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储朝晖:“名师”是歧路,“良师”才是每位教师的正途!

2017-03-10 储朝晖 中国网教育频道
 

全文共3700字,预计6分钟读完

  

精 彩 导 读


中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一个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优秀教师,而“名师工程”却将它引上了歧路,这与整个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直接相关,只有“悬崖勒马”的呼声是远远不够的。



 

储朝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史专业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教育史研究》副主编。


“名师”场,选秀场


目前,社会各界对“名师”都有着极强烈的需求: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名师”门下,以获得更好的培养、成长和发展;


学校需要以“名师”为招牌对自身加以宣传,提高学校的竞争力;教师希望自己成为“名师”,不只面子上好看,待遇亦会有质的不同,同时还能增加更多的工作机会;


教育管理部门希望有“名师”,因为“名师”是管理者的政绩,“名师”越多越有名就越能显示出教育管理的优秀;


教研部门希望有“名师”,这样有利于编辑发行“考研、教参、复习”资料;当地社会希望有“名师”,这样才能增强人们对教育的信心;


就连媒体也希望有“名师”,这样记者才有题材,版面和节目上才有内容……



于是各地“名师”辈出,各地各校都能看到“名师”专栏,贴上他们的照片,标上他们的业绩。当然,不同“名师“所占的位置、空间也是不一样的,特意安排显示了教师的尊卑差异,也显示了其背后的功利取向。


眼下,多数学校想方设法制造着“名师”。

 

有的学校设置了“名师办公室”,出台了“名师”管理暂行办法;

 

有的学校像选“快男超女”似的发动学生评选“名师”;

 

教育管理部门也层层评比“名师”,除了形形色色的评优就是各种大赛,让教师参加赛课、赛论文、赛设计,赛与教师职业相关的各种可赛的内容;

 

媒体也参与其中并大做宣传,优胜者自然一举成名,更有各地屡禁不止的考试成绩排名,每年都能排出一系列的“名师”。


“名师”也按级别管理:国家级名师、省市级名师、地市级名师、区县级名师、校级名师……真是实实在在的选秀场啊!


异化的“名师”


虽然历史上教师多是默默奉献者,但也不能全盘否定教师成名。相反,作为教师的一员,我真诚地希望优秀教师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实至名归的“名师”。然而当下的“名师”以及与“名师”相关的一些行为已然走上了歧路。


这一点,只需看看这么多的“名师”是怎样出笼的便可了然。各地各校雷同的评选标准和程序中,常用的几个关键词有:

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和辐射影响

具有“全天候”教学开放能力和水平

公开发表文章

承担市级以上的科研课题

具备“市学科学会常务理事长”资格

计划培养“名师”多少名

“名师”试行年薪制

“名师”办公室在区教育局党委领导下具体开展名师的评选

认定和管理工作

本办法解释权归“名师”办公室



各种办法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三个词:功利、计划、行政,即评选“名师”的动机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只能制造教师专业成长的泡沫。


程序是事先计划好的,给你“名师”的名额就会有“名师”产生,各校当然争着要名额;在决定是否当选“名师”上,经过一些程序之后最终由行政部门决定。


简而言之,它不是依据优秀教师内在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而是出于外在的、功利的需求。某个地方“需要”“名师”时,“我要唱戏你来演个事先安排的角色,当然会给你甜头”的戏码便会不断倾情上演。


追求成为“名师”是一条歧路


断定“名师”是一条歧路,重要的依据是它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首先,它对学生成长真的有益吗?


这种评选直接冲击正常教学。本来,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了解学生,依据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来组织、设计教学行为。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潜能各不相同,评价教师应该依据他的教育教学对学生产生的有效影响的大小来决定,而非教学成绩。


仅依据教学成绩评价教师,使教师的教学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不得不采取应试、填鸭、强迫式的教学方法来凸显教学业绩。这种评选造成了多地多校忙于作秀,忙于上公开课,忙于开会评比的恶劣现象。


其次,它对教师发展真的有益吗?


现在的“名师”评选在价值上存在误区,很多教师追求“名”而忽视“实”,追求外在而忽视内在,目光盯着各种优胜的标准而非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


依据现在流行的量化标准进行“名师”评选时,不仅有可能对一般的教师产生误导,也可能断送那些被评选出来的所谓“名师”的前途。因为他们大多还未达到“名师”的境界,还处在成长和发展之中,“名师”的光环使他们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自主性,断送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这样的评比让教师间关系恶化、协作困难,大大动摇了教师安身立命的根基,破坏了校园的教育氛围。


再次,被冠以“名师”的人经得起时间检验吗?


