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北京网传三成北大新生厌恶学习、患“空心病”,这数据你信吗?

2016-11-29 中国网教育频道

写在文前


近日,在网上传开的《30.4%的北大新生竟然厌恶学习,只因得了“空心病”?》一文引起了很多老师和家长的担忧。

 

此文首发于中国网教育频道,原标题为《徐凯文:为什么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经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审阅授权。文章意在提出一个观点,而非结论,期望引发更多教育者的思考及社会人的自省。

 

文章一经发布,阅读量迅速达到100000+,各教育媒体纷纷转载,部分公众号未经原创公众号授权,其标题更改有违讲者初衷。徐教授指出:当我们在谈社会焦虑、浮躁和急功近利,不尊重自己和自己职业的现象大约是空心病的主要原因。

 

那么到底什么是“空心病”,这和人们常听到的“抑郁症”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真的有这么糟糕吗?我们听听北大学生怎么说?



Part

1

什么是“空心病”

“近年来,我发现了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现象——


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成长过程中没有明显创伤,生活优渥、个人条件优越,却感到内心空洞,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想要,就像漂泊在茫茫大海上的孤岛一样,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和活着的动力,甚至找不到自己。”

我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空心病”是什么意思呢?我征得一些典型个案来访者的同意,把他们写给我、说给我的一些话,念给大家听: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道。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这是又一个同学的描述。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我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迷雾的草坪,草坪上有井,但不知道在何处,所以有可能走着路就不小心掉进去了,在漆黑的井底我摔断了腿拼命地喊,我觉得我完全没有自我。这一切好难。”(以上为徐凯文演讲内容)

什么是“空心病”?

“空心病”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也许我可以把它姑且称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


空心病看起来像是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如果到精神科医院的话,一定会被诊疗抑郁症,但是问题是所有的药物都无效。


它的核心问题是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1.从症状上来讲它可能是符合抑郁症诊断的。它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所有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2.他们会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好像跟这个世界和周围的人并没有真正的联系,所有的联系都变得非常虚幻;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他们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和成就,这些成就似乎是一种瘾,一种毒品。他们似乎很多时间都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而努力地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是当他发现所有那些东西都得到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荡荡,就有了强烈的无意义感。


3.通常人际关系是良好的。他们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需要维系在他人眼里良好的自我形象,需要成为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但似乎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别人而做的,因此做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疲惫不堪。


4.对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我们有很多个案,在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用了所有的药物,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一次、两次、三次,但是都没有效果,也就是说看起来生物因素并不是导致他们问题的主要因素。


5.有强烈的自杀意念。这种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所以他们倾向于不用那么痛苦和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比如烧炭、自缢、服药。

 

6.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7.最后,传统心理治疗疗效不佳。他们的问题大概不是通过改变负性认知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不是去研究他们原生家庭的问题,不是早期创伤可以解决的——你会发现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不错,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是总的来说不是那种典型父母离异、早期依恋、早期寄养的问题。


Part

2

看看北大学生怎么说

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

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新生之一

就在徐凯文的文章传遍朋友圈的时候,一篇由作者“芈十四”写的文章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文章的题目就叫——《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认为人生没有意义的北大新生之一》。


在文中,身为北大学生的芈十四写下了自己当时填这份问卷的状态。“北大入学第一周,学校要求我们做一个心理健康测试。

 

那天晚上我在宿舍一边做题,一边和室友开玩笑:按这个题目设计的思路,我肯定是抑郁症无疑了。北大新生心理健康测试里正有一题,你认为人生有意义吗?按照有无程度,有ABCD四个选项供我选择。而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毫无意义。

 

至于什么‘你最近很难过吗’之类的题,因为正处于一段感情的断层期,我只好老实选择了最严重的那项。就连‘你有过结束生命的念头吗?’我也诚实地答了‘偶尔有’。


我应该就是最近流传颇广的那篇文章《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甚至已经放弃自己!》里40%的一个分子。

 

虽然我完全知道如何在心理健康测试里答出非常健康的选项,但出于一种惯性的诚实原则,我还是答出了一个抑郁症倾向的结果。嗯,报告结果显示我有严重的抑郁症倾向。

 

如果再严重一个等级感觉会被约谈。我知道自己可能有点变态,但我并不认为自己有抑郁倾向。

 

毕竟任何一个以正常寿命而终的人可能都会惊讶地发现,他这一生,曾经轻率地动过数十次乃至数百次自杀的念头,甚至冲动地实施过数次自杀的准备,然而他还是活到了寿终正寝的那一刻。


这个社会最苛刻的一点,

莫过于对正常的标准定义实在太狭隘。

我从十四岁那年开始疑惑人生到底有没有意义,其实这本身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啊。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伴随了我整个青春期,于是高考结束后我选择了哲学系,念了最冷门的宗教学。我觉得这两个专业大概会给我答案。

