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履职尽责、建言献策,来听浙大人的“两会声音”!

聚焦两会的 浙江大学 2024-03-21


聚焦两会

2024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分别于3月4日3月5日在京开幕 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来自浙江大学的

浙江省全国人大代表和住浙全国政协委员

共赴北京、庄严履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真言、谋实事、献良策

让我们一起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同时也是医院管理者,过去一年我先后走访调研多个部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山海”提升工程医院,在基层倾听临床专家的心声,并与多领域的科学家进行座谈。我发现,医保和卫生健康部门拥有海量质量高、字段多、更新快、覆盖广的医疗健康公共数据要素资源。挖掘好大数据这座“金山银山”,推进部门间的数据资源互通共享、强化分析利用,对提升“三医”协同治理能力、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精准强化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次全国两会,我建议建立健全“三医”协同数字治理机制。围绕数据共享政策支撑、数据提供决策支撑、基于大数据开发智能应用等方面,由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对数据共享进行研判分析,在保护个人隐私和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公共数据共享清单目录,出台数据共享支持政策。搭建国家医保医疗公共数据互通共享平台,把有关医保支付结算清算数据、质量管理数据、就医人群流数据及时反馈给卫生健康部门和医疗机构,加强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适度向省、市、县卫生健康部门开放权限,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查阅、调用、对比、分析数据资源,支撑“三医”协同治理和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我建议统一构建国家ICD编码库,同时建立数据监测和问题反馈机制,定期发布统计分析报告,定期更新编码库,推动编码库的持续优化完善。

全国政协委员




作为高等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要把主动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需求,为国家科教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积极发挥好自身优势,努力履职尽责。我深深感到要做好一名新时代的合格政协委员,必须要心怀“国之大者”、站稳人民立场:一是围绕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引领浙江大学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主动承担党和国家赋予的战略使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二是围绕人民群众所想所盼,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反映社情民意,提出高质量咨政建言,切实发现问题并推动解决问题;三是围绕政协工作大局,做好党外人士、知识分子工作。在学校工作中,更要支持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群众组织发挥好作用,践行高校特色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


2024年,我将进一步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和中央的部署,发挥浙江大学的学科与人才优势,团结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方面力量画好“最大同心圆”,努力为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支撑,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同时投入更多精力深入开展调研,听取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建议,努力提出有意义、有见地的咨政建言。


今年我准备的提案,是从教师中调研来的,分别是关于吸引境外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创业方面,关于大力发展戈壁农业方面,关于启动修订《旅游法》方面,以及关于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反映的都是他们科研创新实践中所思所想,也体现了浙大师生心怀国之大者,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特点。下一步,将推进提案的落地落实,做到协商有高度、监督有力度、参政有深度,以实际行动树立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政协委员良好形象。




作为医疗领域的政协委员,我一直关注基层健康服务建设情况,在过去一年我曾多次调研基层,发现基层医疗人才缺乏、城乡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民众健康知识普及率不高等问题依旧存在。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也带来了“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等提案。


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两个非常重要的抓手,要充分发挥好省级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探索远程机器人手术、5G+AR等新技术赋能,突破时空限制将省级医疗资源带到基层。同时,还需要不断提升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


浙江县域医共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但改革还应持续深化。在基层人才培养上,需推动医共体人员内部有序流动,打破县乡两级不同人员管理体制。其次,要重构医共体薪酬体系。第三,鼓励有条件的医共体,组建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对区域内居民提供预防监测、治疗康复、健康管理的全周期、精细化服务,打造医养康结合的服务品牌,向外拓展服务,提高医共体综合实力。第四,强化基层服务能力。可通过推进管理融合、教学融合、医防融合、“三医”融合、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内容不断从制度上加强基层服务能力。


针对当前民众健康知识普及率不高的问题,我认为要鼓励更多医务人员争当“健康传播者”,并从制度上激励医务人员参与健康科普,让各级医生成为健康知识的推广者,为疾病关口前移做出有益尝试。




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感到光荣的同时,更多的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能有机会在人民政协这样的大舞台上担当作为,为制造业的未来发展献策,倍感光荣也责任重大,我将保持赶考的自觉,专业履职、尽心履职、常态履职,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一名与时俱进的政协委员。


