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文保,让千年文化传承至下个千年 | U40

张韩腾 腾云 2020-08-24

明代皇帝表情包成为年轻人在线斗图工具;虚拟人物“长城小兵”成为长城守护者的化身;上传照片就能找到和自己面容相似的兵马俑;手机支付0.9元,用户就能成为敦煌壁画的“数字供养人”,并得到一张写着幽默而庄重“智慧寄语”的美丽飞天手机壁纸……

 

这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案例融合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赢得了U40青年文化学者营内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文化研究机构的50多位文化学者的赞叹。7月17日,在昆明举办的第6期U40青年文化学者营活动上,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总监张韩腾做了题为“数字文保,让千年文化传承至下个千年”的讲座。

 

本期U40由云南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社科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上海戏剧学院世界城市文化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主题为“数字技术与社会文化发展”,旨在鼓励青年文化学者更多关注现实、关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趋势,做出既有学术含金量又能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的文化研究成果。


在7月17日的讲座中,张韩腾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案例出发,向学者们分享了近两年来腾讯作为一家“科技+文化”公司,在数字文保领域的一系列实践和方法论。 


张韩腾总结腾讯近年来在数字文保方面的经验有:数字化保护、数字化连接、数字化传承。谈到未来思路,张韩腾认为有三点:去中心化,让数字文保成为全民文保;做好文化IP的翻译,让文化传播由表及里;用数字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让文化真正流动起来。 


学者们现场体验“数字供养人”H5。大家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后,一阵阵悠扬的古典音乐回荡在教室内,飞天曼妙的舞姿出现在一个个屏幕上,引起全场惊叹。来自巴塞罗那大学的Lluis Bonet Agusti教授两天前刚刚注册了微信,他不太熟练地打开H5,得到了精美的晚唐壁画和一句“怀仁心而勤勉,一切心愿皆不落空”的智慧锦囊。翻译老师用英语解释了壁画和锦囊寄语后,Lluis教授连连说“wow~” 。


文化是腾讯的重要战略和重点发力方向。2017年,腾讯推出面向未来的“科技+文化”战略;2018年4月,腾讯将内容领域的战略升级到“新文创”,更加关注文创的文化价值。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加入U40,希望能将前沿文化案例带给文化学者,推动文化研究更多关照现实,关注科技与文化的融合。 


以下为张韩腾演讲全文。


张韩腾

腾讯集团市场与公关部总监


可能大家关注到,腾讯陆续与故宫、敦煌、长城、秦始皇陵进行战略合作。这些合作都有一个共同初衷:探索如何让科技连接文化,助力经典IP活化。去年,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先生提出一套“数字文保解决方案”。简单来说,从新科技与新文创两个维度出发,一方面是通过AR/VR、人工智能、云计算、LBS等技术,做好文化的“数字化助手”,为文化的连接及体验拓展新的想象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动漫、文学、影视、音乐、游戏等数字产品,做好文化的“数字翻译官”,让千年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数字文保解决方案,是一套基于互联网公司逻辑开发的产品及服务,它将围绕保护、连接、传承三个维度不断迭代进化。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三个维度,分享一些实践思考:



首先,数字文保解决方案的基础,是数字化的保护。在上个世纪90年代,敦煌研究院就开始对敦煌壁画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采集,将壁画原貌留存在虚拟世界中,千年后依然可见。如今,数字化采集已然成为文物保护的业界通用做法。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我们对数字化保护的未来也有很多大胆想象。


大家都知道,在敦煌石窟中,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历经千年风霜的侵蚀,大部分壁画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敦煌的专家老师们需要研习不同朝代的绘画风格、技术与材质,才能对这些破损壁画进行复原临摹,仅仅莫高窟第172窟就需要18位专家花费5年时间完成。这也触发了我们一些思考,是否有可能让数字化保护再进一步,去实现数字化还原?前一阵子,我们的优图实验室就尝试让AI成为敦煌专家老师的数字化助手,协助完成敦煌壁画的复原临摹工作。例如基于AI的再创作,将破损的壁画头像还原成鲜艳清晰的同一画风画像。目前AI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还比较少,我们也希望更多同行一起来探索。


超级互联世界,实现全球文化全民共享。以前,受限于各种客观条件,只有少部分人能近距离感受文化,特别是像敦煌这样地理位置较为遥远的文化遗迹。现在,借助VR、AR等新技术,偏远地区的孩子也可以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数字科技打破时空限制,让文化艺术真正实现了全民共享。

 

