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部编版教材再现“三无产品”!语文第一课就“误人子弟”?
文章来源:快微课(id:i2reads)
新学期,又有一大批小学生用上了全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根据教育部的发文,2019年,全国中小学每个年级的语文课本都要换成这个版本,之前的人教版等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将退出历史舞台。
编者按
去年3月份,快微课曾推出一篇文章: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提到人教版语文课本2年级一篇饱受争议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
那时,仅有一年级和7年级学生使用部编版。如今,全国小学生1-3年级,初中7-9年级都已经拿到了新课本。那篇受到争议的“假课文”,也已经离开了孩子们的课本。
经过大刀阔斧的语文教育改革,部编版语文课本究竟怎么样?8年前,浙江几位语文老师:郭初阳、蔡朝阳、吕栋联合编著了一本《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书中指出,当时的语文教材,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经典的缺失
📖儿童视角的缺失
📖快乐的缺失
📖事实的缺失。
8年后,近日,这本书的作者之一郭初阳老师再次翻开了部编新版语文教材发现,这套教材,依然在以上几点问题上,不尽如人意。
部编版语文课本里
依然充斥着“三无产品”
上周,郭初阳对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书进行了研读。他认为:距离他批判小学语文教材的那本书出版8年过去了,这本教育部新版的语文教材8年前存在的“四大缺失”问题却基本上是巍然不动。
郭老师说:以前的语文教材里,有很多“三无产品”。所谓“三无”就是:不知道这篇课文来自哪里,出自何时,甚至连作者是谁都不知道。
郭老师翻开最新“部编本”小学第三册语文教材发现:
第3课《不懂就要问》,第18课《富饶的西沙群岛》,第20课《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1课《大自然的声音》,第27课《手术台就是阵地》,都是“三无”。不信,家长也可以去翻翻看。
而在其他年级的语文课本里也有不少这样的文章,有些文章是出自于以前的旧教材,不知道是何人、何时何地写的:
2
三年级语文书第一课
就“误人子弟”!
“部编本”小学第三册语文教材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
翻开三年级上册语文书的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郭老师说,作为课本第一篇,让人忧虑。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文体不分的文章。而语文课本里课文的文体不分,恰恰是当下小学生不会写作文的根源所在!
这篇课文里说:有两只小猴子在听孩子们读课文,松鼠和山狸在看同学们做游戏,这到底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呢?
好教材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具备文体意识,懂得各种体裁的不同。小说、戏剧、诗歌等等,都是虚构类文学作品,追求艺术真实;历史、传记、调查报告等等,属于非虚构作品,重在合乎事实。
而像《大青树下的小学》这样的课文,没有基本的文体区分,混淆虚构与非虚构的边界,误人子弟。
郭老师认为,当前,小学生学习的写作是: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想象、说明,但不会区分不同的文体,没有人告诉他们虚构和非虚构的区别,甚至连课文也混淆这个概念。所以会出现当下小学生作文谎话连篇、虚假、矫情的情况。
郭老师建议,在引导孩子学习类似《大青树下的小学》这样文体不清楚的课文时,不妨多问几句:
真的有两只猴子听同学们读课文,松鼠和山狸看同学们做游戏吗?
这所小学在哪里?
大青树是棵什么树?
古老的铜钟是什么年代锻造的?
本文的作者吴然是云南省文史研究馆的,也许他可以提供关于这所小学的事实材料。
3
我们的语文课本经典依然缺失!
