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人都是“张安琪”,人人都可以成为“张安琪”

骄傲的 西北大学 2023-01-01

她不是众人眼中望尘莫及的“offer收割机

在拿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后,她笑着说“这已然足够”

她不是智商超群的天才学霸

在充满波折与坎坷的学术之路上

她潜行此间做着最平凡的尝试

她不是活跃在各个社团中无所不能的“六边形战士

多数时间,她选择在自我对话中寻找豁达的自己

她是张安琪

清晨校园里手捧豆浆听着英语
一步一个脚印的张安琪


“在一张白纸中,我找到了自己”

2018年秋初,张安琪从石家庄市第四十二中学考入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读于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成为了西北大学一名普通的本科生。

对张安琪来说,大学的起点是一张充满未知与不安的白纸,“生命科学与技术并非我所选择的第一专业,那时我对它近乎毫无概念。”她坦言,刚入学时转专业的想法便一直在她心里盘桓,课业的压力和内心的不甘让她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她时常为自己鼓气:“不了解,并不意味着做不到,也不意味着做不好。作为基地班的学生,张安琪常有机会接触到业界学界的“大佬”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刚步入校园后,我便有幸听取了杨焕明院士在西大开展的为期三天的学术讲座。”张安琪介绍说,院士高屋建瓴的讲述使自己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也让她看到了最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对于承载宏大命题的重要性。
除了学科启蒙,引导张安琪步入学科正轨的更是一次偶然的机遇。大一期间,她获知吴少平老师的课题组招收本科生的消息,不同于以往所常见的微生物、进化和药理等研究角度,老师所提供的化学与生物间的交叉研究对张安琪来说更具吸引力和挑战性,在和吴老师沟通交流之后,张安琪顺利进组,学习有机合成。面对一项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她逐渐克服掉了先前对于学科研究的畏难情绪,“化学知识的注入好像激活了我的思维,得以逐渐发掘其中的机理与架构,使它变得鲜活而立体。”张安琪说。

张安琪笑称,那时刚进课题组的她是个初出茅庐的“门外汉”,但她仍旧鼓起勇气不断向老师提出见解,“本科生的思维逻辑难免透露着幼稚与不成熟,但吴老师从未急于否定我的想法,而是不断地给予我试错的机会和方向的指引。”每一个迸发而出的灵感与想法,都成为张安琪迈入研学之路的敲门砖”

(张安琪与吴少平老师)

作为院学生会的一员,张安琪曾两次前往西大附属幼儿园讲解植物中的趣味知识。茎叶间的脉络,表皮中的纹理,看似平平无奇,而大自然的奥秘却有迹可循。为了给孩子们答疑解惑,张安琪将课本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其中生动具象的内在逻辑。“我至今还记得,一个女孩向我提问时认真的神情。”张安琪满含怀念地回忆道,“你相信吗?那是支撑着我不断前行的一个动力。”

“生物体的神奇就在于它的复杂。每一个细胞结构都有着无与伦比的精妙,这种细微的东西真的会使人着迷。而且生物体内的每次活动都是不可预知的,就像一个待解的谜题。”说起这些,张安琪如数家珍,那张原本充斥着未知与不安的白纸也逐渐填满了色彩。



“在几次机遇里,我认识了自己”
令张安琪难以意料到的是,当初一个偶然间的决定,便开启了今后漫长的学术研究之路。在加入吴老师的课题组后,张安琪和队友们围绕“基于萘酮骨架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展开了研究,凭借该项目获得了第十二届挑战杯陕西省二等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并以第三作者身份在Dyes and Pigments期刊上发表文章(张安琪所获部分证书)
对于张安琪来说,课题研究最为艰深的一关在于“如何将想法与思路具象化地呈现出来”,她常沉浸于思路框架的梳理之中,一遍遍地尝试去说服自己,“这其中我走了不少弯路,有时眼看已经接近胜利的终点了,却因某个不起眼的细节被迫全盘推翻。”张安琪认为,所有“试错的尝试”都是最珍贵的财富。

张安琪始终坚守着同一个研究项目,一路获奖与凯歌的背后,是三年来对这项研究无数次的精心打磨,“课题研究的道路上,是承接且连贯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睁眼到天明。”张安琪说,在一项项荣誉的背后,她更为欣喜的是认识了崭新的自己。 

