,华为与霍尼韦尔(Honeywell)达成合作,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智能楼宇解决方案,与Infosys在金融大数据领域方面展开合作。我们发现这些合作伙伴本身的技术研发能力都是非常强的,同时华为也是以技术创新著称,协同的创新,会让这种新的生态对客户的价值变得更大。

 

从OpenLab看华为的平凡之路

 

做为推进“平台”和“生态”战略落地的重头戏,华为在CeBIT 2017发布OpenLab全球计划,将聚合领先业务伙伴,形成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创新能力,为未来智能社会ICT生态圈提供土壤和能量。华为宣布:计划未来三年投资2亿美元再建15家OpenLab,到2019年底,全球OpenLab数量达到20家。在这三年期间,华为全球投入近千人,三年共计投入2亿美元。



在我看来,OpenLab就像是一个抓手。因为华为要做的是一个平台,平台最大的问题就是离客户需求比较远,有了OpenLab这个抓手,华为可以与合作伙伴一起去研究客户需求。华为企业BG行业Marketing与解决方案总裁喻东也告诉我,“OpenLab此前的选址,依靠的是行业高地和市场驱动,比如慕尼黑就是制造业高地,新加坡是智慧城市高地,而迪拜和伦敦则是市场驱动”。

 

对未来的OpenLab布局,喻东表示,华为其实只有一个标准:“客户在哪,我们的能力中心就在哪。看似分散的能力中心,背后依靠的是一个网状进行联动。”这就是OpenLab对于华为企业BG的支点作用。

 

最重要的一点,从OpenLab的布局,我们又看到了熟悉的“华为节奏”。



什么是“华为节奏”?就是付出其他企业难以付出的努力,其他企业投入100%的热情,华为要投入120%。在华为的业务扩张中,从没有一蹴而就的幸运,有的只是像平凡人一样,通过不断的试错,在摸索中找到出路。

 

正如阎力大所说,“华为的战略从来不是拍脑袋,比如OpenLab战略,在全球有了5个成功的案例之后,我们才有了新的战略”。再比如,“平台+生态”战略,如果没有2014年10月的第一次闭门会议,哪有2年多后的成功推出的战略?还有华为企业BG刚刚推出的公有云业务Cloud BU,如果没有前两年的铺垫,和对云计算行业的深刻理解,也不可能抓到公有云市场爆发的机遇。

 

写在最后,华为这家公司,时常会让人不自觉的产生好感,因为那些奋斗的故事,像极了我们身边的某个朋友。华为的成功,不存在任何神秘,每一次成功的市场开拓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跌倒,每一个成功的产品推出,都是对研发长期不计成本的投入。企业BG的成功转型,就像是电影里蹒跚学步的阿甘,在磕磕碰碰中,终于学会了奔跑。这就是华为的----平凡之路。


本文作者为郑凯。



更多CeBIT 2017精彩内容


3月20日至24日,“ 2017国际消费电子信息及通信博览会(CeBIT 2017)”在德国汉诺威举行。华为携手合作伙伴和客户参展,从商业、技术、生态三大维度展示和分享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SDN等领域的创新ICT技术和解决方案,以及在智慧城市、金融、电力、交通、制造等行业的成功实践,交流与探索数字化变革的路径与方法。华为展区位于2号馆C30展位,期待您的莅临。



点击阅读原文,详细了解CeBIT 20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