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草原动物在哪里?

师旭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19-11-27

地球41%表面是草原。在我国,草原是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覆盖了40%的国土面积。 我国丰富的地理气候环境,造就了多种多样的草原类型:高寒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如今,大面积、连贯的草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以及内蒙古等省份。不同类型的草原,不仅养育了诸多的草原民族和游牧文化,也是许多最为人熟知的动物的家园。


从本周开始,我们将连续发布几篇有关于草原/草地的主题稿件。


作为开篇,今天就先和大家聊一聊草原上的各种野生动物们。


草原是如今最容易见到野生动物的地方青藏线上,路边经常会看到自由奔跑的藏野驴和藏羚羊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成群的黄羊曾经来去如风在新疆巴音布鲁克,大天鹅和蓑羽鹤在湿地中翩然起舞

👇

提起鹤类,人们或许总想到湖泊,实际上草原也是鹤类重要的栖息地。中国是世界上鹤种类分布最多的国家。全世界15种鹤,其中有9种在中国有过记录,我国境内的湿地和草原,是鹤类举足轻重的繁殖地和越冬地。夏季的草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活动空间,从而成为了几种鹤的重要繁殖地:在云贵、青藏高原生活的黑颈鹤,在内蒙、新疆的草原上繁殖的簔羽鹤,在我国东北湿地繁殖,在长江中下游湖泊沿海越冬的白枕鹤、丹顶鹤。

黑颈鹤 摄影/左凌仁

三种鹤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分布示意图

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观察项目(下同)


相对于其它几种大名鼎鼎的鹤,蓑羽鹤可能是这些鹤中较少为人所知的一种。事实上,从新疆西部的伊犁河谷到内蒙东部的呼伦贝尔的广阔的温带草原上,都有可能看到这种优雅的鸟类的身影。山水自然观察项目收集到的蓑羽鹤分布信息里,有相当一部分都来自观鸟爱好者夏季在新疆内蒙的记录。

 草原上觅食的蓑羽鹤一家  摄影/高大向

查干淖尔湖边的蓑羽鹤  摄影/高大向


蓑羽鹤是世界上体型最小的鹤,但是迁徙时却有着巨大的能量:每年春秋两季,蓑羽鹤要翻越地球上几个最恶劣的地理屏障: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经过数千公里,最高超过海拔5000米的飞行后,抵达印度次大陆越冬。


奉行“深挖洞,广积粮”的啮齿类动物,是草原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在青藏高原,它们是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和喜马拉雅旱獭;在内蒙古,他们是达乌尔黄鼠和达乌尔鼠兔;在新疆,是长尾黄鼠和灰旱獭。鼠兔的密度可以到多高呢?根据吴岚博士的估计,每平方公里的草甸上有1到3吨的鼠兔。能吃又能生的啮齿类,是草原上能够承载种类繁多的食肉动物的基础。

高原鼠兔 摄影/董磊

达乌尔黄鼠 摄影/王放

喜马拉雅旱獭 摄影/李语秋

四种啮齿类在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分布示意图(其中灰旱獭和达乌尔黄鼠的分布资料来自于IUCN)


自由奔腾的有蹄类动物可能是草原生态系统最具代表性的类群了。我国有着种类丰富的有蹄类动物: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岩羊;新疆的北山羊、盘羊、普氏野马、鹅喉羚;在内蒙古,则主要是蒙原羚,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俗称——黄羊。黄羊,是对草原上浅黄色的羚羊亚科的几种动物的统称,包括了蒙原羚、普氏原羚、鹅喉羚、藏原羚。其中,普氏原羚和藏原羚是我国的特有种,而蒙原羚则主要分布在蒙古高原,鹅喉羚广布于新疆至内蒙古锡林郭勒广阔的草原和荒漠生境中。

藏原羚 摄影/雷波

普氏原羚 摄影/吴永林

鹅喉羚 摄影/邢睿

三种有蹄类在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分布示意图


“黄羊”的集群和迁徙,本是蒙古草原上最为壮观的野生动物景象。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境内仍有多达50万只以上的蒙原羚,并且一度广泛分布至陕西,山西,河北北部的荒漠草原地区。每年冬天,严寒和降雪会使得大量的蒙原羚穿过边境,进入中国境内。然而,一度规模化的捕猎,以及不断增加的家畜和围栏,使得蒙原羚的数量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出现了雪崩式的下降:如今在我国境内仅剩数千只的个体。

蒙原羚 摄影/赵双龙


蒙原羚与同区域分布的家羊在食谱上重叠很大:两者都喜欢取食针茅、羊草等。蒙古草原景观较为单一,不像青藏、新疆的草原有更丰富的垂直带上的生境,能够让部分有蹄类避免和家畜的直接竞争,使得蒙原羚面临着与家畜的直接竞争。


