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访】一位漫画家眼中的有机生活 | 不是因为“正确”才做,而是感同身受

西西 有机会网 2022-06-08

漫画家对有机、环保有着什么样独特的视角?什么是“心灵的环保”?我们自己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污染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艺术创作如何疗愈世界,帮助我们感受到生命力与爱?我们邀请漫画家阮筠庭分享她的故事和体验。

人物简介:阮筠庭,国内著名漫画家,插画家,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出版有漫画作品《绘羽》、《画夜》、《空色彩虹》、《月亮短歌》等。导演独立动画电影《白蛇/White Snake》入围法国安纳西、德国斯图加特等国际动画电影节。除了在中国美术学院专职漫画教学之外,作为多年的心灵探索者,阮筠庭老师一直在实践先锋的教学理念,将艺术创作与内在探索融为一体,面向公众开设教学活动,包括漫画微课、创造力释放与静心工作坊、一日一画修习营等。为心灵带来疗愈,支持人们在生活中释放天赋和创造力,活出爱与美。

我们彼此的生命是以

超乎想象的方式相联系着

西西: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有机的,如何理解有机生活?

阮筠庭:我从很早以前就开始关注这件事,也许是从第一次听到“有机”这个概念开始。作为一个敏感的人,地球的痛苦让我很难忽略。事实上,整个世界的污染,可持续性发展,听起来是个遥远的主题,但如同空气和水一样,关乎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天。一个人对这个主题的感受,也许和我们是否与周遭世界有一个深刻的连接有关。

记得很小的时候,当我第一次听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话的时候,特别感动,这种无疆界的善与美,就是世界本来该是的样子啊!从小我是一个特别容易体会到他人情感的小孩,对于人类共有的痛苦,有着很深的同情。

所以,当看到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人们的无知与私欲的驱使下,被不可逆转地破坏时,我非常难过和痛心。虽然从小生长的地方并没有很多自然风光,不是一个和土地很有连接、有感情的人,但我仍能感受到自然界和动物的痛苦,被污染的水的痛苦,就像感受到人类的痛苦一样。

去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随手关灯,节约水和资源,并不是因为环保是一件“正确”的事,而是因为它令我无法忽视。是的,每天,我们都会面对很多选择,比如说购买这件还是那一件产品,除了性价比以外,我会考虑到这些因素:这个商品是怎么来到我的面前的?它的背后有没有不公平的贸易,有没有欺骗和压榨,有没有过度的包装和运输。比起运输半个地球来到我面前的进口商品,我会很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我是不是非买这件产品不可?有没有替代选择?有没有就近的产品可以选择?它们也可能更新鲜,更符合“身土不二”的东方哲学(即在当地出产的食材的能量和天地之气,是最契合与滋养生活在此地的人的)。

对我来说,这个考量是不可被避免的,就像现在每天一出门就面对的雾霾一样。环境的污染,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无论贫富,只要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我们无法与其他人、环境与空气分割开来。

对于我们共同生活以及做出的选择,所造成的污染:比如雾霾,我们可以继续视而不见,也可以选择去做些什么。但无论我们如何选择,我们都会承担其后果。这不是惩罚,只是单纯的:“因果”。

我们每一个人,终将承担自己的选择的结果,以及不可避免的背负同时代的其他人选择的结果,这在佛教里叫做“共业”,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对我来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当我看到海洋里的动物因为塑料袋而窒息的时候,看到海龟的鼻子里插着塑料吸管的时候,我真的感同身受,这让我无法再毫无节制使用塑料制品。

西西:不一定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我与万物的联系。

阮筠庭:是的。一般来说,我们只专注于自己:“我想要什么?我,我,我……我的需求,我的恐惧,我必须要达成的目标”……再扩展一点,也许我们会感受到自己的家人的需求:父母,老公,孩子,希望他们能过得快乐。再扩展一点,也许是几个要好的朋友,家庭,我们会关心他们的需求、痛苦和快乐。然而,当我们把我们的心扩的越大,我们会越来越多的看到,周围那些一直存在的人。

来家里送外卖的小哥,今天遇到的滴滴司机,小区门口的保安师傅,他是不是就和我们一样,或者就像我们所熟悉的父亲,儿子,或朋友,一样忧心忡忡,惶惶不安?他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为了什么而拼命努力着……

