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遥答加拿大及谦学堂家长问 文字版
编者按
本篇根据潘正遥同学 2016年2月20日在加拿大多伦多及谦学堂家长分享会后的互动问答整理而成。
家长问:针对我家孩子,他(她)才18个月,这么大的孩子从哪儿入手?
潘正遥:首先我先谢谢各位,虽然写这篇心得,用了很多时间,但其实对我自己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总结。也能让我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把握住一路上的感动,所以,真的谢谢大家。对于答疑,这是我第一次这样答疑,其实我这样十几岁,对于答疑来说,并不是非常的合适。其实大家有疑问,更应该多看一些像王教授这样的演讲,或者是“百问千答”这样的书。我常做一个比喻:人生就像是攀爬一座高塔,每个人根据自己阅历的丰富、知识的长短,站在的位置是不一样的,王教授高瞻远瞩,他和孔夫子一样,他们都站在非常高的一个地方,他们所能看到的风景,是我们所无法领略的,所以我们应该以一颗赤诚的心,聆听他们的教诲,相信等我们认真地实践了,去做到的时候,也会登上更高的楼层,看到与他们一样的风景。所以《中庸》里说,我想各位刚才也已经读到了,“诚则明矣,明则诚矣”,我们读经路上,更重要是一颗真诚的心,如果我们一直急于从读经中看到成效,得到利好;或是对经典教育将信将疑,一直都怀疑着,这到底对不对?亦或是心存芥蒂以一颗批判的心来做经典教育,那肯定是“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所以“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而后能明,明了才能够更诚,其实这两者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你首先心要诚,踏实认真地做,才会有所得,才会有所明。因为我们现在都是站在一个比较低的层面上,那所以我们力行上不去实践,就只靠自己的认知去理解,是看不到教授他们站在高的一层所领略到的风景的。唯有以一颗赤诚的心,认真的去实践了,那才能“诚则明矣”,明了以后,才会更加的虔诚。
回到刚才的问题,我觉得应该向办学堂的有经验的这几位老师请教,或看教授的一些影片。刚才云香老师也说了,对于小小孩,更重要的是一种耳濡目染的环境,这是最重要的。
云香老师:我简单补充几句,刚才潘正遥同学的回复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回头再仔细揣摩,我们也应该多看看王老师前面的一些视频。因为我们学堂有一个家长班,家长班就是不断地滚动播放,一些相关的视频,及王财贵老师教学理念的一些讨论,如果能更多地参加家长班的学习,能更多地解答您的困惑。我也想举一下例子,来佐证一下。我们有几位家长,譬如天天妈妈,天天去年夏天参加夏令营,当时是4岁,妈妈每天带着妹妹来学校,妹妹天天躺在篮子里,陪姐姐来学习,这就是很好的一种熏陶;包括博森的弟弟,当时去年5月份来上课的时候,宝宝只有三个月,妈妈每次送哥哥,并带着弟弟在家长班学习,基本没有缺席过,除非孩子生病的时候。跟18个月的孩子比,很多家长可能想:3个月的孩子懂什么?长大了再说。但是这位妈妈做的非常好,她没有给这几个月大的孩子缺席过。我们为这几位坚持不懈的妈妈,鼓鼓掌!(掌声)
潘正遥:作为补充,其实有一个好例子,谢老师家和我母亲的学堂,墙上是贴满了名家字画,每个房间都有录音机在不停地滚动,播放着经典,所以孩子并不是读才能亲近经典,孩子在家更需要浸润式的教育,无论孩子在干什么,耳朵都在听,眼睛所扫过的地方,都是有价值的名画,都是非常棒的书法,这时候他的眼耳口鼻舌身意,全方位地浸润在这些经典之中。而对于呀呀学语的小孩,他们不能读,就需要更需要以听来作为教育的方式。谢谢!(掌声)
家长问:在你上初中,遇到谢老师之前,你是对读经比较抵触的,而遇到谢老师之后,一下子激发了你的热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渴望。谢老师是以什么方式激发你的,使你从不喜欢到非常渴求这么一种状态?
