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家长痛骂的,教育部早就骂过了!

白滔滔 童书妈妈三川玲 2019-06-02


今天,我们家长痛骂的,教育部早就“骂”了很多年了——如果教育部可以骂人的话。

我们今天再来看中国的教育,我希望大家有一个前提,就是——以善良、信任的态度看待教育的参与者。

大家应该达成一个共识:我们要相信教育部倡导素质教育,给孩子减负等等是真的;我们要相信: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校长和老师们,都是想做好这份工作的。

说到教育,本来应该是充满了希望、阳光、快乐、美好的;但是,我们今天,一提起教育,却充满了焦虑、失望、紧张、愤懑……

 

在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授课育人的老师,受教育的孩子,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制定政策的管理部门……每个人对教育都不满意,孩子辛苦,家长疲惫,老师辛苦,管理者委屈。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118年前,一位叫做梁启超的人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少年中国说》,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吟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但是,如果梁启超再世,看到我们中国现在的孩子,这些孩子所受的教育,这些孩子所过的生活。他老人家或许会再写一篇《少年中国说》:我泱泱中华已经是世界强国之列,为何教育仍然落后西方数十年,我中华子弟优秀者必留洋,留国内者学业辛劳而成绩不出?!

 

悲夫!号称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国家,唯一一个文化不间断、传承有续的文化,以聪明智慧勤劳闻名于世的民族,竟然在教育上栽了跟头,低下了头。那么,问题究竟在哪里:是投入不够?是人口太多?是教师太少?是思想落后?……

 

我并不知道答案。

 

但是,到了今天,我想大家应该达成一个共识,就是: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者,还是教育机构的校长老师,更不用说每一个中国的家庭和每一个孩子,我们大家都有一个目标——让我们的教育更好,让每一个参与教育的人都感到快乐和幸福。

 

只要有了这个目标,有了这个共识,大家彼此信任,互相支持,我相信,我们的教育会越来越好的。


就算是现在任何一个被大家所诟病的教育现状(比如:课外补习,其实参与其中的人,也都是希望教育可以良性长期地发展下去),也都期望有一个健康的教育环境。

 

是的,今天,我们家长痛骂的,教育部早就“骂”了很多年了——如果教育部可以骂人的话。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其实,长久以来,我们所有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无论是谁,都想让中国的教育好,想让中国孩子的能力强水平高,想让我们的大学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准……这是毫无疑问的。


就算那些从小就上国际学校,去国外上学的人,也希望中国好,中国的教育好。其实,越是那些在国外的华人,越是希望自己的祖国好。

 

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中国的教育,我希望大家有一个前提,就是——以善良、信任的态度看待教育的参与者。


我们要相信教育部倡导素质教育,给孩子减负等等是真的;我们要相信: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校长和老师们都是想做好这份工作的;我们相信每一个同龄的孩子同班的同学,他们各自有自己的价值,在互相竞争的同时更可以互相合作,互相支持!

 

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一起探讨教育的一个最基础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你会发现“很多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有了这个前提,很多的焦虑的源头也就消失不见了,有了这个前提,至少你的家庭和孩子会从中受益。

 

家长痛骂的:应试教育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我们的孩子不要成为“绞肉机”里的牺牲品。


教育部提倡的: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当大家都在痛骂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一系列的教育弊病的时候,有没有人去问过,我们教育的制定者是怎样看待应试教育的?


其实,应试教育从来都不是教育政策所依循的标准。上面的这几句话:“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一个字都是从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摘录的。

 

我知道,很多家长又会说,“这都是写在纸上,看着好看的,实际上具体做的可都是另一套”。


那么,我们是完全不相信已经通过并正在实施的法律,靠自己的观察去引导孩子的教育呢,还是根据国家法律所确立的战略和方向,再结合实际情况来寻找教育的方式呢?反正,我选择第二条。

 

也就是说,虽然有很多现实的情况,让我们的教育还达不到《教育法》所规定所倡导的那样。但是,那既是全世界公认的教育真理,也是我们国家对教育的战略规划。


你会发现,我们的教育,其实是按照这个方向在一步一步地去改变的,去接近的。

 

