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国大学里的异常博弈与理性回归

金焱 财经杂志 2019-11-25

无论是美国学者的公开信还是常春藤名校校长的公开信,他们背后的诉求是一致的,中美关系应当回到正常理性的探讨中来


《财经》特派记者 金焱 | 文 发自华盛顿 苏琦 | 编辑


八月底、九月初美国大学开学季。


新生入校、老生返校的热闹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蔓延开来,而围绕美国政府政令政策的博弈也从教室延伸到网络上,延伸到大学以外。


在美国这几年,我很少觉得美国高校、尤其是哈佛、哥伦比亚大学这些美国常春藤名校在开学季会成为新闻热点,今年除外。


第一个踢爆舆论的是哈佛大学的17岁巴勒斯坦新生Ismail Ajjawi。他在入境美国时被海关和移民官员查看了有关他朋友的社交媒体后,被拒绝入境。移民官撤销其签证并将其遣返的理由震惊了美国社会,并非他自己发表了不当内容,而是他社交媒体其他朋友的贴子中有反美政治观点。幸好,套用他律师的话说,这个经典的悲伤故事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幸福结局,在校方和有关机构的介入下,巴勒斯坦新生得以在正式开课时回到哈佛。


诚信和透明是美国大学的核心价值观 图/金焱


美国政府政策政令对学术自由的威胁逼着数位常春藤名校的校长挺身而出,表达关切。哈佛大学校长巴科(Lawrence Bacow)在巴勒斯坦新生遭遣返前一个月,给国务卿蓬佩奥和代理国土安全部长麦卡利斯南写公开信,对政府的移民政策及其对哈佛学术项目的影响表示担忧。


如果巴勒斯坦新生的案例是一声惊雷,针对中国学生和华裔学者的恐惧和不信任则是盘旋在美国上空的大气环流,它引发的担忧长久不散。8月31日,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布林格(Lee C. Bollinger)发出公开信,题为《不,我不会监视外国出生的学生》。他明确指出,所谓“中国学生间谍”的说法不成立,哥大不会监视中国学生和学者。


一位哥大中国校友看完这封公开信欣慰地说:“我们哥大还是有骨气的!”据这位中国校友介绍,6月份他回到母校访问,他所在学院的院长就明确表示:美国大学应当专注于学术独立,不应针对中国学生和学者搞审查,哥大一定不会这样做。


国际关系和合作是美国致力于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金焱


哥大校长的文章一如数月前百名美国学者在发表的公开信,在那个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傅泰林、美国前驻华大使芮效俭、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史文、美国国务院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和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等5人牵头撰写的公开信,纠正所谓反中国“共识”的印象,这两个公开信在中国引发的关注,远远高出美国的社会反馈,或许中美关系在中国社会受到的关注更高。


8月底在波士顿,我和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教授谈起这些。他对我说,现在美国整个政治阶层都形成了对华的一致对立,把中国视为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威胁,是美国的对手,问题是感知、情感和心理的结合常常会导致误解甚至误判。实际上,艾利森教授无论在之前的专著里,还是在后来的TED演讲中,反复强调的都是虽然历史上新兴力量和主导力量之间常常会爆发激烈冲突甚至战争,但只要双方冷静理性,激烈冲突是可以避免的。


无论是美国学者的公开信还是常春藤名校校长的公开信,他们背后的诉求是一致的,中美关系应当回到正常理性的探讨中来。也是在8月底,我在波士顿采访MIT斯隆管理学院教授黄亚生,他告诉我:虽然美国两党对华一致的程度比较高,但对特朗普执行对华政策的方式方法并不认同,所以近来美国出现了对美国政府政策的全方位反弹。


