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很多高学历高收入家长对教育的见识还不如相声演员郭德纲

白滔滔 童书妈妈三川玲 2019-06-02

 

我先做一个声明,免得家长也骂我,相声界也骂我。

就是我把“高学历、高收入”的家长和“相声演员”,因为教育的话题而放在一起,丝毫没有故意推崇任何一方、瞧不起任何一方、贬损任何一方等等其他的意思——这两方我谁也得罪不起,也不想得罪他们。

那么,今天的题目是怎样来的呢?很简单,我向你描述一下具体的场景,你就明白了。


上周,我去上海出差。完成工作之后,我一个人出来吃饭,一边顺着街道溜达,一边用耳机听相声。

 

在过一个路口的时候,我忽然听郭德纲讲起了教育(录自郭德纲、于谦表演的《我要学习》,大意如下):

 

攥着仨文凭,在家里挨饿,这犯不上。你记住了,望子成龙的家长,自己都不是龙。

 

文凭在人生中,就像是火车票。火车开了,呼啦一帮人上火车了:

 

北大清华的,坐包厢软卧;本科专科的,坐硬卧硬座;民办大学的,那是站票;成人教育的,就厕所忍着。

 

火车到站了,下车找工作去。招工的老板,关心的是你有多大能耐会干什么,人家没问你是坐什么来的。

 

但是,很多家长都糊涂,“我儿子有十个文凭在家待业,我踏实”。

 

这是自私,你没为孩子着想。你是为你自己着想啊。


他为的是和街坊说话,“我们孩子有十个文凭”。但是,现在干嘛呢?“在家里饿着呢!”

 

短期内,十年二十年,老百姓的脑子转不过来!谁转得早一点儿,谁家的孩子能活得舒服一点儿。

  

我听了这段话之后,很惊异这竟是郭德纲在一个相声里说的,更惊异的是郭德纲对教育的理解,竟然比很多高文凭、高收入的家长,要高明很多!

 


那一刻,我呆呆地站在路口,错过了好几个红绿灯。

 

要知道,我是一个没有上过名校的人,自然,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文凭。换句话说,我就是那个坐硬座的——因为我大学还被退过学,所以,我还被挤到过厕所。

 

再后来呢——我自己也做了总编、总经理,负责招人,我也对“坐着不同座位”来的年轻人,有着很直接的感受——还真像是郭德纲说的那样。

 

但是,当我面对很多家长“不管孩子的能力,先让孩子取得名校文凭”这件事儿,我还真说不过那些家长。


没有文凭,连火车都坐不上!——不是吧,现在这个社会,有怀才不遇的吗?


文凭是敲门砖,先进门再说!——没能力的人,连试用期也过不去啊!


为什么社会上有成就的人,都是高学历的?——那是他们能力强,又有文凭而已。


说一千,道一万,文凭就是有用!——智能时代,最有用的是“人”。

 

总之了,我这个没有名校文凭,也没有大成就的人,是怎么说也说不服这些已经有着高收入、高文凭的家长的。

 

听到郭德纲论教育的这段奇葩相声的时候,我在上海,刚刚和芬兰国家教育署的署长聊了半天的教育。

 

我发现,郭德纲对教育的理解,竟然和全球教育第一的芬兰,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不禁让我哑然失笑。

 

  •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真正的能力”,而不是“漂亮的分数”。


  • 学校里开设的十几门课,没有主次课之分,家政课、体育课都是主课。


  • 芬兰各所大学之间,没有排名。每个学校有各自特色的专业而已。


  • 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教学质量都很高很平均。


  • 学生之间不会因为大学不同而产生鄙视链。也就是说,大家上火车,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座位。


  • 用人单位挑选最合适的专业、最合适的人才,没有名校情结。


▲ 我和芬兰国家教育署现任署长海诺宁(Olli-Pekka Heinonen)先生


有人看到这里,肯定会说,“人家芬兰和我们不一样,中国僧多粥少,我们就只能优胜劣汰”;“你把郭德纲的相声和芬兰教育硬扯到一起,也太搞笑了,比郭德纲的相声还搞笑呢!”

