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大“最诗意的课堂”,他与卞之琳余光中因诗相识,传授诗的浪漫和学术的严谨

浙江大学 2019-05-26



他,因诗与卞之琳余光中相识

书信往返十几年

他,在浙大课堂上教诗十几年

成为流动的风景

他写的《诗的八堂课》被赞当代最好的诗学入门书

 并登上央视舞台进行分享

他,写诗、研究诗几十年

 在随性的外表下有对学术研究的极致严谨

他就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江弱水教授

//////////

人物名片:


        江弱水,本名陈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诗学研究。有专著《卞之琳诗艺研究》、《中西同步与位移》、《古典诗的现代性》、《抽丝织锦:诗学观念与文体论集》、《从王熙凤到波托西》、《湖上吹水录》、《诗的八堂课》等,编有《余光中选集》、《卞之琳文集》,还有随笔集《陆客台湾》、《赖床》,诗集《线装的心情》。


他在浙大课堂上读诗教诗

出了一本讲义性质的书却意外获奖无数


诗论也能写得这么好看,我好像隐约成了江弱水老师的粉”;

“今年最值得读的书之一”;

“你头脑中某些沉睡的细胞会就此激活,江弱水真是一个大才子!”

       

       让这些网友交口称赞的书籍是《诗的八堂课》,而他们口中的大才子江弱水,原名陈强,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西诗学比较研究。

  对江弱水来说,“陈强”这一名字过于常见,于是,他改从母姓转“强”为“弱”,又添上一个“水”字,遂有了“江弱水”这一别致的、有才情的名字。

       关于别致与才情,江弱水有很多故事,《诗的八堂课》经常被人提起。

      江弱水来到浙大,就开始为现当代文学硕士生开一门课,叫《中国现代诗史论》。这门课一上就上了十多年但上课于他来说,不是年年陈谷子烂芝麻地照本宣科,他每隔两三年就会换自己喜欢的内容。当然,这些内容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多年读诗、写诗的新的感悟,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十几年间,江弱水上课的内容不断更新,已出和将出三本书,《诗的八堂课》就是其中之一。

      在2015年的秋学期,一共八次课的周期里,江弱水每节课讲足三小时,由学生录音整理后,每次差不多都有近一万字文稿。随后,江弱水又将这些文稿进行了润色。

经过课堂上的讲说和书斋里的再度创作,带着江弱水几十年写诗、教诗经验的积淀,这本《诗的八堂课》在师生的合作下诞生了。它以系列讲座形式,援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音、肌理、玄思等八个主题,来展开对诗的发生学、鉴赏论、价值观等方面的讨论,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一些同行和重量级媒体的溢美之词也纷至沓来:“这是当代最好的诗艺入门书。”“不那么板着面孔,似近漫谈,却有着极为清晰的脉络。”“不死守研究领域这一亩三分地,也不管学科设置的种种边界与条条框框,江弱水便能够剔除现今‘专门家’那种迂腐的学究气”。

《诗的八堂课》的一页

今年4月23日,《诗的八堂课》荣膺2017年度“中国好书”。江弱水携新书《诗的八堂课》登上了央视,与著名演员柳云龙合作进行了一场“品诗歌之美”的文学分享会。

江弱水登上央视舞台分享《诗的八堂课》

         而在这之前,这本书早已获奖无数:

        商务印书馆2017年度十大好书第一名;腾讯-新京报书评周刊年度好书;《南方都市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教育报》年度十佳图书;2017花地文学榜文学评论奖……

江弱水的新京报2017年度好书获奖感言

       面对这么多奖项,江弱水却说,都是“无心之得”。他说他无意于评奖,只关心写作与课堂。


与卞之琳余光中因诗相识

他也将诗的品性带到了教学中、生活中


白皙,高,而瘦,带一副黑框眼镜,在只言片语中,就能感受到一股儒雅的气质,这是江弱水给很多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如果问及他的故事,他的生活,的确都离不开诗。


为何会与诗结缘?