高校谍影:子虚乌有的查禁


哥大校长的文章在华人中掀起波澜,因为它开篇几句话就揭开了一个阴郁而怪诞的现实,让华人意识到中美博弈的无处不在:“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在各高校加强了对研究实践的审查,这其中也包括我所领导的哥伦比亚大学。美国执法部门和情报部门决心打击非法转让知识产权给外国竞争对手的行为,为此他们鼓励美国学界和行政人员制定更为严苛的条例来监视外国学生和访问学者,尤其是中国学生。


与他的担忧相呼应的是,8月30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声明,该校九名中国学生在洛杉矶机场入境时被海关拒绝入境。他们被告知需要自行支付机票返回中国,否则将面临5年内不得入境美国的禁令。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表示,联邦政府尚未回复学校的请求,说明该校学生被拒入境的原因。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校长麦克·克罗(Michael Crow)向国务卿蓬佩奥、国土安全部长麦卡利南致信,要求对每个学生的个案进行评估,并重新审视海关人员搜索入境学生电子设备的做法,他说他无法理解美国政府竟能设立并执行导致眼前结果的政策。


其实,整个夏天,围绕高校、围绕中国话题的争议和事件就没有断过,只不过或明或暗,有的成为新闻热点,大多数不为人知。


夏初我到亚特兰大出差,那里的埃默里大学正处在风暴的中心。5月底,埃默里大学医学院以未充分公开来自国外的研究经费以及在中国研究机构和大学工作的范围为由,解雇了华人教授李晓江和李世华,李晓江的实验室也被解散。埃默里大学只有不到30名华人教授,那时已有数名离开或打算离开。


李晓江和李世华在治疗一种名为“亨廷顿舞蹈症”的遗传性疾病上取得基因编辑技术的重要进展。除了个人在科研领域奋斗成顶尖学者外,他们研究的象征意义在于,它成科学全球化的典范。全球化受挫,他们也阴差阳错成为受挫的一分子。


政治环境可能给学术界带来寒蝉效应 图/金焱


在亚特兰大的几天,同中国有关系的学生、科学家受到歧视的例子当地人给我讲了很多。其中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中国留学生那时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下属的12个地区联储银行中的亚特兰大联储实习,但由于她的中国身份,亚特兰大联储限制她接触一些具体数据,导致她写论文困难重重。比如,中国某大学进行海外校友联谊活动,也由于“时间敏感”被美方取消。中国留学生签证受限、拖延的现象在这个大背景下几乎都是小事一桩。


埃默里大学事件要上溯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后者曾通知包括埃默里大学在内的、其经费资助的数十所美国研究型大学,要求对其教职和研究人员与外国政府及公司间可能存在的经费关系进行调查。


我有一个美国朋友在NIH高层任职,私下里我问她调查的针对性,她说并不只限于中国背景的学者,俄罗斯、伊朗都在其中,当然中国的海外学者交流计划是一个重点对象。她想了想说,源头在上面。


她指的源头是FBI。


一年前FBI局长克里斯托弗•雷曾对参议院情报委员会表示,中国涉嫌利用教授、科学家和学生等人员在大学校园内充当情报采集者。7月份在另一场听证会上,他再次指称中国为美国面临的头号谍报威胁。这些表态变成了持续的行动,在由60所美国研究型大学和2所加拿大的大学所组成的“美国大学协会”中,至少已有10名成员被FBI约谈。美国高校管理者称,FBI给这些大学提供了一份名单,其中包括多家来自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并希望这些美国大学可以制定出一套规章制度,用于监视那些来自与中国有关联的研究机构的留学生与访问学者。


美国公共广播新闻网报道说, FBI还希望这些美国大学去审查那些有中国人参与的、并可能被用于国防领域的现有研究项目,尤其是涉及理工类的项目。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分管研究的副校长弗雷德·凯特(Fred Cate) 说:“我们被问到有哪些现行流程可以获知他们(中国人)在哪家实验室工作,以及他们会接触到什么样的信息”。


不只是中国人,在过去两年内,至少有五名毕业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美国学者被FBI探员问话,收集关于燕京学堂这一项目的信息,并确认他们是否被吸纳成为间谍。


