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世纪汇打造的1192弄老上海风情主题街区,应该是目前的登峰造极之作了

kaga 商业咔 2022-11-30

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所以我在发朋友圈中也用了“登峰造极”一词,但它应该能精准地表示出我的敬意。


其实1192弄主题街区在业内朋友间是存有争议的,我在亲临现场前,已经看腻了场景,也听够了朋友因阿姨妈妈们相约穿着旗袍去拍照而深感震惊。


这篇文章是我前往现场实际感受后所作,同时我和世纪汇没有合作,你可能看到最近有很多业内大号做了该项目的推广,但不包括鄙人,因此如果你怀疑本文是否肺腑之言,我的回答是:所写即所想。


关于主题街区


这几乎已经是个老掉牙的话题,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能感受到,做个主题街区其实门槛不高,但投资回报率也未必有保证,之后的招商运营更是难度加成。


另一方面,整个行业从来都不缺乏“主题”,主题楼层(例如美罗城)、主题街区(例如大悦城8层)、主题店装品牌(例如大食代)……还有很多具有特色但未必能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的案例,甚至芮欧百货B2层的“芮食”,因为其整体设计感我都可以把它称为主题区域。


总之,主题区域,即使我在之前的文中再如何强调不能“有形无神”,但“形”依旧是第一步。


关于神形兼备


1192弄主题街区,从风格上来讲,做的是“老上海风情”主题,绝对不是天马行空的创意,复古风从来都是相对讨巧的设计。


当我在朋友圈po了这张图后,有朋友留言说:就是因为门口放几个麻袋?


这是我不对,因为从上图来看,确实只表现出了主题街区的“形”,任何一个项目都有可能做到,场景设计层面的功夫而已,即使是船坞、甚至是穿梭在街区中的老式电车,也终究只停留在“形”的层面。


而之所以说1192弄做得好,是因为做到了神形兼备,所谓的“神韵”,我依旧用几个简单画面来列举。


第一张照片,泰康食品。不仅仅是一个与老上海风情相匹配的老字号品牌,如果你对店装稍有敏锐度,简单看下天地墙就能感受到这家店有用心做,而像这样的品牌,整个街区中还有很多。


此前我在和五角场太平洋森活的朋友聊时就有说到,我一点都不觉得老字号品牌进驻到主流商业项目有什么问题,这正是我们随着商业越来越纯熟而真正应该培养的自有品牌。但老字号要做的其实是自我提升,如何保留固有特色,同时能匹配现代商业的品质。


第二张照片,七宝老街汤团。今天在和另一位商场朋友聊的时候,不约而同提到了这家店。店装特色不言而喻,配合着店员、餐具、炊烟,这个画面甚至带来了烟火气,也带来了主题街区的神韵。


第三张照片,公区。这个场景,不是某餐饮品牌的坐席区,而是餐饮公区,但却做成了老字号品牌堂食既视感,以前老上海真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吃饭的,有米道。


更不要说这张柴爿馄饨还原图,看得都快感动了。如果有时做复古主题是为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我也没意见,但如今真的连消费者都被“带入”了,我觉得更具说服力。


关于带入感


之前给朋友看照片时被戏称:车墩影视基地浦东分会场。


看似玩笑,但到了现场后感觉其中还不无道理……上文提到的大悦城、美罗城等案例,我相信大家对其评价都不会低,但也未必达到“影视基地”观感。而1192弄堪称丧心病狂的还原,算是为在上海商业的主题街区树立了标杆。



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一是区域足够大,大到能开电车,当然具有了真正“街区”特性,因为复古元素餐饮区,光大食代就能做,但基于品牌本身的面积限制,你能明确地感受到“街区内外”的区隔。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迷”,在和几个朋友聊后,我们都有同感——在进入1192弄后确实会有种时空交错感(好浮夸……),归结于错综复杂的动线,在大多数时间你会真觉得自己走在一个街区,甚至可以说是景点,而不是某个商业项目中的一个区域,这就是与复古风大食代最本质的不同感受,可以说是非常“沉浸”了。


因为这种带入感,让旗袍阿姨妈妈们争相前来“打卡”才显得如此顺理成章。


关于“打卡”


此前我曾写过一篇相关文章:上生·新所可能是今年把九宫格魔力发挥得最好的商业项目案例,我觉得它是今年自来水传播的最佳案例,这点即使逛了1192弄后依旧不会改变。


但1192弄所营造的氛围和带入感,也最终获取了ta的核心目标客群——老上海阿姨爷叔们(当然不全是,年轻人也有,大人带小孩的也有)。



但不可否认,在整个商业空间中,是人都会被有备而来、全副武装的旗袍阿姨们所吸引——因为与场景的关联性太强,你甚至不会觉得有何不妥。


到这里,其实细想,与小盆友们化身成动漫人物造型到二次元主题区域打卡别无二致。


在商业环境中,ta们都是优秀的、未必能简单复制的案例。

商业项目提供了“形”作为基础——场景、品牌甚至是产品。

品牌和消费者则完善了“神”方面的塑造——店装、客群、服装等。


区别可能仅仅在于做年轻消费者的项目,会说:我们要获取下一代潜在核心消费群体的青睐。


而类似1192弄这样的项目,不吹不黑,很难说阿姨爷叔们是商场最爱的优质客群,但他们实实在在确实为该区域带来了消费,相信内部品牌生意不会差,要知道上述这些画面中的客流情况,发生在一个台风暴雨天。


暂且作为中年人的我,确实不喜欢凑热闹,没有消费,但更多感触在于,并不想打扰这些阿姨爷叔们,这也许是他们在我们商业项目中难得找到的舒适点,等我到了他们的年纪,也会希望有属于我们的舒适空间。


关于做商业的意义


我此前就针对关于商场迎合年轻人的话题做过一篇义愤填膺的内容:凭什么说我们shopping mall撩不动年轻人?


商业在人为,如果我来操盘某项目,主观上理应会偏向主打中产阶级客群。而1192弄的初衷是否就一定是旗袍阿姨们?未必。但事实就这么机缘巧合地发生了。


现在项目可能需要考虑的,并不是客群选择的问题,而是保持持续客流的问题。空间中的“人”是会有气场和共鸣的,我前几天还在和朋友聊到说,即使五角场商圈有顶级奢侈品,高端客群也未必愿意去消费,因为商圈的核心客群和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会缺乏共鸣。(当然这前提存在悖论,不展开详述了。)


1192弄也一样,相信该主题街区在成为阿姨爷叔们的打卡地时,同时也会流失一部分消费者,而阿姨爷叔们在一次旗袍合影后,是否会成为持续消费者,就成为了该项目能否长期良性运营的关键。如果以后会吸引到年轻网红打卡,那就另当别论了。


目前来看,需求端是旺盛的,可惜这个项目没有发生在南京东路这种理论上更合适的商圈。(当然黄浦区有豫园)


最后之所以在形容这个主题街区时用上了“登峰造极”这样的词,除了一方面它在纯技术流层面确实在上海做到了“最彻底”外(外地有看到过类似的案例),更在于我在一个糟心天,却从阿姨爷叔们脸上看到了真正开心的笑容。


有一个画面我没有拍,一群同样是穿着旗袍打扮的阿姨爷叔们,围在一辆黄包车周围,其中一位用手比划着,请一路过的小年轻帮他们拍张合影,他们是一群聋哑人。那一刻,我才决定用最好的词来形容1192弄,用一句朋友的话来结尾:那也就是商业的意义了。



微信号:daftkaga

欢迎合作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