现如今,蒙原羚在国内的分布集中在中蒙边境附近:如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草原等地区。由于不断增加的围栏,原本有迁徙习性的蒙原羚部分种群,比如在呼伦湖附近的蒙原羚,已经不再迁徙了。同样的命运也发生在青海的普氏原羚和藏原羚身上:越来越多的围栏阻碍了草原上有蹄类的正常活动,而它们的生存是与大范围内可以利用的食物息息相关的。曾经大群的黄羊,恐怕是难以重现的自然奇迹。

蒙原羚群 摄影/赵双龙


得益于鼠兔、黄鼠、旱獭的巨大数量,以及广阔的草原上珍贵的,较少被干扰的栖息地,草原承载着种类众多的食肉动物。从陆生食肉动物里最小的伶鼬到最大的棕熊,在我国的草原上都有分布。 

三种食肉动物在中国及周边地区的分布示意图


鼬,是一类身体细长,充满活力的捕食者。草原上生活的鼬主要有黄鼬(黄鼠狼),香鼬,以及长着一张熊猫脸的艾鼬。艾鼬主要捕食鼠兔、黄鼠以及旱獭,细长的身体让它能够灵活地在鼠兔迷宫般的地下洞穴里穿行,是中小型啮齿类闻风丧胆的杀手。尽管有很多艾鼬在作为毛皮动物被饲养,我们对这种充满个性的动物在野外,在草原上的生活仍知之甚少。

艾鼬 摄影/董磊

 

相比艾鼬、藏狐、兔狲等中小型的,人畜无害(还能卖萌)的食肉动物,以及行踪隐秘,与人类活动范围重叠较少的雪豹、猞猁来说,狼和熊在我国的现状都不容乐观:这两种顶级捕食者与人类活动有着直接的冲突, 甚至对人类本身都有着直接的威胁。

 

狼,这种经广布于中国各省市,在历史和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动物,如今在人类生活区域附近已经难以见到,只分布在人类活动较少的草原和偏远林区。如今,在青藏、新疆和内蒙古,越来越多的流浪狗在逐渐填补狼留下来的生存空间:单独的流浪狗或许生存能力不如狼,但是集群的流浪狗能够捕食岩羊、藏原羚,甚至抢夺雪豹的猎物。这种替代的过程对于草原生态的影响,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来揭示。

 狼 摄影/吴岚


草原人民对雪豹是敬畏,对狼或许是憎恨,对棕熊则是真正的恐惧。在速度和敏捷上略逊一筹,也不能隐藏庞大身躯的棕熊,对食物则是来者不拒:无论是躲在洞里的旱獭,雪豹吃剩下的岩羊,还是牧民家里存储的面粉、酥油。对棕熊来说,拆倒一扇门,扒开泥墙上的窗户,比挖掘深藏地下的旱獭可能要省力气的多。草原上的人熊冲突,是解决发展和保护如何并行时,必须面对的现实。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青海省治多县、杂多县等地,先后在200多户人家尝试了防熊电围栏、加固门窗等多种方式来降低棕熊对社区居民的威胁,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藏棕熊 图/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山水工作人员为当地牧民家庭安装防熊电围栏 图/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棕熊这样巨大的食肉动物需要真正的荒野:三江源地区的棕熊(公熊)家域可达7000平方公里,在它巨大的活动范围里,难免会遭遇人类。不断碎片化的栖息地,让棕熊在东北、新疆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不断减小。山水自然观察项目的数据显示,狼,棕熊,以及雪豹的分布有很大的重叠,比如三江源,天山,阿勒泰——这些地区也是中国最后的纯净荒野。


保护这些草原上的生灵,了解他们的分布只是第一步。我们现在知道了草原野生动物们潜在的分布范围,但是要确证尚不为人知的分布地,描绘过去分布范围的变迁,预测未来受到气候、人类活动变化的影响,还需要更持久的数据收集的努力。这样的数据不止来自于科研机构、保护工作者,也来自每一个自然爱好者的记录与分享:在草原上,每个人,每一次与野生动物的相遇,都是照亮野生动物的隐秘世界的一束光,帮助我们更好地描绘动物们生存现状的图景。


-to be continued-


为了更好地描绘野生动物在我国分布的现状,自2015年以来,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观察项目联合北大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者们,收集了文献,调查报告,爱好者记录等诸多资料中的物种分布信息,希望为保护决策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本篇文章的内容便是基于自然观察项目的数据撰写的。


作者介绍

地图数据/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自然观察数据库

撰文/师旭

制图/师旭、罗玫

编辑/邸皓


关于草原,你还可以了解:



识别下图二维码 关注山水公众号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