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芬兰老师做了什么,让中国家长们如此震惊?!
在幸福教师培训计划一期当中,来自芬兰的Jaakko老师主动要求两节示范课:一个生平第一次来到中国、不会中文的芬兰老师,要用英语给完全陌生、相互也不认识的20个中国小学生(3-6年级不等)上一节语言课和一节科学课,而且没有翻译。
现场的结果却让在一边观摩的孩子家长们深深叹服,孩子们不到五分钟就进入了课堂状态,放下紧张和疑惑的神情,一个个露出轻松自然的笑容……
有位学员说,Jaakko给他最大的触动是:让他看到了什么才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尊重。
这种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尊重,我们该如何学,怎样做呢?
这两天网上疯传的一句话“愧疚是最大的负能量,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这个逻辑的大意是“我对你足够信任,我待你足够真诚,所以我才会时不时耍小性子,任性一下,我知道我们不会因此反目的”。
其实,根据我们日常观察:很多人在生活中工作中并不任性,可回到家里面对孩子,反而会很任性,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句话叫做“没有监管的权力可以成为无边际的恶”。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权力、老师的权力其实是没有监管的,并没有人可以实时看着你,甚至这个权力连基本的监管标准都没有。
于是呢,凭着我对孩子是足够真心的,什么都“为他好”,所以偶尔任性冲孩子吼几句,甚至打骂,用哭泣、情绪失控来要挟孩子,让孩子事事听自己的……
这样任性十足的画风,在中国家长里可并不少见。来来,从来没有吼过孩子的请举手!我想我们主要的差别应该只是频率的问题。
很多新闻事件中,父母滥用自己的权力到了虐待孩子直至残暴的程度,也一次又一次向我们证明——如果把身为父母的巨大权力,交到内心没有对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的成年人手中,真的可能会是一种灾难。
如何真正建立对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并在生活的细微之处身体力行呢?这就是不久前来自芬兰的Jaakko老师给我带来启示和帮助。
2018年1月,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三天的“童书妈妈幸福教师成长计划第一期”。参加这次计划的有幼儿园教师、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等,大家在Jaakko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芬兰先进的教学方法、分享教学经验,“CLIL教学法”“翻转课堂”等各种专业教学理念,时常刷新我的认知领域。
但作为普通家长,这次学习对我触动最大还是如何做一个不任性的家长。
Jaakko老师初印象
在现场,几乎没有人会不立刻喜欢上Jaakko老师,他的名字用芬兰语发音很像中文里的“牙膏”。“牙膏”老师谦和有礼,有学识、有经验,一身西装风度翩翩,表情却特别丰富,没有半点咄咄逼人的专家架势。
▲来自芬兰的Jaakko老师表情总是非常丰富
两堂令家长震惊的公开课
在幸福教师培训计划一期当中,Jaakko老师主动要求两节示范课:一个生平第一次来到中国、不会中文的芬兰老师,要用英语给完全陌生、相互也不认识的20个中国小学生(3-6年级不等)上一节语言课和一节科学课,而且没有翻译。
说实话,事前我们都替他捏了一把汗,这看上去一点儿也不强势的“老外”能跨越文化、语言、年龄的鸿沟,降服一众孩子,掌控90分钟的课堂吗?