可悲的是,作为家长,我们往往对孩子的教育,只看到眼前的这一年,几个月甚至是几天。


就比如,北京前几年颁布的“小学三年级之前不许留纸面的家庭作业”,就有很多家长抵制。他们抵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如果有别的学校还留作业,别的孩子还写作业,他们的孩子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

 

教育部告诉大家,多做作业其实对孩子真正的学习并不能起到作用,中国的孩子已经是全世界作业最多的了,我们得到的结果就是自己跟自己竞争,背诵、记忆、刷题,用一个个看似公平的标准,其实完成的仅仅是“让大家来比较”而已!

 

但是,我们的家长,一听说学校不留作业,反而去学校抗议——他们想要的,其实就是眼前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得到尽可能多一些的教育资源而已。他们把这个看得比天还要大,但其实呢,这些所谓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在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那么大。

 

是的,我承认,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之内,比如古代的科举制度的时期,比如文革结束后很长的一个时期,通过教育和考试来换取命运的改变,是一个最主要最公平的途径。


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这40年来,世界发生的变化,足以抵得上之前的好几百年。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教育方式、成长方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我们在教育的惯性思维上,很可能还停留在大清朝、大宋朝的那个时期呢!

 

您千万不要觉得我所说的很荒谬,大家看看中国各地的高考状元的宣传吧——这和几千年前,科举放榜之后,骏马得骑,巡游公告的场景,何其相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在我眼里,根本没有“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争。有什么可争论的?关于教育,无论是古今中外,苏格拉底还是孔子,其实对教育的实质早就有了公论,而且,经过了全人类几千年来对教育的不断探讨和实践,总结出来了符合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也堂堂正正地写在全世界文明国家的教育法里面,我们的教育法也是一样。

 

这就是“现代的教育”。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这就是我们的孩子应该享有的教育。

 

让我们看看教育部刚刚颁发的《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吧,把多项令家长和学校所痛恨的事情专门“明令禁止”。


严禁乱七八糟的考试和竞赛,并以此来选拔生源!

严禁提前组织招生,变相“掐尖”选生源!

严禁以高额物质奖励、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招揽生源!

严禁任何学校收取或变相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

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立任何名义的重点班、快慢班!

严禁初高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中高考成绩排名、宣传中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这里面的每一项,都是家长备受屈辱去适应的教育现状——可是,我又真的看到很多家长自己又在“反对”这些禁令,就算这些做法其实是在伤害家庭的利益,还有孩子的身心。

 

我们的家长,很多时候是在“假骂”,如果是真骂的话,那么,他们会相信并全力支持这些政策的。


而神奇的是,当我们家长都相信了政策,都支持了政策,这项政策也就实施了。正是很多家长的怀疑、游移、迟疑,使得很多类似的“禁令”得不到很好的实施。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家长痛骂的:学校招生竟然要看,且主要看校外辅导课程的成绩,作为家长不得不屈服。甚至很多老师故意把校内该讲的,放到校外辅导班上讲,逼着孩子去补课。

 

教育部倡导的: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打击校外培训机“应试”倾向、超纲教学等等乱象。


说实话,我第一次听说重点中学招学生,最主要的标准是看学生在学某思等机构学的“奥数”成绩时,简直觉得是荒谬至极的事情。但是,已经身处其中的家长们,并没有觉得有多么不合理。而且,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能够在学某思报上名!



我在大学学的是工科,从事的是文科,我并不贬低任何一个领域。但是,就算凭着脚趾头都能够想明白,一个才十来岁的孩子,怎么能够凭着一门学科(而且是竞赛类)的成绩,就判定孩子的整体能力呢?


要知道,全世界都闻名的哈佛大学,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都是不分专业的通识课程,给学生们提供了足足3500门课供学生自由选择,唯一一门必选课恰恰是“写作课”!

