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希军:中国传统村落生产智慧,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输出

胡希军 风景园林网 2023-09-17



看胡希军教授讲述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生产智慧的挖掘与启示、保护与传承





2021健康人居与未来城市国际论坛暨第十一届园冶高峰论坛于3月28日圆满落幕。在期间的特色城镇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副院长胡希军教授发表题为《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输出——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统村落生产智慧挖掘与启示》的演讲,以湖南省侗族传统村落芋头村为例,分析了传统村落生产智慧的概念、分类与形成机制,提出依托生产智慧的地域性特色,从空间规划、生态治理、遗产保护、旅游策划等方向探索可持续发展途径,以期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输出的实现。




01

背景介绍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传统村落保护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生产智慧作为生态智慧的重要部分,是传统村落中人们生存和生活的根基,体现在选址、理水、耕作方式和工具、传统技艺等方方面面,是传统村落在几千年的历史洪流中遗存至今的重要内在因素。


受社会发展和现代文化冲击,传统的生产智慧越来越被忽视,进而产生了传统聚落环境、社会生产、经营制造和生产制度四个方面的问题。


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




02

传统村落研究价值和意义



2.1研究价值


传统村落有别于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主要是由于传统村落有着地区差异性和自然乡土性,不同地区和环境下的传统村落有着各异的风格和风土人情。


传统村落是以村落民居建筑和村落民风民俗为主的乡村人文景观,较为完整的保存了某一段历史时期的建筑、环境风貌,具有浓郁、淳朴的民间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负载着丰富的历史、建筑、文化等价值。


2.2研究意义


(1)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


(2)引导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解决保护与发展间的矛盾


(3)挖掘传统村落文化特色,延续精神个性


(4)促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03

生产智慧的概念、分类及形成机制



3.1生产智慧由来


生产与传统村落的生活、空间、形制等息息相关,传统村落的一切表象可以说是在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智慧的体现,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中和位育的方法论、民胞物与的价值观等。


3.2生产智慧的概念


生产智慧实践的研究,从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出发,总结归纳人类在传统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营造、景观构成与理水手法上的做法,探讨生产智慧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实践运用。


生产智慧概念


3.3生产智慧的分类


生产智慧体现在为满足人类物质需求、创造人类物质所需而产生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等方面,是一套解决各类生产问题的系统性方法。


从人的物质需求出发,以生存、安全、经济需求为导向探究其产生的问题及衍生出相应的生产智慧,构建生产智慧分类体系构架。


生产智慧分类


3.4生产智慧的形成机制


生产智慧从根源上,是从传统聚落中人最根本需求而产生的生存智慧,可以从需求的三个方面:生存需求、经济需求、安全需求的角度挖掘智慧的产生本质。


不同的需求各自产生了相应的生产智慧,并各自有交叉部分,相应的生产智慧又具有相应的功能。


传统聚落生产智慧形成机制划分


(1)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划分传统村落生产智慧形成机制模式;


(2)支撑型机制,传统村落在选址上的风水理论选择条件优厚独特又安全宜居的场所,以支持安全的生产;


(3)供给型机制,传统村落在资源配给上形成了可持续性的循环体系;


(4)调节型机制,传统村落的生产过程有利于生产环境调节成人类可适应的状态,并利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5)文化型机制,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传统村落的人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体系。


传统聚落生产智慧形成机制框架




04

案例分析:湖南省侗族传统村落芋头村



芋头村位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侗族传统村落,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当地地形变化复杂,地无三尺平,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安全、经济的需求,因地制宜的进行村落选址、房屋建设、农田开垦、灌溉、排水设计等,建立人地和谐的生产生活模式。


芋头村


芋头村的主要生产生活需求


4.1支撑型机制


需求1:需要安全适宜的场所、避免遭受外部动乱的影响、满足耕地需求。


生产智慧:村落选址


芋头村选址于山脊与山谷交接的过渡地带,三面环山,周围老屋山、太平山环抱,藏风聚气,形成相对封闭的环境,抵御外部动乱。


河水贯穿整个村寨,房屋基址位于河岸凸岸,可减少洪涝带来的损失;河水不断冲刷,上游带来的泥沙堆积于凸岸,使可耕地面积逐渐扩大。


需求2:平衡建设用地需求与生产用地需求。


生产智慧:梯田


适应地形,在缓坡开垦大田,陡坡开垦小田。


梯田


生产智慧:建筑


开拓地上空间,减少地形改造,形成“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的智慧。设吊脚楼以解决室外空间不足,建筑沿山体等高线逐级布局,高低错落,形成了独特的“山脊型”与“山谷型”的吊脚楼群。


鼓楼:侗寨古时放鼓之楼。鼓楼四根主柱中心设置火塘,既可供村民取暖御寒,又可聚集协商事情,具有保护生产、交流经验等功能。


吊脚楼群


需求3:满足生产活动需求。


生产智慧:建筑


风雨桥:风雨桥亦叫福桥、回龙桥、花桥,一般建在村寨旁河流下游的水口处。通过架桥以保证交通不被溪河沟壑阻隔。按地理堪舆学的说法,若在险要的水口处架起横卧于溪河之上的桥梁,可阻止瑞气流逝,护佑村寨吉祥,福泽一方。