作为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和制造业一直是我关注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结合自身本职工作,我深深感到:先进制造业正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为此,我准备了两个提案。


原子级制造方面提案。制造技术正从“纳米时代”走向“原子级时代”。原子级制造是可以赋能产品获得逼近理论极限性能的变革性制造范式和“根技术”之一,是我国与美西方发达国家在制造领域竞争的重要赛道。因此建议:全力谋划布局原子级制造大科学装置,推动“科学—技术—产业”全链条的协同创新发展;在加快推进原子级制造大科学装置预研和建设的同时,布局国际一流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


智能制造方面提案。未来10年是我国智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必须尽快树立智能制造中国标志的国际品牌,强化示范带动效应,抢占智能制造国际话语权。因此建议:加强智能制造国际标准顶层设计和工作统筹、探索打造“中国特色、点亮未来”的智能制造标志性品牌,加快打造智能制造国际标准人才队伍。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同时也是2023年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要做到胸怀祖国、服务人民,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国之所需,我之所向”,过去一年,我认真履行委员职责,深入基层了解情况,着手植入性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领域,从基础到临床,做了很多切实工作。


近年来,我国植入性医疗器械取得了部分突破性创新,但仍整体面临着“卡脖子”问题,亟待推进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高质量创新和规范管理。建议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支持原始创新。


首先,建议成立植入性医疗器械研发联盟。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机构联合高水平医疗机构、高技术企业等成立植入性医疗器械研发联盟,探索健康可持续的“产学研医”发展道路,提升研发速度。


其次,要保护植入性医疗器械原始创新。进一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成立职务发明界定委员会,明晰职务发明科技成果所有权归属和收益分配标准;要支持和保护原研性植入性医疗器械研究各方的主体利益,激发创新动能。


此外,要构建植入性医疗器械应用规范管理体系。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采购目录,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加强上市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全生命周期监管。


拥有医学科技创新的主动,才能赢得国家医学发展的主动。我相信,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在一系列研发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国家植入性医疗器械产业定可实现高质量发展。




作为一名连任的全国政协委员,也是教育界的委员,“教育”始终是我履职尽责的关键词。这些年我的参政议政工作主要是紧紧地围绕教育改革、教育发展,特别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开展。同时,作为一名浙江省的全国政协委员,在履职参政的过程中,我始终紧紧围绕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特色亮点,特别是浙江在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当中所形成的一些示范经验开展工作。


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是每一位政协委员肩负的崇高使命,而高质量的提案正是我们履行委员职责的重要途径,而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则是高质量建言的关键前提。作为政协委员,我们在提交提案前一定要开展调研,这是基本功,也是必修课。基于前期调查考察和各方面的意见收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我准备的提案主要是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围绕着数字化改革如何赋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在这个方面,浙江做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探索,特别是在数字治理更好地赋能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教育公平方面已经有很多先行先试的好做法好经验,值得进一步深化提炼。


第二个方面是围绕着浙江的民营经济发展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转型升级,尤其是面向未来,面向数字化转型,民营经济应该怎么做。在这个方面,浙江也做了很有意义的探索,其中有不少的经验都可以在全国的层面进行推广和示范。




作为一名教育界的全国政协委员,我一直关注着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发展,积极为推动我国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也积极参加全国政协委员科普行活动到贵州遵义地区的中小学宣讲。政协委员身份是个重要的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和凝聚共识、团结大众的途径,责任重大。


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2.4亿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4年,高等教育助力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但我国的高层次博士人口数规模仍然有限,就业流向单一,产业界博士稀缺。


为此,本人今年提案建议:


一是支持新型科创平台培养双创博士后,打造产学研融合体系。支持建设省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高校本硕博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延伸,创办“双创博士学院”,构建具有新特征的博士后层级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培养机制,建设具有高校与行业交界面特征的双栖双创科学家队伍,孵化高科技创业公司,促进科技成果从高校到企业的快速衔接和转化。


二是坚持差异化定位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培养双创博士生的功能。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与高校、企业科技力量应有所差别,要开展高水平学科交叉研究和深度产学研融合,优化学位授予成果评价体系,培养兼具科研训练和转化训练背景的桥梁式人才,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多元集成优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




