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滚蛋吧,2020!】小宣报道过的这些新闻,你们还记得吗?

宣克炅 宣克炅 2021-02-03

今天是2020年12月31日。再过不到5个小时,我们所在的这个时刻将被称为“去年”。


每年跨年的时候都是一个很好的整束自己的机会。无论过去一年过得怎么样,新年的钟声一敲响,所有人都麻利地将东西揽到桌子底下,留出一个干净、整洁、拥有无限可能、充满美好希望的台面。


当冗长的人生被切割成一个个小的阶段,目标更清晰,成果也一目了然。


在这个时候,电影博主们纷纷盘点年度最佳影片、时尚类公众号开始分享读者投稿的年度小结、情感类博主让我们干下一大碗鸡汤,带着勇气跨入新年。


术业有专攻,带大家回顾上海年度社会新闻的重任似乎义不容辞地落在了这篇推送上。


为了这篇年终总结,我回看了上海2020一整年的社会新闻。


2020年,上海都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01


疫情下的魔都:从恐慌到常态化


2020年1月下旬,当大多数人们还沉浸在对新年到来的向往中时,一场名为新冠的空前浩大的持久战争正悄然拉开序幕。


1月20日,上海发布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一线城市几乎全部沦陷。


上海市疾控中心和上海市卫健委很快发布了预防新冠病毒的措施: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保持空气流通、提高抵抗力、注意个人卫生。这些措施在一年后的今天仍然应该被熟读背诵。


1月21日,短短一天后,上海已确诊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同天,武汉死亡6例。大家越发察觉到事态的严重,开始每天关心新增病例和救治情况,出入必戴口罩,小区也开始严查进出私家车。


2月初,对未知的恐惧让流言逐渐四起。“华山医院物资告急”、“包子铺老板确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普陀一小区被封闭隔离”等各色未经查实的消息在朋友圈满天飞。小宣在公众号里都一一辟谣。



回忆一下2020年初时的自己:没事不出门,出门屯粮食恨不得带上防毒面具,到家喷洒酒精、洗澡洗衣,如临大敌……


今天的你是不是早就不是从前的自己了?公共场合的聚会多了起来,出门有时开始忘记戴口罩,偶尔感觉不舒服还会主动摘下口罩“透透气”?


一年后,我们有了经验和技术,面对疫情更加从容,但我们仍然没有对付新冠病毒一劳永逸的解药。


在战略上藐视它,在心态上平稳住,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的进步,但在战术上,或许还得向一年前的自己取取经:


保持警惕总比掉以轻心明智。


除了这些,2020年的年初也不乏一些让人振奋的消息。


1月24日,上海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治愈出院。1月28日,上海已筹集并投放口罩近1000万只,同天,148人医疗队出发援鄂。2月10日,上海全面复工,打工人们结束了这个史上最长新年假期。


这些进程现在只留下一个个数字,背后却是日夜不寐的运作和推进。这座城市身负疫情顽疾,却靠着强大的勇气和能量不停地往前走着。


1月底的上海    


在疫情下,上海也涌现了不少充满人情味的暖心故事。河南返沪的租客小刘租了查女士的店铺在松江开了一家韩料店。由于疫情期间歇业收入不乐观,小刘向房东查女士在微信上联系,提出是否能够缓交房租以渡过难关的请求。



他提出这个要求时有不小的心理负担,没想到房东查女士非常大度,告诉他:可以免除他一个月的房租、并缓交三个月房租。



小刘在微信中回复房东查女士:"我独自在陌生的城市打拼,很感激姐在这个时候能慷慨相助。"


说起这些,小刘还是哽咽了。眼里有泪水,良久说不出话来。


灾难临城时,人与人之间的共情上升。没有什么比人类作为共同体一起生存下去更重要的了。


一年时间很快,从恐慌到常态,很多东西悄然变了,不变的是我们拉紧彼此的手不会、也不能够再轻易松开。



02



关注的力量:正义不会缺席


2020年7月14日,李先生在巨鹿路上制止一名男子当街对另一名女子行为不轨,不料左耳部分竟被该男子发疯般咬下。


事后男子逃走,而李先生面对的是残缺的耳朵和十几万高昂的修复费。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先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时犹豫了。


他说:我不知道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还会不会站出来。


他说:我会更谨慎。因为这件事真的给我和身边的朋友带来很多伤心和困扰。


事故刚发生时的李先生    


报道之后,在这件事引起大家的热烈关注,也引起黄浦警方的高度重视。两天后,咬伤耳朵的嫌犯在横跨大半个中国的新疆落网。


网友纷纷留言,感佩、敬意、鼓励:不常规的耳朵是英雄的勋章。



几天后,记者再次联系上李先生,他不再像几天前那样低落。


他说:特别高兴嫌犯能够落网。


他说:由衷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勇敢站出来。


追求完美的李先生选择保留这个精灵般的耳朵作为印迹,或许也是因为他相信自己面对的不会是他人异样的眼光。


李先生的朋友圈    


关注有力量。它让我们从个体拧成一股绳、站成一堵墙,共同敦促着正义早日到来。它像一剂强心针,打到善良的人的胸膛,给予温暖的馈赠,不至于让他们寒心或者游移,让他们的眼神重新坚定,心灵仍然澄澈。


