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锦江河畔群英会,共享妇瘤学术盛宴——全国第七届妇科恶性肿瘤化学治疗及多学科综合治疗进展大会精彩继续(一)
中国妇产科网
公众号ID:china-obgyn
关注
周琦教授:中国卵巢癌维持治疗共识解读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琦教授以“中国卵巢癌维持治疗共识解读”为题做了精彩讲座。周教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提出中国卵巢癌维持治疗共识的背景,并且详细阐述了共识的主要内容:第一、维持治疗的基本要求,需要达到有效、不良反应可管理以及方便的条件。共识推荐Ⅱ-IV期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接受维持治疗,在保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可有效延长无化疗间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机会,从而延长总生存。第二、基因检测对维持治疗干预的意义。共识推荐若患者为g/tBRCA突变的卵巢癌初治患者,g/tBRCA是筛选PARP抑制剂维持治疗获益人群的指标。第三、关于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维持治疗,共识推荐贝伐珠单抗用于晚期卵巢癌人群一线治疗后/二线及之后的维持治疗。第四、周教授强调了PARP抑制剂作为维持治疗的相关共识。PARP抑制剂适用于铂敏感复发性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维持治疗以及初始含铂方案化疗后达到CR/PR、FIGO II~IV期的g/sBRCA突变的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腹膜癌患者。第五、关于维持治疗血管生成抑制剂与PARPi的选择,周教授指出,共识推荐若患者为g/sBRCA突变,且适合维持治疗的患者,建议推荐PARPi维持治疗,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可作为次要选择。第六、阐述了维持治疗的安全性管理。随后,周教授对国际上复发性卵巢癌维持治疗共识、初治卵巢癌维持治疗共识以及卵巢癌维持治疗进展后再次维持治疗共识进行了详细解读。最后,周教授总结指出,中国卵巢癌维持治疗共识制定是基于现有临床研究证据和妇科肿瘤专家的临床经验,目的在于为中国人群的临床维持治疗提供依据,有利于大部分医疗机构的中晚期卵巢癌治疗与维持治疗的规范化,改善中国晚期卵巢癌患者的诊治现状,提高中国卵巢癌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吴鸣教授:SGO2019卵巢癌治疗的最新进展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吴鸣教授针对“SGO 2019 卵巢癌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精彩的讲述。首先吴教授提出TWiST(无症状毒性时间)概念,强调应该更加重视患者生活质量;吴教授对卵巢癌治疗最新的进展做了重点讲解:1、ENGOT-OV16/NOVA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同安慰剂相比,尼拉帕利组患者平均TWiST获益显著。2、Quadra和Nova试验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根据基线体重<77 kg或血小板计数<150000/μl来施行个体化给药方案,200mg QD为最常用的剂量,患者可以明显受益;且对于该类患者早期剂量减少似乎不会影响疗效。3、目前进行的PRIMA试验中正在对于尼拉帕利的个体化给药方案进行前瞻性评估。分析证明,与300 mg固定剂量相比,采用 200 和 300 mg个体化起始剂量的患者毒副反应减少。4、ARIEL3 III期临床试验显示使用Rucaparib进行维持治疗可以改善各年龄组患者的中位PFS,但超过65岁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更高的比例会发生减量和暂停治疗。5、最新研究显示既往使用过PARPi并不一定会导致再次使用PARPi耐药,既往使用PARPi出现了严重毒副反应并不能预示再次使用就一定会发生。最后吴教授指出PARP抑制剂未来在卵巢癌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值得期待。