潘正遥:谢老师对我的影响有很多方面,我就从他如何给我“明志”的这样一个方面来讲。我是先读万卷书,再行万里路。先有了儿时老实大量的基础,再在人生道路上在谢老师的帮助下,去“学而时习之”地体悟经典。时习,什么才是时习呢?不是说把书重新读一遍,就是时习,而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去实践,当困惑的时候,回头来看这些经典,而真正地有所悟,对人生有所帮助,那才是“学而时习之”。和谢老师的相处,就是这样一种过程。我那时有非常多的困惑,高一对人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和困惑,所以我向谢老师提出来,我们讨论很多事情,他的回答全部都是引经据典,用孔孟之说来回答我,然后也句句在理,我就知道了经典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不是空洞的说教,是可以与我的生命相契合的。所以“困而知之”,我生命的提升因此而来。
云香老师:关于谢老师怎样培养自己的女儿有一个视频,我们以后会在家长班播放,给大家观看。谢老师也是非常优秀的一位读经老师。
小编小声插话说:戳这里,听谢巍老师聊读经教育:
家长问:我接触到很多留学生,他们感到十分迷茫,觉得融不进当地文化,甚至遇到很多困境,包括一些家长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你从小在中国学习传统文化,在高中大学阶段来加拿大求学,你觉得中国传统文化对你融入北美当地文化有什么样的帮助?你为什么在北美土地上来弘扬传统文化?你觉得你能否很好地融入西方社会?
潘正遥:我觉得什么样才是真正地融入西方。首先,要让西方人尊重我们才行。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学习西方的东西,我觉得是很难获得他们的尊重的。我们唯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然后将我们的文化也表达出来,与他们分享,这个时候才是能真正获得他们的尊敬。先要能让他们赞叹我们的文化,欣赏我们,然后也才真正能接纳我们来共同感受他们的文化,从而融入西方社会。就像高中时,我做了一些presentation,向西方的同学和老师介绍儒释道,把中国的哲学与西方的哲学相对比,我也会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汉服、书法、古琴等等。这个时候,他们对我的看法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从他们的反应中看出来对我真正的欣赏和接纳。如果只是一味地奉承他们的文化,那是永远都得不到的。一个人,一个国家唯有先自重,才能获得尊重。
云香老师:潘正遥不只是读中国传统文化,还读了许多英文经典。请他自己介绍一下吧。
潘正遥:我小时候是读《仲夏夜之梦》,大了以后有读《英文名著选》、《常语举要》和现在春永教授所说的《小爱神》、《喜颂》等作品。这些经典对我对于国外教育的思考也有很大的帮助。国外教育中的诗歌,至少高中里所展现给我们的,其实并不是他们的最高成就。所以我对于课堂里的文学作品等等,我保留我自己的意见。同时也会告诉他们,我所学的西方的文学是什么样的,我会跟他们分享我喜欢的一些诗歌、文章,都是出自于《英文名著选》等等这样的经典。然后我就告诉他们,其实这才是你们真正应该要去传承的诗歌,这些才是你们文化的精髓。他们不知道,所以我们在学习他们文化的时候,也要帮助他们知道,帮助他们传承。
云香老师:王财贵教授学贯中西,所以他推荐的外文的经典,是外国人现在不读的经典,普遍的外国人已经不读了,但是王老师认为是经典。所以他也鼓励我们读经的孩子要去读。包括我手上这本《英文名著选》。现在我们及谦学堂的孩子,每个周六上午的后面半个小时就是读这本《英文名著选》,然后回家以后还要继续复习到一百遍。我们的孩子读经并不仅仅读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要学贯中西的。
潘正遥:而且,我对于《英文名著选》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我一开始到谢老师那边学习的时候就是以这本书为教材,然后是以这本书里的经典为媒介,了解到了西方的一些哲学道理。谢老师他也以中文的经典——孔孟之学,来解释里面的话。中西方圣人所述之理相通,不仅是“有朋自远方来”更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让我感觉到了人类文明最高的智慧成就,其实都已经在那里了,我们只要学就够了。然后透过这些道理,我们也才会更深入地去讨论生活中的一些事,从而点亮了我这个“烛台”。所以我对于这本书的感情是非常深,也很推荐大家去读这本《英文名著选》。
云香老师:大约孩子们会花两年的时间把它全部都背完,目前我们的孩子主要是中文,但是也会兼顾英文。
家长问:谢谢您的演讲,非常好,我听得也落泪了。在你读经的过程中,老实大量肯定是主要的方面,但是有没有人专门给你讲解过,或你在什么时间看什么参考书之类的,来理解这些经书。尤其是中国的儒释道经典是非常深奥的。我觉得你在演讲的过程中,已经体现出来,你对经典的理解是有一定的造诣的。你是什么时间开始?有没有参考书,或者有什么人给你讲过经典?有没有看注解?
