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你鹊哥的搭窝故事,竟也是个打脸现场?
说在前面:
在刚刚过去的四月份,我们与诸多伙伴一起筹备了“观爱自然”系列活动。“观爱自然”含义不难理解,就如它的字面含义,观察和热爱(爱上)自然。为此,我们设计完成了6场直播分享、草坪情报线上征集、记录身边的鸟、艺术绘画比赛等多个板块互动。
目前,我们正在整理其中的直播板块内容,希望在五月份将这些干货陆续发出,让更多人发现身边自然的美妙。
今天的第一篇直播回顾,来自《博物》杂志张瑜老师对身边小动物的观察。大家对张瑜老师的自然观察风格可能有所了解,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近”和“慢”: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常见的小动物(此乃“近”术),经过日复一日反复观察(此乃“慢”术),渐渐描绘出小动物们的“家长里短”,这种慢条斯理的方式可以获得更细致的观察,发现与以前人们认知不同的地方。
张瑜老师对城市中的刺猬、松鼠、绿头鸭…有过很成熟的观察,但由于篇幅有限,今天我们只选取了其中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那就是新晋“城市恶霸”、社会鸦——喜鹊的故事。看完这个故事,相信你会对喜鹊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动物邻居有更多认识。
我在十几年前曾在喜鹊身上投入过一段精力,收集到了一些信息,之后只是断断续续地在观察,把喜鹊当做了一个过客,重点主要在松鼠、鸭子、螳螂、刺猬……这些动物身上。在观察这些动物时,我发现投入了新的观察方法后都会有新的收获。所以从去年开始,我又开始使用新的观察方法,在喜鹊上进行了新一次的尝试。诚如我所预料,投入了新的观察方法后,我对喜鹊的以往认知产生了很大的革新。
正在我兴奋于新发现的时候,疫情的爆发打断了观察的进程。即便如此,在被打断前的两个月观察也收获颇丰。比如说搭窝,我们都知道喜鹊的窝具有大圆窝、侧开口、位于高树上等典型特征,对搭窝的过程中捡树枝收集材料的行为也有一些了解。以前我都是从喜鹊已经搭起了巢基才开始观察,偶尔有从0基础打巢基起步的也没能持续下去,而这次我从它们准备搭窝起就开始观察,在观察了五对喜鹊的搭窝过程以后,我发现了一些颠覆之前认知的现象。
我发现:这五对喜鹊中没有一对是在树杈间从零起步开始盖房的,它们都有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筑巢起步阶段甚至中段,喜鹊在搜集巢材时,拆旧都是一个挺重要的过程)。其中的原因也很复杂,可能是因为巢台数量较少,或者考虑到方便性的问题。一个月前,我曾和一位在西宁野生动物园工作的朋友(微博@圆掌)讨论过这个问题。在收集材料时,喜鹊倾向于折取新的树枝,而较少在地上捡拾树枝,但它们也会使用旧巢拆下的旧枝来做新窝的“地基”。这可能是由于新枝的坚韧程度较好,也可能是因为折取新枝水平运到筑巢处比从地上垂直向上运树枝更为省力、便捷。我观察到他们在从地面向上运树枝时,需要中途停下休息好几次,这或许为后一种可能提供了更多支持(因为毕竟旧巢的材料都属于“老”枝条了,坚韧程度不会太好,它们宁愿拆旧巢而较少从地上捡,除了携带、搬运的方便性,也可能有安全性问题、地面搜寻捡比较容易分散精力、警惕性会降低等等猜测)。
我从一月初起观察的一对喜鹊,在近两周的时间里,搭建地基的进度一直很缓慢,我观察到它们搭上的树枝很容易脱落,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它们在利用“自然选择”,来选择那些更适合做地基的树枝。当这个缓慢的打地基任务完成后,后面的筑巢进度反而就很快了。在疫情期间,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新巢就从之前的三分之一变成了一个成品,而旁边的去年的旧窝已经被拆得只剩下一半。
