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说 | 提出问题是成长的开端,教师成长10问,句句戳心!

2017-03-13 中国网教育频道


“经验 + 反思 = 成长”,

这个“成长公式”已经越来越成为

教师们的普遍共识。

经验,人人都可以有,

但如何对已有经验进行分析与反思,

成为教师成长的关键。 




过去,教师们总是太依赖于专家怎么说,领导怎么安排,其实,教师的成长必须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研究“我”的困惑和疑难,真正为教学实践扫除障碍,并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讨论问题”,这是成长的思维路径。


学会追问,学会思考,是教师成长的前提,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可是,许多教师每天面对熟悉的学生、教材和环境,日复一日地工作,一切都习以为常,难以提出问题,因此,成长也就无从谈起。



本文试图从普通一线教师的视角,提出有关教师成长的话题,为教师的反思成长之路开启一个入口,提供一个台阶。


提出话题,不是为了寻求答案,学会追问和审视当下的现象、事件和行为,是一切成长的开端。


写下,就是影响和改变


无数的经验表明,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但是,也有不少教师觉得,写作是教育教学的“分外之事”。


其实,互联网时代,写作或记录,已经成为普通人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我们对教育教学信息的选择、处理、加工、使用和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写作。换言之,写作是教育生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而从教师成长的维度看,专业写作有着更为重要而深刻的意义。从某种意义来说,每个教师都在书写自己的教育史,以每堂课,每一天的教学,每学期的工作,每届学生的毕业。教师要教书,要读书,更要写作,读者不应只有自己一个人!




若你此刻告别讲台,

会如何选择?


向死而生,才能更明白生的意义。“教师”不是我们的终身角色,有一天,我们终将告别讲台。以终为始,探寻终点,不是为了纪念,也不是一场畅想,而是为了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内心的方向,更像一次人生规划。


有人选择“不说再见”,有人选择“另一种开始”,有人选择“从现在开始努力”……那么亲爱的老师,试着问一问自己,你的选择又是什么呢?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成长路上,有哪些助推器?


教育是需要契机的,作为教师,能否抓住这个契机,考量的是教师的基本功。对于自身的成长也一样。


无挫折不成长,无困难不进步,每一步成长都伴随着对于过去的否定。成长路上,哪些人、事和环境给你提供了成长的契机和动力?怎样把困难和挫折转变为自己的垫脚石?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除了职称,

还可以有哪些追求?


无数教师因为职称评定而纠结。严格的名额限定,让教师们常常陷入“你争我抢”的境地。不知教师们是否想过,除了评职称,教师还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


在“互联网+”时代和新课改背景下,不知大家是否发现,一个专业、情感和人格成熟的教师,他追求的更多的是心灵的自由、生命的解放和责任的担当:或解放自己或锐意创新,或专心致志或豪放不羁。


但毫无例外,他们都希望成为一个更饱满、更有生命力的师者。而这种指向职称以外的追求,为他们带来了不一样的幸福体验:重在内在修养,内心感受,无须他人评判,实现从“他人认同”到“自我认同”的转变,清晰地感受到自身成长。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何谓师者的成功?


亲爱的老师,教了几年、十几年、数十年学的你,觉得自己是否成功?你判断成功的标准是什么?


讲到为师者的成功,有许多通识的评价标准:学生成绩优异,桃李芬芳满园;各方人士认可,荣誉纷至沓来;职称评定顺畅,同事羡慕,自己心安。这不是成功,又是什么呢?


在世俗的眼光里,这的确是一种很客观、很外在、很晃眼的成功,这种成功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真真切切。


可再一细琢磨,上述的那些成功标准似乎与为师的“我”有关么?“我”的内心呢?“我”的追求呢?“我”的梦想呢?在那些所谓的外在光环一圈一圈地将“我”绕晕,“我”可曾审度过自己的内心,是否丢弃了原来的“我”?成功的外表之下,“我”是否真的感觉到了自我存在、自我成长、自我丰富?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教师的权利有多大?


