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十三岁创业五年,中年大叔的内心独白

白滔滔 童书妈妈三川玲 2022-03-28

 

到这个月的15号,我已经四十三岁了。

 

这是一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年龄。有的人,在这个年纪,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还属于青年的范畴,有评选杰出青年的资格;也有的人,已经开始考虑退休养老,每天喝二两、下两盘、听听评书安度晚年的状态。

 

当然了,绝大多数的人,应该和我一样,根本没有感受到年龄跨入四十之后的变化。该干的事情,每天都那么多;该负的责任,一个也少不了;年龄增加一岁也好,增加两岁也好,根本没精力顾及得上。

 

古代的贤人,说四十不惑;相声演员郭德纲说,四十之后就不能祸祸了。我觉得吧,都是一个意思。

 

啥意思呢?好像到了这个年纪,才真正的有些“大人样儿了”。那么,什么是“大人样儿呢”,就是把很多事情,想得比较明白了。人呢,一旦想得比较明白了,做事情也就比较“有谱”了。有谱了呢,自然,也就不那么咋咋呼呼地随便“祸祸”了。

 

再说得通俗一点儿,有度了。有度的意思,就是凡事知道节点在哪里,什么事情,做到哪个节点,该延续的延续,该付出的付出,该努力的努力,该较真儿的较真儿,该顶上去的顶上去;同样的,该宽容的时候宽容,该放弃的时候放弃,该节制的时候节制,该松口的时候松口,该注意的地方注意。就这么回事儿。

 



生死

 

小的时候,常常会去思考生死的问题。

 

我在六七岁的时候,会经常想到死亡的问题。看到小蚂蚁被手指轻轻一捻就失去了生命,看到偶尔落到地上的小鸟被猫咪吞食,我都会想到,生命这东西实在脆弱。我们自己的生命,在比我们强大的能力看来,也是不值一提的东西吧。

 

十来岁,青少年的时候,被青春的荷尔蒙左右了,整天脑海里都是生命的激情、躁动和梦想。那个时候,胆子大得很,根本不把死亡放在眼里。

 

等到二十郎当岁,青年时代,才发现,活着并不容易。一个人,连养活自己还很艰难的时候,是根本不惧怕死亡的。有食物果腹,有地方刷夜,每天都在感受到生命的质感——质感就是生命粗粝的感觉——被沙石磨砺着,爱谁谁吧。这样的境况,是死神都会绕着道走的。

 

三十来岁的时候,恋爱、结婚、生子,从生命的结合,到生命的创造,虽然内心还觉得自己是个孩子,外在就算是装也要装得像个大人。对于死亡,是不敢去想的——因为,觉得自己的生命,算是才刚刚开始。


要是在这个阶段就挂了,自己实在是不甘心,也根本没法想象家人如何面对。正是因为无法面对,所以,干脆就完全避而不想。

 

是的,到了四十岁的时候。经历了家人的离去,自己也经历了大大小小一些事故、病痛,才发现其实死亡并不遥远。既然并不遥远,也不用那么害怕了吧。

 

死亡,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真正活过。

 

这样想来,真正面对活着的每一天,也就不惧怕死亡了。那么,什么是真正活着呢,也很简单——因为没有人能够代替你死亡,所以,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什么是真正地活着。

 

你的上司,你的老板,你的朋友,你的发小儿,你的同学,乃至你的父母,你的伴侣,你的孩子……谁也无法代替你的生命,谁都不能干预你真正地活着。

 

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那是告诉自己如何面对死亡;不浪费每一天的生命,那是告诉自己该如何活着。

 

真正这么做的人,那是圣人。我估量着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就给自己放松了一下条件,把“每一天”换成了“每一年”。这其实,也很难做到。

 

但是,我基本做到了,在做很多决定的时候,对着自己的内心,说一句“他妈的,就这么着吧”。我们谁也无法预测自己还能不能活多一年,天灾人祸,总是不可预测的。

 

在我四十多岁的时候,我可以很欣慰地说:就算我马上挂了,这辈子我并不亏,没有什么可遗憾的。

 

我想做的,都没有被束缚;做得不好,我认了;再给我时间,我会继续努力;做到现在的程度,我也不遗憾。

 

我想要的,也都有了;该体验的,也体验了;我还没有得到的,很多是我并不真正想要的;我还没有体验的,只要时间足够,我还可去体验;那些,都只是数量上的增加,生命中真的没有的话,我也接受。

 

四十多岁,我终于活得明白了一些。这个世界,有没有我,都是一样。我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任何人,也都没有那么重要。

 

我来到这个世界,并没有什么价值;我离开这个世界,留下的东西,才是我的价值。

 



信仰

 

四十岁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开始信仰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的内心很脆弱,很敏感,很善良。但是,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我逐渐被教育地要世故,要圆滑,要利益,要冰冷,要故作强硬,要看着强大。

