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未来是废墟 | 探寻一种可生长的建筑
城市的未来是废墟
日本建筑师矶崎新(Arata Isozaki)通过他的数百座建筑和建筑提案,以及大量的作品和艺术创作成果,成为了世界上实体作品最丰富的建筑师之一。2019年,普利茨克建筑奖宣布矶崎新为奖项的获得者,同时,在矶崎新家乡大分县举办的《矶崎新之谜:第三空间》个展也让许多人关注到了这位鲐背老人在作为建筑师工作的过去60年间的思想与主张。
如果对矶崎新迄今为止的建筑思想与主张进行梳理,从中可以整理出几组对应关系:废墟与重生、传统与未来、建成与未建成。从这些词汇中,能够看到一组组明显的矛盾关系。但结合建筑师的个人经历来看他的理念,我们似乎能够从这些对应关系中找出东方哲学中禅意的融合。
核爆后的日本广岛
矶崎新1931年7月出生在日本大分县,仅仅两个月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整个东亚陷入了战争的阴霾之中。1945年,美国的原子弹投射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隔着水面看到的是几乎被夷为平地的城市残骸。一片空白上的重建——这就是14岁的矶崎新对城市的第一次感知和思考。
矶崎新称“未来的城市是废墟”,这并非一种消极的言论:旧的建筑总会被新的建筑更替,旧的城市也总有更迭为新的城市的一天,而“废墟”是这之中贯穿的常态。为了探寻一种可以“永存于世”的建筑,矶崎新开启了他的“废墟美学”探索。
矶崎新 「筑波中心」 概念图
以“未建成”而闻名的建筑师
许多与城市的艺术冲突也反映在他的建筑实践中。他把他居住多年的东京比作“他的父亲,他成年后一直试图反抗的人”,这也是他建筑项目“破坏东京”的起源:人类所有理性的(城市和建筑)概念和理论规划,最终都会被人类的非理性(冲动的情感和观念)所推翻。根据这一趋势,未来的城市将成为一个封闭、混乱、人口密集的空间。似乎也应证了他的观点,东京这座城市走在一条越来越大、越来越满的城市发展之路上。矶崎新试图干涉城市的发展进程,于是有了《破坏东京》(Destroy Tokyo)这一项目。该项目被收集在《未建成》(Unbuild)一书中,这是他介绍他的《未建成》项目和他的反架构理论的书。
一位建筑评论家说:“矶崎新的那些方案之所以未建成,主要是观念问题,因为很多人接受不了他的观念。”
具有超前思想和伟大创举的人似乎都遭遇了相似的命运,伟大的建筑师、现代建筑的旗手勒·柯布西耶一生周游列国,为世界各地做了不胜枚举的规划方案,除了在印度昌迪加尔地区部分实现以外,全部颗粒无收。但如今他的《光辉城市》却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圣经”。
矶崎新和上海的确有着不解之缘,他的父亲曾在上海读书。2004年,他的工作室在上海开设了分部。
“上海只有建筑,没有艺术。”2002年,矶崎新在接受《外滩画报》的采访时语出惊人地说,上海在建筑造型方面是个胆小的巨人。
随着全球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大都市”的想象正逐渐演变成一种同质性的画面:一片高楼组成的天际线浮动在水平面的上方,大面积的玻璃闪光和霓虹灯光让周围的自然景观都黯然失色。这是昨日的纽约、香港,也是今天的上海。
2003年,矶崎新接到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十分“棘手”的委托:一个艺术综合体、商业与艺术兼容的上海新地标。在当时的建筑领域,美术馆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商业综合建筑空间的设计是两码事。连贝聿铭工作室都直言这样的结合“没可能”。
精神的高塔
2006年,矶崎新开始了他的西藏之旅。他一直在思考:上海需要怎样一座美术馆?怎样的建筑可以承载起一座城市乃至东亚中心的文化地标?