潘正遥:关于解经的问题,很复杂。最好还是能去看王教授的文章。从我的角度理解,可能曲解了先生之意,所以仅供大家参考。我写过一篇文章,叫《不求甚解,所为何事?》里面讲了我关于解经的一些看法,有空的话大家可以看看。(小编旁白:参见海外读经平台今日推送的同标题文章。) 简单地说,解经最好的方法,像我刚刚在前面所说“登高塔”的比喻(按:见问答1),其实我们没有经历过一些事情,凭我们目前自己的阅历去强求其义的话,内心的感触是不深的,我们看不到那个风景。最好是在实践中,在为人处世中,当你有困惑时,再来感悟,那时你所理解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而别人的理解,都是他们经过自己的人生经历,而有的感悟理解,对于孔老夫子的学问,其实已经是曲解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们认为孔老夫子的思想是糟粕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以朱熹先生的《四书集注》为标答太久了,我们困在了朱熹先生的孔老夫子这样一个局限中。所以南怀瑾先生也说“古道微茫致曲全,由来学术诬先贤”,所有这些学术、解释都是诬陷先贤,唯有自己去体悟来的那一份见解,才能与自己的生命相契合,为我所用,建立起我们与经典、与孔老夫子那一份独一无二的缘分。谢谢!(掌声)当然,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方式。如果孩子比较大了,或者还是想要了解字面的意思,王教授说了,可以用移注法和集注法。注解可以看,但不能看白话的理解,要看古注,对比历朝历代的学者,看他们的注解,在他们的看法中,也不光是吸收,还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要借助他们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理解,这是比较好的。具体的方法,还是要看王教授对于注解的一些文章,末学的意见经供参考。说到底,我觉得就是《中庸》所说,“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一定不能只看一家的注解,因为那样就没有了慎思的过程,会先入为主地认为,他的注解就是孔老夫子所说的话,这是不行的;然后一定要明辨,在多看各家注解的时候,自己有一个辩的过程,判高下,知道哪一种注解对我自己是最受用的;最后就是笃行,去踏踏实实地践行,与生命相契合。其实我们在读经中,收获最大的还是一种治学的厚重和踏实,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自己悟或是移注,这种治学的精神,才是收获最大的。我们现在的社会快餐化的知识太多,一有什么问题就百度,如果腔调浓一些就去知乎一下,对不对?其实这是治学的浮躁,是不劳而获。失去了探索学问历事练心的过程,这是当今社会很可悲的一件事情。所以一定要注意笃行,在大量的诵读中,笃行,在生活实践中感悟,然后在集注移注方法中踏实地治学,这就是我对于教授解经之法的理解。谢谢!(掌声)
家长问:现在孩子参加很多的课外活动,自己的课业也重,作业都做不完。请问当初你的读经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与自己的学业、其他的兴趣爱好是怎么协调的?