这个事情使我重新审视了我们之前做喜鹊调查的方法,我们经常把残损的窝定为只搭了一半就放弃的,或者认为是伪巢。但基于我的观察结果看来,这些残损的窝也有可能是被拆掉来拿材料去盖新的窝了。要区分这个是没搭建成功的巢还是拆掉的旧巢,可以通过检查里面的泥碗来得出结论,只是观察起来较为困难,在大量调查时很难实际操作。在对这个生活史过程中的行为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可以反思找到之前调查方法当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继续来看一些喜鹊叼枝过程中的发生的事情。这是几年前我在天津自然博物馆分享过的一个案例。在北京动物园有一对喜鹊,一只站在选好的巢址的地方,另一只开始叼树枝,每叼来一枝都会有几句”喳喳喳”的对话,筑巢处的喜鹊把树枝搭在巢上,另一只再继续去叼。选到好的树枝会有听起来很喜悦的叫声,而当选来的大树枝搭到巢上后,压掉了所有之前搭的树枝时(之前一下一下打起来的一点点巢基全被它最后这下给毁了),筑巢处的喜鹊发出的快速的叫声听起来就比较像是责骂了。我觉得这可真是“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在搭到半成时,喜鹊就开始叼泥,在巢内做起一个泥碗。在泥碗完成后,才会叼回棉絮、羽毛、树皮纤维、草叶、草茎等松软的材料。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邻居在楼下院子里开辟了一块地种菜,结果种的并不是很好。我在观察他种菜的时候,发现他并没有育苗的过程,而是直接向地里撒种子,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因为鸟类会取食这些种子和刚刚发芽的嫩苗。今天早晨,邻居又来给地里的蔬菜浇水,他刚刚离开,就有不止一对的喜鹊来叼泥,我一看,这种子不就都被叼走了嘛(种子即便不被吃了也被祸祸得够呛,很难正常生长了)。
这个是我很早很早之前从半成品开始记录的一个喜鹊做窝的过程。然而我还没有记录过从零开始做窝到繁殖完的完整过程,但是我想肯定有人记录过。喜鹊窝也不都是球型的,也存在半球型的,不知道是因为观察的多了才发现的,还是因为它们的习性也有变化。世界在变,人在变,动物也在变,它们的习性发生变化也很正常。
上面的这幅图,是我十几年前发现的一个很特殊的巢,新的巢都是盖在旧巢上面的,层叠了几次,当时我猜想肯定是因为这个巢址很好,或者周围的其他巢址太差。但是经过了最近对喜鹊的更细致的观察,现在再回想起来,可能还会存在其他原因。这就是人观察动物时认知不断更新的过程,就是俗称的“打脸”。
上面的这幅图是另一个案例。强势的喜鹊一般是前一年12月开始画地盘,2月就能完成巢的基本结构,3月就开始对巢的内部进行装修,因为开始的越早对占领资源就更有优势。这一对喜鹊从2月就完成了搭窝,4月就开始生蛋孵蛋,这么早就开始搭窝,看起来似乎是很有经验的一对,但是在搭窝的选址上却有失水准,因为这个选址有五个在同一平面的大杈和一个水平的小杈。结果在当年的5月下旬,那天在刮大风,我去紫竹院调查鸳鸯,回来以后一看,巢没了。清洁工和我说,巢掉下来了,已经被清理了,7只小喜鹊都死了。
紧接着,这一对喜鹊在附近的另一颗悬铃木上又开始搭窝,一个星期就搭成了,但是又放弃了这个新的巢,又转到附近的一个槐树上搭窝,搭了一半就放弃了,此时时间已经是6月中旬了。在跟踪观察的过程中,能感觉到这其中的悲与喜,动物的生活实在是相当有意思。
当年在德外关厢,有几只喜鹊差点砸在我的脑袋上。我相信大家也都看过喜鹊打架,厉害的时候会到什么程度呢?我曾经看过有好几只纠缠在一起,死咬着不放。那一次是在2006年4月初,我骑着车到德外关厢,看到马路东面,有两只喜鹊在”叽叽喳喳”地打架,我赶紧停下车,看到它们打到了马路西侧的自行车道,前边一只在逃跑的喜鹊飞行高度差不多有路灯那么高,突然就不行了,整只掉了下来,摔在了我的眼前,当时仿佛感觉它要砸在我身上了。然而后面那只喜鹊还是没有停止,飞落下来,站在落鸟旁边”叽叽喳喳”地宣告自己的胜利,看起来得意洋洋,接着旁边又飞来另一只体型偏小的喜鹊,可能是它的伴侣,站在胜利者旁边一起叫。这个场景引起了路人的围观。我相信大家可能见过类似的场景,但这不足以将喜鹊的整个生活史串连起来。对人们而言,我们其实并不清楚身边小动物们的真实生活。
这是在我们家楼下的一只喜鹊,它逮到了一只麻雀。喜鹊这个动物很狡猾,它是趁小鸟出窝的时候逮到了它。我的孩子就问我,如果它遇到的是大麻雀呢?我说,如果是个大麻雀可能很难逮到,但是一旦它发现大麻雀群中有一个弱势的,它也会行动。我的孩子又问我,如果大麻雀病了呢?我说,如果喜鹊发现了,肯定会有企图。动物在生存的时候也是在时刻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它们的洞察力也非常的厉害。这些都是让我非常着迷的事。
自然观察就是一场不断打脸自己的连续剧,和以前的认知不一样的现象太多太多了,我们得去自然中寻找答案,用自然的节奏,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才能看到更多东西。
