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年来,这门“课”浙大这样上

一起听课的 浙江大学 2024-04-12


读大学,有哪些事情是不容错过的?


一场辩论?


“洋务运动是中国成功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还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教室里同学们唇枪舌战,激烈辩论。


一次种地?


种萝卜、采菱角,农业试验田里,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同学们撸起袖子写下农作物培育日志。


一场展览?


浙大艺博馆内,300余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堂的学生在“百代标程—悦读宋韵”宋代绘画展中近距离领略中华传统文化魅力,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在浙江大学不容错过的事项清单里,其中就有一堂“难忘的思政课”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五年来,浙江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牢思政课程“主渠道”,善用“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先生”,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从校党委书记到县委书记,

这是一场“大课堂”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年前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


浙江大学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思政课建设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纵深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出台思政课改革创新方案。制定《浙江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方案》,发布《浙江大学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规范》和《浙江大学课程思政系列建设指南》推进“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作业论文等各环节,实现所有课程全覆盖。



“大学是青年成长塑形的关键期,同学们要将自觉承担责任作为实现幸福的必由之路,在寻责、担责、履责中体悟并实现人生的价值。”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每年都会给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课。


由机关党政干部、院系党委书记、思政理论课教师、学科专业老师等组成的教学团队,也接力投入到“形势与政策”大课堂中。八个学科交叉形成专业备课组,组建以“老中青”传帮带、多学科交叉、校内外联动、全员协同的教学研讨团队,设计专题讲解,带领学生理解时代命题,深刻领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有毅力坚持不懈,我觉得这就是自己的赤子之心。”曾在杭州市桐庐县担任县委书记的方毅被邀请到课堂上来,向浙大学子分享对“赤子之心”的理解。这样的课堂还有很多,从一个缙云烧饼讲到乡村振兴,从中国“淘宝亿元村”讲到共同富裕,专家学者、县委书记、部队首长、后勤厨师……都站上了浙大的讲台。


从校内到校外,思政课教师们积极盘活资源。五年来,思政课堂上,80余位来自不同领域和不同行业的领导、专家以及普通劳动者走入课堂,13000余名学生上一堂来自不同社会视角的思政课。“地学之爱”“三农情怀”“公与共”……公共管理、地球科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农学、医学等6个学科思政育人示范基地先后成立,学科思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文、社、理、工、信、农、医各个学科都充分挖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和育人资源,在鲜活的人物面前、在真切的故事中感受理想中国,坚定学生服务国家的理想信念,砥砺报国之志,实践强国之行。



从浙大到浙江,浙江大学与省内高校联动集体备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已牵手18次,深挖浙江“三个地”和“重要窗口”的地缘优势探索实践教学,推动全省思政课高质量内涵发展。杭州第二中学也是浙大的“结对子”伙伴之一,两校牵手以“思政课一体化教育创新研究基地”为载体,落实贯通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从浙江到全国,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中心是全国唯一的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创新中心,负责监制了2021年版教材配套课件,推荐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使用,积极助力全国纲要课质量提升。



从书香页页到躬耕实践,

这是一个“大平台”


在嘉兴南湖细读文物故事,去田间地头参与春种秋收,到浙大食堂充当后厨制作香喷喷的鸡蛋饼,把亲手种的水仙送给恩师……从课堂走到生动的实践中去


五年来,学校打造有风景的、有实践的大思政课堂,坚持理论结合实践、价值结合知识,既尊重主导性又尊重主体性,既尊重统一性又尊重多样性,持续推动现场教学活动的开展。


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体,开展现场教学活动就达200余次,覆盖20000余名学生。同时,学校充分挖掘浙江省蕴含的大思政课教育宝贵资源,在走访调研省内8个地级市104个党建现场教学地后,在省内建设了36个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让同学们可以去到安吉余村,体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走进陈望道故居,感受“真理的味道很甜”;去到“义新欧”班列始发站,展望小商品之城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征程……走一路、讲一路、学一路,在可看、可听、可感的浸润式教学中,感受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和生动实践都是浙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在实践中,学校充分挖掘浙江省和浙江大学的红色资源,出版了《浙江精神与浙江发展》等省高校德育统编教材,已累计印刷40万余册。同时,积极策划“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目前该系列教材已正式出版13本,并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辅助教材进入课堂。


课堂在走出去的同时,要把实践经验带回来,形成更“鲜活的教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例如,浙大思政课堂走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同时也积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一级学科专业力量带过去,共同建立“南湖革命纪念馆-浙江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产出了“革命文物映初心 红船起航高校行——行走的思政课”等一系列可推广、可利用的鲜活思政课资源。本月,该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高校学科与文物资源挖掘利用共成长。



从名师名嘴到青年之秀

培育一批“大先生”


青少年阶段正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价值观的养成和确立犹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粒扣子对齐了,剩下的扣子才能找对位置。那么,帮助扣好这第一粒扣子的人至关重要,位置要正、手法要妙。


那什么样的思政课是可以让学生既“抬头”又“点头”,既“解渴”又“过瘾”?


“现场版的‘百家讲坛’,太棒了!”“幽默之下全是智慧!” “充满哲学气息的浙大顶尖段子手”……浙大思政课的名嘴名师们在同学们的评论中留下各种佳话,以“透彻的分析、精辟的见解”见长的吴旭平老师坚持“哲学,始于对话”,把辩论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在思维的交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



而涌现出的青年教师们也毫不逊色,“初心永少年!”“他身上是闪闪发亮的理想主义”“理科生表示第一次对历史感兴趣。”……浙大“青椒”也是同学们津津乐道的课堂人物。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第一名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坤老师,备课时会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问题引导式的逻辑体系,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链来引导同学思考,在剥茧抽丝、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中层层递进,提升同学们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尤云弟老师领衔设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图谱也即将上线,结合知识图谱AI技术,拆分165个知识点,区分了重点难点和属性的标签,并挂载192道课后题,一起线上线下玩转课堂。


就在上个月,由老师们指导,学生创意制作的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盛世修典: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获“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青年建功新时代”第七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特等奖,聚焦“何以赓续中华文脉”,以中华绘画宝藏的跌宕历程作为叙事线索,通过讲述蕴含在万件丹青背后的生动故事,揭示文脉与国脉交织互动的内在关联。


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引导广大思政教师把立德修身、砥砺品行作为政治必修课。浙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引育结合,五年来,引进思政理论课教师30多名,支持省部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定期组织集中培训、随堂听课、教学试讲、学术交流等活动;专兼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鼓励双向流动;老中青结合,为所有新入职青年教师配备师德导师和职业导师,接续传帮带。


思政课,是在学生的心灵里搞建设,为学生的信仰筑堤坝。五年来,浙江大学让一堂堂有温度有深度有情怀的思政课走进学生心田,这正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生动写照,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思政课建设正生机勃勃!




文字记者:杨金

图片制作:杨金|高兴就好

部分素材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今日编辑:浙江大学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团 王艺诺|周亦颖

责任编辑:周亦颖


推荐阅读

1.司马光砸不锈钢的缸?“段王爷”灵魂拷问,怎么答?

2.他们,这样准备考研复试!

3.肠菌接力来帮忙,浙大抗癌新方案登《细胞》!

4.刚刚,出线了!

5.今夜,一起做一件浪漫的事……

6.双料得主,你很飒!

点个赞和在看,为浙大思政课喝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