现场的结果却让在一边观摩的孩子家长们深深叹服,孩子们不到五分钟就进入了课堂状态,放下紧张和疑惑的神情,一个个露出轻松自然的笑容。
Jaakko老师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夸张的表情常常引发课堂的笑声,相当会调节气氛;每几分钟孩子们就会发出一阵会心的大笑;
他可以随时蹲下来听孩子讲话,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不批评孩子;他还在科学课上故意制造很多机会,让孩子帮助自己……
▲ “牙膏”老师会跟孩子围坐在一起,像大朋友一样,一起唱歌、做游戏、嘻嘻哈哈
▲ “牙膏”老师的课上有很多需要孩子帮忙的事情
真正的威信就是这样通过了解、帮助和责任心获得的,完全不需要一丁点的自我标榜。在培训结束后,有学员说,Jaakko给他最大的触动是让他看到了什么才是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尊重。
▲ “牙膏”老师每次拿出一个平常不过的小道具,孩子们都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好像他马上就要施出什么神奇的魔法
一个意外的小插曲
不懂中文却成了他的“优势”
在课堂上,Jaakko全程是用英文讲的,孩子们之间自然还是以中文在交流。这时意外地出现了一场小纷乱,
谁也没想到,上一秒还好端端围坐听讲的学生,突然七八个人一股脑儿离开位子,有的爬到桌子底下、有的满桌子抓试卷纸,每个人都一脸兴奋,时不时蹦出一句中文。
你猜Jaakko会怎样做?拿黑板擦敲讲台吗?
他径直走到这张桌子旁,用英文问:“你们在做什么?”他一脸的好奇,孩子们就七嘴八舌跟他说着什么,他耸耸肩,看来听不懂。
于是,有高年级学生出马连比划带简单英文跟他说“我们都想把纸捡起来”。Jaakko一边做捡起的动作,一边用英语问学生们:“这个动作用中文怎么说?”
“捡起!捡起!”
“嗯~现在我学会了第一句中文:‘捡起’。谢谢你们! ”
学生们脸上的表情比Jaakko更心满意足:是我们教给他第一句的中文哦。课堂秩序即刻就平静下来了。
关注孩子的感受
在Jaakko老师的培训结束之后,学员们之间交流的重心之一是:他怎么短时间内就那么受孩子欢迎呢?而大家的观察基本都集中到一点:他关注孩子的感受。
初次见面,他假装自己是一只熊,迈着熊一样沉重的步伐走入课堂,轻易就博得孩子们好感;他的随堂测验分ABC三个等级,照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并且是由孩子去选择做哪份试卷,最后再给自己做评判。
▲ 三个等级的测验卷
有的学生说话声音小,他会蹲下来,凑近了去听孩子的话;有的学生听不懂他的指令,他会换简单用词,或者动作演示,总之一定想法子让孩子明白;
有的学生过于积极干扰他人,他会以手势制止学生,并在接下来的课堂上给孩子分配一个他乐于承担的“重任”,及时给到孩子更多的关注,又避免打击孩子积极性……
面对一个羞涩的男生,他照着学生的胸牌念出对方的英文名,然后问他中文名字怎么说。学生告诉了他,他试着学发音,不对。学生微笑了,再跟他说一遍,他继续学,还是不行。于是他摇摇头,用英语说:中文太难了,你们都很厉害,会发这么难的音。这下子小男孩笑得更开心了。
发自内心的平等和尊重
家长如何学怎样做?
这样发自内心对孩子的平等和尊重,是如何做到的呢?作为家长,我学到了至少以下三个要点。
放下权威
让师长的角色更轻松
我对Jaakko的第一个感触就是:他太懂得怎样让老师的角色变得轻松自在了:与其疲于维持完美形象,不如坦然承认“我和大家一样,是个普通的人,会有缺点,也会犯错误”。
我在课后问Jaakko:如何看待课堂上老师的权威性?
