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北大、兰大,感受两校师生的报国担当 | 大美校园·人文之美①

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 2022-10-29

日前,教育部“大美校园”征集展示活动第一阶段“自然之美”圆满收官。即日起,第二阶段“人文之美”正式开启。今天,跟教育小微一起走进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感受校园中的人文之美——


 看 人文校园 


110岁的北大医学

依旧如朝日如百卉般青春

培育了一代又一代

朝气蓬勃的医学青年

北大青年,厚道担当

 听 报国故事 


在抢险救灾前线冲锋陷阵

在疫情防控一线披甲出征

训练有素、专业过硬

胸怀家国、厚道担当

三位北大医学的

“90后”青年党员

深情讲述他们厚道担当的

至美青春故事



郭新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主管护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团委副书记

2020年初,我们在武汉一线与病毒短兵相接,书写了我们“90后”党员“不惧风雨、勇挑重担”的青年本色。


2022年初,我又转战北京冬奥赛场,继续贡献青春力量。从分发物资到消毒防疫再到医疗保障,我们青年人积极参与、主动作为,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出中国青年的自信与担当。

 

当前,我们又身着“大白”,手持“拭子”,与首都人民一道筑起抗击疫情的战斗堡垒,在青春奋斗中,用爱国之心、奋进之行和青春之力,绘就新时代青年的成长画卷,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感,融入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事业中去!

田家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作为“90后”党员,我毫不犹豫,报名参加援鄂医疗队。

 

青春就应该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总书记给我们北大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亲切回信,带着总书记的鼓励和寄托,2022年,我又加入北京冬奥医疗保障团队的工作当中,发挥专业特长为北京冬奥保驾护航。

 

在两年的青春时光里,我就参加了两次国家重大任务,内心从以前的那个“小我”,慢慢向“大我”去靠拢、去贴近。在救死扶伤的实际行动中,我慢慢体会到了“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吴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团委副书记

2020年,428名北大医学人义无反顾、逆行出征,驰援武汉,在这当中“90后”医护占了将近一半。作为其中一员,我亲眼见证了北大抗疫青年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不仅敢担当、也能担当。

 

援鄂归来,我们脱下防护服,穿上白大衣,重新投入临床一线,穿梭于病房、门急诊、手术室,继续守护人民身体健康。

 

而今,疫情仍有反复,在完成临床任务的同时,我们又穿上了防护服,摇身一变,成为穿梭于各个社区的“大白”。


从严寒到酷暑,从晨曦微光到深夜灯火,都有我们北大医学青年人奋斗、担当的身影。虽然工作很朴素,但是很闪光。


 看 人文校园 


心存凌云志

胸怀报国情

桃李满天下

功成报师尊

百十兰大,人文多姿

 听 报国故事 


他们

是坚守奋斗的兰大科研人

是年轻的兰大科研团队

他们

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不畏寂寞,成果丰硕

因为他们说:

这是兰大人

永恒不变的精神气质



王锐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

1978年,15岁的王锐考入兰州大学,自此,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工作,王锐院士与兰大结下了不解之缘。受老一辈兰大人的科学家精神指引,王锐潜心研究多肽药物化学与多肽药物和手性药物及多肽与蛋白质生物化学和疾病的分子基础,一做就是30余年。

 

他率团队围绕制约多肽药物创制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创新性研究,解决了我国多肽药物原料药(相当于“药物芯片”)生产的若干技术难题。近年来,研究团队在原创性肽类新药研发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多个1类肽类创新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我们团队都有一种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如果我们突破不了多肽药物的‘芯片’,就做不出中国人自己的多肽药物,就永远受制于人。”王锐说。

张兴义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

从1999年考入兰州大学土木院,到如今成为博士生导师,张兴义在兰大专注于固体力学领域的学习工作时间已有23年。师从著名力学科学家周又和院士,张兴义的愿望,是能通过自己的研究推动我国在超导力学领域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多年来,张兴义围绕超导力学基础实验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开展了系列研究;提出了超导材料的内部损伤原位观测方法,首次证实了力致失超。此外还研制出了超导材料的3D打印新工艺,制备了厘米级的超轻、优质、可控性的超导块材。

