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饶沛然:新加坡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的融合

饶沛然 风景园林网 2023-09-17




日前于西安举办的2021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之建筑与环境论坛上,DP Architects集团董事饶沛然发表演讲,以淡滨尼天地的合心邻里中心为例,分享了新加坡城市公共空间与社区融合的经验。


由于新加坡土地资源匮乏,对土地利用的多重、多用性,让土地之间产生协同效益,成为政府考虑的重要方面。

DP Architects与新加坡政府合作建设的国家体育馆,附加了商场、办公、社区体育等设施,既满足了商业活动的发展需要,也逐步并入社区与公共服务(后来慢慢演变成了衍生式合心邻里中心)。这种模式在美国已经运营了很久,但在新加坡还是第一次。很欣慰的是建完之后的每一天,即使是没有赛事、活动的时候,周边的居民也多会来到这里,让它变成了一个属于居民自己的空间,这种模式也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衍生式合心邻里中心的前提是综合理念。这一理念源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建了很多mall,慢慢把城市中心掏空了,于是提出社区中心要有不同的功能。


再者,是密度的问题。新加坡政府在建体育馆之前,就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于是在新加坡大规划的时候,就把中心分到了整个岛的各个区域,这几个地方都在新加坡比较外围的地区,以新的产业形成了城市次中心。有了城市次中心,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为这里的居民提供社区中心公共设施。



淡滨尼天地,是DP在新加坡的第一个衍生式合心邻里中心试验项目。


上世纪60年代时,社区中心在新加坡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是政府与民众沟通的重要窗口。70、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社区中心的地位下降,用户群体不断缩减。到了90年代,根据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加入了体育、教育等设施,改善了社区中心的功能架构。



我们在做一个社区中心的时候,会兼顾以下三个方面:1.经济,包括运营效率;2环境;3社会。社区中心是居民聚在一起的地方,吸引力下降之后,怎么把居民拉回来,让其发挥1+1>2的功效?



政府希望社区中心不仅仅是一个提供公共设施的场所,还希望通过体育设施、政府窗口、公园绿地等种种方式,可以形成一个市镇中的核心点。所以,在淡滨尼天地这个项目中能看到12个政府部门的参与。政府部门越多,项目合作协同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加。



而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新加坡传统的邻里中心、公共图书馆、政府办公楼、体育设施等公共建筑其实一直都是独立存在的。各个空间功能较单一,难吸引年轻人群和家庭;设施分布过于零散,也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尺度的不同,同样也影响到了活动的深度开展。


淡滨尼是新加坡四大区域中心之一,已开发建设30年,居住人口有20多万,是相对成熟的新市镇。基于此,我们是如何着手设计的呢?



在开始设计前,政府花一年时间做了两件事。一是与居民沟通,了解居民对社区中心的需求;二是组建管委会,把12个部门的需求与要求一起考虑,最终达到较高的效率。


12个部门原本各有一个地块,集中到同一地块来,容积率由0.4迅速提升到2.8,这个举措也释放了区域的土地资源。


与居民沟通后,我们将体育设施(羽毛球馆、游泳池等)、政府窗口、医疗、文化(剧院)、教育、商业以及会所,全部放进这块地,让大家每天都可以来这里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功能的复合与共享,以及与社区的深度融合,让其形成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空间。据统计,2017-2018举办的活动超过一半是由两个以上部门一起举办的。



除了功能的高度复合,灰空间也是项目中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点。


一直以来,新加坡居民已经习惯了各种各样的灰空间的存在。比如,足球场不仅是一个踢足球的地方,首层可以自由穿梭,形成城市广场;组屋底层跳广场舞的空间,马来同胞也可以举办婚宴等。在淡滨尼天地的设计中,我们同样设置了丰富的灰空间,来延续居民以往的生活方式。比如,交通空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交通空间,在这里走的时候可以观望场馆里正在发生的事,而场馆里的人也可以对望。大家可以用同样的灰空间,形成有效的功能组团。



整个市镇的联系是较紧密的,交通流线非常清楚。从地铁站出发,穿过公共街道或者步行街、绿化空间,就可以到达项目。从地铁站到淡滨尼,将近2/3居民回家的路上,每天都有活动,可以驻足观看。在像城市客厅一样的公共街道上,放学的孩子也可以做功课。



此外,项目周边也设置了相应的自行车环道,并与新加坡城市骑行线紧密相连,增加了居民运动场的同时,也为居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当然,密度这么高,必然要叠起来,有竖向的联系,从各个地方都可以往中间看。中间的露天体育场可容纳5000多名观众,赛事期间可观看各大比赛,非赛事期间,则是居民展示自我的多功能大舞台。开阔的中庭空间则形成了中央节庆广场,可供居民集会。



在绿化景观方面,我们尽可能多的做一些垂直绿化,比如在攀岩区域做一些绿化墙以及打造空中花园等。



在设计中我们还主张把绿色还给市民,于是屋顶的生态社区花园应运而生,休憩游玩之余,居民还可以参与到花园建设中,而花园植物所需的大部分养料则来自餐馆回收的厨余垃圾,经生态转化池变废为宝,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正是这些节能环保的措施,淡滨尼天地减少了30%的能源消耗,也因此获得了BCA颁发的绿色建筑奖。



作为新加坡体育、休闲、娱乐一体化社区和时尚生活中心的先驱,淡滨尼天地从设计、建造到运营,始终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合心生态设计理念。从最开始的概念性策划到最终的落成,12个政府部门代表、商业代表和不同年龄段的居民都紧密参与到了各阶段的设计工作,真正实现了为民而建、与民共建的初衷,大大增强了淡滨尼社区的凝聚力。


而今,淡滨尼天地作为新加坡仅次于樟宜机场的第二大人流量综合体,早就超出了政府预期,体育、商业设施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为新一代人气沸腾、开放的衍生式合心邻里中心的典范。




——END——



回顾论坛精彩演讲,请点击“视频直播”(☜点击蓝色字体观看回放)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字样,进入大会官网。


相关链接: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规划设计如何助力?

史文正:基于生态适应性的传统村落宜居策略研究

胡希军:中国传统村落生产智慧,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输出

方松林:汉山景区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与设计

邓国辉:迈向大自然中的城市——背后的策略和设计考量

石铁矛:“碳中和”导向下的城市绿地系统碳汇

王焰新院士:湖泊富营养化成因与防治的环境地质研究

同济大学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

北京大学吕斌:面向实现碳中和的都市圈城乡连携生态路径
谷树忠:中国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新视角、新方位、新架构

张建庭:风景优美 生态良好 历史深厚——以修复杭州新西湖为例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88364851

010-88366270

邮箱:editor@chla.com.cn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