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吃同住同劳动,“自找苦吃”也快乐!

一起向往的 浙江大学 2023-08-28


水稻插秧、葡萄疏果、毛豆收割、玉米播种、生火做饭……这个暑期,48名浙大学生顶着炎炎烈日忙碌在湖州长兴泗安的田间地头。


首期《新农科实践——暑期农事生产劳动》通识选修课的现场,为期五天的躬耕劳作,丰富了同学们对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的认知,锻炼提高了农事生产、日常生活技能。


种地举炊

这是浙大版田园生活



“每次劳作完返回基地的路上,会注意到天空、云朵、荷塘、蜻蜓,这些平时常忽略的东西,此刻都显得非常美好。”2022级求是学院本科生胡涵琳说,这门课让她回归田园生活,重新关注到了“身边的美好”。


学校通过《新农科实践——暑期农事生产劳动》,第一次以课程形式带学生“走出去”,到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长兴试验基地,利用更加丰富的基地资源,策划了更多实践内容。

参观长兴基地


在这堂课上,需要的蔬菜水果可以自己采摘,早餐、晚餐也要自己生火烹饪,而习惯了的饮料、外卖却统统没有……更多的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


农业试验站副站长宋文坚、教学实训中心主任金蓉,以及长兴基地负责人孙睿和主管李玉共同负责这门课。主题教育中,学校通过多种实践内容设计,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农业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宋文坚说,“在暑期开课,学生能利用完整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农事劳动生产中。”在基地里同学们养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

烹饪菜品


回归田园,悠然自得,这门课也成了繁忙的一学期结束后的调适与放松。既要避开正午的烈日,又要在日落前完成劳动任务,就得赶天明早起,这也让许多同学的作息习惯变得更加规律。


五天时间,生活劳动、团队协作成了这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买菜做饭、对所住房间收拾清扫、洗涤衣物、包饺子、制作八宝饭、烧水泡凉茶等等。


学技能、悟农桑

“自找苦吃”也快乐



想吃上一顿饭,难度不小。每天六点左右,各组做早餐的同学就要起床了——这里做饭得烧柴火。同学们将柴火砍成小块,点燃后鼓风生火。

生火做饭


在基地供给的农产品以外,每天每组要派人去附近镇上采购食材。如何挑“好菜”,如何“还好价”,这与许多同学熟悉的超市购物有所不同。食材的烹饪对许多不会做饭的同学来说成了一大难题,但是做好一桌菜能带来满满的成就感。


课程以新农科为背景,将劳动教育与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也从抵达首日的手忙脚乱,到慢慢习惯、适应、熟练。

进行播种实践教学


“算上烧菜做饭和田间劳动,每天得干超过八个小时。”回忆起上课期间的安排,同学们都十分感慨。“非常忙碌”“一天比一天劳累”,这是许多人的感受,充实的课程设计让他们感觉“有些挑战”但又“很是快乐”


金蓉说,在课程运行的过程中,也曾考虑过是否要减少后面几天的劳动量,但是她转念一想,农业生产的现实就是这样——跟随农民的劳作节奏,共同完成农事操作,才能真正获得成长,她坚信学生们可以做到。


水稻插秧


同学们挽起裤腿,头戴草帽,站在水田中插秧。烈日下,在身子的一俯一仰间,很多人半小时就已经累得不行,但对于农民来说,插秧往往是一整天的工作。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传统农业的“苦”,才能激励他们关注“三农”问题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就读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2021级本科生姚锦诚:“通过亲身实践,才明白劳作的辛苦。”这门课程给他带来最大的收获是“看到自己专业的未来和意义,通过实践看到农业生产中真正有需要的地方,明白自己学习的知识可以如何应用”


学思贯通,知信行合一

感受农业的“触类旁通”



为了安全、高效地完成劳动任务,同学们会提前在报告厅集中学习具体农事劳动技能,比如镰刀的使用、插秧的方式等。

理论教学


作物测产环节,将成熟的毛豆全株收割后,同学们需要用手将豆荚逐一扯下,再进行装袋称重、测算亩产。


“真的没有更加简便的方法吗?”面对“扯毛豆”这项重复且枯燥的劳动,现场的同学们提出了疑问——这种困惑不只在这一项工作中存在。

扯毛豆


在许多同学的认识里,各式各样的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为何这门课中的劳动,依旧如此传统“接地气”?


现场的老师解惑说,在规模化生产中也许会有机器完成这些工作,但是传统的小农户耕作中,手工依然是第一选择。同学们也通过各自的学科,开始为如何让农民解放双手出谋划策。

机器翻耕


因此,农业不只是涉农学科师生的研究领域,需要其他许多专业参与助力。“创新来源于劳动。”金蓉说,“只有真正了解劳动者的需求,才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

现代植物工厂


比方说,在现代植物工厂里,光、电、温度等环境参数都需要由控制器进行统一调节,而想要设计、制作出真正满足农业实践所需的控制器,就必须得走近农业、了解农业,才能开展发明和创造。


设计新型农用器具、研究国家三农政策、创作优秀文艺作品……在课堂里,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专业畅所欲言,都想为农业现代化贡献一份力。


农业劳动教育

在浙大迸发蓬勃生机



两期课程的名额放出当天,就吸引了百余名学生申请选课,远超计划人数。


在浙大上一堂农事课,十分火爆!2020年9月,农业试验站就首次开设了《农事劳动实践》课程,带领学生在校内进行农事劳动。如今,两门课程相互补充,形成了“一年四季+暑期”的农事生产劳动课程体系。

甜瓜大棚内解蔓、清棚


农时不等人,但同学们能在不同时间,参与到“应季”的生产环节。“农时”的难题,在授课团队老师们的精心策划、组织下被巧妙化解,这也离不开他们对教学工作的细致和热情。


金蓉介绍,每次开课前都要先去各个教学现场做具体方案,比如在田间的工作,要细化到“从哪里开始”“间隔多少米一组”等,既要保证劳动量做得完,又不能狭窄拥挤,他们是“做足了准备才敢开课”


为了保障课程的顺利、安全开展,在3人教师团队以外,还设置了5名学生助教与4名实践导师。他们大多有丰富的农事劳动经验,和选课学生一起走遍田间地头,开展指导和辅助教学。

修剪桑葚枝条


开展农业教育如何学有所引?在浙大,老师们不仅讲授农事专业技术,还希望发挥好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并形成对农业的客观认识,尝试开展学科交叉,真正服务于农业发展。


心动不如行动,《新农科实践——暑期农事生产劳动》课程在新学期前还将继续开课,让我们继续期待这门“接地气”“重劳动”的通识课。


点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文字记者: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欧阳雨轩 | 柯溢能
图片、视频素材来自受访者团队(金蓉、钟舒奕、朱熠璠等)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欧阳雨轩
责任编辑:周亦颖

推荐阅读


1.浙大博导用AI修复古画,这招靠谱吗?
2.浙大学子的迷彩青春,真飒!3.快看!浙大学生挖出了……4.再!夺!金!陈小丽,好样的!5.首日摘金!浙大学子出征成都大运会6.厚植党建土壤,用心守护人才繁花

点个赞和在看,选中概率up!u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