西藏之旅对矶崎新的触动很深。这离天最近的高原淳朴、圣洁、虔诚、险峻,天空如洗,一碧万顷。喜玛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的交界之处,是世界上最年轻、地壳运动最活跃、海拔最高的山脉。从皑皑冰原出发的江水横跨了四千五百多公里,以上海为终点汇入广阔的海洋。源其高,汇其广。自然造化的雄浑伟力孕育了她的儿女:僧人、牧民、帝王、商贾、每一位诗人和艺术家、每一位侠客和英雄、每一个泛舟江上的渔民、每一个千夫所指的奸佞、每一个汗滴禾下土的农民、每一位父亲和母亲、每一个新出生的孩子……
从西藏回来,美术馆建筑的方向明确了,“喜玛拉雅”的名字也应运而生。它是一座建筑,建筑同时也是艺术、是雕塑、也是一个“生命体”。新的美术馆是当代艺术的试验场,同时,它深深扎根于东方文化的传统与哲学之中,它需要携传统向未来并进。作为城市新的地标,它不应该再去和别人攀比物理的高度,而是为这座城市、为时代注入新的价值观和方向,更重要的是,要丰富人们的人文情感和精神生活。能够沟通人世间与天国的巴别塔也许是精神的高塔。
仅平面占地面积就达到了28893平方米。建筑两侧的立方体,一边是五星级文化酒店,一边是美术馆综合体创意空间。建筑外墙的“天书”由中国文字笔画拆解而来。它们看上去像汉字而又并非汉字,因此具备了可供猜测和阐释含义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有时比意义本身更为重要。中间引人注目的树根状异形体结构则容纳了美术馆和剧场空间,树根的顶端中空地区是无极场文化广场。
在矶崎新的思想中,建筑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有些建筑能够屹立数千年之久。今天,人们凭借强大的科学技术,虽然造出了更多的建筑奇观,但这些高科技却让一些人开始淡忘自然界的那些恒定规律。因此,矶崎新在设计喜玛拉雅中心时作出了大胆的尝试。橫亘在建筑中间的巨大异形结构体“林”,宛如远古巨树的根系。巨树的根系越是能够扎根于其身下的土壤,它的枝条就越是能够向上生长。“林”的部分是计算机在考虑了受力美学与自然规律等条件下不带人为干涉的因素而自然衍生的结构,从数字之中孕育而生的“林”,也正是我们这个特殊时代留下的印记。
知易行难
如今我们所看到的“浑然天成”的“林”,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最开始,建筑团队提出使用直体柱支撑结构,再将这些直柱包裹成树根的形态。但这样的做法失去了呈现异形结构的意义,也并非“师法自然”。
在经历了多种方法的尝试和无数次的浇筑失败之后,团队特别开发了力学测算分析的程序,采用“叠板”的方式,精细计算每处柱壁的厚度,画了两千多张施工定位图纸,如同拼接巨大的立体拼图一般将混凝土砖块逐个镶嵌,从而以受力实体达到了最佳支撑效果——这成为了建筑史上的一个创举。
国务院建设部还为此专门制定了专项的审核标准,填补了中国异形体建筑施工标准的空白——这也是上海喜玛拉雅中心对中国当代建筑领域的一大贡献。
现在,凭借流线型的墙壁和自带未来感的巨大异形窗,喜玛拉雅美术馆的“林”已成为上海不得不提的建筑拍照打卡地之一。
从田园都市走向未来
如果在耕种、收获季节路过喜玛拉雅中心,你能在都市中偶遇稻谷和小麦。每年两季,喜玛拉雅中心还会安排工作坊,将收割和丰收的机会分享给大众。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能够接触的农作物不再只限于自家阳台的半寸之地。
上海是个寸土寸金之地,更别提浦东新区、一家艺术中心的门口。在这里种植稻谷,都市的精英属性和浪漫的田园牧歌之间似乎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这片“最贵的稻田”也在提醒着人们四季轮回、地球生态、资源和粮食浪费的问题。
楼宇之间,无极场上方的空中花园,也随季节更迭种植着水稻、油菜花、果树、茶树等农作物。钢筋、玻璃、混凝土组成的典型都市景观之中,农作物的生长更添一份强韧。人类从农耕文明发展到信息时代,千年里无数次的技术的革命与更迭,呈现出一个只在构想中出现过的“田园都市”。
卓美亚上海喜玛拉雅酒店是迪拜七星帆船酒店同系列在亚太地区投资管理的首家五星级豪华酒店。
酒店内部软装风格灵感来源于中国风水与园林理念,酒店大堂镶嵌着唐代书法大师怀素书写的《千字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天文、自然、修身养性、人伦道德、地理、历史、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
酒店楼体融入了“玉琮”。玉琮是中国古代祭祀的一种礼器,曾是统治阶级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也是巫师通神的法器。玉琮外方内圆的特征象征着“君子治事方正,而内心圆融”。
建筑并非是在建成的那一刻完成的,建成时不应是建筑生命的“完成”,而应是开始。如果想要像聆听美妙的音乐一般,享受建筑带来的乐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进入建筑,与它发生交互,亲自去感受建筑的外壳与内在的空间。
当前展览:《断片》当代艺术的失语与失忆展览时间:2020.11.11 -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00 - 18:00 (17:00 停止入场)
票价:30 元Exhibition on view: Black Out | The Aphasia and Amnesia of Contemporary ArtDates: Nov. 11, 2020 -Open Hours: Tues - Sun, 10 am - 6 pm (Stop entry at 5 pm)Tickets: 30 RMB
樱花路869号3F/4F
(请乘坐喜玛拉雅美术馆中心A5/A6电梯)
每周二至周日 10:00-18:00 开放
Open: Tues-Sun 10 am-6 pm
17:00停止入场 Stop entry at 5 pm
Weibo:@喜玛拉雅美术馆
Ins: @himalayasmuseum
Web:himalayasmuseum.org
Email: info@himalayasmuseum.org
Tel: 021-50339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