当我们不只关注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能留意到他人的时候,忽然间,我们会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就像开车一样,发现除了自己的目标以外,并不是只有自己一辆车行驶在这条车道上,除了我,还有很多车在行驶着,每一个生命,每一个家庭,有各自的目标。也许,我们发现,尊重其他生命,承认他们的愿望和我们一样有价值,我们需要微调自己,做一些妥协和平衡,来维护共同的秩序,让大家可以舒服地共生。就像一群蚂蚁,有着一个共同的“大脑”,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协作着。也许新的视野会让我们重新评估自己的选择,让它更符合整体的利益——从更大的角度来说,也是我们个人的利益。

如果把我们心的眼睛再扩展一点,透过今天吃的这片面包,也许我们会看到做面包的人……如同一行禅师所写的,透过一片面包,我们看到了种麦子的农人和他的家人,我们看到了天上的云、田野和蜜蜂。这些生命,一直在支持着我们,和我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所以,当科学家预言蜜蜂可能即将消失的时候,这件事怎么可能与我无关呢?我们和蜜蜂的关系可不只是超市里那些量贩蜂蜜而已。在一小瓶蜂蜜里,有数十亿次小小翅膀的震动,几万公里的跋涉,而不是我们付出的那几十块钱。

一瓶蜂蜜里面,有着我们无法回报的、来自蜜蜂的爱。我认为这并不只是艺术家的多情和善感,当穿透生活的表象,当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习以为常的一切,有了不同的观感。

其他的生命并非为了我们而生。现代的商业社会,遮盖了很多事实,避免了很多思考,让我们的视野变得狭隘。在广告席卷下,我们习惯用价格去衡量一件事物的价值,而忽视了在那之外的、周遭给我们的爱。事实上,我们和世界的关系,比金钱交换要深厚得多。

我们彼此,我们和自然,以超乎想象紧密方式的联系在一起。同样,我们做的每件事,也在影响着整体。

西西:您说环保是出于自然的事情,在生活中有哪些环保的举措呢?

阮筠庭:从某种角度来说,我是一个很老派的人,欣赏老派的美。小时候在外公外婆家,他们是老一代知识分子,信纸要两面用,棉布手帕叠的四四方方,放在老柜子里面。因为用了很多年,这些衣物的质料变得越来越稀薄,异常柔软,闪着时间的微光。衣服旧了,就补一补。夏天外公穿着破了洞的白汗衫,我也觉得很好看。在这些细节中,我感到“安贫乐道”的美。

我们总是无时无刻的在惧怕贫穷,总觉得还不够,想要更多,然而内在的匮乏,用外在的再多物质,也无法填满。安“贫”,是安于这份“有限”,不再跟随头脑的妄想,把生活过得有尊严、有界限、秩序和美。

小时候,八十年代,塑料袋还不是很常见,我妈妈会把用过的塑料袋洗干净,夹在绳子上在阳光下晾晒,这个画面对我来说也很美。是一种“守贫”的美。直到现在我仍然会这样做,一直到塑料袋无法再被清洗或使用才会丢弃。废弃的复印纸,只要有一面是白的也不会丢弃,存在专门的地方,反面作草图用。

爱物惜物,并不寒酸,它是一种美。有意识的,不疾不徐地去做每一件微小的事情,照顾自己的生活,是一种优雅。

为了生活的幸福,我们很有必要去审视一下,究竟生活中还缺哪些东西,才会令自己真的快乐。很可能就会发现,我们缺少的并不多,更多的物质,购买不会让我们满足;而内在的秩序,稳定,自我约束,有时候对幸福反而是必要的。当我们找到自我实现的价值感,打通爱,与被爱的管道,活出真我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不需要不停地买东西了。

西西:当您在分享和倡导环保行动的时候有遇到过阻力吗?又是如何处理的?

阮筠庭:有,首先说一个让我矛盾的事情:买有机菜,可是在超市里有机蔬菜总是被过度包装,买一次菜就要浪费一个塑料盒,那些盒子都是崭新的呢!我真的是很为难,为了自己的吃一顿好的食材,却要浪费塑料盒……我是很想支持有机农民,但是,想到只是为了一餐饭,那个被我丢弃的塑料盒,将会静静地躺在某个地方,50年都不会降解啊!在我死去的时候,可能它都还在……这个压力太大了,所以在这个权衡下,我有时甚至无法选择有机菜。而且只要有其他可能,绝不选择叫外卖,喝瓶装水。

我很希望这些装蔬菜的塑料盒可以被回收,于是把它们收集起来,送到小的蔬菜店(多希望大的超市可以回收啊,我们一起倡议一下吧!)虽然我无法令它们最终被回收,但至少在它们被丢弃之前,可以再被使用一次。

几年前,我曾经为此发过一篇微博,提议大家把用过的包装蔬菜的塑料盒子收集起来送还给需要的超市或小店,留言便有人说:“那多脏多不卫生啊!”