李沁桐教授:卵巢癌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李沁桐教授以“卵巢癌基础与临床研究新进展”为题做了精彩的讲解,李教授首先对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特征及主要治疗手段及预后作了简单的介绍。随后李教授重点对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的发生机制、主要驱动基因及敏感药物作了重点讲述:在高级别卵巢癌患者中BRCA1/2 基因突变发生率约17%~20%,可导致DNA同源重组修复缺陷,此类患者对铂类、PARP抑制剂等DNA损伤类药物更敏感,从而延长五年生存期;P53基因突变,发生率超过90%;PB1基因突变,发生率约15%;cyclin E1基因扩增,发生率约20%,它们均可导致细胞周期G1/S细胞周期检查点缺失,导致肿瘤发生,且cyclin E1基因可导致患者对铂类药物不敏感。接下来李教授重点对PD1/PDL1在肿瘤领域的应用作了介绍,并指出将肿瘤患者分层进行治疗可能效果更佳。同时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实验室目前在该领域的临床-基础研究进展。最后,李教授指出:对于80%的BRAC野生型,且HR功能完整的患者,目前缺乏可供靶向的共同信号通路/靶蛋白,铂耐药是临床卵巢癌治疗中的主要难题,克服铂耐药需要借助多种新手段。
Prof.Yang Y.(USA):肿瘤免疫治疗进展
斯坦福大学的Prof.Yang Y.围绕“Cancer Immunotherapy”做了精彩的讲述。首先对比放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治疗疗效及毒副作用,指出目前急需发现毒性更小的治疗方式。Prof.Yang 从免疫治疗的历史、免疫治疗机制、免疫治疗方法的演变到最新进展及发展前景做了全面的讲述,并着重讲述如下几点:1、CAR T细胞肿瘤免疫治疗:这是一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该治疗方法已在B细胞来源的血液性肿瘤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也谈到了其局限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如在实体瘤中的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实体瘤屏障会阻碍CAR T细胞发挥作用,因此在实体瘤中的应用还需更多研究。2、免疫检查点阻断:详细讲述了CTLA-4及PD-1的临床应用;Prof.Yang提出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应答率仅10-30%,所以应找出对免疫有应答的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另外为了减少耐药及增加疗效可以考虑与传统化疗药物联合用药;以及开发新的免疫抑制点抗体。最后Prof.Yang讲述肿瘤疫苗的发展前景,并对此寄予极大的期待。
李力教授:卵巢癌多药耐药内科处理与思考
广西医科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李力教授以“卵巢癌多药耐药的内科处理与思考”为题做了精彩讲座。李教授首先向我们讲述了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的概况,指出近十年来我国卵巢癌患者5年生存率无明显变化,初治后70%的患者要复发,对于初次治疗后未控或复发耐药患者的后续治疗仍然是没有完全解决的难点。对此李教授首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目前的内科处理及存在的问题:1、对传统化疗药物进行了改进,如对化疗药物剂量的给药时间分配进行优化、对化疗药物重新包装,行热灌注化疗等;2、靶向药物治疗的应用,如贝伐单抗、阿帕替尼、PARPi等,特别是PARPi带来了曙光,但仍存在许多问题要在临床实践中逐渐认识和给予解决。其次李教授指出了卵巢上皮癌多药耐药逆转的可能性,如基因检测指导肿瘤个体化化疗、溶瘤病毒的治疗、CSCs的耐药逆转和CRISPR剪切技术等。最后李教授指出对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治疗需强调综合整体的思路,需良好的设计与全程管理,并根据临床、解剖和社会因素等作出合理的治疗决策。
李小平教授:复发卵巢恶性肿瘤化疗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和人性化理念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李小平教授以“复发卵巢恶性肿瘤化疗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和人性化理念”为题做了精彩讲座。李教授首先从卵巢肿瘤进展和卵巢肿瘤治疗瓶颈两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目前卵巢恶性肿瘤治疗的现状:卵巢肿瘤患者历经多次复发,复发间期不断缩短,最终铂类耐药;卵巢癌不规范治疗,增加化疗抵抗、铂类耐药可能性。强调目前卵巢肿瘤的治疗面临一系列挑战:如何减少继发性铂耐药的发生,提高下次化疗反应率?如何使患者后续有更多铂选择机会,如何进一步降低进展风险,延长总生存期?进而围绕主题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第一、复发卵巢癌分型存在问题,如复发性卵巢癌的诊断需要确定肿瘤性质、部位、类型、疗法等;第二、复发卵巢癌治疗全程管理理念;第三、复发卵巢癌序贯化疗理念;第四、复发卵巢癌精准化治疗理念;第五、复发卵巢癌支持治疗理念。最后,李教授强调,对复发性卵巢癌诊断,需要确定肿瘤性质、部位、类型、疗法等;提倡将精准序贯化疗应用于敏感复发卵巢癌患者;提出耐药、卵巢癌的全程管理策略;倡导规划化、个体化、精准化、人性化的化疗策略;建议将整合治疗应用于化疗副作用的防治。
