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的暑假,“烧钱式教育”的背后是什么?

2017-08-04 中国网教育频道

 “不管孩子成绩如何,只要1%的机会,就要尽100%的努力,给孩子受益一生。”


这是某培训机构打出的广告语。


前两天,一篇名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热传。一位月薪3万的广州妈妈,却吐槽自己几乎负担不起孩子的暑期开销:女儿去美国游学,10天20000元;在家里请阿姨照顾,5000元;女儿钢琴考级每周上两节钢琴课,200元一节,一共2000元;加上游泳班2000元;英语、奥数、作文3科培训班6000元,加起来已经接近35000元。这位妈妈现在连一件新衣服都不敢买。


从这位广州妈妈列出的开销清单中可以看到,暑期孩子身上的花费并不仅限于学校科目的补习——英语、奥数、作文的培训班费用只占了一小部分,出国游学、生活照顾、音体美培训方面的费用相比之下也很可观。



有学者将这种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但学习内容又不仅限于考试知识的学习形式,概括为“校外学习方式”,即学生在校外采用的以知识或技能的获得、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等为目的的一系列学习类型。


和这位月薪3万的广州妈妈类似的家长不在少数,不管自己的收入水平如何,他们在孩子教育上的花费似乎总是要比自己的正常承受范围多出一些。近年来,城市校外学习持续升温,参加校外学习的学生数量增长迅速。


据一些机构统计,目前国内少儿培训市场规模超过300亿人次,并且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每年参加各类培训的少年儿童超过1亿人次。一些培训机构抓住家长、学生急于在激烈的考试竞争中取得优胜的心理,不断扩大培训范围,各类体验、夏令营层出不穷。


一方面,面对培训机构的宣传,家长看着别人家的孩子纷纷加入,害怕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不敢不花这些“必要的钱”;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上对花出去的钱是否能够起到作用的疑虑,家长也感到忧心忡忡,十分不踏实。



家长的“囚徒困境”


谈起朋友圈热传的文章,何女士深有感触。何女士的女儿小雯今年11岁,读五年级。从放暑假起,她就知道,家里又要有一大笔开销了。


“小学现在对英语特别重视,学生们都在起步学习阶段,我们家长放假前就在社交软件群里开始讨论,是否让孩子参加英语补习。”何女士说,学校老师推荐了培训机构,她和十多名家长都给孩子报了英语补习班,每个孩子需要3800元补习费,补习一个月,每天两个课时。



“女儿9岁时就对美术感兴趣,我干脆让她在暑期练习画画,女儿对此也是很高兴。”何女士说,美术特长培训班的费用是6488元,有32个课时,包括去攸县等地写生的费用。


这一个暑期,小雯的开销就超过1万元。何女士是一名普通销售人员,丈夫在国企工作,两个人的月收入加起来还不到9000元。不过,何女士认为,只要对女儿学习有帮助,她和丈夫宁愿省吃俭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要不要参加各种辅导班上,正面临经济学上的囚徒困境。


然而大多数人经过“囚徒困境”式的思索,作出了“功利为主、兼顾素质”的选择。



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愈发重视,希望通过教育改变家庭的命运。这种希望,逐渐转变为对孩子全方位竞争力的关切。


“多学一点,总比不学好。既然有条件,为什么不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多学点东西总归是好的。”这是很多家长的心态。


他们想方设法,为孩子的前程费尽心思,无奈之余,寄希望于培训机构以及形形色色的家教人员。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他们看到的是升学、就业的不易,以为只要在教育上多多投资,就能做到有备无患,不能不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然而,他们所理解的全面发展终究没能摆脱“功利”二字,自认为是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实则仍旧是一种短视行为。


试想,一个需要上好几个培训班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健康真的能确保完全不受损害吗?通过这些培训,孩子真的能够获益一生吗?如果家长们能冷静下来,分析一下其中的利弊,也许会另有打算。



“求补课”的背后 


从现实因素来看,家长在孩子上小学时就开始送他们进各种“班”也有不得已之处。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增长知识的重要时期,虽然学校应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还是以智育为主。


在小学的课程设置中,语、 数、外占据着主体地位,而其他的如: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一周只有一两节,有的甚至形同虚设,被其他的课程所挤占。既然学校无法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教育资源,寻求校外的补习班也无可厚非。


此外,尽管家长应该承担监护人的职责,可是除了学校的老师,绝大多数父母并没有寒暑假,因此也就不可能时刻监护着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把孩子送到各种“班”,也是不得已的选择。“求补课”的背后,或多或少也有为孩子的暑假找个妥当去处的想法。


可是校外学习并不等于上培训班,校外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远不是单纯的学习培训所能涵盖的。当孩子进入培训班时,社会、学校、家庭将本该承担的教育责任卸了下来,任由培训机构安排孩子的校外学习。


众所周知,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孩子是人,不是“全能型”的才艺机器。过度密集的、追求功利的校外学习方式不仅不能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反而会消磨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长远发展。



相形之下,在国外,不仅仅是教师有寒暑假,其他职业的人群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同样可以享受一定时段的寒暑假,不少企业、工厂也同样给员工在寒暑假休假的权利,父母们在暑假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去旅游观光,体验生活,扩展视野,这样的暑假,想不丰富多彩都难。


不仅如此, 国外的社会组织,社区职能也同样在安排孩子们的假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了社区的组织,家长们不仅不必有太多安全方面的顾虑,更不必承担太多的成本压力,孩子们和相熟的邻居玩耍,更是培训班不能赋予的快乐。


当下我国的社会环境,还未成熟到可以把孩子放心交给社区的程度,但这不代表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没有反思的空间。父母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首先是保证他们的生存,然后是孩子生存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来自何方?来自父母是否能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接纳他们面对现实世界的各类感受;来自是否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自由和尊重。父母能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这才是所有孩子真正需要的。


父母对世界的看法是安全的还是不安全的,父母对未知世界是恐惧的还是勇敢的,都会影响到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为人父母,千万不要把自己无可取代的地方,简简单单用金钱替代了。


-参考文献-


《城市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现状及引导策略研究》王添翼

中华读书报《暑假“补课”如何才难有竞争力?》武洁

株洲晚报《家长吐槽假期培训:月薪3万撑不起一个暑假》

靠谱家庭育人俱乐部《有两亿家长正在假装育儿,实际正在为自身的成长缺失买单》

作者:王诗悦

排版:江玉婷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综编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关注|《人民日报》痛批王者荣耀,一亿学生沉迷游戏的背后是什么?

独家 | “禁补令”鞭挞了谁?错怪了谁?

跨界 | 不让孩子玩,他们将找不到工作!马云演讲视频刷爆朋友圈

干货 | 想更优秀?暑假先从培养这六条习惯开始!

悦读 | 放暑假了,请不要带孩子去旅行!让千万父母反思的好文!

悦读 | 担心暑期不进反退?这里有十大名校长推荐的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