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径难觅的竹海群山,巡护者的绿色征途

大熊猫与森林保护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23-12-22

一条蚂蝗剧烈蠕动着,眼睁睁从鞋带的穿孔钻进了鞋里。


“有布袜子,不怕”,巡护员说着,提起镰刀,用刃尖儿捻着蚂蝗,把它从鞋带眼儿里挑出来,“看,这儿,这儿……地上都是。”他的语气稀松平常,盯着自己脚下的3537型解放鞋。这是巡护员们公认的神器——便宜,结实,鞋底薄,过河不易打滑。麻布质地的布袜子长及小腿,上端有抽绳扎紧,比绑腿好用。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甘肃两省四县跨区域联合大巡护进行到今年,已是第四次了。计划9条巡护线路,覆盖岷山北部多个自然保护地,共有42名巡护员参与,行程两三天不等。与户外徒步或爬山完全不同,巡护路线其实没有路,而是沿着一个大致方向,借助兽径,镰刀开路,手脚并用。途中往往坡度之陡,以至于鼻尖贴地,抬头只能看到队友的脚后跟。

巡护路上困难重重


以1号线路为例,从老河沟自然保护区的黑沟开始进山,翻越乱石梁,再下山,沿河谷穿越至唐家河保护区。这是一条十分典型的巡护路线,海拔1700-2660之间,大片箭竹林生长茂盛,“密得连鸡都飞不过去”,人弯着腰使劲儿钻,竹枝劈里啪啦往回弹,鞭子似的抽着头脸,队员之间必须保持距离。


1号线的领队叫何军,94年的本地人,模样看起来还是个少年,加入老河沟保护区不过六个月,而且从来没有走过这条线路。出发前夜,开会部署路线,负责人发了一条徒步轨迹到他的手机上,叮嘱“过了山梁,往右走,找小路,务必把所有人安安全全带到”,何军频频点头。可作为领队,他看起来过于年轻,瘦薄如竹,几乎令人担心他能不能跟上。


进山不久,手机就完全没有信号了。有人嘀咕:“你有信心找到路吗……”何军笑着坦言,“没信心啊。”

山势陡峭


说归说,他却始终拎着镰刀走在最前面开路,脚程之快,不时要停下来等队友。循着依稀兽径,他边走边观察地形,不时对照一下手机里的轨迹。过河时,何军脚尖点石,身轻如燕,两三步就跃了过去。到了休息时刻,有队员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何军却轻松得仿佛春游闲逛,脸面光洁,一头板寸干干燥燥,不见一滴汗。“这儿好走得很呀……我还没出汗呢。”


随着海拔攀升,低矮的箭竹林越发密集,猫着身子钻上半小时,腰就酸得直不起来。锋利尖锐的断竹残枝扎满地面,一旦滑倒摔跤,戳到眼睛的后果不堪设想。兽径实在“不人道”,因为大自然从来不是为人类的舒适而设计的。苦不堪言的箭竹林,却是大熊猫的天堂。以大熊猫作为伞物种,同时也庇护了附近范围内的所有生灵。

大自然是所有生灵的居所


“等等,大熊猫粪便,我记一下。”队员王超喊起来。


“前面还多得很!”何军说。


“海拔才1800,挺低的,值得记一下,等等我。”王超停下来,迅速从背包里掏出一个蓝色文件夹,打开巡护表格,就着膝盖填写起来。另一位队友拿出GPS查看数据,念道:“方向,西南116度;时间,5月19日10:16分;生境,“落阔”……长度:15厘米;粪便新鲜程度……嗯,一个月了吧。”


他们的背包里,没有气罐和炉头,也通常不带帐篷。夜里砍下些箭竹铺着当床,席地而睡,所谓“天地宾馆”。至于珍贵的负重,则要留给GPS,海拔计,对讲机,巡护表格,文件夹,笔,相机等器材。一位擅长户外的摄影师试图跟随3号线路的队员进山,却在几百米之内就被溪流和乱石搞得焦头烂额,摔了一跤,差点弄坏镜头,被迫劝退。他事后感慨:“普通人对于巡护实在太缺乏了解了……”


巡护绝非简单的徒步或爬山,除了挑战艰险的路程,还要完成一系列任务,例如排查人为干扰(包括拆除猎套或陷阱,阻止和记录非法采集挖药),护林防火,以及观察和记录各类生态痕迹,采集有代表性的野生动物粪便。许多情况下,巡护人员还要顺便肩负生态监测的任务,为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取数据。

巡护人员在记录数据


“快看!蛇!”