薛凤霞教授: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薛凤霞教授以“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为题做了详尽的讲解。首先指出目前子宫内膜癌内分泌治疗的适应症如下:1、早期、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EC患者;2、老年或合并症较多不宜手术的EC患者;3、晚期、复发的EC患者。薛教授详细对比不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优缺点,并指出不同的患者的药物选择倾向,具体为下:1、对于早期年轻保留生育功能的EC患者:对于此类患者孕激素(MA、MPA、 LNG-IUS)应用最为广泛,也可联合GnRH-a、AIs等其他药物,宫腔镜手术+药物联合治疗效果好;合并肥胖、高胰岛素血症者可应用二甲双胍,合并高雄激素者可应用达英-35;合并不孕或不孕高危因素者,术后应用辅助生殖技术可提高妊娠率。2、老年或合并症较多不宜手术的EC患者:可选用GnRHa、Ais、LNG-IUS等药物治疗。3、晚期复发的EC患者:孕激素、SERM、GnRH-a和AIs均可应用可缓解疾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最后薛教授强调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治疗前应充分评估、充分知情同意、做好多学科综合评估、全面决策治疗方案及关注后续随访问题。
宋亮副教授:白蛋白紫杉醇与卵巢癌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宋亮副教授为我们带来题为“白蛋白紫杉醇与卵巢癌”的专题讲座。宋副教授首先回顾了卵巢癌的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他指出在二线卵巢癌化疗方案中,对于部分铂敏感患者、含紫杉醇的方案显示出比其他方案显着更长的PFS(P <0.05)。紫杉醇是一种浓度依赖的药物,有低溶解性、低渗透性的药理学特性,需要溶酶和载体的帮助。目前有脂质体、白蛋白、壳聚糖、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紫杉醇四种药品,其中白蛋白载体具有含量丰富、是肿瘤生长的主要能量和营养来源、有显著的肿瘤积聚和长期滞留、不被单核巨噬系统识别清除的特点。在动物实验中,白蛋白紫杉醇较溶剂型紫杉醇更具靶向性且副作用更小。宋亮副教授分别回顾了白蛋白紫杉醇单药或联合用药用于铂类敏感或耐药的复发性卵巢癌、腹膜癌、输卵管癌的几项临床研究,提出白蛋白紫杉醇治疗铂类敏感复发性卵巢癌有效;治疗铂类耐药复发性卵巢癌有效;总体副反应较小,NCCN指南已推荐白蛋白紫杉醇用于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最后,宋副教授介绍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科肿瘤放化疗科的目前正在进行的卵巢癌和宫颈癌的GCP项目,期待这些项目的成功能为妇科肿瘤的治疗带来更多的希望。
吴小华教授:中国遗传性卵巢癌的研究及思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小华教授以“中国遗传性卵巢癌的研究与思考”为题做了精彩讲座,吴教授从与遗传相关的妇科肿瘤、中国卵巢癌患者BRCA基因突变的状况、BRCA状态对患者治疗决策的影响、胚系或体系BRCA检测的选择、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的管理及基因筛查能否作为卵巢癌筛查手段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吴教授指出:1、BRCA1/2基因突变使女性卵巢癌风险提高了10~30倍,乳腺癌风险提高5倍,我国首个大样本多中心卵巢癌患者BRCA突变研究数据已于2016年葡萄牙举办的国际妇癌协会双年会上发布,826例非选择性上皮性卵巢癌gBRCA1/2突变率为28.45%。2、BRCA突变状态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评估罹患卵巢癌风险、判断患者预后、预测化疗疗效及靶向治疗疗效等。3、吴教授讲述BRCA1/2检测的推荐路径,指出先检测肿瘤标本可能会更具成本效应。4、对于基因突变高危人群可通过药物预防(口服避孕药)、密切监测(CA125)、预防性手术(输卵管-卵巢切除术,输卵管切除术)等方式降低卵巢癌卵巢癌发病率,近期国外有研究项目推荐所有超过18岁的女性应该选择以合理的成本进行乳腺癌和卵巢癌的筛查。最后吴教授指出我们应更好的识别有妇科肿瘤遗传因素的个体、降低肿瘤发病风险;所有卵巢上皮性癌应进行BRCA或多基因检测,为临床诊疗服务;完善国内肿瘤遗传咨询、规范临床干预、确定公共卫生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提高妇科肿瘤筛查效率,使其成为预防性手术的有效替代方式;并针对遗传基因的靶向研究,从而控制肿瘤达到治愈肿瘤的目的。
