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高等学校肩负着汇聚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作用,如何更好担当创新策源地、人才蓄水池的历史使命?浙江大学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服务人才强国战略,厚植人才成长土壤,搭建人才价值实现舞台,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不断夯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态好、人才聚、事业兴,浙江大学为服务国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不断注入强劲动力,通过几组微镜头看看新气象、新成效——
提升基础研究人才数量、质量,是摆在“双一流”大学面前的一道必答题,更是考验一所学校对“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的坚守。
2021年6月入职浙大数学高等研究院的刘一峰教授每天一大早就来到办公室,翱翔于他的学术世界。“纯粹的治学环境是吸引我的最大原因。”在这里,孙斌勇院士、阮勇斌院士潜心深耕基础研究。“数学的研究需要大段的时间,更专注于前沿探索。”
“宁静而不受干扰”是浙大数学科学学院院长、数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励建书院士对他“创业”的这方热土的评价,也是他对数学这类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希冀。
在高等研究院,一批顶尖学者仰望星空,躬耕于基础前沿,一起为梦想而奋斗。奋斗,是一代代青年人才传承浙大文脉的重要基因。数学科学学院青年学术骨干江文帅来到浙大后很享受宽松而竞争的学术氛围,潜心钻研,2021年已在国际顶尖数学期刊《数学年刊》连续发表了两篇论文。学校的长周期考核计划,让他真正潜心致力于基础研究。他说:“陈苏学派的灿烂辉煌,让我心向往之。学校给予的宽松学术环境,给了我独立规划未来的充分空间。”
在浙大,好的学术生态得益于学校不断强化基层用人单位自主权,想方设法发挥院系的主动性,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浙江大学依托学校强大的办学体系,做强做优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许翾表示,学校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战略,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完善工作网络、健全治理制度,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从2019年初创团队的7人增长至如今1000余人,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依托重大科技战略平台建设,不断将天时、地利转化为人和的优势。舞台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中心量子计算创新工坊首席科学家朱诗尧院士不久前带领团队发布了“莫干1号”“天目1号”超导量子芯片学术成果。在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他从零开始搭建平台,为年轻人发展创造条件,攻向新的无人区。从零开始的,还有围绕人才发展、不断设计完善的体制机制。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党工委书记傅方正表示,中心坚持开放心态引才、扎实手段留才、科学举措用才,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打好服务保障组合拳、打造人才引育新高地。浙江大学系统谋划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以国家实验室基地为引领、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为支撑,涵盖全链条的浙江大学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在积极壮大国家战略必争领域科技力量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校加快汇聚一批长在学科发展最前沿的战略科学家,设立学术特区,赋予更大自主权。我国集成电路领域著名专家吴汉明院士加盟以来,聚焦集成电路“缺芯少核”技术难题,打造12吋CMOS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成套工艺技术公共创新平台。
“工程领域的特色在于积累,要在不同技术迭代中沉淀经验。”正是如此,吴院士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芯片制造人才资源短缺问题上来,大力推进战略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培养。
多年来,浙江大学把坚持“四个面向”作为人才工作的目标方向。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杨波表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依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学校通过加强有组织科研谋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鼓励引导科研人员“做国家事,担国家责”,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开展前沿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不断形成浙大战略科技力量。
茫茫大洋,四顾无岸,脚下的航船是唯一的“陆地”——这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2020届博士毕业生王硕的工作环境,他致力于深海机电装备和载人潜水器技术研发。是到名企拿一份高薪,还是投身蔚蓝深海?择业之初,王硕陆续收到来自各方的橄榄枝。他后来说:“长期的思政教育与科研探索,坚定了我投身海洋探索事业的信念。”
浙江大学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强化本科教育厚基础、宽口径培育,加快打造一流本科专业体系,创新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深化基础学科课程改革,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学校形成以问题为导向、团队为指导的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突出研究生创新研究能力培养,支持他们探索从无到有的新方向。
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院士多年坚持为学生们开设学科导论课,通过讲述团队如何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故事,让同学们领悟打破“洋盾构”一统天下局面的不懈攻坚。“参与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我们让青年学子在‘海陆空天地,为国铸重器’的学科使命中,感受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该院常务副院长居冰峰说。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研究生院院长包刚表示,在研究生培养中塑造学生和学者的双重秉赋,聚焦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并重的全面发展内涵,将学科体系的整体资源转化为独特优势,引导学生用研究意识、学者风范、创新标准、国际视野定位自己,着力在解决关键问题中构筑研究生教育战略新优势,铸就心怀“国之大者”、热爱生活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未来世界的领导者。
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坚持科教协同,推动学生在科研创新一线成为生力军;坚持开放发展,让研究生在国际合作中勇攀高峰;坚持产教融合,在服务社会需求中提升培养能力,不断形成研究生敢于创新、乐于创造的浙大传统,不断形成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双向流动、全程贯通的生动局面。
最近几年,36岁的医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张岩和其团队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与合作者一道在CNS主刊连续发表8篇原始创新成果,在重要药物靶标的机制研究和调控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突破。
“医学研究要回归科学问题本源,加强基础临床贯通,解决更多的‘真’问题”,张岩同时也是附属医院的一名“双聘”教授,正是此项人才制度的有效设计,让青年人才迅速融入浙大医学的创新生态,推动着临床与基础融合发展。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医学院多措并举引进、培养、用好、成就青年人才,近三年引育高层次人才62位、临床名师20位,“百人计划”116位。校党委常委、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李晓明说,学院始终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医学高峰学科,有目标有层次地建设人才队伍,鼓励青年人才在有组织的科研协同攻关中不断深化学科交叉、产研融通,加速会聚造峰。如何促进社会养老保险更好推动互助共济?一场青年学者沙龙在2021年的最后一天举行,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翔作为主讲人阐述他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与思考。这样的学院沙龙已陆续举办四期,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引导大家相互学习互相支持,促进学科交叉合作。
“学院全面制定并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的优秀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加强统筹协调、督促落实机制,不断培养具有显著辨识度的专家学者。”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杨国富说。跨学科是公管学院非常显著的特点,为了帮助青年人才在交叉会聚中更好地成长,学院为他们配好“师德导师”和“职业导师”,引导青年保持学术纯粹性,形成良好的学术共同体文化。这些年来,浙江大学实施“百人计划”,通过实行预聘长聘制,大力引进有潜力杰出青年;通过“双专计划”,创造条件引导青年人才提高政治素质和管理能力,将一大批优秀人才集聚到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新时代的浙江大学广揽拼搏奋斗的你
文字记者:柯溢能 吴雅兰
摄影记者:卢绍庆丨部分由受访单位提供
动图制作:杨萝萝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李俊元
责任编辑:周亦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