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高中生的信,让我想起当年教育的弊端,今天仍然还在!
教育中最重要的,不是学校、老师,而是孩子;
可是,我们却根本不在乎孩子是怎样感受教育的;
我们曾经受到的教育弊端,今天仍然重复在我们的孩子身上。
一天晚上,我习惯性地打开一个经常去逛的论坛。里面有一封台湾高雄中学三年级学生Austin.Jin的一封信,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封信的题目叫做:“当你用成绩定义一个学生的优劣,你已不再把人视为人”。
这个论调,很像是教育学者对教育现状的批判。我很好奇,一个才十几岁的高中生,是如何进行这样的思考的。
难道,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教育情怀的优秀年轻人,对教育的体系的建言;也或者,作者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学渣,是在给自己不好的成绩找借口,胡言乱语?
我自己看了这封信,发现都不是——这就是一个成绩时好时坏,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兴趣的普普通通的高中生——和曾经的你我一样。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当年作为高中生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经历和思考。只是,经过这么久的压迫、习惯、麻木之后,我们已经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想法。
到了我们身为父母之后,我们甚至也成为了当年自己讨厌的人,说着我们的父母、老师的那些教训年轻人的话语:
分、分,学生的命根儿,先把成绩提高了,说别的都是扯淡;你瞎想啥呢,这是你能解决的问题吗,好好复习去;啥兴趣都得给高考让路,这没得商量……
所以,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顿时被激了一下。我觉得,很值得把自己拉回到十几岁的时候,和这位Austin.Jin同学一起,好好想一想,到底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适合孩子成长的好的教育?
当你用成绩定义一个学生的优劣
你已不再把人视为人
作者 Austin.Jin,
高雄中学三年级学生
我看见的未必客观,也不会反映所有人的情况,我只是,在这里写下我看见的、体会到的。仅此而已。
【白滔滔反思:一个孩子,有如此冷静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至少值得我们认真看看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思考了什么。】
一个成绩代表成功的世界
时间回到4年前,国中时候,导师对我的评价是这样的:很会做人,但不用心读书。
当时我是这样想的,我只是做好干部分内的工作、跟老师交流想法、在同学有困难时给予聆听与一点建言,或许再加个有礼貌,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我只是自然地这样做,并不觉得那有什么意义。
我做人如何,对于我的成功与否──成绩,并没有关系。成绩差,得到的就是家长的责备、老师的担忧。在我看来,有资质但不认真的我似乎也是班上问题学生的一员。那句评语,重点还是第二句吧?就是成绩不够好。
小学的补习班,成绩好的同学会在全班面前受到表扬,拿着集点卡收集优秀的印章。中学校门外,挂满了一张张榜单,宣示着办学的成功。成绩好受到老师的表扬与同学的称羡,也是理所当然。
补习班中,一张张名校学长姐与主任的合照,一片片的榜单贴满了整面的墙壁。一位位满级分的学长姐经验分享,老师表扬学科竞赛表现优秀的同学,将医科视为成绩出色的学生理所当然的目标。一个个励志故事,一张张红笔改过的考卷。背后都在传递着一个核心价值:成功=优秀的成绩。
读书是学生的本分,但没有人跟我说过读书不是学生的一切;竞争是必然,但没有人跟我说过不是每个人都要做第一名。
当我们成为学生的一刻,目标就被定好了:取得好成绩,往上爬。
【白滔滔反思:我们都知道,在学校里,成绩就代表着一切。我们现在也知道,在社会上,曾经的成绩远远代表不了一切。可是,我们仍然会觉得,曾经的好成绩,和现在的好待遇之间有某种联系。
能力真正强的人,才是这个世界的强者——这里面有成绩好的,也有成绩一般,甚至成绩差的。而我们的眼睛,都还是去盯着成绩,而不去看能力。这个亏,我们曾经吃过,现在,我们还在让孩子去吃。】
当我说想读职校,所有人都来劝阻
许多人都喊着读书不是一切,好像喊着喊着,就会懂得身为人其他方面的可贵。
但当你用成绩定义一个学生的优劣、用薪水定义一个人的成功,你已不再把人视为人,只不过是用着一套品管标准审核着眼前的商品罢了。
国三那年,我将一切的精力投入在读书。并不是自己有所期望,而是来自于他人的期许。当我说出想读职校的想法,得到的只是诧异的眼神与劝阻。
欺骗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在笔记本的前面写下了:目标雄中。
在好几个夜晚,我独自面对着一道道解不开的题目生气、翻着一页页看不懂的详解哭泣。
每日的行程就是学校与补习班,与同学的交流什么的并不重要,兴趣什么的只不过是阻力。我不再用心经营人际关系。
曾经热爱拍照的我,相簿内的照片不再更新;曾经乐在绘画的我,笔下只剩下笔记的无奈。
几个月后,我“成功”了,从校排几十名成为全校第二;从班上第七名变成班上第一,从第三志愿的分数升到了第一志愿。
公布成绩的隔天,经过相隔8个教室的班级,还有同学叫住我表示称羡。老师一个个给予赞美与奖励。
我贡献了补习班墙上的一张照片,站在学弟妹面前做经验分享。然而,在荣誉的外表下,内心有一份空虚、一份不真实。
【白滔滔反思:我们经常在沙滩上构建大厦,不考虑地基,最后要么建不高,要么建得高了之后,轰然倒塌。我们让孩子学习,不考虑孩子的兴趣,不在乎孩子的感受,不发现孩子的价值,只会让孩子累计各种各样的知识,其结果也会是一样的。
喜欢文科的,被迫去读理科;喜欢艺术的,被迫学金融;更不用说喜欢做菜当厨师的,都被赶去考大学学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只为有一个文凭。最后,学得累,工作得累,人生也累。】
兴趣?我有过那种东西吗?