潘凌亚教授:FIGO2018宫颈癌分期解读
北京协和医院潘凌亚教授对“FIGO2018宫颈癌分期解读”作了丰富生动的讲解。潘教授首先从宫颈癌的流行病学情况、宫颈癌的预防、恶性肿瘤分期的作用等方面作了简要的介绍。随后回顾了FIGO2018分期的评估方法、具体分期内容。接着潘教授对2018年FIGO宫颈癌分期内容作了全面细致的解读,并对宫颈癌最新分期中的变化部分进行了深入的讲解,1、IA期:取消浸润深度(小于等于7mm)限制,修订原因:浸润水平宽度评估容易受人为因素影响。2、IB期:新增肿瘤直接2cm的临界点,分为IB1-IB3期,肿瘤直径2cm为保留生育功能的临界点。3、III期:增加IIIC期,修订原因:超声、影像学等可以帮助评价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最终目的是避免患者接受手术和放疗的双重治疗。4、对于锥切活检诊断的浸润癌,切缘阳性者分期为IB1期,全子宫切除术后组织学诊断的宫颈浸润癌不能被临床分期或纳入治疗结果统计。5、对于肿瘤浸润>10mm的病变,MRI是最好的诊断手段,对于直径>10mm的转移淋巴结,PET诊断的准确性大于CT和MRI。最后潘教授对2018宫颈癌分期修订的意义作了总结,指出2018 FIGO宫颈癌分期引入了结合影像学及病理学方法,在以往临床分期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评估疾病及预后。
周晓燕教授: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晓燕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的精彩讲座,周教授首先回顾了子宫内膜癌传统的分型,由于目前越来越多基于分子基础治疗方式的出现,传统的分型已不能精准指导我们为患者做出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因此分子分型应运而生。目前与预后相关的分子分型亚型主要有四种:POLE(超突变)、MSI (高突变)、低拷贝数亚型、高拷贝数亚型。随后周教授对这四个亚型进行了全面的讲解,总结如下:1、POLE、MSI:此类分子分型的患者预后好,这两种分子分型可作为免疫治疗标志物;2、25%高级别子宫内膜样癌与子宫浆液性癌(TP53突变,广泛SCNA),临床医生应考虑SCNA的内膜样癌做化疗,而不是辅助放疗;3、高拷贝数型:此类患者预后差,但可根据结果选择合适的靶向治疗。最后周教授总结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较传统分型相比具有更准确、评价指标客观、可重复性好的优点,基于基因组的分子分型具有更准确的风险分层,与传统的分型相结合可能促进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精准治疗。
张福泉教授:宫颈癌放疗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北京协和医院张福泉教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宫颈癌放射治疗关注的问题”。张教授首先介绍了妇科肿瘤的放疗技术的发展历程;随着放疗技术的改进,宫颈癌放疗后OS和DFS均得到明显提高。在宫颈癌的放疗中,张教授强调以下几点:1、要充分利用影像学技术(CT、MRI、PET-CT、PET-MR)评估肿瘤特征、照射野的设计等。2、应用影像引导系统适时监测和影像组学体系预测疗效,使放疗进入个体化精准时代。3、推荐在治疗期间每天CBCT验证的情况下,CTV到计划靶区(PTV)外放1.5-2cm。4、推荐预防性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延伸野放疗,并通过研究证实预防性延伸野放疗可改善宫颈癌患者的远处转移率和腹膜后淋巴结失败率,且有提高DFS的趋势。5、同步化疗在5日内进行,理想方法是:放疗和顺铂在周一或周二同步进行;化疗周期视药物清除率而定,每周进行实验室检查。最后张教授建议:特别早期和早期年轻的宫颈癌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早期无生育要求的宫颈癌患者首选放疗或放化疗;IIB期宫颈癌患者首选根治性放化疗(不手术、不先期化疗);III期宫颈癌患者首选根治性放化疗(内照射或腔内插植);IVA期宫颈癌首选根治性放化疗;IVB期宫颈癌寡转移患者首选化疗,放疗也有一定价值。
刘孜教授: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宫颈癌治疗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刘孜教授以“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宫颈癌治疗”为题作了精彩讲解。首先,刘教授对2019年宫颈癌的NCCN指南作了解析,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一线治疗被推荐应用于复发转移宫颈癌。