潘正遥:您最大的疑问就在于时间安排。《论语》里面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是要游的,并不是人生的主线。其实还是一个理念是否清楚的问题。如果真正知道了什么是对孩子最重要的,真正把他人性的光辉激发出来,让他“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说的,有了德行;有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有了“仁义礼智”那“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才艺自然不在话下。而”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是多么的可怕啊。所以要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重要的。那如果光读书、光养德,就阻碍了孩子的“艺”了吗?其实不然。“艺”这种东西,大了以后再学,其实也不会说,就真的会比小时候学的孩子差到哪里去。小的时候,首先孩子可能自己就不会真心的喜欢,然后他的能力也有限,其实学起来是特别慢的。这个过程其实也很痛苦。而你这个痛苦换来的,也只是一门“艺”。但是如果让孩子读经,他这一份短暂的痛苦换来的,却是人性的光明、不惑的学问。所以还是要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才是最重要的,“艺”只是用来游的。而长大了以后,孩子的志向确立了,再来学,其实是很快的。就像我,小时候学习钢琴,跟读经是一样的恨(众笑)。我到现在,我可以很不害臊地跟大家说,我三级都没过(自笑)。但是,所花出去的精力和痛苦,却是很大的。那些精力和痛苦花出去了,也没有达到什么大的成就。但是在读经上,那些精力花出去了,我所收获的,却是如今一个志于学的我。有了这个志向以后,大了,我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就会想去写书法、学古琴,有了自己真正的爱好,甚至是学的时候,怀有的是对于文化的敬意和传承,这个时候学起来就势如破竹,实在是太容易了。所以,还是一个主次的关系,本末不能倒置。
云香老师:去年我们刚办班的时候,许多家长也反应,一周有许多兴趣班,没有时间读经。我们是怎么跟家长说的呢?对家长来说,还是要不断去学习王财贵教授的理念、视频、文章,反复地去灌输这个正确的理念。因为王老师说了一句话:真理不重复,错误就一定会重复。因为我们如果不去学习这个读经的理念,我们就不会认为读经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它一定是混合于其他各种才艺班之中的某一个才艺班。把读经班当作一种才艺班,是一种非常大的可惜和可悲。所以我们家长班里老的一批家长,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去年已经排了很多兴趣班的,今年他的思想意识不断提升之后,他越来越明白刚才潘正遥讲的道理以后,他会主动地取消一些兴趣班。包括我们的一位义工老师,她说最初她是拎着老二的篮子,去给老大报所有的兴趣班,每天都是非常的忙碌。但是后来开始读经了之后,她才明白,原来她前面这四五年的路都走错了。从孩子六岁七岁到孩子十岁十一岁,她觉得她走错路了。从去年听完王财贵教授讲座之后,她来给我们做义工,这一年进步是非常大的,她的孩子进步也非常明显。最主要的一点,她只保留了少数的她认为需要学习的兴趣班,把大多数的兴趣班都暂时地先中断了。这种中断不是说排斥那个东西,而是她发觉了德性的修养、孩子性情的养成,这个是更优先级的。把这个优先级安排出来以后,你就不会觉得时间不够用了。但是如果你对这个优先级没有正确的认识,你就会觉得时间完全不够用。尤其是海外的孩子,学中文,我形容,就像挤干的毛巾里再想挤出几滴水。所以如果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端正自己的理念的话,那这条路是很难很难走下去的。
潘正遥:而且,如果从小就过于强调才艺,甚至去学多门才艺的话,其实孩子普遍会有一个现象,就是浮躁。他过早就游走于各门才艺之间,不得深入,古人是说十年磨一剑,他们是几代人做一件事。那我们现在,一个童年就要做那么多事,最终是会浮躁而无所成。
家长问:潘同学你从抗拒读经到产生光明的这一段心路历程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怎样才能让孩子自觉读经?还有我想介绍我朋友的孩子读经,他们会怀疑现在是21世纪了,那些古老的东西还有用吗?
