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不准?无所谓,我们会自己创!
“这一年,你一共做过 20 次小组汇报,
打败了全国 20.24%的大学生…...”
“今年,你总共上班 261天,
而法定工作日是 249 天。
这多出来的 12个工作日,
见证了你的成长。”
“今年您平均每天使用手机 14.5 小时,
「我好困」和「我好饿」
是您最喜欢输入的文字,
出现了 4150次,
新的一年要继续关爱自己的身体哦。”
年末,各大平台的年度报告如约而至
形式各异的年度报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吸引着无数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网友汇总的各大平台2019年终报告页面↓↓↓)
这些报告通过
数据、图表、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
对过去一年中你所关心的方方面面
app的使用情况等进行梳理和回顾
为网友们提供了一份详实的年度记忆册
然而,今年的网友却不满足于
这份大数据生成并美化的“赛博形象”
而是纷纷自创“野生年度报告”
《大学生年度报告》《科研人年度报告》
《i人年度报告》等重磅登场
用平台年度报告的文体
用个性化的方式回味着这一年
或有趣、或难忘的瞬间
在岁末年初兴起了一场幽默的二创狂欢
年度报告并非第一年有
为何今年却兴起了
自创“野生年度报告”的热潮呢?
对网络空间呈现的“美好”自我产生疲劳
01在年度报告中,对个人数据的独家解释和恰到好处的赞美,让每个人看起来都收获满满,但随着大数据和算法越来越深度地参与到个人生活,年度报告的套路对大家来说早已不再是新鲜事,对这套说辞买账的人也正在减少。
不仅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那些华丽的词语和自己的真实生活可能相去甚远,而且千篇一律的“有趣灵魂”们也早已在社交平台的信息流中泯然众人,“美好生活”并不是故事讲述的唯一方法。
因此,对模版式年度报告里强行赞美的说辞产生共鸣的人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认识到过度美化的赛博自我与真实自我的偏差。
而面对这种偏差,广大网友之所以选择以“自嘲式”、“发疯式”年度报告的形式去进行一种“幽默的抵抗”。这种现象的背后也是有其渊源。近两年,网友们以“发疯文学”,“吗喽文学”等群体性狂欢的形式,将不完美但真实的自我呈现在网络空间里的现象越来越多,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个性表达和情感释放的强烈需求。虽然常带有浓厚的“自嘲”色彩,以幽默、夸张的手法直面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如意,但却达到了心灵的解脱和自我疗愈。
可以说,不完美但真实的自我呈现,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更直接的情感共鸣和社交互动的方式。
对不走心的年度报告的幽默抵抗
有趣的是,这种对抗依然是按照年度报告常有的语体,但却套上完全不一样的内容,这种反叛与解构的背后,是我们对各平台井喷式出年度报告且不走心的幽默抵抗。
正如不少网友反应的那样,与往年相比,今年许多平台的年度报告“数据味”“标签味”过于浓厚。套路化、模式化的话语年年如此,缺乏新意。部分平台执着于用零星的数据定义用户是“e”人还是“i”人。有些平台的年度报告甚至只有数据统计,一定程度上显得潦草又无趣。
这与年度报告制作的初衷其实在逐渐背离,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真正的意义在数据背后过往一年的点点滴滴。人们的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各平台见证的,我们点开年度报告,是希望在快节奏的时代里,留住一些可能被忽视或被淡忘的回忆。我们点开年度报告,是希望借助年度报告观察自我,希望能穿越时光与自己重逢,完成一次赛博世界中的自我凝望。而潦草的流水线版的年度报告,为总结而总结的年度报告,又怎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带着看完年终总结不够满意的失落感,我们选择亲自下场,用自娱自乐的方式,解构平台已有的话语模式,让年度报告不是单纯的数据堆砌,不是塑造一个个标签化的人,而是个体回忆的表达,人与人共鸣的阐发。
黑色幽默的年度报告
——更适合年轻宝宝的避风港
03看惯了固定算法下提供的年度报告,黑色幽默的自创文学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让我们脱下虚拟世界里的外衣,不在执迷于展示所谓光鲜亮丽的假象,敢于直面真正的自我。人们逐渐发现,美好与夸赞不再是叙述的第一顺位和唯一方法,幽默风趣的自我调试也能成为生活的催化剂。
(网友自嘲式的年度总结)
在这个信息节奏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数据的生产者和使用者,年度报告也许呈现了千万分之一的我们,但却不是每个人的代名词,层出不穷的“野生年度报告”并不意味着反叛焦虑和不安情绪,与之相反,恰恰向大众展示了个体思想所拥有的独特性。拥有这种正视自我的良好心态,让我们在面对过去、把握当下时都能够泰然处之、锐意前行,也促使我们拥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提前筑起避风港,迎接未来未知的挑战!
在过去的一年里
相信大家一定注意到了
团团推出了许多
幽默有趣又丰富详实的原创主题推文
让人直呼也太懂学生了吧!
团团为何这么懂大家
其实,团团的微信实习编辑
也是我们可爱的大学生吖
值此岁末之际
可爱又努力的他们
也创作了一份年度报告
~请大家查收~
最后,
不论去年的年度报告满不满意
都愿团子们
新的一年新的气象
祝大家龙行龘龘、前程朤朤、生活鱻鱻!
(点击图片 阅读全文)
来源:微信公众号“江苏共青团”综合整理自“知著网”、“人民日报”等,转载请注明来源。
供稿:陈子怡(江苏师范大学)、黄琳萱(南京林业大学)、孙琦然(南京师范大学)、王小瑜(东南大学)、胡雅馨(南京传媒学院)
图片:陈子怡(江苏师范大学)、吴昊(南京审计大学)、巫凡昕(南京林业大学)
排版:陈文静(南京师范大学)
制图:韩颖
编辑:吕毅
审核:刘一鸣、吴澍天
复审:沈娜
终审:孙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