在《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里,郭老师就曾经指出,当时的语文教材 经典缺失。新版教材,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
比如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二篇课文《花的学校》,注释中指出:“本文作者是印度的泰戈尔,译者郑振铎,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事实上,很多课文都有这样的标注: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郭老师认为,选一篇经典作为课文,就不要去乱改它,改动是不尊重作者和版权的行为。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原文和改动后的课文的区别:
《花的学校》(作者:泰戈尔)教材版(左)与原文。
还有第八课课文《去年的树》,很多年前,几位老师就曾对这篇课文提出了修改意见,但在部编版里,还是没有改。
原文是日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教材用的译文是孙幼军的,“选作课文以后,依然被改动了”。
新编教材的课文最后是: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但郭初阳老师认为,09年长春出版社《小狐狸阿权》的译本更加精彩:
小鸟一动不动地盯着火苗,然后,为火苗唱起了去年的歌。火苗轻轻地摇摆着,好像很开心的样子。
唱完了歌,小鸟又一动不动地看着火苗,后来就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一字之差都会有天壤之别,何况是一句之差呢。这句话的点睛之笔恰恰在“火苗轻轻地摇摆着,好像很开心的样子”这句话里。火苗对小鸟做了很动人的回应,这是文章里的灵魂。但是课文却偏偏删掉了。
4
语文教育,不需要课本!
教材的编写,郭初阳认为,除了有专门的专家编写小组;教材的审定,还应当有独立的学术委员会。面对不尽人意的语文教材,郭初阳老师抛出了一个惊人的观点:语文教育不需要课本!
郭老师认为,应当以伟大的书为语文课本。比如,去年暑假,郭老师曾经带领孩子们阅读学习梭罗的《瓦尔登湖》,带着孩子们结合旅行来阅读,将阅读、思考、旅行、写作、反思结合起来,在一个长的时间段里深入到一本书里面,这对学生影响是很深的,远远胜过读教科书。
而在郭老师的课堂里,没有语文教材,只有经典阅读。一本一本经典深入地精读下去,孩子的语文素养自然得到提高。
对于课本里的“三无产品”,记得北师大出版社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之一马新国曾经说过一句话:
“
尽管出现‘三无文章’有种种理由,但无论再多的理由,都是一种缺憾。“教材编写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细工慢活,建立教材修订和反馈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应去向何方?仍是教育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拓展阅读:
“
“部编版”语文教材究竟有哪些不一样?
通过我们对新旧教材的对比,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不同:
1.小学阶段打破传统的先学拼音再学汉字的模式
从课时的安排上我们可以看出,一年级上册的教材共设置了两个识字单元,两个汉语拼音单元和四个课文单元。总体上将拼音教学放在了汉字之后,而这一打破传统的改革是遵从学生语言学习规律而设计的。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年级的教材在学习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之类的汉字之后才开始了系统的学习拼音。这是第一个与旧教材截然不同的点。
2.传统诗词文言文篇目增多
这应该是最明显的一个变化了。从《诗经》到清代诗文,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也占有较大比重。小学选了40篇,初中29篇。比如鲁迅先生的作品选有《故乡》《阿长与山海经》等9篇。
这样的改革一方面是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量,锻炼其阅读能力提升阅读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阅读古文和革命题材文章,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激发爱国主义热情,重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激情。
3.倡导亲子阅读
新教材的改革不仅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高要求,同时对家长所参与的家庭教育也提出了高要求。小学语文教材开设了“和大人一起读”环节,明确要求家长参与到孩子的阅读能力培养教育中。 这也是“大语文”时代下倡导全民阅读的要求,通过学校教育连带家庭教育,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语文学习氛围,推动全民语文学习热情和国学素养的提升。
4.侧重阅读
从课文的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出更重视对阅读能力的培养,不管是古代文言文,还是近代散文,或是现代名著等等,都从多方面提供了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机会。
5.在教学中落实名著导读
不同于旧版本中的名著推荐,新教材对于名著的推广力度是十分之大的。尤其在初中三年的语文课本中最有明显。部编版教材加强了导读和推荐力度,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中外名著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主动积极阅读名著,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理解能力,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来源 | 快微课
作者 | 郭初阳
编辑 | 中国网教育频道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关注 | 衡水、耒阳 “超级大班” 频现:挤一挤,“大班额”就能缓解吗?
关注 | 中国式家长的悲哀:一边骂老师不好,一边给老师送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