作为一名长期深耕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同时也是一名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我始终坚持岗位建功与履职参政深度融合、双向发力。过去一年来,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这一主题,我广泛梳理分析国内外相关政策文本资料,并通过召集专家研讨会、走访产业一线调研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情况、搜集各方意见建议,不断打磨完善提案文本,提升参政建言的“含金量”。


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我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建设确定为今年全国两会提案的主要着眼点。面对人工智能这样一个备受世界瞩目的新兴领域,如果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取得优势,那么建设创新友好的政策环境势在必行并且迫在眉睫。


随着系列相关制度在我国施行,国家向全社会明确释放出支持创新发展的重要信号,稳定了行业的发展预期,对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面对这项关乎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以及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崭新事业,人工智能产业的制度环境建设应以行业充分实践的可行性为基本前提,以大力降低创新成本、深度激发行业创新动力为重要目标,着力从优化行业管理架构的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一致性评估的体系以及建立良性灵活的监督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共同打好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的“组合拳”。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当下,我们仍然面临中医药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存在薄弱点、中西医诊治技术融合存在堵点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医药标志性成果缺乏等难题。


过去的一年里,我调研了不同地方的基层医院、综合医院、中医院、老字号、中医药企业、中医博物馆和创新产业园。我感受到中医药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国家的重视、理念的革新、受众的变化等,都是非常明显的信号。


展望未来,能不能通过建设国家主导、全国参与的“传统医学知识保护智库”,把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在生活的秘方验方挖掘出来,汇集全国名中医师,形成当代的经学纲目?能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保护,让大家都乐于把自己的秘方拿出来,成为让多方共赢的千金之方?能不能通过加强中药提取物的研究,让铁皮石斛、台乌药、浙麦冬等,也能像青蒿一样拥有无限荣光的“青蒿素”?能不能通过创办科技园、中医药产业对接会,让中医药研究的小小创新都能因为产学研结合而绽放光彩,促进整个产业的腾飞?


浙江省作为中医药大省,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来奋力打造中医药强省。浙江省在建设中医药大省方面有自己的独特优势,除了基础雄厚,还有着很强的经济助力、科技赋能,都可以为中医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应用拓展、种植生产标准化提供最强大支撑。




2023年作为少数民族教师的我光荣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对于这份崇高的政治荣誉,我既感使命光荣,更感责任重大。


今年,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准备在第十四届全国政协第二次会议上提交三个提案。


浙江海洋碳汇资源比较丰富,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对浙江积极探索海洋碳汇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一是支持浙江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加快推进海洋碳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二是支持浙江加快推动海上风电、光伏、氢能与碳汇协同发展,促进蓝碳利用新技术、新成果转化落地。三是支持浙江建立海洋碳汇生态补偿机制,探索蓝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产权激励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都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但是,我调研发现民族地区在提升各民族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的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建议:一是加强民族地区教育体系建设,打造中华文化认同提升主阵地。二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中华文化认同的物质基础。三是丰富文化互动传播载体及路径,打通中华文化认同提升新渠道。四是纠正中华文化认同方面的认知偏差,增加中华文化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传播。


最后我提出进一步激励民营制造业举办职业教育的三点建议: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明确刚性要求。二是优化资源配置,缓和利益矛盾。三是优化合作机制,抓实育人成效。




发挥界别优势,把握时代脉搏

浙大两会代表委员们

关注国计民生、服务中心大局

围绕社会热点问题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

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而团结奋斗!





内容支持:党委统战部
整理:吴雅兰
文案: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方能
海报:圆正会展
今日编辑:谭帅
责任编辑:谭帅



推荐阅读

1.让学生“舍不得下课”!这位老师如何做到?

2.满足每一个场景!浙大人专属PPT模板再上新!
3.填志愿的最后一天,他说:“我要学中文。”
4.让心脏“减肥”又“强壮”!同名同姓两学者合作在《细胞》发文
5.10分钟快速充放,浙大电池新方案登《自然》
6.速览!2024年浙大这么干
点个赞和在看,倾听浙大声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