 

“我希望能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带动和感召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兰大力学这个科研团队,为我国的力学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张兴义说。

张东菊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

11年前在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年轻的张东菊选择留校工作。

 

2019年,兰州大学环境考古团队发表了早年发现于甘肃省夏河县白石崖溶洞的一件古人类下颌骨化石的研究成果,确认其为东亚发现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并将青藏高原最早人类活动记录由距今4万年推早至距今至少16万年。2018-2019年,张东菊带领团队对白石崖溶洞遗址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发现古人类在距今约19-3万年持续生活在该洞穴,并在地层沉积物中成功获取到丹尼索瓦人DNA,揭示丹尼索瓦人曾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原本学习考古学的我,有幸跟随陈发虎院士选择留在西北。能有机会在兰大这样自由、开放、充满浓郁科研氛围的大学里如饥似渴地学习,让我更加热爱这里。”张东菊说。

谢文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

2013年,受任继周院士、南志标院士扎根西部接续奋斗科研精神的引领,刚从美国结束博士联合培养的谢文刚向南志标院士发出一封求职信,最终加入兰州大学草类植物育种与种子研究团队,从此开启了牧草育种的教学和科研之旅。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草类植物种子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与食物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由于牧草驯化时间短,普遍存在严重的落粒性,限制优良牧草大面积推广应用。谢文刚以青藏高原优势草种老芒麦为研究对象,开展了近10年的研究,揭示了落粒研究分子机理,挖掘和验证了落粒新基因,选育了低落粒新品系4个,有效推动了牧草低落粒品种选育进程。截至目前,谢文刚所在的牧草育种团队已选育牧草新品种11个,为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的生态修复、草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种源支撑。

 

草业科学以前是冷门学科,但兰大草学人却前赴后继坚持培育高产优质牧草新品种缓解牧草种业卡脖子问题,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信这种精神会让更多草学人加入我们。”谢文刚说。

康振邦

兰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因为考研时正逢中美贸易摩擦,关注芯片设计领域许久的康振邦,看到兰大信息院何安平副教授团队专门做芯片设计,毅然申请报考。

 

兰大异步电路与系统团队专攻异步电路芯片设计,历时9年,逐渐突破了异步驱动逻辑设计、异步时序约束、大规模异步电路设计等一系列问题。今年5月,团队设计并成功流片了120颗名为LZU_GERM的芯片。该芯片采用40纳米工艺制程,在每颗仅有96平方毫米的芯片上共集成了3.5亿晶体管和1512个CPU,且每颗芯片的功耗仅有98毫瓦,成为我国首个极大规模全异步电路芯片。

 

“我们做40nm芯片的时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团队攻坚克难的奋斗历程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兰大科研人团结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康振邦说。

大美校园征集展示活动持续进行中,将有更多学校与你见面!期待你的参与,可投稿至邮箱:

dameixiaoyuan2022@163.com



来源 | 教育政务新媒体联盟成员单位北京大学、兰州大学


大美校园

自然之美

①在“浙”里,美一“厦”

②我的“天”,美到“珈”了

③这里“美”不胜收,花开成“海”

④“南”来“北”往,看这风景如画

⑤让我们在春天“豫”见!

⑥齐鲁大地,风光烂漫醉春色

⑦这里,春色“陕”耀

⑧走进清华大学、人民大学,这里青春正好

⑨“交”相辉映,美出天际

⑩“云”游校园,看中小学生画笔下的校园之美

⑪用画笔定格校园美景,将美好记忆珍藏

⑫跟着镜头“瞰”校园,云赏大美风光

⑬退休后,爱依然,来看他们的校园记忆

⑭画笔下、镜头中、文字里……他们记录下校园建筑之美童心飞扬,快乐成长!跟着小朋友一起去“逛”校园“自然之美”收官,精彩未完待续……来看有你参与记录的这些“大美校园”


更多教育信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