享受着成功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高中生活。在无意识中,我已经把成绩视为评断自己与同学的唯一标准。生活彷佛只剩下了读书。为何而读?我不知道,也不重要。渐渐地,我封闭了自己的内心,跟他人讨论想法的心已不复存在。
兴趣?我有过那种东西吗?班排32的我,又有什么价值?说到底,人可以用“价值”来形容吗?抛弃了兴趣,失去了自我的我,到底是谁呢?
此刻的我,在计算机前组织着这篇构思许久的文章,左手边是画了一半的草图,计算机存着做了一半的备审作品,新拍的一张张的照片更新着我的相簿。
我很幸运,有个朋友开导了我,让我看见了忘却的可能性。有部影视作品让我意识到设计这行业的存在,让我有机会正视了自己的兴趣。
但是我想,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幸运。
【白滔滔反思:我们很想让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特别单纯,不要有其他的任何想法。但是,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也是人,是一个独立的、有思考能力的人。在他的生命成长的过程中,谁也不能阻止他去寻找自我的价值。
他的自我价值,和我们用来评判的标准,在很多时候是不一样的——一个爱漫画的孩子,一个爱搞笑的孩子,一个爱帮助他人的孩子,一个爱写小说的孩子……可以成为有成就的漫画家、演员、作家,甚至伟人——但是,他们在幼年的时候表现出来的这些特质,都会被认为毫无价值。】
“成绩”成就了多少学生
又让多少人陷入绝望?
昨天晚上,与一名好友通了电话,她还是在体制下不知如何生存的学生。对读书没有兴趣,不知道读书的理由。在这风气下,所谓的自信早已被侵蚀殆尽。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又如何往前迈进?
这样的学生有多少?她不是第一个与我诉说的同学。成绩代表成功的风气成就了多少学生,又让多少学生陷入绝望?当学生被成绩所定义的成功遮蔽了双眼,又有多少人能看见成绩之外的可贵?
不可否认的,不论是师长抑或亲友,也会倡导所谓的读书不是一切。诚实、助人、礼貌、贴心,太多所谓的“美德”,人之所以为人,不就是因为这些难以量化的特质吗?
但,难道举办个班级德行评分,办个模范生选举,就能反映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吗?能用一套标准评分的,那不是人,而只是生产在线的产品而已啊。
现在的社会风气未必全然是错的。名校学长姐的分享也许能帮助一些人找到方向;榜单也许能激励更多人获得继续前进的动力。但我们不能无视为此痛苦挣扎,找不到方向,痛苦着、迷茫着的吶喊。其中又有多少是这种风气要负责的呢?
作为一个学生,这是我看见的教育,一个成绩代表成功的世界。
喊着读书不是一切的口号并不能解决问题,学生真的体会到了其它事物的价值了吗?那么多学子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又是为什么呢?
若不知道自己所追求为何物,听不见内心的吶喊。请试着,给自己一次机会,面对内心真实的想法。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是最严重的,不知道还什么都不做才是。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这个答案,往往就在自己身边。
【白滔滔反思:对于教育,我们太没有自信了,我们太软弱了,太屈从于现有的体制了。我们并不是要用自己的一己之力,去一下子把现有的教育推翻。
而是,我们就是为了自己孩子的真正的能力增加,真正的以后有好的事业,真正的以后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就不要太屈从于那些体系沿袭下来的考试、竞争、淘汰机制。
如果你知道自己孩子真实能力的欠缺(比如英文还不能交流),那么,就算在学校考了100分,你也不要被假象蒙蔽,沾沾自喜,这是会误导你的;
如果你知道自己孩子拥有某种真实的能力(比如擅长写作和演讲),那么,就算学校考试成绩不好或者根本不考,那么,你也不用气馁,要坚定地肯定、支持孩子,因为这会是他将来安身立命的本事。
这就是我最后想说的,教育的弊端,即便是任何一个身在其中的孩子,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没有必要去遮蔽。
那,为什么不去改呢?因为我们都太懒惰,太守旧,太习惯,太不愿意变化,这是任何一个体系运行良久之后的臭毛病。
但是,作为家长,我们要知道问题在哪里,并且,去面对它,这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我们去正视,就会对我们的孩子有益。
就像这个高中生所说的:这个答案,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内心。】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相关文章链接:(点击可阅读)
没有思考力,只配过被安排的人生
父母无法选择,如果你爸是苏大强……
3岁孩子的阅读,决定一生的成就
短期看成绩,中期看兴趣,长期看格局——家长怎样决定了孩子的前途?
合作/投稿 商业合作/投稿请发送邮件至ts-mama@qq.com
书单 向微信后台发送“书单”获取各年龄书单
加入 向微信后台发送“招聘”获取招聘信息
转载 需转载文章,请在文中留言,并附贵号介绍,我们会联系您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