……这些新鲜的蔬菜,有多脏呢?也许商店会顾虑卫生情况,说来好笑,在这种时候,我们忽然重视起了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对他人抱有更多的信任呢?遇到这种情况我也是会难过。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这个部分,跟随自己的价值观与理想,在社会中,可以积极地去实践,要求自己想要的,同时不执着于结果。如此会让我们自由。

当内部世界得到净化

外在世界会随之改变

西西:所以您说过“除了物资的节约,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心灵环保。”这点非常有意思,什么是心灵环保,能讲一讲您的理解吗?

阮筠庭:之前说到,无论我们是贫穷还是富裕,都共享着同一个空间,这个空间不仅是物理上的,也包括共同的场域,我们的情绪与能量。不开心也是会传染的。“雾霾”,不只是空气,也包括每个人的怨愤、戾气、恐惧,贪婪,这些来自于每个人的情绪,形成了我们所居住、工作的地方的集体场域,情绪污染。更大的范围,就是整个国家的集体意识。身在其中,我们或多或少的,有意无意的都会受到其影响。而且可以说,之所以在我们的物质世界出现如此多的失衡、污染,是因为在精神的领域,人类的长久失衡。

由于我们的缺乏觉知,不了解自己真正的渴望,或是找错了方向,盲目挣扎,创造出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对周围的环境——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情感和关系造成了许多没有必要的浪费和破坏。

其实,有很多物质是没有必要被生产出来的;相对的,有很多钱,是没有必要去赚的。一切都源自于盲目,我们对于自己真正的需求,不够了解。这也是自我探索、内省的重要性,我们会节约下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创造一些真正美好的东西,去享受生活。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也曾是爱买名牌的女孩,后来随着内在的探索,我慢慢的能够进入自己内在的那个空洞,是什么样的不满足,在驱动着这些渴望,是什么样的集体潜意识和价值观裹挟着我们。而我们又为了这份盲目和对自己的不了解,付出了多大代价。如果每个人真正的需求:被爱、被尊重、被看见……能够被满足,如果我们能够以一个健康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去施展、体验自身的价值,那么我们的生活可能会完全不同。

如果,一个从小爱画画、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去做真正喜欢事情的女孩,当她理顺自己的内在,允许和支持自己去做想做的事,那么,这种透过喜悦的方式创造出的价值,这会带给一个人极大的满足感,女性的注意力就绝对不会再聚焦在买包包(其实你的包已经够用一百年)了。同样,一直在外在寻找爱的女孩,如果可以把这份期待收回来,学会爱自己,实现自身的圆满,那么很可能的,她会发现从伴侣身上永远无法实现的、恒常的幸福。弄明白自己,活出真我,真的是一件非常环保的事情,因为它是从源头上停止了不必要的消耗和活动,我们会运转得非常节能高效。

看到真相的那一刻

疗愈无法阻挡地发生

西西:您多次提到觉知力,这份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这与您从事的艺术疗愈工作息息相关吗?

阮筠庭:每个人都有天生的觉知力,只是平日我们常常都把能量放在外在,比如日思夜想:“别人怎么看我?”“为什么他要这样对我?”“怎么样他们才会承认我?”但是,就像灯光可以散射,也可以被聚焦一样,当我们的注意力开始放在观察我们的内在的时候,光被聚集起来,房间自然就会被照亮。我们会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真相,了解自己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当5瓦的灯泡变成了100瓦的时候,周遭的世界如同白画,我们自然也就不能那么自我地活着……你明明看到了一切,不能假装没看见。我们自然会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这就叫“有意识,有觉知的生活”。

西西:能讲讲艺术疗愈带给您自身的一些感触吗?