 

意义的缺失带给一个年轻人的恐慌,茫然与无所适从,确实是一件足够沉重的事。所幸的是,在本科毕业之后,我对于人生没有意义这件事已经开开心心地接受了。

哲学家们到了最后,

都会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虚无的

或者说,从语义学的角度讲,‘意义’这个词所承载的重量,是任何文字都无法承载的。而不同的宗教,无非都是一套封闭的世界观,你通过赞同某些前提,来换取一个安全的有限自由的大牢笼。

 

人类是伟大的,我们终结了自然的无序状态。为了生存和更好地生存,世世代代的人都在试图为自然立法。我们没有因为自然的无序而恐惧,或许我们通过生命的传递与更迭而克服了这种恐惧,我们创造了科学,创造了伦理,创造了政治,创造了生活。

 

然而个体的生命是卑微的,维系我们生命的,或许是爱,是因果,是命运,或许是莫名其妙的责任,唯独不是意义。

 

意义这个词太重了,配不上人生。我们生来就不自由,不平等,却还要再戴上意义这个枷锁。


 否定了人生的意义’这个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你如何去否定一个不先验存在的东西呢?

 

所有的意义,都是被建构出来的。而需要被建构才能出来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是必需品?”


Part

3

“空心病”,大家怎么看?

缺乏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是徐凯文演讲中“空心病”的核心所在。


文章一出,立即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有人说,徐老师提到的案例过于极端,这种困惑迷茫在自己年轻的时候亦有,其实是青春的困惑;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的确处于强烈的焦虑之中,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徐凯文自己也承认,“空心病”是比较形象的说法,只能暂且称之为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但是和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空心病的这些症状表现并不非常严重和突出,所以外表上看起来可能跟其他同学或其他大多数人并没有差别。


那么,对于“空心病”大家是怎么看的呢?

 

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确存在,但极端者仍是少数

今年有媒体报道,在京一所著名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记者通过调查发现,有抑郁情绪的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的数量在逐年增多。


但也有人指出,大学生抑郁现象突出,也存在一定程度上人为解读的“夸大”——


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咨询与服务中心咨询教师申子姣说,大学生接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尤其现在广泛开展的心理教育让他们对抑郁情绪更敏感,也明白了在出现抑郁症状后需要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这些都会使人感觉是发病率高发。

 

北京青年报记者针对徐凯文的文章评论说,此次调查仅仅针对新生,真实的结果可能没那么糟糕。随着大学生活逐步展开,大学生有机会在应试教育之外,重新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要知道,在生活中表现出病态的学生终究是少数,多数学生能够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不只大学生有“空心病”,无需贴上名校标签

有人认为,徐凯文的演讲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原因在于为“空心病”贴上了“大学生”“北大”字样的标签,这都是人们观念中较为敏感的话题。


很多媒体在宣传过程中,在文章标题中以“北大”为噱头吸引人的做法,显然是出于职业习惯,将“空心病”类型化、标签化了。


事实上,心理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大学生身上,更不仅仅只有名校学生才有。


就以抑郁症为例,“大学生抑郁和常人抑郁并没有什么不同,是不是大学生的身份,这也不是我们治疗时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就像女性感冒和男性感冒没有什么区别一样。”北京市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宋崇升这样认为。


所以,或许所谓“北大学生”价值感缺失患上“空心病”的说法并不准确——很可能“空心病”是一个社会普遍问题,并非因为这些学生读了大学、上了北大才有。


迷茫是人生必经的阶段

有专家指出,当代中国大学生生命困顿,主要表现在生命价值的缺失与生活意义的迷惘上。学业、就业、社会交往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不少大学生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迷惘”、“纠结”、“囧”等生命困顿的表现。可是又有谁的青春不迷茫呢?


@Ray:迷茫是走向成熟的一个必经阶段,有迷茫,有尝试,有去坚持那些不被别人看好但自己喜欢的热爱,才会体会到挫折,才会成长。


@爱吃蜂蜜的中文生:未来给人的感觉是虚无缥缈的,我们不知道自己会变得怎么样,不知道自己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知道自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更不知道自己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遇到的困难。


价值观树立没有速成之法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主任祝卓宏认为,治疗空心病,价值观培养是根本,它对人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就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从而发现生命的意义。但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和改变,绝非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


事实上,小编采访了不少大学生,很多人生活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由此也会带来迷茫、焦虑甚至抑郁等心理问题,价值观不够明确或稳定。可是大部分人也认同,大学阶段本就是树立价值观的时候,出现价值观的缺失或动摇也很正常。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即便出现价值观的不稳定或不清晰,也不能采取极端的解决办法。