    “我喜欢写诗,大学二年级开始写起诗来,那时候才十七岁”,江弱水的回答直接又敞亮。在大四那年,江弱水给著名诗人卞之琳先生写了一封信,是寄到《译林》编辑部转致的。很快他就收到了回信,卞先生对他奖勉有加,对他寄来的习作作了细致点评,还附赠一侧装帧精美的香港三联书店增订版《雕虫纪历》。从那以后,他们一直通信,往返求教与回应有关诗的见解,直到卞之琳先生2000年去世。


卞之琳先生介绍江弱水的几首诗

八十年代中期,经由卞之琳先生介绍,江弱水结识了余光中先生,开始由余先生在台湾发表诗与随笔。余先生在其主编的《蓝星》诗刊,曾专门登载过《江弱水特辑》。后来,江弱水到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便是《卞之琳诗艺研究》,而论文的评审委员之一便是诗人余光中。

2012年江弱水与余光中先生谒大禹陵

 

       1999年博士毕业后,江弱水便到了浙江大学,成为一名教书匠,开始为浙大学子讲诗,讲中西比较文学,讲中国传统文化。

        一直沉浸在诗的世界里的江弱水,也将诗的品性带到了教学中、生活中。他曾说科学是忙出来,艺术是闲出来的。这闲就是要有从容的时间去精细地传递和感受。

在学生眼里,教室限制了江弱水的发挥,“他的课堂应该在午后的小茶馆里”。江弱水没有用花哨的“招数”来吸引学生,他娓娓道来,在课上用平缓的语调念诗,没有文艺腔,也没有朗诵腔。一次,在谈到周邦彦的“情似雨余黏地絮”时,江弱水让学生好好念,寻问嘴唇是否无法大开大合一直处于黏着的状态,配合这个黏字是否很妙。学生尝试后惊觉,原来诗可以这样品味。

同样的体会还发生在日常旅行里。江弱水去过很多地方,但有些早该去的地方反倒没有去成,心里老惦记着。前不久他到了久仰的长沙,橘子洲头,岳麓书院,自然在他必去的清单里。“你来到这些地方,身临其境,和之前的阅读印象叠加在一起,就会觉得和前人息息相通,心心相印。”对于江弱水来说,旅行实现了文本与临场真实感受的相互印证。


江弱水在岳麓书院


诗人随性外表下

有他对学术对课堂的极致严谨


江弱水身上带有的诗人雅兴和随性显而易见,但是熟知他的学生都知道,这样一位诗人严谨起来,一般人做不到。


 

1992年,江弱水写了最后一首诗。到如今他已经26年未写诗了。究其原因,是他开始以研究诗为业。做研究需要理性思维,而写诗需要感性思维。当理性太强的时候,会压制感性,无法纯粹地投入写诗,于是他干脆放弃。

这样较真,更多是在他的课堂上。比如,他给浙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外学生开设一门中国文化课,就自编了十几万字的讲义材料,因为他说他找不到一本合适的中国文化教材。“讲中国文化,我不想人云亦云,我会讲自认为比较有意思也比较有心得的内容。”他设计出一个独特系列,从中国人如何对待身体出发,涉及到家庭、文教、政制,然后再讲到儒、道、佛的思想等,最后谈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文化的特质。

这样的严谨,还穿插于日常的写作中。江弱水对引文出处很仔细,一句诗突然想不起来,从网上复制绝对不够,一定要从权威版本的书里找到再核对。新书《诗的八堂课》里有一句诗引用错了一个字,每次拿起书,他都会让人翻到那一页,改正过来。面对学生的论文,他一定要学生打印一份,在上面细细地修改,几乎是每一个标点都不放过。


江弱水给学生修改译稿

如此,这样一位兼有诗人的雅兴和学者的严谨的老师,为浙大学生带来一次次高品质的诗歌鉴赏之旅!


文字记者:杨萝萝

图片来源:部分来源于网络,部分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部分素材来自:浙大传媒国际微信公众号《我院陈强教授所著<诗的八堂课>上榜2017年度“中国好书”》, 羊城晚报《江弱水:新诗100年了 必须孕育出李杜这样的大师来》(作者 李妹妍)

今日编辑:胡大琨  叶鑫


推荐阅读

1.“只为让您少跑一次!”9号窗口“观察员”,用好脾气+好方法让无数浙大师生感动!

2.麦家成为浙大首位驻校作家!来浙大,与文学做伴!

3.浙大等你!2018年浙江大学本科招生亮点解读!

4.浙大“自评80分博士”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他在学术、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等领域皆有建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