阮筠庭:小时候,当我感受到无路可去的时候,绘画对我来说是一个出口,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从很小的时候我就体验到,美,能让我们超越物质世界的局限,对心灵是一种解放和救赎。这种美,如同来自另一个世界,无论外境如何,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超越世俗局限的方法,都有权利找到自己内心的自由。

我的漫画一直以来画的,写的都是自己的故事,来自于我自己在生活中的省思和发现。我发现,当我深深地进入、写出自己的真相的时候,会为作品带来巨大的力量。

《月亮短歌》之《她》-1

《月亮短歌》之《她》-2

当然,深深地进入作品,进入生活是不容易的,如同浮潜,会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比如说我们终于承认对母亲的愤怒,这份之前一直被我们否认和回避的情感,直到被表达出来的时候,它就会带来很大的力量——说出真相、面对真相的力量;因为这份面对,代表了对真实自己的无条件接纳,哪怕这个自己充满了不完美。

《月亮短歌》之《我懂》

用这样的坦诚去创作,不仅对于创作者深具意义,对读者也是一份礼物。我在自己和学生身上看到,当我们非常真诚地把自己内在通过创作表达出来的时候,对于当事人那份疗愈的力量,可以令过去的创伤经验得到完整和疗愈;同时,对于观众,同样会带来爱、同理和治愈的力量。我想,一直以来,自己的画之所以被许多人喜爱,不是因为它的技巧有多高超,而是因为它是来自的层面:一个人深深地打开了她自己。读者的心会感受到这一点,这份真诚就是爱。

妈妈与孩子

西西:您选择艺术的方式来疗愈心灵,那么疗愈是如何发生的?

阮筠庭:当真相被看到的时候,疗愈自然会发生。

从我自己多年的艺术创作和灵性修行的经验出发,我很清楚地看到艺术活动可以如何作用于我们内在,和它的巨大的、显而易见的疗愈力量。

创造力工作坊

事实上,艺术可以成为一种疗愈方式,是因为透过艺术活动,我们更容易绕开理性分析,逃离思考的牢笼,看到了事物背后隐藏的真相。

心病还须心药医,艺术疗愈可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同时帮助我们恢复情绪、心灵和身体的失衡,同时它没有任何毒副作用,节约资源,还会产生美好的结果。

说到这里,在购买的时候我会权衡,在选择自己的娱乐和工作方式的时候,我也会考虑自己是正在给地球带来一些好的东西呢,还是在增添负担。比如说,对于世界,不够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就不要出版,不要地球上的树木因为我而被浪费。

前些天刚完成了一期漫画创作工作坊,以画漫画为切入点,但其实它的内在主题是围绕着疗愈创作人的内在小孩。

漫画工作坊

大家透过创作,破除一直限制自己的来自童年的禁锢,释放出自己真实的力量,感受到许多的爱与感动。结束时我感到非常的欣慰:为这份工作能为整个世界创造出的无形的、却又是那么美好的一些东西……打开人的心,点亮他们内在本来就有的光:每个人内在都有巨大的潜能,这会因为去除掉不真实的东西,更加了解、接纳了自己,而自然地迸发出来,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当我们开始努力,想要认识真实的自己,这份开启便会持续不断地继续下去。所以,我很感恩自己的工作:无论是透过创作还是教学,为世界创造一些真实而美好的东西,带来更多的觉知之光。

而且我坚信,当人们学习到爱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当在一个人精神和情感上更能够满足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买买买,在源头上杜绝浪费;把时间和金钱节约下来,去做真正让自己幸福的事,这样的事,一定也会让地球变得更加幸福。

西西:艺术疗愈都包含哪些形式呢?这种疗愈方式适合什么样的人群?

阮筠庭:艺术疗愈是一片广袤的天地,它有很多可能性。我无法去定义它,我所实践过的非常有效的方式包括:书写,绘画,故事写作(包括漫画),歌唱,舞蹈等。

当人们真的有这份渴望——探索自己,这些活动和学习会带来很好的效果。我相信,一个人只要有手,就会画画;一个人能走路,就可以享受舞蹈。没有人是没有天赋的,只是敏感点在不同的方面,有待于关注和开启。就像之前说的,当光被聚集的时候,这个部分就会被照亮。

享受艺术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就像人人都有幸福的权利一样。

西西:很多人觉得艺术离自己有点远,这可能会阻碍他们尝试这种方式,您如何看?