 

一度,我是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任何被称为信仰的东西的。我没有饭吃的时候,信仰没用;我没工作的时候,信仰没用;我被偷钱包的时候,信仰没用;我病痛的时候,信仰没用——对于我来说,信仰就是狗屁。

 

我还看到,信仰被很多人利用,去换取他们想得到的同情、帮助、名誉、地位、利益。我更加鄙视信仰了。

 

我不相信信仰,就去为了生存,做我认为该做的事情。后来,我也和很多人一样,获得了不在乎信仰而换取的东西,得意洋洋。

 

然后呢,所谓的幸福感,转瞬而逝。我的内心惶恐,焦躁,不安,我自己觉得并没有做错什么,我获得的物质越来越多,但我的心里却越来越空落。

 

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再也无法欺骗我自己了:我愿意从刚买不久的大房子搬出去,我愿意卖掉新买的车子,我愿意放弃奋斗多年换取的职位,我愿意不去拿固定的年薪……我可以承受所有的痛楚,我只愿自己的内心是充实的。

 

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所谓的信仰,不是符号,也不是派别,更不是别人的引导,而是自己内心的需求。

 

四十岁之后,我开始做一些对得起我良心的事情。有人说了,这是做好事。其实,我并没有那么伟大。我做的这些事情,只是让我的心安一些而已。自己的心里安静了,是多少钱也换不回来的。舒服,踏实。

 

外在的那些东西,说没就没了。就算有了,心里快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反正,对于我来说,让我内心你快乐的东西很少——当我按照别人的、外在的标准,去获取幸福的时候,幸福越来越遥远,最后,我只能遵循自己的内心。如此而已。

 



财富

 

财富这个东西吧,真得看人。

 

有的人,能够从财富获得快乐,有的人,真的不能。我很可能,是属于后者的一类人。

 

我从小就不爱钱,别的孩子恨不得家人给的零花钱越多越好,而我,根本就不会用钱——给的五角、一元的零花钱,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花。买点鱼皮花生,的确挺好吃的,但是,不吃也无所谓;我喜欢看书,但我喜欢的书,大多是借来的,租书店上租来的,旧书摊淘来的,我甚至觉得,越是便宜的书,我看起来越是过瘾。要是给我一本新书,我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的阅读冲动。贱命。

 

大学的时候,不多不少的每个月的几百元,没觉得不够用。大学毕业的那一刻,父亲说从此后一分钱也不给你了,自己谋生存去吧。我也没觉得意外、不高兴,就那样走出了家门。

 

养活我的钱,并不需要太多。长达几年的时间,我并没有固定的住处,晃荡在同学、朋友的家里、宿舍里,还有单位的办公室里,偶尔接不上的时候,也在通宵的录像厅里花10元过夜。

 

我也没有积蓄,打的都是零工,挣来的钱甚至只够维持下面几天的饭钱。我还去图书馆书店里看书,表面上,也会觉得自己混得惨,但内心里其实并没有真正触动——否则的话,我也不会频繁地换工作,只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能够当上记者。

 

后来,钱挣得多了一些,但是,对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不一样。有多少,我就会花多少,买书买碟的时候,我不再考虑价钱了,仅此而已。结果,到了恋爱结婚的时候,我还是身无分文,穷光蛋一个。

 

但是,我开始发现,挣钱是有乐趣的。乐趣在于,我能挣来钱,就可以获得别人对我的认可。我开始很留心和挣钱有关的事情,调动了自己的兴趣,然后就挣来了不少的钱。我记不得,也不在乎具体是多少钱,但是,我很享受通过自己的能力,把钱挣回来的那种感受。

 

我就想,大家都认为挣钱是挺难的一件事,为了挣钱,必须要付出自己很多的代价,从尊严甚至到肉体。但是,如果我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不违背自己的内心,同时还把钱挣了,那岂不是做成了一件很酷的事情吗?

 

就是这种挑战的趣味,让我很喜欢挣钱,而且,还要通过我自己的方式来挣钱。我把这当作一种乐趣。

 

越是如此,我越是没有了花钱的兴趣。花钱,谁不会啊,傻子都会;但是,挣钱,反而是让每个人都为之头痛的事情,我愿意做这件困难的事情——困难的事情做好了,才是自己的本事。

 



名气

 

我做记者,有近20年了。我采访过很多有名气的人。采访的时候,我经常很不服气,心里说:丫有什么了不起的啊,说的这些,我都能说出来,而且,就这个话,我说比丫还好。

 

我经常在采访前卖弄我的才华。比如,事先在采访提纲的下面,写下我自己拟的回答的话。然后,采访完后,我发现被采访人还没我回答得好。

 

年轻气盛的我,以为我说得好,就比人家好。

 

