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高效的方法总是反直觉?
新书《临界知识:让知识爆发惊人威力》内容在本公众号首发连载。本文正式出版时可能会有修改调整,以最终出书为准。
每天,电视屏幕、网站首页、手机微信都会告诉我们最新事件:
有人回收死虾做虾仁、今日股市暴跌了、魏则西被可恶的百度和莆田系害死了……
各种各样的最新事件,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调动着我们的情绪。
我们关注魏则西事件,微信上便疯传各种百度害人、莆田系危险的文章,满足你的好奇心,让你宣泄不满的情绪。
然而,了解这些事情再多,也很难让我们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既不能增加预见性,也看不到其内在的原因。
唯一能起到的作用,是帮我们打发碎片化的时间,增加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站在道德高地彰显我们的正义感。
事实上,所有的这些事情,都是这个世界运行的巨大复杂系统中呈现出来的可见部分;而真正起作用的,往往不是这些能够看到的表象。
就像一个黑社会的运作系统——
在外面收保护费、打打杀杀的一定只是马仔,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甚至不是黑社会的老大,而是黑社会能够存在的各种社会要素的依存关系。
可是,路人看到一个马仔欺负小姑娘,最直接的反应是这个马仔人太坏了,一定要除之而后快。
而这种追求正义感的情绪发泄,一旦在互联网上传播,就会激发起更大规模的情绪传播。
所以《乌合之众》中提到,群体是无法思考的。
那么,我们怎样才可能看到系统背后的秘密?
— [1] —
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物”
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就是,部分的性质通常来说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组织,它们组合起来的模式和形式。
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石墨与钻石,都是相同的碳元素构成,只是碳元素的组织方式不同,展现出来的性质就截然不同。
这就像这个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看起来千变万化,但真正在这些复杂变化的背后,可能是简单的规则。
这一点,正如道家说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本来系统思考这个话题想再晚点聊,不过这次魏则西事件人们的反应,让我觉得可以以此为一个案例,简单地聊聊系统思考。
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认为:
社会之所以复杂,是因为人是复杂的。
百度是没良心的,莆田系是发不义之财,
你看google不作恶多好;
和我们这届善良人民相对应的是,
我们这届企业素质不好啊~
人们大量转发的文章,基本在说两件事情:
1、百度太可恶,为了利益没有道德底线。
2、莆田系医院太可怕,背后黑幕多。
这些分析不是没有启发。
只是,如果看问题最后都归结到人的品性和黑幕上,这恐怕对我们理解现在,预见未来,没什么帮助。
让我们先抛开这些道德批判与黑幕进行分析,如果没有道德缺陷和背后黑幕的话,会不会还发生这样的事情?
一件事情是否发生,到底是什么决定的呢?
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讨论这个问题的话,有两个假设很重要:
1、系统结构决定“部分”的行为。
系统中的事情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彼此的关系决定的。
理解百度、莆田系的行为,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个系统“部分”的性质,更要看他们互动的结构,结构决定行为。
2、系统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回路网络关系。
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是说:
因为百度、莆田系坏,所以导致严重后果,进而我们要抵制、消灭他们。
系统的回路网络关系是指,每一件事情都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
相反,系统中的每件事情都相互影响,因就是果,果就是因。
如果想要跳出简单的因果关系,进行更深入的系统思考,关键突破口是:
从事物的互动“关系”入手,而非“事物”本身!
让我们对魏则西事件做一个最简单的关系分析——
从最小的系统来看,这件事情至少涉及魏则西(用户)、百度、医院三个部分,他们之间发生关系的方式大致是这样的:
1、A(百度)推荐B(医院)给C(用户);
2、用户群体C看到B的概率,影响着B的业务成交量;
3、B(医院)成交量越大,就越愿意支付推荐费用给A(百度)。
这个系统模型非常简单,它揭示了百度具有的“中介推荐”性质。
魏则西事件可以用一句话总结:
中介A,把不合格的B,推荐给了C,造成C的损失。
百度作为中介A,向用户C推荐了有问题的B,是不是就是百度太可恶了呢?
让我们看看在类似系统下,其他中介公司表现如何。
说到中介,我第一个想到的是链家。
(——此处为硬广——)
百度一搜,原来链家A,也会把被查封的房屋B,推荐给购房者C,导致购房者利益受损。
其实除了链家这样直观的中介,像携程这样的网站,本质上也是个中介。
人们在致电/搜索目的地酒店时,客服/网站优先推荐的酒店依据是什么?
竞价排名。
你没有看错,携程在优先给客户推荐酒店时,也是用竞价排名的方式:
给的钱多,就优先推荐。
这一次,携程(A),把不靠谱的酒店(B),推荐给了消费者(C)。
如果用善恶人性的标准而言——
百度、链家、携程……
中国这些企业都是昧良心的恶人,
可苦了我们这一届善良的人民了。
可是,让我们仔细想想,
就算是没道德的人,
也会考虑如何能赚更多的钱。
对A而言,它应当明白为C提供优质服务,
是系统能够持续正向反馈运作的关键。
可为什么它会杀鸡取卵,损害C的利益呢?