 

所以,作为家长,我真的为此痛骂这些逆世界潮流而行的教育怪象——这怪到什么地步呢?以至于全国小学奥数四大杯赛命题专家都站出来呼吁:适合奥数训练的学生只占人群的5%~8%,目前奥数市场的渗透率已经远远超过了合理范围,这对不适合的学生并无益处。”

 

也就是说,奥数专家都说了,这种学习只适合不到十分之一的孩子。而我们的学校呢,宁可用这种方式去淘汰掉95%的好学生!我只能说,这些教育工作者的脑袋,都被驴给踢了。

 

当然,最终我们会发现,其实是他们的双眼和良心都被“利益”给蒙蔽了。因为,我听到北京一所中学的孩子,转述老师的话说,“这部分知识课堂上是不讲的,但考试的时候会考,让你的家长报课外的辅导班吧!”

 

我相信,家长对以上的这两种“课外辅导班”都是深恶痛绝的。

 

一种违背了孩子成长的本质,是一种“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变态行为。要知道,这可是在21世纪,我们已经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价值,还搞这种“一个模子去套所有的孩子”削足适履的事情,堪称教育历史上的暗黑时刻。

 

而另一种呢,那简直和抢劫没有什么两样了。这就像是一个餐厅,虽然你已经付了钱,但只给你一半的饭菜,剩下的要到另一个窗口另外交钱。也像是一个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只负责剖开,如果想要缝合,要临时再交费用。

 

这种行为,不仅家长为之痛恨,我想,任何一个与教育相关的工作者,都应该以此为耻。

 

实际上,早在2001年,教育部和各地教育部门就命令禁止奥数成绩与升学挂钩。这本来就是治本的政策,但是,因为这项培训背后有着巨大的利益集团,导致了十几年来,屡禁不止,甚至还推波助澜,越搞越大,奥数培训机构不仅办得“红红火火”,还堂而皇之地与公立学校“掐尖选拔”建立了联盟。

 

2月13日,教育部、民政部、文社部、工商总局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通知中把培训班乱象的各个层面都进行了禁止,尤其从源头上禁止“掐尖”和“奥数为代表的课外竞赛”挂钩。

 

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并依法追究有关学校、培训机构和相关人员责任。

 

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一些中小学校不遵守教学计划、“非零起点教学”等行为,严厉追究校长和有关教师的责任;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教育专家杨东平认为,这是近几年最严厉的禁令。杨东平表示,这次政府采取了组合拳的整治方式,而不仅仅只是禁止奥数比赛。比如上海的招生细则已经发生了变化,要求民办学校不得提前招生,和公办学校同时招生。这样可以缓解家长对于民办学校的追捧和焦虑。“整顿规范培训机构,整顿奥数比赛,改变升学入学规则,这些联合在一起的组合拳,才能够起到作用。”


 

家长痛骂的:好学校堪比天堂,差学校无人问津。想上好学校比登天还难,要么花巨款,要么拼背景,这还是教育吗?


教育资源:好学校到底哪里好?是校舍好,设备好,还是老师好,教学好,或者,就是同学好,家长好?后来,我发现一个独特现象,就是社会上会合力让一所好学校“全部都好”!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说的一所“好学校”,有最豪华堪称超五星水准的教学楼,还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电脑、软件的设备,连运动起来都是在和外界空气隔离的气膜馆里。


老师那就更不用说,博士学位的一大堆,外教都是纯正的欧美老师;同学都是智商高,能力强,才艺多,甚至相貌都长得好看的孩子;家长就更不用说了,不仅财力雄厚,学历高企,甚至从事的行业都要是引领未来的。


 

这毫不夸张,我认识一位家长,北大毕业,创立的公司已经在新三板上市,但就在孩子入学的时候在”家长面试“环节被淘汰了。理由很简单,所从事的行业太传统,不够新潮。

 

这或许有一些极端,但绝对不是一个笑话!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学校只想把最好的家庭的最好的孩子收进来,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教育是成功的。可是,这还是真正的教育吗?