廻龙风雨桥


需求4:抵御外敌。


生产智慧:建筑


寨门:是村民进出村寨的重要关口,具有防御外敌、守护村寨的作用。一般选址在村寨边缘险要之处,成为一个难攻易守的关卡。


同时在寨门的内外要有宽度适当的坪地,以供村民举办红白喜事等各类活动。


寨门


4.2供给型机制


需求:受限于环境资源,如何满足多样化物质需求。


生产智慧:适宜作物


侗族的高山梯田选育的糯稻品种具有杆高、抗水淹的特性,水田的贮水深度高达半米,被当地人称为微型化水库。丰富的植物多样性,选育喜阳、耐阴、喜温暖、耐寒的不同植物以适应不同坡面的梯田生境。


生产智慧:侗族“稻鸭鱼共生”结构


在稻田中开辟深沟甚至挖深塘放养家鱼,让鱼与水稻一同产出,进一步发展成为“稻鸭鱼共生”的模式。


生产智慧:鱼房


村民在稻田里做“ 汪”——鱼房,供鱼儿栖息和避敌。在水稻中耕时, 不用人力薅秧, 靠鱼去吃水草和松动泥土, 使秧苗茁壮成长。在插秧时要留下“ 汪道”。


为了防止鱼从进水口和出水口跑掉, 在稻田的进出水口处放置用细竹编制的栅栏。


高级鱼房


4.3调节型机制


需求1:区域内雨季和旱季降水量差异大,且山地地形不利于水资源收集,如何理水以满足生产需求。


生产智慧:理水


村落借自然地势理水。山顶种植风水林,西侧建有水库汇集山林泉水,顺应地势引导水流入坑塘水系进行储备,并引水入村落,流经农田、水塘、聚居区,形成山水林田的水循环系统,干旱时将水从坑塘引入耕地,满足农田浇灌需求。


芋头村的理水做法


需求2:建筑防火。


生产智慧:宅旁池塘


宅旁建池塘,池内养鱼,调节温度湿度、解决饮食所需,同时也为防御火灾提供便利条件。


4.4文化型机制


需求:形成敬畏自然、需索有度的意识体系和有序的社会秩序。


生产智慧:“款”文化


“款”是侗语kuant的音译。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反抗封建统治暴政、处理‘款域’内部事务、调节‘款民’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自发形成的一整套核心制度文化,俗称“款文化”。“款文化”倡导和谐守纪,有礼有节。款坪是侗族人民讲“款”的地方。


款坪


生产智慧:萨岁坛、土地祠


萨岁坛:传说萨玛活到108岁时在侗寨升天成仙了,在侗民的心中,萨玛无所不在,无所不能。芋头村设有萨玛坛,以供侗民们祭祀和朝拜,为维持民族内部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起重要作用。


土地祠:芋头村人们崇拜土地神,拜土地以期盼五谷丰登。一般建在过往行人较多的地方。如大桥头、寨门边、岔路口、山坳、凉庭旁等。


萨岁坛


生产智慧:六月六民俗节


侗语中有“pa (尝)haomai(新谷)”之说,预示着丰收。在新米节时,村里各家各户换新米吃,以祈祷福气迎门。在生活条件艰苦时期,村民祈求有更多的粮食,将新米的交换之日设为节日,以表达对丰收的迫切希望。


六月六民俗节




05

启示



5.1生产智慧的保护传承路径及借鉴价值


基于传统村落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探索传统聚落的保护传承和未来可持续发展可行性较强的解决路径。


传统聚落生产智慧保护传承路径


5.2传统村落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汲取传统生产智慧 · 关注更高层次人类需求


生产智慧实践应尊重人的需求层次结构,注重人地关系的协调,汲取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用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以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安全、经济需求等为起点,逐渐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


(2)重塑传统生产智慧, 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


生态平衡的关键是保持生态循环链条的完整,现代科技的过度运用破坏了自然生态链条环节。传统的生产智慧是经过历史检验、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平衡的优选方式;减少现代科技的人为干涉,降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成本,科学理性地保护传承乡土聚落,延续再生。


乡村振兴研究逐步由单一性、静态性转向系统性、动态性,依托生产智慧的地域性特色, 从空间规划、生态治理、遗产保护、旅游策划等方向探索可持续发展途径,以期文化自信到文化输出的实现。(内容图片来源于胡希军老师演讲,风景园林网编辑整理)



——END——



回顾论坛精彩演讲,请点击“视频直播”(☜点击蓝色字体观看回放)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字样,进入大会官网。


相关链接:

邓国辉:迈向大自然中的城市——背后的策略和设计考量

石铁矛:“碳中和”导向下的城市绿地系统碳汇

高裕江:中庸建构——现代建筑形态创新理论概述与实践案例研析

韩禹锋:探索与建树——中俄(苏)景观雕塑对比研究

王焰新院士:湖泊富营养化成因与防治的环境地质研究

武重义:五戒、冥想与建筑

朱玲:动态更新与主动保护

蔺宝钢:公共景观艺术创作观

同济大学李翔宁:当代中国建筑的24个关键词

北京大学吕斌:面向实现碳中和的都市圈城乡连携生态路径
谷树忠:中国自然资源治理体系——新视角、新方位、新架构
沈利江:以设计之力推动中国养老行业进化
鲍达明:加强湿地保护,促进绿色发展

张建庭:风景优美 生态良好 历史深厚——以修复杭州新西湖为例


以城市之形思考


微信:chlaweb

网址:www.chla.com.cn

电话:010-88364851

010-88366270

邮箱:editor@chla.com.cn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