潘正遥:我抗拒了九年,从一年级到高一。积淀的过程必然是枯燥的,但其实家长自己读经,创造一个氛围,再言传身教,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是孩子的谢老师。再答第二个问题。教育,如果是去说服别人,讲道理永远是没有用的、是苍白的,唯有靠自身的行持、修养,去感化他人。所以和对传统文化排斥的人说破天都是没用的。唯有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君子之德,他们才会重新审视自己,然后再以恭敬之心看待经典。其实与孩子也是一样的。我们更多的是要做好自己,以言行、君子之德来感化孩子,浅则让他们感到经典的“日用”,在生活中是可以运用的,对于人生是有帮助的。远则让他们懂得经典的“治世”,其对于整个人类的价值。要让孩子感受到这一份笃行的力量,这份知行合一的力量,以及经典的伟大,从而心生敬畏,这是最重要的。(掌声)
云香老师: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越来越喜欢传统文化,越来越喜欢读经,很好的一个方式就是自己加强学习,然后多投身于义工团队,为我们的义工团队多增加点力量。我们自己学得越多,对孩子的带动力量就越大。
潘正遥:说到投身于义工团队,首先第一点就是教学相长,在教的过程中,你自己的理念是提升最快的。还有你在付出的时候,看似好像是耽误自己的孩子,好像把自己的爱心分给别人的孩子,但是你的孩子会感受到的就是我现在悟到的,是一种自利利他的宽广胸怀,其实这是最难得的、我们想想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一直非常执着于我们自己的孩子,你一定要成才,我给你报什么什么班,其实这非常可怕。因为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一直都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观念。那其实一个人要成才最重要的是要破而后立,要破除自我,发心要大,发愿要广,我觉得这是成才最基本的道理,也是最重要的条件。所以你在自己的付出中,让你孩子感受到的也是付出,他所感受到的是泛爱众,这一点我相信是非常重要的。也希望各位家长们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对于孩子教育的执着之中,透露给他的是不是这样一种自私自利的观念。
再补充一点,在自己奉献的过程中,不仅是孩子能感受到那一份宽广的胸襟,其实对于孩子的利益也是非常直接的。看似好像是没有时间陪伴你的孩子,对孩子做出了牺牲,但是你不教你的孩子,教了别人的孩子,你孩子的生命中也自有贵人相助,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妈最后看似是把我放任自由了,她都不管我了,说你不读经,不成才,就算了,我去养别人家的孩子。但是我后来就遇到了谢老师,我母亲发愿广大,她为了他人的孩子做出奉献,那我的生命中,冥冥之中用她的德行,就为我感召来了这一位人生中的贵人。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老祖宗说的话,听着玄乎,但是细思恐极,都是对的。
家长问:您英文经典的学习对您来加拿大留学有帮助吗?英文感觉能够游刃有余吗?
潘正遥:是会轻松很多,我跟着谢老师学习的不仅是英文经典中的道理,更是英文学习的方法,踏实的治学精神。例如对于每一个生字,我都是把英英字典上的内容抄下来,每天反复诵读那些例句。谢老师他教给我很多踏实治学的方法,比如精读,泛读等,都是受用终生的。
家长问:您的英文经典是从谢老师这里入手的吗?
潘正遥:不,小时候就有大量的诵读,但是从理解方面,系统学习方面,是从谢老师这里开始的。
家长问:您什么时候来加拿大,之前把英文经典都读了吗?
潘正遥:高二,高三来到加拿大温哥华。以前读过《仲夏夜之梦》,《英语常语举要》,《英文名著选》。有一些英文经典比如斯宾塞的诗,是来了加拿大之后读的,但是学习方法掌握后,就可以自己学习了。
家长问:对于我们都是业余读经,不能像全日制私塾那样老实大量读经的,您觉得包本应不应该期待,或者说应不应该有这样要求?
潘正遥:其实,包本在读经圈里有很多讨论,我并不特别了解。可以说,从包本中,肯定是能收获良多,比如治学的踏实。包本以后,整个小孩感觉都会不一样,包括自己付出的努力带来的成就感,对经典的体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对于业余读经的同学来说,包本其实比较困难的。包本也是立志,需要为之付出无数的努力才可以达到,如果孩子真心不愿去背,过于排斥的话,并不需要强求,能读就已经很好了。特别是对于海外读经的家长,孩子能够读到经典,我们就已经非常感恩了。