“名师”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职业发展与生命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化教学成绩的过程。教学成绩的量化只是成为“名师”必备条件中的一部分,而且是表面的外在的部分。


若评选“名师”流于表面,就会导致学校和教师把作秀般的公开课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全部,把写论文作为教学研究的全部,把题海般训练所得成绩作为教育的全部。这样做亵渎了“名师”的称号,不出数年,“名师”们便会原形毕露。


有些实地调查更让人吃惊。有些学校的“名师”只是工具,是漂亮的装饰品,只在领导检查考察时出现,在公开示范时出现,在校际活动时出现,在为学校争取资源时出现,也就是说,“名师”实际上很少或干脆不从事教学工作。大量的教学工作由那些没有名的教师做,这些教师即便是做了实质性的优质工作,也不能名正言顺地得其名。简言之,“名师”已经异化了。


至善“良师”才是正途


中国基础教育正经历一个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优秀教师,而“名师工程”却将它引上了歧路,这与整个教育理念和管理体制直接相关,只有“悬崖勒马”的呼声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我只能告诉那些有良心、有责任感的教师、教育工作管理者:摆脱对“名师”的盲目追求,做一名实实在在的“良师”。“良师”不只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由每个人自由探索的路径和广阔空间。



“良师”是相对的,对我来说是“良师”,对你未必是“良师”,所以,师生两者互动互促互进的效果是评价“良师”的核心关键标准。


“良师”是要通过实践来体现的,不能由静态的品行和能力评价就得出结论。真正的“良师”不仅学问高、能力强、品德好,他更了解学生,有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迎难而上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心中真正的“良师”。


因此,只要教师潜心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即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仍是“良师”,相对的,即使教师的各种素质过硬、有类似“名师”的荣誉称号,但心智却游离于学生之外,也不能算是“良师”。


一个人是否能成为“良师”在于对学生的爱与关注,它能唤醒教师的成长意识,激励教师不断前行;一个人是否能成为“良师”在于是否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那里有众多让你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求解的过程便是教师的成长过程;一个人是否能成为“良师”在于他能否形成深厚的人生积淀。



真正的“良师”,会通过理性的判定确立自己成长发展的路径,绝不外骛于一时的名利得失。


“名师”只是于少数人的追求,“良师”则应该是每位教师不辍追求的境界!



12

@凌宗伟 说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


储朝晖老师对“名师”产生原因及影响的分析很到位。


某地已成为“名师”的“名师”就曾公开说自己的教学主张不是自己提的,是导师建议的,然后找书去看,搜刮那些证明自己“教学主张”的话语,以体现其“主张”的理论高度的。也有“名师”由衷感念,经过导师指导,自己终于能脱稿说几句了……面对这些选出来,培养出来的“名师”,打心底里扒皮就一个字:服!


至于那些导师就更有意思了,扒皮曾与一导师谈及那些培养名师的“导师”时说,所谓导师,即自己不读书、不思考、不建构、不解构,却口吐莲花、著作等身者是也。如山东那位班主任们的导师就累有与徒儿联合署名的著作问世的,且他都是第一作者……


某名师看了如上文字@扒皮:可爱的凌老,您老不就是在说我吗?但,可惜的是,作为一个大家尊敬的老师老校长,您却在根本不了解具体情况的前提下,只根据点滴途说就武断判断和评价。按说,此等之事实不应为您老所为。您知道书是怎么构思和规划的吗?是怎么写作和修改的吗?是怎么出版和发行的吗?……不知道,就……


扒皮让他别对号……


他继续:@凌宗伟这与对号无关,只与一个人的认知和判断价值有关。我是有三本书是我与年轻教师合著,且我是第一作者。但是从前期的写作目的,立意构思;开始的逻辑结构,后来的具体分工写作与完善修改,到联系出版发行……都是谁在做你知道吗?且不说这个选题原本就是我多年想完成,借机会和他一起完成。您老先去手把手地帮助和指导一个默默无闻的农村一线教师出本书试试?先不说我做了多少,就说当我们的书写出来,人家出版社说,这个老师当第一作者的话我们没法发行 ,不能出!如果是您会怎么做呢?


并说,世界很大,我们能看到的只能是所能看到的世界。如果人把自己看到的当做了整个世界,那就是悲哀的开始……


结果扒皮发现“世界很大”那句是小梅,梅洪建的……


厚来名师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中国教师报

编辑排版:祝颖丽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深度 | 吴非:不要把孩子教得太现实了,有梦想他们才能进入未来

来稿 | 一位从教24年的英语女教师直言:学习数学吃力,也要开绿灯?

独家 | 因噎废食?高考若取消英语科目,是外语教育的倒退!

深度 | 资中筠:学好中文是培养文化底蕴,不是去读经、背古文

深度 | 茅卫东:以教育的名义焦虑,请慎用!

深度 | 应试教育剥夺了更重要的能力,人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深度 | 钱颖一: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越努力创造力越差?

关注丨开学遇上休产假?校长别慌,女教师的“蜜汁”尴尬这样解!

解读 | 小学科学教育新课标不得不知的几点变化,与各科老师都相关!

深度 | 魏书生:教育就是发现优点、守住优点,让生命开花结果

独家 | 国家原副总督学郭振有: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也太不会爱孩子

名人堂 | 对话王文湛:权威解读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综合素质的内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