事发半年后李先生在社交平台上晒出照片    


然而,引人关注的事件未必总是令人愉快的。其中不乏痛苦、残忍、暴戾。


3月20日,本公众号首发“杀妻纵火案”:沪26岁丈夫杀害27岁妻子后纵火。


凶手严某从2018年起染上赌博恶习,深陷泥潭,欠下百万巨额债款。案发当天,逼债人威胁他再拿不出钱就“要你好看”。


严某向妻子索要欠款以还债遭到拒绝,竟拔刀杀人、纵火毁尸。


11月19日,该案件一审开庭,本公众号进行跟踪报道:严某以故意杀人罪、放火罪被提起诉讼。


今年6月4日,同样首发于本公众号的“冰柜藏尸案”凶手被执行死刑。这一天距离他犯下罪恶的那天,过去了三年。


凶手正法的消息一出,有网友回复:关注了几年了,终于等到这一天。



网友与案件中的受害者无亲无故,却自愿结成同盟,和他们站在一起经历1000多个日夜的等待。


关注和等待都是因为心中有所相信:相信家属会得到告慰,相信凶手会付出代价,相信世界最朴素的天理公道,相信法律的正义,相信这一切终会到来,相信我们要等的时间不会太长。




03


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7月28日,公众号报道沪11岁儿子抓蟛蜞溺亡,父亲自责没有看护好孩子,“我做父亲很失败”。


父亲胡先生哽咽着说:“我在七院迎接我的儿子的到来,也在七院送走了我亲爱儿子。真的对不起他,没有把他抚养成人。”


胡先生和儿子    


8月2日,沪25岁房产经纪人傍晚外出办事时不幸被压身亡。


他原本约了客户要到附近小区看房,却在途中出了意外。年轻的同事得知后赶赴现场,一度不愿相信,蹲在地上恸哭。


8月3日:沪38岁男子高温天搬家意外倒地,几秒钟之内再也不省人事。


10月18日:沪50多岁男子羽毛球场猝死。


12月20日:沪47岁互联网公司员工躺椅子上睡过去再没醒来。


意外频发、生命无常。一系列猝死的年轻化讨论、年轻人开始朋克养生。人们越发意识到生命的脆弱,进而更明白珍惜眼前人和当下事的重要。


过去的报道中常常用到“警钟长鸣”这个词。老生常谈,甚至几乎成为无义反复,听了让人耳朵起茧。


人类天生不喜灾难、规避风险,对生命逝去的此类事件避之不及。社会新闻的警钟让人精神紧张,连带着敲警钟的人也不大讨喜了。


这是2020年最后一天的最后几个小时,我们本该趁着新年的钟声抬头看绚烂的烟花,在暴烈的声响过后随着烟雾消散所有不幸,玻璃般的瞳孔只折射出对即将到来的365个日夜的美好希望。


而这样一个经常报道事故和灾难的身影或许应该带上过去一年的坏消息,隐去在狂欢中,不做声响。


可是有些东西应该被记住,即使历史如风吹书页一样翻篇得快速,也值得被牢牢写在名为2020年的那一张纸上,回望、自省、关注、批评都是有力量的。


因此,2020年的最后一篇推送还是要敲警钟,还要重重地敲,敲到让大家都能听见,敲到让更多人平安的可能性变大。


新年将要来临,希望世界和平,爱的人常在身边。


2021,如果快乐太难,祝你平安。



感谢Lyra创作本文



往期推送点击下图

【小宣说】因为一句话得罪半个娱乐圈?他直言:“不想做没文化素养的演员!”

“花木兰”总算是中国的大大大美女啦!此前可不是这样的...


【出门时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Ta父母爱Ta】上海小囡有多少被“鸡”?

【这次,真相全了!】奔跑在沪高架上风一样的女子,她又躺倒在闹市街头...

【被冷冻的亲情】我用什么把你留住

【鸡娃!】儿子读书不听话!沪父亲发怒点燃练习簿从高楼扔下,差点烧了邻居家...


【视频】婚内出轨!争风吃醋!殴打情敌,沪男子遭打后反将情敌打成重伤,结果...

年轻人不想结婚生子?全世界的生育率都在下降!

少年的网红围城,只有他打破了吗?

【哭】打工人在路上!生命都浪费在通勤路上

“明早有人拼四大金刚伐?一人4块,我要油条和豆浆,剩下是你的。”

2021新年快乐,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