 

换句话说,如果能够只招收这些孩子,然后再收他们很多的钱,请世界上最优秀的老师,这是学校教育的成功吗?可是,无论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名校(他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占有最好的公共资源罢了),还都以此为自豪和骄傲的!


我想说一个教育的实话,就是世界上没有最好的教育,有的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我们的家长,往往把这两者给混淆了。我和芬兰的教育专家交流的时候,他告诉我说,从长远和大量的数据分析,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学校的关系并不十分紧密。

 

而现代的教育理论更是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聪明”的,只不过他们“聪明”的地方不同而已。那么,教育的作用就更简单了,我们不是通过教育去发现优秀的孩子,淘汰不优秀的孩子,而是去帮助每一个孩子去找到他自己的“聪明”而已。

 

我相信,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这种教育能够实现,因为每一个孩子,就是自己的孩子,谁也不想放弃自己的孩子,谁也不想自己的孩子被淘汰。


而实际上,这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其实已经在全世界的很多个国家已经实行了几十年,已经被印证为可行的了。而且,实际上也印证了,这样的教育和孩子的多少也没有关系,很多的孩子同样也可以实行这样的教育!

 

难道,我们中国就不能有这样的教育吗?不是的,教育部其实已经为这个目标努力做了很多年的工作了。这些年来,我们看到,很多的名校把自己的名字“分享”给了很多学校,也有很多优秀的老师,去到不同的学校进行教学;而学位房的政策,也都在不断的调整中。

 

新年伊始,教育部又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来继续协调教育资源的平均。比如: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为每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划定服务片区范围;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积极稳慎推进多校划片;对于有空余学位的公办热点学校和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民办学校,引导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方式招生;要逐步压缩特长生招生规模,直至2020年前取消各类特长生招生。

 

我不知道家长看到这些具体的政策调整,会有什么样的感想。但是,我看到了一些所谓的“择校专家”又跳了出来,说这些都是暂时的,中国人多资源少,教育永远会优胜劣汰,家长千万不要相信这些,还是要积极准备自己的“暗渡陈仓”,争取上名校。

 

其实,我看了这些所谓的“择校专家”的言论,颇觉可笑可怜可悲。他们为了自己有口饭吃,可以罔顾世界教育的潮流,故意去曲解好的政策,让家长更加焦虑和恐慌,实在和跳梁小丑是一样的。

 

但是,我也知道,这些“专家”还是有很大的市场;我也知道,我写的这些文字,会被很多的家长谩骂,说我不切实际,说我耽误了很多的家庭和孩子。

 

真的,这些年来,作为家长,我们痛骂的,其实教育部都已经“骂”过很多年了——但是,为什么有很多的教育乱象还存在着呢?我想,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政策的制定者有责任,学校和老师有责任,校外的教育机构有责任;同样的,作为家长,我们也有自己的责任。

 

我们要做的,肯定不是再继续骂下去,更不是一边骂着奥数班,一边去排队报名。我们自己看待教育的观点改变了,教育也就改变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一贯的态度:


在我的眼里,没有名校与非名校的区别,有的就是符合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学校,符合了,就是好的学校;不符合的话,无论是哈佛剑桥,还是北大清华,都不是好的学校;


在我的眼里,没有最好的教育,也没有最坏的教育,有的,只是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


这个世界上,没有优秀的孩子和不优秀的孩子的区分,有的,是每个孩子能不能够找到优秀的自己,而这,才是教育最应该做的!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行赞赏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相关文章链接:(点击可阅读)

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家长怎样决定了孩子的前途?

致中年男人:该过的坎儿就去过,该认怂的时候就认怂

一部印度人拍给中国父母的电影 海量幼升小经验扑面而来

无论将来做什么,每个孩子都要学会写作

吴军的这本书,能唤醒中国亿万家长吗?

《大学之路》告诉我们:美国名校的六个“潜规则”

我的女儿,曾经在虐童的幼儿园上学

得知人生苦难重重,我却为此欣喜若狂!

世上哪有那么多“坏老师”?




我们的新书《通往幸福的教育》已经在京东上架销售。

▼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入购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