云香老师:补充一下遥遥妈妈对此的回复。因为之前及谦学堂一位老师曾请教过遥遥妈妈这个问题。遥遥妈妈说:“我孩子读经开始较早,当时的读经风气和现在没法比,其实遥遥读得并不多,也不系统,这与我当时读经理念不通透有关。遥遥为什么能坚持这么久,且这些表现还算尽如人意,可能与我一直在宣导读经和办学有关,他潜移默化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想学点也难的。现在的读经氛围不同的,也有很多成熟的方法可以直接拿来用,加之您孩子又这么喜欢读经真是您的福气!…… 业余读经的孩子我觉得只要记录读经遍数,读满100或者200遍,达到大部分背就可以了,将来长大有兴趣能再背也很好。在全日制读经的孩子,其实正确的方法也是读得遍数到,再换下一本,经常复习复习,到了一定的年龄再包本。如此才更扎实。读经的目的不是为了背诵,切记!包本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是建立在孩子遍数够,学堂读经气氛好,孩子愿意读,愿意包本的基础上。”
潘正遥:读经的目的不是为了背诵,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它出于生活,也终将回于生活,为我所用。那即使孩子不包本,家长是否需要包本呢?(众笑)家长的志向孩子是可以看得到的。你的决心,你为之努力所付出的,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对读经理念的认可。这是一种身教。从你的身教中,孩子是可以收获很多的。大家是否知道王玥老师,她是海外第一个包本《学庸论语》的老师,她对于包本有一些心得分享,大家有机会可以看一下,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包本对人生的意义。也希望家长们发愿,立志包本,至少把《学庸论语》这一本书包本了。
小编小声插话说:点这里,或者上文中的链接,跳转阅读王玥老师的读经及包本心得分享。
潘正遥:说到读经的风气,我就想到了我以前读书时候的风气,那个时候读经教育才刚刚开始,我家的一个亲戚给我妈妈说:这个读经教育没有人去实践过,不知道是好还是坏,如果就这样让自己的孩子去读经去当试验品,万一教坏了怎么办,你可以为你的孩子负责吗?这就是刚开始读经时候的一种阻力,这个时候就要相信王教授所言不虚,需要自己的惠命,要有慧根去亲近了解王教授所言,要有心如赤子般的虔诚,这种是很难的。好在现在读经教育已有20年了,我们有这么多的先行者,这么多的经验和大家分享,所以我们现在更应该珍惜读经的缘分,对其有深刻的了解。
潘正遥:其实这个问题很沉重,这也是我现在面临的一个问题,我现在在带领晨读,在有中国背景的孩子身上开展晨读已经是困难重重了,更不要说是西化的孩子了。这方面我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是一句话“未能感人,皆是我诚意未到”,如果我们能一直锲而不舍的坚持,用言行不断的感化他,相信我们的诚意也终将令他动容。因为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那只要我们的诚意到了,终会触动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而终有所改变。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意志要坚定,不管多么困难,我的诚意不能有所减弱,我的发愿还是要以那个为发愿,然后做好修身,以自己的言行去感化他而不是以空洞的说教来教育他。谢谢!
格修学堂彭老师补充回答:我的班上有很多14-16岁的孩子,很多家长都认为这个青春期的孩子太难管了,但是我觉的他们不是不讲道理。你要讲理论的同时,家里的氛围很重要。要女儿读经,你们夫妻自己要读。你们夫妻自己在读经,孩子在看,这对孩子来说是特别大的触动。在我们学堂读经的过程中,有个16岁的孩子,上高中一年级了,刚开始来的时候是妈妈逼着来的,自己非常不喜欢,但是在课堂上,他看到我和我的学生们读的非常开心、高兴,这个孩子在几个星期以后就开始主动张嘴和我们一块读经了。作为老师我也没有和这个孩子讲太多理论,就是气氛的感染。
随喜感叹及谦学堂的老师们,她们都是真正的实践者,实践之后得到的是真正的成长。
潘正遥:我小时候感觉好像真的忘了。一些经典,你让我背,我是连不上的。但是其实都没忘。像我最近带领晨读,对于经典所言和人生也会有一些困惑和思考。在这思索的过程中,原来读过的经典真的会自己跳出来。比如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对于今天要讲的一些内容有所思考,看到一句话,然后与它相似的或者有联系的经文里的话,不管是孟子、论语、中庸、大学,就突然之间会蹦出来给我一种新的思考。这个时候就感觉这种悟的力量真的太棒了!这种所得所悟,真的是属于自己的,别人都拿不掉的。那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感到整个世界都光明了,那个时候真的是感受到有朋自远方来。孔老夫子跨越时间空间,从远方而来,他和我的心灵是有感召的。所以其实都不会忘,所有的积淀都是在为了以后孩子有困惑的时候,对生命的意义有所思考的时候有所帮助,为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云香老师:及谦学堂在2015年办过为期4周的夏令营,每天读经三个半小时,在12月圣诞期间办了为期6天的冬令营。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像潘正遥说的能去国内感受一下气氛是非常好的,非常珍贵的,也是我们这边不能给予的。但是条件不足的家庭也可以来我们及谦学堂将就一下。