不仅如此,这种数字化连接还能创造出新的文化体验。去年,我们跟秦始皇陵博物院推出的“你好,兵马俑”互动小游戏,用AI技术实现秦俑与游客的面部比对,让访客寻找到与自己最为相像的秦俑。今年年初,Google也推出了类似的实践,让用户上传自拍,与博物馆里上万幅名画进行相似度匹配,测出自己最像哪幅名画中的人物,引爆国外的社交媒体。



最后,在保护和连接的基础上,数字文保方案要连接下一代,做好文化传承。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探索,有一些心得。总结来说,就是4C,融入现代场景(Context)、打通年轻社群(Community)、支持创意创作(Contents)、激发社交传播(Connection)。

 

青少年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数字科技为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元的场景。文化与这些场景的融合,不仅能打通年轻社群,还能催生许多令人惊喜的创意内容,激发社交传播。最近,我们跟敦煌合作的“数字供养人”H5,就在年轻人中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



在整个创意的背后,我们考虑到了年轻人熟悉的生活场景,用他们的语言,将敦煌壁画的文化内涵“翻译”了出来。比如,我们用“C位”这样的流行语,向他们传递莫高窟中菩萨淡定从容的修行智慧。我们相信,在动漫、文学、音乐、游戏等贴近青少年生活的场景中,融入传统文化IP,把传统文化变得亲切有趣,是连接下一代的有效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不仅仅是“被动的接收者”,还可以做“主动的传播者”。例如,我们以故宫经典IP为素材让年轻人创作的表情包,在QQ表情平台上线不到一个月,使用量就接近4000万次,获得非常好的反馈。


随着新科技和新文创的不断演变,数字文保解决方案也会不断完善,未来的工作思路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思路是,探索“去中心化”路径,让“数字文保”成为“全民文保”。当下的数字文保主要有两种形式,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中心化是指集合自身优势技术,凭一己之力进行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比较有代表性的是Google Arts & Culture这款产品,它利用机器学习、VR、Art Camera等Google优势技术,将世界 70 多个国家地区,超过 1000 家博物馆的馆藏进行了数字化展示。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吸引了大量文化爱好者。然而,如何让文化真正流动起来,从文化圈层走出去,是我们想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们会探索用“去中心化”的路径,让更多人参与进来,让数字文保变成全民文保。



例如,我们用NEXT IDEA这样的青年创意大赛平台,以文化IP为主题,让青年人通过创意参与进来。今年,大赛以“创意活化世界遗产”为主题,将文化IP的合作扩大到全球范围,给青少年创意拓展更多空间。

 

第二个思路是,做好文化IP的“翻译”,让文化传播由表及里。现在,“互联网+文化”的IP跨界合作,业内的实践有很多,也在文博圈层引起了一些争议。例如有些跨界合作,虽然很具有传播力,但也有些学术界人士认为,文化IP被娱乐化了。表面上看,这是一个传播形式的分歧,实际上问题的核心是传播过程中“文化内核”的缺失。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做好文化IP精髓的“翻译”,把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演绎出来,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化IP形象上的简单跨界。



其实,这在80年代就已有成功的案例了,那就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九色鹿》。它其实源自敦煌的一副名为《鹿王本生》的壁画。动画片不仅仅让大家看到了极富敦煌特色的九色鹿形象,更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佛教文化中“热心善良,知恩图报”的智慧。

 

沿着这个思路,在与敦煌合作的“数字供养人”项目里,腾讯音乐、游戏及动漫等团队会从不同维度挖掘、理解敦煌壁画中的文化价值,并将其用多元化的方式翻译出来。例如,QQ音乐将挖掘敦煌壁画中的古曲,邀请青少年将古乐进行改编,用当下最流行的音乐形式来演绎敦煌音乐。



第三个思路是,用数字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让文化真正流动起来。数字文化产品,是数字原住民的全球通用语言。我们相信,它可以打破不同文化群体间的沟通壁垒,激发千禧一代对彼此文化产生兴趣,产生对话及交流,让他们更好地去理解文化的多样性。今年,腾讯的5V5 MOBA手游Arena of Valor出海,其中不但融入了孙悟空、牛魔王等一批极具中国特色的人物形象,还保留了蝙蝠侠、超人等极具西方特色的超级英雄。中西文化在一款小小的游戏中得到了完美交融,让全世界的玩家感受到不同国家文化的魅力。



数字文保是一项长远事业,仅仅依靠一家企业或者文博机构远远不够,它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就在上个月,我们推出了“全球数字文博开放计划”,把腾讯所有的科技及文创能力都开放出来,希望能与全世界的博物馆一起推进数字文保事业。今天借这个机会,我也希望能邀请各位学者老师,一起为数字文保出谋划策,让千年文化传承至下个千年。



丨 U40专题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