大一期间,张安琪参加了学生精神文明知识竞赛,集中备赛期间,她没日没夜地研读背诵着各类人物和事件:从张国伟到舒德干院士、从“陕西大学堂”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她一边将这些历史记忆搬运进脑海,一边也感受着西大扑面而来的深厚底蕴。凭借扎实的校史积累与综合素质,张安琪顺利获得了第三届感恩中国近现代科学家奖学金(医学药学专项)

同时在保研夏令营的面试环节中,张安琪流畅自如的校史介绍部分也给面试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张安琪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面试表现收到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offer。“那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更是一个无心插柳的过程,冥冥之中是母校给了我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张安琪说。




“在无数个清晨里,我成为了自己”
一段听力”,是张安琪迎接每一个清晨的开幕仪式;“早六晚十”,是她遵循了千余天雷打不动的固定作息。“舍友常说我和别人总隔了一小时时差”,张安琪朗然一笑,解释说,自己只是享受清晨欢畅的鸟鸣,享受空旷的餐厅和人影疏落的教室,享受独处时清晰的思维和无人打扰的专注。当清晨六点的闹铃响起,尚有睡意的张安琪便打开手机开始播放英文文章,一腔纯正的英式发音让她顿时打起精神,“在这期间,我并不会选择洗漱或者进食去分散注意力”张安琪解释道,有效练习的前提是全身心的投入。

备考四六级时,张安琪基本把近10年的真题全部进行了研习,对其上出现的陌生单词都逐一画出并反复熟悉、从范文中提取值得借鉴的各种表达。基于高中扎实的英语基础,她仍埋头于大量的练习中“温故知新”,仅在大一期间,张安琪便分别以606、680的高分一次性通过了四六级考试,她表示,“我曾和大多数人一样,数次下定决心开始进行‘abandon’的尝试,但不出所料,这项宏图伟业在一个月后就无疾而终了”,而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是,她找到了另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径,并且在这场马拉松里坚持了下来。“我并不是一个擅长语言表达的人,这点很吃亏”,张安琪十分清楚,无论在学术成果的阐述上,还是日常沟通的逻辑里,克服语言表述障碍是自己必须面对并解决的问题。为了督促自己“多开口,多交流”,张安琪在大一时期便加入了学校广播站的英播部。在那段日子里,她每天早上七点练声,一周两次播音,并独立从新闻报刊中择取国内外热点,翻译和提炼主要内容。每次录制前,她都会要求自己不吃饭不喝水,以保证音频效果。“一开始也会因为紧张状况百出,但当之后可以自如地在话筒前表达时,我就知道自己成了。”在参加第十四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时,张安琪作为志愿者以流利的口语和自信的表达赢得了众多外国学者的肯定。每日的听力练习让张安琪并不再对英语抱有本能的畏难心理,而话筒前的磨砺也使她的英文语感得到很大提升,回想起往日一点一滴的沉淀,张安琪感概道,“今天做的事或许会在某一天给你惊喜,在看不到结果的日子里就无需计较结果”。

新年第一天,张安琪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的话:“在西大的最后一个学期,我只是和往常一样按部就班地走着。早起一杯豆浆,走进学生还疏落的教室,听课、吃饭、准备各种申请材料。这就是我在西大的一天,也是我四年来的每一天。获得了“2022届陕西高校优秀毕业生”称号的她反复强调,自己并非“天才型选手”,和众多学生一样,也曾在繁重的课业与考试的压力中难以抽身。不是所有项目都有成果、不是任何努力都有回报、不是所有期许都会如意,而自己多出来的,无非是再多试一次、再多想一步的勇气。其实我从未刻意去争取什么,我一直在坚持做的,只是不遗余力地去做好所有我想在四年里实现的事。”张安琪说。

6月8

——1951年——

为响应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关于“开展捐献飞机大炮运动”的号召,西北大学文工团在新中国影剧院演出四幕话剧,演出收入全部捐献。


更多精彩,不容错过~

@NWUers,还记得高考前奋斗的日子吗?
高考倒计时1天⏰ | @未来的NWUers,我们在西北大学等你!
校史回眸 | 陕源京源血脉相连
权威发布 | 西北大学2022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章程
“神仙打架”的NWU毕业设计展,你pick哪一个?
今天,NWUers把爱带给每一个“亲爱的小孩”
首场“秦创原长安大学城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在西大举办
西大百廿校庆限定版绿豆糕?!来🤺来🤺来🤺
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西北大学教授对你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文&编/ 白欣玥 高文卓  责编/ 魏梦鸽

为优秀的小姐姐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