随着自己年纪渐长,还自己做了事情,我才知道过去的自己,是多么的愚蠢。

 

名气这个东西,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我比别人会说,会写,这种能力,其实,一文不值。

 

当然了,我们也会看到很多“名不符实”的名人。没关系,时间长了,自然会消减的。而名气这个东西,如果脱离了事情本身,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明白这个道理的人,都不会看重自己的名气,那是你做的之前的事情的反映,而不是你以后可以依赖的堡垒。

 

就算是做了那么一点儿事情,也不要在乎名不名气的;如果本来就没有做到某件事情,更不要去贪图虚名。那很可笑,也会很危险。

 

如果你知道自己就是一坨狗屎,别人非要捧你为大师,有意思吗?如果你自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价值,别人就算视你为狗屎,又如何能够伤害到你?

 



创业

 

创业这件事,要单独拿出来说吗?我并不确定。

 

所谓创业,无非是“自己做事情”的一个时髦化的说法而已。尤其是自己创业以来,更不敢说自己是什么创业者——有啥说的呢,跟街头卖油条豆浆,小铺里卖水饺羊肉汤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我自己不懂得做生意,我只知道,无论你提供的服务也好、产品也好,只要是有需求的,就应该能够卖出去;能够卖出去,就能够养活自己;能养活了,就可以维系下去。

 

创业的关键,在于“创”,而不在于“业”。所以,我总是在想,我有没有去“创造什么”,而不是把“业务做大”。我是够笨的,不屑于借鉴和照搬某种现成的模式,也不想去学习或加盟某个体系——反正,我创业也不是为了赚取更多的财富。

 

不是为了赚钱,那我创业为了什么?好问题。答案很简单,我就是为了完善自我。

 

我就想啊,一个人的人生,是过程;过程,就是要体验;体验,自然要尝试不同的东西。那么,我有没有自己去承担一件事情的所有过程呢?从这件事情的缘起,到建立,然后发展,最后收获。如果自己从来都没有去做过,那肯定是一种特别大的人生缺憾了。

 

我的恋爱、结婚,全部是自己决定的——我是领了证之后,才通知家里人的——我的工作和生活,辞职换工作,换城市,买房子这些,连通知都觉得麻烦,往往是过了一段之后再告诉家人的。

 

那么,在我热爱的事情上面,我是不是该也自己做一回主呢?好吧,创业吧。

 

抱歉了,我的同事们,我创业的动机如此不纯,我没有商业模式的设定,没有融资上市的规划。我只享受创造一个有价值的事情本身。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创业中的困难——如果没有困难,还创造个什么劲儿呢?困难应该是永远存在的才对。如果有一天,我们感到安逸了、顺遂了,被别人追捧了,被大众认可了,那也就是我们没有价值的时候,该关张大吉的时候了。

 

我也一点儿也不惧怕创业失败。什么是失败呢?就是你的这个创造,没有在这个时候被需求而已。你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这个范围是很大的,不被需求那就调整一个被需求的呗。总不能,你的才能就只会做一个点而已吧。

 

就像你喜欢开餐厅,推出了一道菜,大家不太喜欢吃,那么,只要你是热爱创造美食的,另做一道菜不就是了吗?

 

当然了,创业不能是看见别人做了什么,自己非要去做什么——看见别人开餐厅,自己也非要去开,这不是创业,这是投机。

 

反正吧,我就是这么认识创业的。肯定有投资人、其他的创业者,说我是一个傻逼。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在乎。

 

今天,是我的四十三岁的生日。早上,三川提醒了我,我跟以往一样,没有任何反应。这一天对于我来说,和以往任何的一天,和以后的任何的一天,都没有什么不同。

 

如果非说有的话,就是最近和几位同龄朋友的聊天,发现生命这个东西真是奇怪,四十多岁之后感悟到的东西,在我二十岁、三十岁的时候,就是没有办法感悟到。或许,这仅仅是我的驽笨吧。

 

也或许,就像我女儿说的那样——就是年纪大了些,开始爱唠叨,惹人烦了吧。

 

白滔滔 

 

写于9月15日,夜。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版权信息本文为白滔滔原创,童书妈妈首发,转载请后台联系。欢迎不经同意,热情转发到朋友圈、家长群扩散。


相关文章链接:(点击可阅读)

应试的教育,注定要走向衰亡

孩子的一生注定失败五次,你准备好了吗?!

你在教育上,是“穷人的思维”吗?

王兴、胡玮炜、韩寒:我们的孩子要和同龄人比较吗?

很多高学历高收入家长对教育的见识还不如相声演员郭德纲

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家长怎样决定了孩子的前途?

孩子面对未来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孩子应该为生活做准备,而不是为考试做准备

“奥数升学”取消了,家长怎么办?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市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