阮筠庭:恩,我的工作就是专治这种病,哈哈。其实,不止素人有很多限制和压力,对于从事艺术的人,压力可能更大。我画画的时候,对自己也有着无穷无尽的评判和心理的压力,阻止我去享受艺术活动的快乐……也正因为如此,鉴于常年以来对自己的觉察,与种种压力、限制,自我评判共处的经验,久病成良医,我才成为了在这方面非常有经验的老师。

而且我发现,每当我坦诚分享自己是如何经历困顿,突破重生的时候,会启发到很多人。所以,如果你为自己的艺术细胞感到自卑,要知道,这绝对不是你一个人专有的,而是所有人类的共性……只不过大家隐藏得很好罢了。

在小时候,我们被输入了太多的限制性信念,无论是关于画画的,还是关于我们是谁,慢慢的,我们会把父母的话,老师的话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足够的觉知力,我们是很难在成年后把这个不真实的自我剥离下来的,我们会理所当然的以为这就是自己。

无论童年过得有多么悲惨,它现在已经结束,而且你成功地长大了。在成年后,我们可以选择抱怨父母,也可以选择为自己负责,去疗愈这些部分。而疗愈,并非通过说服,或者说读一些励志书籍,每天对着镜子喊“我很棒!”……表意识好像舒服自己了,然而潜意识里并没有改变,我们依然觉得自己很差,不值得被爱。而最终谁会起决定作用呢?我们的潜意识。

所以,真正的疗愈是在更深的层面发生的。在童年经历了如此之多后,我们还能成为其他的什么样子呢?如果我们去改造这个自己内在的孩子,那和我们的家长做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内在小孩想要的,只是一个可以无条件地接纳他、爱他、陪伴他的人,这份爱,唯有成年后的我们自己能给。看到自己内在的感受和运作方式,然后用爱去无条件地接纳这一切,其中,临在至关重要的。

西西:如果想要更深入地认识和疗愈自己,有没有一些书籍或课程推荐?

阮筠庭:出于我自己的实践,推荐临在大师,李尔纳老师的一本书:《回到当下的旅程》,里面非常清晰地讲述了关于提升觉知力的核心:临在的方法。这本书我看过许多遍,而每一次有不同的体会,因为它将我带入临在的更深层次,并且指明了在生活中实操的智慧和方法。进入当下时刻,将会把意识带入我们的生活,而这是一切疗愈和转化的根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

缘起:结识阮老师与漫画微课体验

曾经被一篇《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讲座实录吸引,漫画家阮筠庭和水彩画家Yoli共同探讨“活”的艺术家长什么样,普通人离艺术有多远。阮老师说“围绕在画画这个事情上的魔咒真的太多了。我们很多时候不敢画,是因为把这个事情搞的太神圣啊!”“艺术帮助一个人把真实的自己活出来。”艺术活动可以是无门槛的,还有探索自己的功效。这些观点像一束光照亮了我,毫不犹豫地报了新一期的漫画微课。

在微课上,老师常说技术是很容易提升的,更为重要的是表达什么。她希望人们通过绘画和艺术去追求内心的召唤,去爱自己,并觉察那些干扰因素。在课上,我看到了自己的“评判”和“比较”。每到交作业的时候,都忐忑不安。我画得这么生疏简单,不会被老师和同学笑话吧?评判的声音带来紧张的感受,差点忘记画画的乐趣。同时体会到时刻希望被认可的心境。在作业没有被点评或一语带过的时候,失落和不自信时而浮现。老师请大家想一想这份希望被外界认可的感受来自于哪里呢?好像来自童年,从那时就认为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算好,才会被周围人认可……原来童年的那个小女孩未被百分百接纳过。漫画课像是一个提问的过程,引发我们的思考,而答案在生活的觉知中。

微课过后,我时常关注阮老师的公众号,发现她倡导有机生活、心灵环保和艺术疗愈,并有其独特的见解。她说不是因为“正确”才做,而是感同身受。这些看似分散的话题都指向一件事——我们与世界的合一程度。

阮老师的微信公众号:阮筠庭

(文中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延伸阅读




用生活,定义有机。


新农夫 | 有机田 | 慢餐食 | 简生活 | 纯自然 | 绿心灵


联系我们

media@yogeev.com(媒体)
farm@yogeev.com(农场)post@yogeev.com(投稿)

人人有机会扫描二维码,关注有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