不知是谁一喊,大家立刻停下脚步,小心地靠近观察。这是一条俗名菜花烙铁头的毒蛇,趁着中午爬出来晒太阳,在石头缝隙中一动不动。它中文正名是菜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jerdonii),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在中国分布范围颇广,且与人类活动重叠。大家做了拍摄记录后,继续上路。

菜花原矛头蝮


不知不觉中兽径已消失,大伙儿只好循着溪沟爬升。青苔和流水让石头滑得厉害,好不容易爬过一片溪潭,眼前出现一道叠瀑,美得叫人啧啧称奇,却也好奇怎么爬上去——何军再次大显神通,生生沿着瀑布边上的密林剖出一条痕迹,所有人跟上。

密林与瀑布


到了瀑布顶,何军高兴地喊,“发现了一台红外相机!”


打开一看,“金猫!……熊猫!……还有熊猫!……拍到三次!”所有人都兴奋起来,围着相机研究了半天,称赞角度真好,运气也不错。不得不佩服生态监测人员的苦心——于人类而言如此险要的瀑布顶,却是野生动物们取水的捷径。“可以再把这块箭竹劈开一些,暴露视野,更容易拍到”,队员们商议着角度问题,又用镰刀除掉一些周围的枯枝败叶。 


红外相机的布设是一门学问,需要大量经验,更需考虑周全。比如在冬季安装时乍看视野还挺好,到了夏天,草长叶茂,很快就会遮住镜头,这样一来整个记录周期都会白费。

巡护人员在调试红外相机


即使有了这台红外相机的鼓舞,山梁依旧是一道青色的长城,无论爬了多久,始终高高在上。直到下午两点半,在爬升五个小时之后,拨开最后一片糙花箭竹林,山顶终于像一面倾倒的墙那样,迫在眼前了。


那一刻,所有人都兴奋地叫喊着,冲上最高处的怪石。回望身后,一目十岭,壮美的岷山诸脉匍匐云下,连绵不绝如静止的巨浪。那一刻世界清澈如初,人类似乎不曾存在过。风声过耳,让人恍惚自己是从外太空降落,第一次踩在地球的表面。难以相信,我们所有人就从那密实绵延的茫茫山林下爬上来。


这里就是老河沟保护区和唐家河保护区的分界点了。

密实绵延的茫茫山林


“哟喂!来看这是什么!?”王超笑起来,大家一看,刚好就在这山梁的最高处,一颗完整而新鲜的熊猫粪便,像一枚奖牌那样端端正正摆在石头旁。“这肯定得捡回去!分成两半啊说好了,一半是老河沟的,一半是唐家河的……”,所有人都迸出大笑。

巡护人员在观测熊猫粪便


兴奋过后,下山的路径却怎么也找不到。茫茫山岭,沟壑纵横,仿佛巨大的迷宫,何军好不容易摸索到一个隐秘的入口,钻下去,果然有一条隐秘的兽径,滑梯似的陡然而下。一名队员们调侃说:“上国道啦!” 