时下的教育体制,对教师的种种束缚显而易见,但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是否真的就不能有所作为?三尺讲台之上,还是有许多教师创造出了一个新世界。


有人说,教师没有自主权,是带着镣铐跳舞。但也有人说,当教师站在课堂上,面对班级的几十名学生,教师就是学生的“天”。有的人疲于应付,而有的人却能创造新世界。三尺讲台,到底能做什么?教师的权利到底多大?怎样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突破束缚?如何才能更好地处理好自我发展和体制之间的关系?这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现实之困。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从来如此,便对吗?


一个新教师从走上讲台那天起,就走进了一个既定的环境,这里有长期形成的习惯和传统。在教学上,要向“师傅”学习;在管理上,要服从学科组、年级组……


于是,许多事情,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清楚是怎么回事,就已经被“从来如此”的东西“先入为主”。


认真仔细地审视身边的教育现象、教育行为,尤其是那些“教育常识”,你是否有过这种想法:从来如此,便对吗?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成长,与自己死磕?

人是怎么成长的?


许多教师也许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成长就是认识到自己的臭毛病,对它们不再纵容,不再姑息,直到把自己完全打碎,然后如凤凰衔来香木,在烈火中重生。


死磕,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执着,一种坚持,一种坚守;死磕,就是不妥协,不苟且;死磕,就是追杀旧我,追求新我。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如何做一个“不乖”教师?


时下,许多人对“乖孩子”的概念有所反思。那么乖老师呢?


台湾教师叶世升说:“我的不乖不是反叛,而是一种找寻——找寻着更多能说服自己的理由,也找寻着更多面向的思考。”是的,“不乖”这一看似不恭敬之词、不和谐之词,其实质指向鲜明的个性、独立的人格,指向不断的挑战、勇敢的创造、不息的创新。


“不乖”即生长。因为“不乖”,才会另辟蹊径;因为“不乖”,才会变换多种角度想问题;因为“不乖”,才会有所创新。如今,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着眼点的教育背景下,是不是会催生出更多“不乖”的教师?他们将目光真正朝向每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工作报表上的那一堆冰冷的数据。


辩证地看,“乖”与“不乖”是相对的,不乖是另一层次的“乖”!当什么时候我们的“不乖”是主流,那就是最大的“乖”了。当然,从中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抑或我们的社会。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跨界成长,带来的是什么?


在被互联网削弱了时空屏障的当今世界,传统的专业边界正在日渐模糊。有人说,不会教数学的语文老师,多数是语文还没教通透。教育教学这件事,隔科不隔理,一通百通。教育教学中,学科的边界也正在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有意无意地“掺和”进其他学科。其实,教师的跨界,不仅不是专业性的弱化,反而是一种强化和重构。


每一次跨界,都会让你跳出原来既定的知识环境和认知视野,在全新的领域获得全新的体验,碰撞出思想交融的火花,继而产生无穷的创造力。跨界带给教师的不仅有生命在场的新鲜感、刺激感和愉悦感,而且有灵魂的笃定、精神的安宁与心灵的富足。


跨界,会带你走向更快乐的远方,更明亮的未来,让你在教育的事业里永不倦怠、永葆青青。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来源:聚焦职教

编辑排版:祝颖丽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深度 | 吴非:不要把孩子教得太现实了,有梦想他们才能进入未来

来稿 | 一位从教24年的英语女教师直言:学习数学吃力,也要开绿灯?

独家 | 因噎废食?高考若取消英语科目,是外语教育的倒退!

深度 | 资中筠:学好中文是培养文化底蕴,不是去读经、背古文

深度 | 茅卫东:以教育的名义焦虑,请慎用!

深度 | 应试教育剥夺了更重要的能力,人们甚至不知道有这么回事!

深度 | 钱颖一: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越努力创造力越差?

关注丨开学遇上休产假?校长别慌,女教师的“蜜汁”尴尬这样解!

解读 | 小学科学教育新课标不得不知的几点变化,与各科老师都相关!

深度 | 魏书生:教育就是发现优点、守住优点,让生命开花结果

独家 | 国家原副总督学郭振有:中国家长太爱孩子,也太不会爱孩子

名人堂 | 对话王文湛:权威解读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综合素质的内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