最后以一张花鼠的照片结束。这张图有很丰富的地被:堇菜、二月蓝等植物,配合自然中的小动物,非常美妙。现在园林中的地被都特别单一,这是有问题的。
有花有鼠,有花鼠~
我们经常讲“没有栖息地就没有动物”,确实是这样。就像今年可能因为疫情原因,我们小区绿化折腾得少了,杂草都长起来了,动物就变得非常活跃,比如有看到雀鹰追逐喜鹊,还有很多锡嘴雀,物种特别丰富。一旦投入精力,就有可能发现新的东西!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发起的“草坪情报”活动仍在进行中,本次调查将一直持续到5月底,欢迎大家观察、分享自己身边草坪的情况。
编者说:
在整理这篇文章前,张瑜老师说他对喜鹊的观察还非常欠缺,故事还不完整。然而就是这些还欠缺的观察、不完整的故事,就足以让我们更新关于喜鹊的诸多认识。相信故事不会停,因为自然就在那里,随时欢迎我们的加入。
本次直播的回放视频已上传至B站,大家可以B站搜up主“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或者文末戳“阅读原文”均可观看。
嘉宾介绍
*本文来自张瑜老师在观爱自然直播月中的直播回顾,略有删节。
*本文配图均由张瑜老师提供。
*文字整理/编辑:吴芮封、李彦臻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将在云南昆明召开。作为迎接COP15系列活动之一,由COP15筹备执委办指导,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共同主办、以及诸多合作伙伴的支持下,“观爱自然”系列活动在四月份正式开启。观爱自然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旨在推动和激励普通公众对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增加知识,享受自然的美好,建立个人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观爱自然(Watching for Caring)
观爱自然(Watching for Caring)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旨在配合将于2020年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CBD COP15),推动和激励普通公民对身边的生物多样性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增加知识,享受自然的美好,建立个人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激发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并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可能。
指导单位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
筹备工作执行委员会办公室
主办单位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承办单位
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
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
守护荒野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支持单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中国办公室
十分自然公益基金
益心华泰
公民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CSABC)
社会公益保护地联盟
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
合作单位
大自然保护协会
鸟兽虫木自然保育中心
缤纷鸟创意美术
-END-
关于城市生态,你还可以了解:
识别下图二维码 关注山水公众号
👇山小水的B站空间,可收看直播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