但整个下山的路途竟比上山更累。由于坡度向下,箭竹林显得更矮更难钻了,腰肌与膝盖酸疼烧灼,有位队员的耳膜被竹枝戳中,疼得坐下来缓了好一会儿。


“嘘!听!川金丝猴!”何军压低声音提醒大家。众人屏息,循声望去,在一丛杜鹃花后面,有大片晃动的树影,一群川金丝猴活泼的身影闪烁其间。我们噤声凝望猴群玩耍,在枝头飞跃,它们那么快乐和自在,一个个漂亮得让人心碎。这一幕让所有的艰险都倍感值得。队员王超拍下了珍贵的视频和照片,这台相机他从始至终都护在手上,似乎就是为了这一刻。

川金丝猴


整整10个小时后,天色已晚,我们终于抵达山底,穿过最后的河沟谷。何军仿佛有GPS嵌入脑中一样,一步不差地带领我们穿越了这核心地带,精确地从唐家河吴尔沟走了出来,全程没有带错一步路。


“知道他以前做什么的吗?”有队员道出了原因。在复杂原始的西南山地,只有猎人才具备这么顽强的脚力,敏捷的方向感,对动物痕迹和声音的丰富经验。何军也曾靠打猎为生,爬山的一把好手。就专业性而言,没有比猎人更好的巡护员了,如同网络世界中专门对付黑客的“白帽子”。如今,随着野生动物保护的深入,猎人这一群体正在消失,许多人转变为巡护员,他们无可替代的能力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却极少获得关注和支持。

废弃猎套


岷山北部涵盖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众多国家级、省级保护区;还有许多国有林场、社会公益性保护地、社区保护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过去,各个保护区分别属于不同的县城乃至省份,而各地执法权不一,资金资源支持不均衡,导致这一片区的管理存在九龙治水般的困境,区域破碎化,动物廊道不畅。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立,正是为了整合这片区域的资源和管辖权,避免人为划定的边界破坏了这一宝贵生态热点的整体性。


跨区域联合大巡护进行至今,参与的单位不断增多,连片不断扩大,一方面能将各保护单位平时很难走到的边界区域作为巡护重点,将这些重点、难点、死角的地方人为干扰摸清楚,采取针对性保护行动,另一方面能扩大保护工作的宣传与影响力,尤其是对周边社区不当利用野生资源的行为产生震慑,促进林区安全。


山水人黄建协助参与了每一次联合大巡护。在他的见证里,区块联合正在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整体保护带来巨大推动作用5月21日,本次巡护的总结会顺利召开。开展巡护的7条线路的参与代表就巡护成果分别进行了报告。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周的核心事项,本次大巡护共调查发现9目24科36种动物,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分布是大熊猫、川金丝猴、亚洲金猫、林麝和绿尾虹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种,没有发现人为干扰痕迹。会议将进行数据汇总分析,形成技术报告,针对岷山北部存在的保护威胁、大熊猫生存基本情况、以及后续巡护监测提出建议并展开讨论。

巡护联合总结会


山水人何海燕回忆,过去她曾和关坝自然保护小区的巡护员上山,那条线路是公认的高难度挑战。露宿的夜晚,躺在箭竹地铺上,她看见了此生最灿烂的漫天银华,感动得“眼泪都掉下来了”,这样壮美的星空,让途中一切摔伤跌痛都不值一提。而在上一次联合大巡护中,山水研修生李彦知即使滑倒掉入水中,也坚持走完了全程线路。她们的毅力与坚持无不得到巡护员的赞赏。而切身参与这样的巡护,获得的是最巅峰的生命体验,并对巡护员群体产生由衷的敬佩。


登山家的名字载入史册,创业家的业绩广为流传。闯荡世界的人们固然耀眼,但别忘记,是谁在默默守卫自然,登上不知名的高处,涉入不知名的深谷,只为守卫这颗星球上的绿色。


-END-


撰文/大熊猫与森林保护团队

编辑/邸皓

排版/陈泰龙


*本文来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引用。

如有需要请后台留言或联系contact@shanshui.org


项目介绍


“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项目”

2020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四川、甘肃、陕西三省的大熊猫栖息地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工作。围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修复,社区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研究、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科学志愿者、疫源疫病研究与防疫等方面,提升大熊猫栖息地管理的有效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共同目标。


拓展阅读


识别下图二维码 加入山水月捐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