他回答说:他不觉得老师需要在学生面前维持什么“权威性”,如果老师发现自己错了或者存在知识盲点,那就跟学生们一起学习好了。再说,课堂上,由老师主导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课堂是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的,老师的权威性更没必要。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三个时代。
而她认为二战之后,科技革命的发展使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早就进入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期。
在“后喻文化”时期,孩子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会比家长、老师更早更多地获得信息,当孩子对事物的感知与家长老师发生冲突时,他们就会大胆或无情地对这种“教育”进行批判。
在这个时代,极力维持自己的“权威”,说一句“大人说的话,孩子就得听”,其实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
只有放下自己的权威角色,才能真正做到去关注孩子的感受。
听三川老师说起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妈妈去观摩女儿的芭蕾公开课,课堂上孩子表现不佳,老师纠正动作几次后仍然做不到位,这时在一旁的妈妈突然火了,冲上前去扇了女儿一记耳光,惊呆了全场。
为什么要当众对自己的孩子扇耳光?因为妈妈着急了,觉得自己颜面无光。这样就会让孩子“开窍”吗?不能!唯一暴露的是:比起孩子,她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颜面、自己的角色。
哪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爱,但请扔掉那些一二三四的道理,收起那些高高低低的期待和自己的权威地位,很简单,你只需要关注她倾听她,而不是一味关注你自己。
面对孩子的错误
调动全部耐心忍住
Jaakko对自己和大家的错误,容忍力都很高,他说“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失败”,所以,有时他会看着学生犯错,等着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改正,他说:“慢慢地,孩子会发现,他自己就拥有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
相反,我们的教育里却常有另一种非常顽固的观念:“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搞得我们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错误都会无比认真,批评教育、写反思,纠错的教育方法真是不少。
有些家长分不清哪些是孩子成长阶段必须经历的阶段,把“两岁孩子要建立自己的物权”的表现当成是“小气、不懂分享”,总是对孩子眼前出现的“问题”忧心忡忡,甚至担心孩子养成养成了影响一生的坏毛病。
我们常常忘记人是高级的智能动物,纠错能力与生俱来,只要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行为的结果。如果你在失败还没发生时就大声喝止,大惊小怪,孩子基本上是没机会看到自己行为结果的。表面上。我们确实帮助孩子改正了一个又一个错误,但其实是在扼杀孩子的学习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其实,父母要学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懂得抓大放小,拿出耐心和时间让孩子自己试错,适当的自由度对孩子对父母都是一种刚需,大大降低亲子关系的紧张与对立,还让孩子自动自发地修正自己很多小错误。
保持开放的心态
尝试面对未知
固步自封、逃避挑战,可以说是人性的共同的弱点之一。我们的认知需要随着孩子成长不断迭代更新。需要我们适度跳出舒适区,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更多、体验更多,并及时修正原有的经验,扩展自己的认知体系。如果你自己都不能跳出舒适区,去面对未知的挑战,那你真的当不了孩子的老师。
没试过?那不妨试试吧。先来说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小花絮。
我们培训的工作午餐是中式盒饭,只配送了筷子。工作人员问Jaakko是否需要给他找把勺子来,他说:不用不用,我很高兴有机会练习使用筷子。
他学着大家的样子劈开一次性筷子,打磨毛刺,“这可是我第一次用筷子。”虽然笨手笨脚,他却看上去乐在其中。而且第二天中午,他使用筷子的技能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虽然Jaakko在芬兰担任过小学全科老师和校长,现在是芬兰教育集群首席专家,有着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但是面对未知的课堂,他真的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吗?
我也问了Jaakko,他说:“面对未知是生活中最正常不过的事了,而承认不足更没什么大不了,不断学习更新才是贯穿一生的事情”。
我终于知道他为什么能在课堂上做得那么出色了?恰恰是他这种面对未知的开放的态度,我们常常说教育是要面向未来的,那老师和家长是不是也先要学会面对未知呢?
Jaakko老师的一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学会从自己适合的程度去应对变化的世界。
备注:Jaakko,曾任小学全科老师、校长,芬兰教育集群首席专家。
作者简介:
裙带菜:家有8岁的闺女和3岁的儿子,童书妈妈编辑,曾做过新闻网站编辑、时尚杂志编辑。
-END-
童书妈妈三川玲
(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行赞赏
更多了解芬兰教育,可点击阅读:
童书妈妈对话芬兰国家教育署署长:芬兰教育不特殊,中国人多也可以有!
一位老师的蜕变:好的教育不专属于芬兰、美国,它就在你热爱生命的心中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