人生没有意义抑或是寻求更高的意义?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刚刚经历了激烈的升学考试,当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突然被抽空,难免产生一种空虚感。


必须看到,北大学生是社会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既是“适者生存”模式的佼佼者,也是理想社会形态的建构者。与其说一些学生在抱怨人生没有意义,不如说他们希望追求更大的人生意义。进入社会以后,这些学生能够适时适地地发挥专业价值和领导价值,这正是他们追求人生意义的体现。换言之,一个人如果意识到自己应该追求更高层面的人生意义,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确存在,家庭教育是关键

虽然对于徐凯文老师演讲中提到的“空心病”大家各有看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演讲为我们家长、我们老师、我们的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能否帮助孩子架构起生活的意义,能否帮助他们产生心理的满足感与悦纳情绪。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塑造者。


1.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与尊严。“在我跟那些心理出了问题的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为什么找不到自己,也许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长辈没有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人怎样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这大概是根本的原因。当我们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挣钱上的时候,我们没有给孩子最好的东西——陪伴和爱,孩子就会出问题。”徐凯文指出。


理想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的个性发展,以此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独特的价值。但迫于高考的现实压力,很少有父母能抵抗住高考的压力,让孩子自由发展,可是父母们至少可以从保护自己的孩子做起。比如,不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和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不要因孩子成绩不够好就贬低和否定他们;接纳孩子的一切,努力帮助他们感受真善美等。


2.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教育要从小抓起。很多心理咨询流派都很重视孩子7岁前的成长经历,这段经历关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了解、自我认知系统的建立、价值观、爱情观、甚至包括对于亲密关系的认识和了解等。童年期以及青春期都会对成年后的心理状态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对新环境、新同学的适应能力。


“我接触过很多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就有一些人进入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学习、生活环境后,出现长时间不能适应,也没有及时进行调整,才导致抑郁情绪的形成与积压。”北京师范大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在读博士余萌深有感触。


3.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连接不应仅仅是学习。在很多的家庭里面,父母没有学会和自己的孩子去分享自己的情感。特别是正在读中小学的孩子的家庭中。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是唯一的事情。而这时候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链接是很少的,孩子无法在家庭生活里体验到父母的爱,因为在家里唯一可以和父母聊起的话题就是学习。


要知道,孩子会在家庭情感中得到滋养和成长,而父母和孩子之间,本该是有很多情感的链接和体验,切勿和孩子在生活中,只有关于学习的交流。


4.克服心理焦虑,学生自己也要行动起来。除了家庭教育从小为孩子的心理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孩子自己也要不断克服困难,树立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观念,重视自己的生命与价值。

1.培养归属感和安全感,发自内心地爱人、接纳别人。


2.接纳自己、正确看待自己,在感到焦虑时,尝试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


3.改善自己的利他动机和利他行为。


4.用心感受爱,用心感受美好。


参考文献 :

《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意义?媒体:质疑也是成长》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抑郁逐年增多 7岁前心理教育最重要》健康时报

《当代大学生生活意义缺失 迷惘纠结等生命困顿多现》人民日报

《文明素养提升 没有“速成法”》贵州文明网

《空心病困扰年轻人(详细报道)》人民网

《父母的情感隔离才是孩子最大的空心病》

《人生无意义 只因空心病》羊城地铁报

| 来源:“中国教育报”,唐慧  赵天骄 编辑

| 编辑排版:祝颖丽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独家 | 徐凯文:为什么教师家庭孩子心理健康问题高发?(深度好文)

投票 | 中国好校长、中国好教师收官之战,荣誉与梦想,只在一票之间!

独家 | 肖远骑:拥有坚毅品格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深度 | 名校情结是一种游戏规则,而且美国人比中国人更严重

独家 | 芬兰是否将废除分科教学? 10万+误读背后的真相!

专题 | 国家总督学柳斌:校长若培养世界公民,中国将自动消亡!

霞客 | 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要让孩子理解学科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

霞客 | 积极心理学者彭凯平: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主动精神不够

霞客 | 对话熊丙奇:没有任何人否认营利性的民办教育,退步从何而来?

名人堂 | 世纪明德王学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清华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

专题 | 清华大学谢维和: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成绩有关联性

独家 | 米卡·蒂若伦:芬兰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反馈,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给予

独家 | 朱永新:教育的最大失败,是把成长视为仅仅在学校才能完成的任务

独家 | 卢勤:什么样的家庭关系最受孩子欢迎?记住这十条就够了!

独家 | 国家督学张绪培:教育问题出在对两个词的“误读”

微信:educenter

微博:侃教育    

传递中国教育最强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