 

但是,说实话,我却笑不出来——要么是哑然失笑,要么是苦笑。

 

为什么呢?我觉得很奇特,有很多不用什么见识知识,就可以明白的道理,但在中国就是说不通。

 

比如:

 

  • 学习应该以孩子为中心——不行,我们中国不行;


  • 学校老师应该因材施教——不行,我们中国不行;


  • 每个孩子都应该有自己的价值——不行,我们中国不行;


  • 孩子应该有充分的休息和运动——不行,我们中国不行;


  • 父母应该平等对待并尊重孩子——不行,我们中国不行;


  • 孩子应该按照兴趣去发展天赋——不行,我们中国不行;

……

 

那,我很想问问,为什么全世界也包括我们中国,古往今来的所有教育家都认可的事情,在21世纪的中国,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后来呀——我还是听郭德纲的相声,明白了这个道理。

 

其实,也很简单,我总结的就是,屁股决定脑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为一件事最终负过责的,都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再说通俗一点儿,做过老板的,招过人、用过人的,都明白这个道理。郭德纲没有大学文凭,但是,他把舞台相声这种近乎灭绝的文化形式生生给救活了,他就有深刻的体会。

 

在这里,我丝毫没有瞧不起高学历的职业经理人、名校的专业毕业生的意思——任何的老板,也都需要这些专业的人才——但是,毕竟老板才是最终的负责人,他思考的模式,就会不一样。

 

当下,有能力的人集中在中国的名校,这是现实。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一定要自己的孩子,非要进名校不可。更不能为了孩子进名校,让孩子拼命去追求进入名校的条件,从而,失去了孩子本来最有可能发展自我能力的机会!

 

能力是“本”;文凭是“末”。文凭,是能力自然的体现,而不应该为了拿到文凭,放弃了、失去了自我的能力——这真的就是舍本逐末了!

 

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清晰这些最朴素的道理:

 

如果孩子热爱某个领域,当然可以去任何可以让这项能力提升的地方去学习,名校也好,非名校也好,都可以,不用太纠结。


如果孩子不喜欢某个领域,就算拿到名校的通知书,其实也就是意味着浪费生命的开始,还不如趁早找寻到自我的方向。


如果孩子喜欢某个领域,又拿到了名校的通知书,但入校后放松了自我的要求,就算混到毕业,其实不仅没提升,反而是倒退了。


如果孩子热爱某个领域,就算暂时没有考入名校,其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他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去学到真正的能力。

 

这几句话,我也放在这里,供很多很多的家长来骂我。

 

我也想说,或许绝大多数的家长,在十几二十年里也不会明白这些道理。

 

但是,哪些家长明白得早了,他们的孩子就会因此而受益;他们孩子的人生就会清晰坚定;他们孩子的未来,也最容易接近“事业成就”和“人生幸福”的双重收获。

 

到了那个时候,大家再来听郭德纲的这段相声,我相信那将是五味杂陈、各有感触了!

 

 

___END_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 苹果用户赞赏通道 )

长按识别二维码进行赞赏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相关文章链接:(点击可阅读)


童书妈妈对话芬兰国家教育署署长:芬兰教育不特殊,中国人多也可以有!

我们家长痛骂的,教育部早就骂过了

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家长怎样决定了孩子的前途?

致中年男人:该过的坎儿就去过,该认怂的时候就认怂

一部印度人拍给中国父母的电影 海量幼升小经验扑面而来

无论将来做什么,每个孩子都要学会写作

吴军的这本书,能唤醒中国亿万家长吗?

《大学之路》告诉我们:美国名校的六个“潜规则”

我的女儿,曾经在虐童的幼儿园上学

得知人生苦难重重,我却为此欣喜若狂!

世上哪有那么多“坏老师”?




我们的新书《通往幸福的教育》已经在京东上架销售。

▼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进入购买链接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