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客 | 著名教育家滕纯:无论互联网如何发达,也取代不了师生关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0562obsby7&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中国网《霞客》专访腾纯,可点击视频观看哦~
霞客 · 进现场
中国网教育频道
带您走进
2017中国好教育盛典
不管机器人怎么高明,它也代替不了老师。为什么呢?孩子是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朝气、有灵气、有好奇心、有血有肉、时时刻刻都在发展变化成长的个体。
他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教育科学出版社原社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原主任,今年88岁。他每到一地必进学校,每到学校必进课堂。他跑了二百多的县市区,看了有一千二百多所学校,听了两千多节课。他说:教育实践是教育科学的源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他就是著名的教育学家滕纯先生。
问
中国网
您获得中国网2017中国好教育烛光奖,有什么样的感受?
答
滕纯
没有想到88岁还拿了这么一个烛光奖,很惭愧,实不敢当。我1996年离休,一直干到80岁,80岁以后我就不到外地出差了,基本上不出北京了,我想对我的晚年生活更有益一些。
我还是关注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每天读书看报,得到很多信息,我生怕自己落伍,要追赶现在的潮流。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就更自愧不如了,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谢谢中国网的鼓励和鞭策,使我晚年的教育生活更加快乐。
腾纯接受中国网《霞客》专访
问
中国网
我们看到老教育人都有这种谦卑的品格。您提到了“教育实践是教育科学的源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虽然短短两句话,但是我觉得凝缩着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的思考,我们如何理解这两句话呢?
答
滕纯
教育科学是个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和有些文科在书斋里面查阅资料,进行思辨性研究不同,也和有些自然科学坐在实验室里面搞实验不同,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它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活动。
教育科学的理论要从实践中来,要深入学校,深入课堂,观察师生的活动,了解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探索、研究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
腾纯(左四)获得中国网2017中国好教育烛光奖
问
中国网
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学校,比如像清华附中的校长同时兼清华大学的教授,他们既有理论支撑,同时又在实践中验证着理论。
答
滕纯
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科学,研究问题。这是教育人应该有基本素质和要求,但是更多的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去钻研、要感悟、要领会。比如怎么才能读懂孩子?你不接触孩子,不亲近孩子,不观察孩子,不和孩子们同欢乐,就读不懂孩子。
有时候孩子的忧愁也会引发你一些思考,这样你才能够接近孩子的心,才能真正读懂他,否则还是皮毛。
你要走到孩子们心里面去,这样孩子们才能爱你,我们常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种爱不是口头的,这种爱在交往当中,交流当中。有的时候是同学习、同活动、在一起才能够构建起来的。
腾纯在2017中国好教育盛典“烛光奖”颁奖现场
问
中国网
所以互联网无论如何发达,也取代不了这种关系?
答
滕纯
互联网取代不了师生关系,不管机器人怎么高明,它也代替不了老师。因为什么呢?孩子是一个有思想、有观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理智的个体,这是机器人永远代替不了的。我们可以让机器人处理各种方案,但是它没有我们人的智慧。
昨天我还读到一位古代先贤的一句话“贤者因时变通”。你是一个贤能的人,也要因时因势变通才行,这个机器人有时候就不大可能了。设计者给它设计的程序是固定的。比如我们接触孩子,从孩子的眼神中发现他有什么疑问,就要马上调整思维,话题要转移,不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那一套去讲,那就等于白做工,因为他的思想已经游离了。
教育科学应该学习,更应该注重实践,结合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所以我晚年花出更多时间跑学校,进课堂听课,特别是和学生、和老师交流,使我学到了很多新东西,使我对教育理论得到一些验证和修正,有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问
中国网
您怎么理解教育公平呢?
答
滕纯
由于历史、现实的种种原因,社会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教育上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的问题。比如城乡之间的差别、地区之间的差别、阶层之间的差别、穷富之间的差别。
过去有句话叫“知识改变命运”,教育要使中西部的孩子,老少边穷的孩们不仅有学上,还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给他们打通向上流动的渠道,使他们人生有希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特别是在现在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更凸显出了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价值和作用。
问
中国网
我们国家也在提供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机遇,让孩子们能够有更多的可能性。那么追本溯源,教育对个体来说,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答
滕纯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很少有人提这个问题了。因为当下人们的心情比较浮躁,急功近利,家长都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关注孩子学习的分数,关注升学率,关注名校。但是怎么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使他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个金色的少年,一个充满憧憬的青年时光,这方面我们感觉到失去了很多。
我记得瑞士一个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讲过,他说除了智力和体力的发展外,教育没有其他目的。后来有很多教育家提出来要使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注重人格的发展。我想教育作为供给侧,对学校的供给是不平衡的,对全国的学生进行公平的、平等的、优质的教育一时提供不了。
不充分问题,比如有的学校为了准备考试,就把体音美取消了,甚至很多农村学校还没有这些课程,这就限制了孩子的充分发展。所以我觉得应该关注教育的终极目的,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我们的孩子现在学校的课程学习负担过重,课外要进辅导班,脑子被课程和补习的东西塞满,几乎没有自由思考的时间了,没有自我思考,就不可能有创新精神,也不可能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end
中国网
中国教育改革走了很多年,这过程中有很多成绩,也有一些不足,我们走了这么远,其实要回头看一看,我们出发的目的是什么,只有知道为什么出发,才能走得更远。
文字编辑 | 王晓霞
视频制作 | 王谦
摄影摄像 | 刘昌
实习编辑 | 赵健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小编推荐
霞客 | “中国好校长”于伟:教育意味着善,如果它使人向恶,就有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