潘正遥:能去书院,在一个大环境下自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有阻力去不了,在哪读不是读呀,就算在家里,只有你和孩子在一起读,有这样一种氛围就是非常好的,所以最主要的是父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那是最棒的。那如果有像及谦学堂这样的机会那也是非常随喜赞叹的。还有,提到去文礼书院这样的提议,我想可能刚才大家听了我的一些分享,就对谢老师非常向往,觉得自己的言行德行再怎么读书,再怎么高也超不过他,觉得孩子最好能有这样一位老师可以指引他。那去哪里找这样一位老师呢?因为谢老师对我的知遇之恩,我对他有一种近乎疯狂的崇拜,我觉得这一辈子跟谢老师学就够了。去年有一个机会是文礼书院的英文梵文营,有怀仁老师,春永教授和Kashinath教授来给我们上英文如斯宾塞的作品,还有梵文。我一开始不想去,觉得和谢老师学一学也就足够了。谢老师对我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老师我能教给你的毕竟有限,去书院走一走吧,那里会有更多能改变你一生的老师,你会学到更大的学问。我听了后,触动很大,主要也是听谢老师的话就去了。这一去,真的是刷新了我的三观,更加深了我对文礼书院的向往。那边追随的老师是真大德真学者,学的是真学问,相处的人真君子,过的是真生活,亲近人性本源的生活,没有尘世的纷扰,真的是太棒了。还有就算是谢老师,他也已经去了文礼书院了,他现在是在书院的国际部担任教务长。所以文礼书院真的是满是能点亮孩子生命的老师们。我在书院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是跟春永教授等老师,包括书院的同学们都能学到很多。而且因为有王教授这样的一个大德的存在,在我短短十几天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学者他们前来主动和书院学生做交流分享,有张丽华老师,有戏剧专业的教授等等。各个领域有成就的人都在被书院吸引,而这些有成就的人都是有一个儒家思想的支持,都是这样有人性本源的光明的这样一些有真正成就的人。所以文礼书院真的是,实在是太难得了。是否要去文礼书院真正踏实读十年书,成为大才,这也是值得好好思量的事,但也不必过于执着,孩子能读到经典就已经值得随喜赞叹了!
家长问:现在我的小孩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学中文经典,另一个是学英文经典。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北美,学的是英语。你学的梵文对于你自我提升是否有帮助?为什么去学梵文?
潘正遥:我其实想去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文化都要有一个崇敬之心。对于他们的最高智慧,都要有一个向往的心态。但是想要知道他们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那一定是要通过原文。那梵文又是佛教的本源。我们中国的佛教这么多经典,比如《心经》等等,都是翻译而来。如果能学习梵文,对于儒释道中的释,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这就是我为什么想要去学习梵文的原因。如果大家有读过我那一篇文礼书院的感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话,大家能知道。我刚才也说去文礼书院,去亲近这些老师为的不是学多少知识,而是去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感受他的身教,从春永教授身上所学到的远远比我学梵文所学到的更加珍贵,至于我学到了什么,大家也可以去看我那篇文章。谢谢!
小编小声插话说:点这里或上面的文章标题,跳转阅读潘正遥乙未暑假书院行感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图:潘正遥在2015文礼书院英文夏令营上向春永教授请益
海外读经是文礼书院国际读经教育中心之官方微信平台。
关注海外读经,关注国际间最新最全面的读经动态!
请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国际读经教育中心微信平台“海外读经”。
1、分享与订阅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
或关注公众平台 haiwaidujing
2、投稿
分享您的海外读经故事与读经心得经验至海外读经微信平台投稿信箱 overseadujing@gmail.com
3、查看历史消息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查看历史消息”
4、关于国际读经教育中心(海外读经中心)
网站:http://iclassics.org
国际读经教育中心博客:http://blog.sina.com.cn/overseadujing
国际读经教育中心微博:http://www.weibo.com/1973973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