随后围绕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宫颈癌这一主题,刘教授分别从以下几点进行讲述:1、宫颈癌基因组学与信号通路改变;2、针对宫颈癌通路的靶向药物;3、宫颈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理论基础;4、不同类型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作用机制。刘教授以贝伐珠单抗在宫颈癌中的应用为例,对近年来的多个大型国际性临床研究作了详细的介绍,指出贝伐珠单抗单药或联合化疗在复发/顽固宫颈癌的治疗中,疗效值得肯定。同时刘教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国内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宫颈癌的经验作了精彩的分享,重点对国产药恩度在宫颈癌中的应用作了介绍。最后刘教授总结指出,抗血管生成药物安全、方便、患者接受度高,在宫颈癌的非一线治疗中显示了有意义的治疗效果,但相关临床基础研究还有很多空白,抗血管生成药物对于宫颈癌尤其是难治性、复发性宫颈癌的治疗,尚需大样本病例积累分析。
彭芝兰教授:子宫内膜癌诊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彭芝兰教授以“子宫内膜癌诊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为题做了精彩的讲解。彭教授对子宫内膜癌分型及临床特点进行简单讲述后,重点讲述子宫内膜癌的新进展,总结出目前值得注意的问题如下:1、子宫内膜癌全面的分期手术、淋巴结切除术可确定患者是否需要术后辅助治疗;2、对于I型G1级患者子宫内膜癌不会从淋巴结切除中获益,但应先行全面准确的术前、术中评估;3、前哨淋巴结技术的应用,可使早期患者避免过度治疗,减少淋巴结清扫的风险及并发症;4、微病理分期可以提高I型G1/2级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有可能改变术后辅助治疗;5、重视对高危、晚期及复发内膜癌诊治、多学科治疗及靶向治疗,以降低死亡率。最后彭教授强调,子宫内膜癌分型多、较复杂,对于少见类型的子宫内膜癌切记应该行病理会诊及复核。
卢铀教授:免疫治疗(IO)毒副反应(irAEs)指南解读和临床管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卢铀教授作了题为“免疫治疗(IO)毒副反应(irAEs)指南解读和临床管理”的精彩讲座,卢教授以“2018年系免疫治疗时代”开始了精彩的授课,揭示了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然后卢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免疫治疗毒副反应作了细致的讲解:1、IO副反应管理指南/共识;2、irAEs管理 5大要点;3、irAEs病理生理机制;4、常见irAEs;5、治疗前的评估、筛查;6、irAEs处理原则;7、SITC共识:类固醇激素管理基本建议。随后卢教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不同器官系统的毒副反应作了举例,并对相关毒性反应的管理作了说明,同时对罕见irAEs作了详细介绍。最后卢教授指出了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的困惑:指南不一致时,如何选择?中国人群irAEs发生数据少,指南参考的都是西方人群为主的研究,提倡中国irAEs的优化管理。
张志新教授:量化评估免疫力个体化免疫细胞治疗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张志新教授以“量化评估免疫力个体化免疫细胞治疗”为题做了精彩报告。首先张教授对免疫力评估的由来做了简单介绍,指出目前我们通过分析BCR/TCR多样性来评估免疫力。随后重点讲解免疫力评估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并总结如下:1、利用免疫力评估预测肿瘤发生、发展、转移、复发;评估治疗效果、预测生存期。2、利用免疫力评估指导肿瘤免疫细胞治疗,评估、追踪治疗效果。3、预测CAR-T细胞制备风险。4、预测PD1/PDL1抑制剂的意外临床风险。5、评估骨髓移植后免疫力重建效果;筛选骨髓移植供者。6、评估中医药提升免疫力的效果。最后张教授对免疫力评估的未来做出展望:1、建立中国人自己的免疫图谱数据库。2、早期发现肿瘤和白血病的风险,早期干预,提高健康水平。3、快速筛查、发现针对病毒和肿瘤抗原特异性的抗体或者TCR,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方案。4、利用免疫力评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各种和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杨开选教授:子宫肉瘤的病理特点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杨开选教授以“子宫肉瘤的病理诊断”为题做了精彩讲座。