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地理君 中国国家地理 2019-12-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世界粮食日


摄影/扎西次仁  《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10月

今天是第38个世界粮食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喂饱13多亿张嘴的地方,都在哪里



有的已经消失

有的还在生产

他们拥有自己的脚步


工业转型

珠江三角洲


这个曾经创造出“桑基鱼塘”的地方

——农业时代最精英的生产模式

珠三角必定会抓住时代的每一次脉搏跳动

工业化的浪潮也不例外


摄影/黄忠和   《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10月


急速的城市扩张

农田在开发中消失

当年的田园牧歌早就换了模样


摄影/陈冲   《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9月


这个我们曾经熟悉的商品粮基地

也是珠江流域上的唯一一个粮仓——

现在的珠江三角洲

粮食自给率不足60%

很大程度上依赖外调粮



雄风犹存

长江中下游地区


围湖造田→与林争地→水土流失→

河湖淤积→新的围湖造田


从明朝开始

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就在这个怪圈中越陷越深

“湖广熟,天下足”也在全国流传开来


摄影/纪伟涛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5月


作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粮仓

长江中下游平原依然雄风犹存


每年提供的商品粮

占全国基地商品粮的60%以上

素有中国“米仓”之称

水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8.8%

油菜产量占全国的61.2%


摄影/葛克平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2月


但从长远来说

任何一个区域支撑其粮食产量的核心

都是其生态系统




他们做着

却沉默着

他们是沉默的大多数


中国厨房

河南


思念、三全、双汇、南街村等等

这些现象级的食品企业

纷纷落户于河南

改变着国人的餐桌


△纯手工制作的空心挂面要经过n道工序

摄影/朱祥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7月


可能是数千年的农耕文化

可能是黄河的数次决口

可能是屡遭旱灾的痛苦记忆


使得河南对种粮的坚守

比别的省份更为执著


△一块田地的“二十四节气”

摄影/张卫星    《中华遗产》2010年12月


河南成为中国粮食发展史上

第一个实现千亿斤的省

以1.74%的国土养活了7.5%的人口

每年还向省外输出200多亿斤粮食




沉重翅膀

东北


平原、降水、日照和黑土

使这里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品粮基地


摄影/王宁  《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3月


食物丰富以后

人们喜精食而弃粗粮

玉米也极少以主食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逐渐走进了深加工领域


而作为玉米重要产地的东北

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摄影/田卫涛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月


2016年,国家取消对玉米的保护价格

吉林的玉米永远不可能只考虑本省自用

而是要满足全国需求

所谓战略性的作物

玉米的价格始终没能上去


△1993-2003年全国及东北三省人均玉米产量比较

《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10月


随着人们对营养的看重

粗粮渐渐又走入餐桌

以前丰收却贫穷的东北

也开启了新的篇章




他们拥有的少

却思考得多


黄金走廊

河西走廊


由于水资源总量的限制

河西走廊的种植业发展不甚理想

渐渐从国家级商品粮基地的名录中淡出


摄影/王金  《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1月


与此同时

河西走廊的另一项农业产业——

制种业却越来越兴盛

缔造了“黄金走廊”的传奇


这里生产的玉米种子

可以满足全国玉米用种需要的一半以上


《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1月


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蔬菜、瓜类、花卉等

对外制种产业基地

占全国种子出口量的75%


《中国国家地理》2016年1月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

河西走廊生产的种子可以飘洋过海

到达中亚、南亚、非洲、欧洲

未来的河西走廊

甚至可能成为世界级的制种基地


世界粮食日

10月16日




全国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

他们现状不同,姿态不同

却都有一个共同点——

“粮”心依旧


话题


世界粮食日,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留言区见


-  END  -

编辑 / 小涵


别错过

4种方式让你成为品茶界大佬

一场流动的盛筵

河海相撞,不止三角洲的精彩

桥梁,建在古渡落寞后

天人合一,中国从来没有变



· 点击对应按钮进行购买 ·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