回归常识的努力:水滴石穿


在FBI、情报、间谍这些带有悬疑惊悚色彩的字眼和中国学生学者结合在一起,美国高校的生活又会是怎样的图景?答案是,一如既往。八月底我在美国精英高等教育学府最密集的城市之一、波士顿的几所大学中穿行,大学校园因开学学生返校而一派生机盎然,不时我就会和中国留学生擦肩而过。其中在波士顿大学的一个星巴克咖啡店内,我逗留的一个多小时内至少见到了十多个说着中文的中国学生。


针对中国科学家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让人担忧 图/金焱


于是我向黄亚生请教,怎样看待中美竞争对中国学生和学者的冲击。黄亚生说,冲击还是很大的,现在从生物医药学领域,马上也可能就会扩大到材料等更多更广的领域。从学生的数量来讲,有些美国高校以国际学生为重要的收入来源,所以中国赴美留学生的数量并未锐减。


而针对中国留学生以及华人学者的一系列举措,黄亚生说,大的环境为什么会变成今天的样子需要更复杂的讨论。中美关系交恶是一个触发点,而美国学术机构的人员参与到中国的人才计划中,是否要面临那些惩罚则需要探讨。但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美国对中国的看法从来就是百花齐放的,批评中国的声音从来就没停过,只不过是我们有选择性地听取,比如更多的是那些华尔街的中国看法。


现在,反对的声音变得更大,也有了更多表达的渠道。


物极必反。在贸易谈判没有进展之际,中美在其他领域的矛盾也开始突显,同时对这一现实的担忧也激发了更多建设性的声音。这些声音夹杂在其他声音中,有时也会被湮没,但持续发声就会水滴石穿。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亚洲项目杰出特聘研究员包道格告诉我,当时他参与百名美国学者的公开信是因为,他说,“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美国现在被描划地好像达成了“反中国”的共识,实际上我们这些致力于中国问题及相关研究的人的观点是多维度的,不是整齐划一的,我们发表这个公开信,就是纠正所谓’共识’的印象”。


美国大部分著名私立大学和公立研究型大学成为发声的另一个主体,对他们来讲,美国精神意味着开放自由的科研传统,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应有之义。如马里兰大学校长的声明所言,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是美国文明的一个里程碑,并因开放性、学术自由和包容性的核心价值观而蓬勃发展。


华人科学家和教授及众多华人组织和个人也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影响高校校方,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美国华人联合会(UCA),自2019年初以来,UCA发起了推进各大学公开发声、阐明立场的行动——Speak Up Campaign。19所著名大学相继发布声明对美国华裔科学家和自由无国界的科学精神的道义支持和声援,背后都有UCA的努力。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午后,我和美国华人联合会会长薛海培聊了起来。薛海培在美国30多年了,他说自己经历过中美关系很差的时候,但那时关系再差,第一没有政府直接出面,直接把华人科学家或华人学者设为目标;那时关系再差,美国学界和商界依然希望维持好美中关系。现在好像与中美关系相关的很多方面的刹车板在失灵,而在下坡路上没有刹车能力会很可怕。


薛海培经常想的一个问题是,华人在美中关系应当扮演的角色,他多年思索的结果是,华人是美中关系拼图版中的最后一块拼图。在他看来,华人不关心政治,而他在华人社区想要持续传递的信息是:在美国,你可以不关心政治,但政治可能非常关心你。


杂志订阅

大家都在看


张玉阁:深港关系核心在于相互协调而非彼此替代

光伏行业正在国进民退吗

香港经济前路 |《财经》封面

戴志康十年沉浮:证大集团涉嫌非法吸存被立案

弹指一年间:贸易战中的产业链


责编  |  黄端  duanhuang@caijing.com.cn

◤本文为《财经》杂志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在文末留言申请并获取授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