杨教授指出子宫肉瘤发病率相对低,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也无敏感的肿瘤标志物,影像学诊断特异性不高,临床早期诊断困难,术前难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多数是术中甚至是术后病理才得以诊断。杨教授向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子宫平滑肌肉瘤、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未分化子宫肉瘤、腺肉瘤和癌肉瘤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大体表现、组织病理学特征和IHC特点。指出子宫肉瘤瘤细胞成份多样,组织结构复杂,分类繁多,IHC帮助有限,诊断具有挑战性。同时指出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取材应避开出血坏死区,选送最具有代表性的病变区域,病理必须充分广泛取材,准确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有力的依据。
郭应坤教授:MRI在肿瘤心脏病中的应用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郭应坤教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CMR在肿瘤心脏病学中的应用”的专题讲座。郭教授肿瘤首先指出肿瘤心脏病学是识别、预防和治疗肿瘤治疗时出现的心血管并发症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由于缺乏大样本RCT研究、缺乏相关学科、缺乏相关指南,我们在肿瘤心脏病学方面认识并不足。郭教授详细介绍了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CMR评价指标:心脏形态学改变、心脏运动功能不全、心肌炎症、水肿、心肌纤维化、心包疾病、瓣膜病变等。CMR通过多方位的成像和相关参数的测量,可观察心脏形态变化,尤其可清楚辨别心包改变;也可进行心脏功能的评价;还可通过心肌灌注成像和延迟强化对心肌组织学进行评价。另外,通过一些特殊序列的扫描,测量相关数据对心肌损伤提供量化的标准。郭教授还为我们介绍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前沿发展方向:压缩感知技术、Myocardial Strain心肌应力的评价、4D Flow血流成像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最后,郭教授总结说,在临床中我们要重视肿瘤患者治疗后出现的心律失常,要注意收集基线资料(ECG/EGG/Biomarker);在化疗前、治疗中(3、6、9月)、治疗后(12、24月)进行风险分层和预后评估;如出现心肌炎症、水肿、纤维化和微循环损伤推荐行MRI检查。
尹如铁教授: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对卵巢癌诊疗决策的影响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尹如铁教授作了题为“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对卵巢癌诊疗决策的影响”的精彩讲座。首先,尹教授对MDT理念的产生历程作了简短的介绍。围绕“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对卵巢癌诊疗决策的影响”这一主题,尹教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重点阐述,第一、MDT对妇科肿瘤诊治的影响,多位学者对不同肿瘤前瞻性研究报道指出:MDT能明显影响疾病诊断和治疗计划。而妇科肿瘤相关报道很少,仅有的几篇回顾性研究报道:治疗计划的改变率为 4.8-19.8%,包括诊断改变,化疗、手术计划的改变最多见。第二、MDT与卵巢癌诊治。卵巢癌的治疗需要多学科诊治核心团队的协作诊疗、全程相伴,并举例说明核心团队成员在卵巢在诊治中的重要性。三、进展与希望:PARPi和免疫治疗,可能是突破卵巢癌治疗瓶颈的希望之星;临床试验,需遵循GCP原则;姑息治疗,让生命带着尊严谢幕。最后尹教授指出,卵巢癌的诊断、初次治疗的决策、术中协作、术后治疗选择、SAE的管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等各方面都离不开多学科诊治核心团队的共同协助,号召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为卵巢癌的诊疗共同努力。
推荐阅读:
钻坚研微,探寻盆底背后密码;钩深索隐,描绘盆底学术画卷 ——第一届“西子盆底论坛”精彩荟萃
国际生殖联盟大旗引三千余学者汇聚上海 仁济浦江论坛摇篮孕千百万国人蓬勃生机 ——第23届IFFS国际生殖联盟大会精彩荟萃(一)
魔都聚首,落实生殖医学热点难点;精彩分享,医者匠心尽显大家风范——第23届IFFS国际生殖联盟大会精彩荟萃(二)
欢迎各位医生在评论区踊跃留言!
合作投稿请联系邮箱obgy2000@yapot.com
中国妇产科网客服助手电话:
18931329436/1331148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