— [2] —
系统反馈的秘密
北京早上的交通拥堵实在让人烦心。
于是,我在京东第三方卖家那里买了一辆便携自行车。
收到车的时候,
我发现车上不仅少了一些重要零件;
而且,这明显是一辆二手车。
这让我很不满意,于是联系客服,要求换货。
很快,京东取回了自行车,又补发了一辆。
这次是一辆新车,但配件中却少了一个运动水壶。
于是,我在京东上详细描述了购物的过程,顺手还给了一个2星的差评。
第二天,自行车经销商给我打来电话,非常客气地向我道歉。
隔了两天,我收到了补寄来的水壶。
出乎意料的是,不仅有水壶,
居然还有升级版的自行车车座、随车指南针、夜间手电等配件。
看来经销商为了表达诚意,赠送了额外的礼品。
第二天,我又接到了经销商的电话,请求我把差评删除一下。
我的这次经历,除了后果严重性不一样之外,本质上和魏则西是一样的。
我们都在第三方的推荐下,购买了不合格的服务。
不过,这两件事情有一个明显的差异:
企业B的处理方式不同。
是因为这家自行车企业的道德水平更高吗?
这家企业更关心消费者吗?
或许有这样的因素吧。
但是,从系统思考的角度看,
百度和京东两个系统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差别:
反馈机制。
在京东的系统里,消费者C可以对B的产品/服务质量进行即时、公开的评价,
而评价的结果会对潜在用户C产生影响——
B的广告效果不仅取决于A的推荐,还有C的评价。
因此,B为了利益最大化,是有动力对服务质量进行改进的。
而在百度的案例里,用户对医院服务的评价,既缺乏有效的反馈渠道,也没有公开的评价体系。
最后,魏则西的反馈,是在这个系统之外的“知乎”上进行的。
因此,在百度的系统里,
用户C的反馈有一个极大的延迟,
大到出了人命才有一点反馈。
在一个系统中,当信息的反馈有“时滞”时,很容易让系统中的其他部分产生“没什么问题”的假象,进而让系统产生错误的扭曲。
就魏则西事件而言,由于用户对医院的评价基本没有渠道反馈,所以,百度无法得知自己推荐的医院有什么问题。
百度所能看到的只是:关键词的竞价价格。
既然在百度看来,推荐谁都一样,那么遵循市场经济原则,给出价高的人就好了。
直到有一天,百度突然发现,
自己一夜之间成了众矢之的。
百度也觉得很冤枉:
我审查了他们的资质证件了啊,
医院骗人我也管不了啊。
你们不能指责我啊……
系统的“时滞”让我们无法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估。
一次粉尘颗粒的排放,似乎对我们的环境并没什么影响;
直到有一天突然雾霾笼罩世界,
就像百度突然发现自己成了众矢之的,
我们才发现原来过去行为的结果一直在那里。
它只不过会在未来连本带利地反馈回来。
时滞,是系统思考中非常关键的概念。
系统的关键解常常被时滞带来的假象隐藏了起来。
— [3] —
系统思考:找到关键解
系统思考的一个迷人之处在于:
我们可以通过系统模型分析,找到系统关键解,实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所谓系统关键解是指一个系统中的特定位置——
对其施加一个小小的变化,就能导致系统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
比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们帮助1600位有肥胖问题的人减肥。
两组人减肥的方法都一样,
只是对其中一组要求:
他们必须记录自己的饮食。
只是记录下来就行,不用再做任何事情。
结果,令人惊讶的结果发生了:
在实验到第六个月的时候,那些每天做饮食记录的人比其他人多减了一倍的体重。
饮食记录,是这个系统的一个关键解。
在一个不起眼的环节采取行动,能够带来整个系统结果的巨大变化。
即使我们没有听说过系统关键解,
我们也会在处理问题时,凭借直觉判断,
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点。
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答案看似有效,但往往只是“症状解”:
摁下去的葫芦,未来会浮起瓢。
美国美铝集团,曾经面临着市场规模和利润不断下降的问题。
如何提高美铝的经营业绩,提升公司的利润呢?
人们期待着新CEO提出提升产品竞争力、降低成本、开发新品等振兴企业的策略。
然而,美铝公司新上任的CEO保罗·奥尼尔给出的解决方案让人大跌眼镜。
他提出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是:减少公司生产的安全问题。
当投资者们确信这位CEO在面对美铝这个烂摊子,要做的事是提高生产安全性的时候,很多人冲向电话亭,打电话给经纪人:
“快卖掉美铝股票,他们这里来了个疯子!”
但结果证明,奥尼尔就职不到一年的时间,美铝就取得了空前的利润。
提高盈利能力的答案是减少企业的安全问题?
这看似难以理解。
然而复杂系统的特征之一便是“违反直觉的”。
在纷繁复杂的背后,那个真正起作用的关键解,可能让我们难以想象。
类似魏则西事件里的中介“善恶”“道德”问题,我们从系统思考方式出发,发现或许建立及时、公开的反馈系统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关键解;
而美铝的奥尼尔也是在理解了公司背后的运作系统后才做出了惊人的决定:
提高生产安全性→停工减少、次品减少→成本降低、质量增加、产量激增、浪费减少→增强竞争力→更多收入
可为什么人们最初听到一个经营收入不佳的公司要增加安全投入时,第一反应是不可思议呢?
推动系统的关键解运作,刚开始,系统的情况往往会更糟糕。
我们会习惯性地按照采取的行动和之后的结果来评价事情的好坏。
如果公司经营困难,那么要采取的行动就是如何增加收入;
而提升安全性,是一个花钱,而没有收入的事情。
所以,人们会觉得,这个时候花钱在安全性上很难理解。
然而,具备从关系入手思考问题、了解系统背后结构的能力的人知道一个秘密——
最有效的解决方案里,行动的原因和结果在时空上并非紧密联系。
我们习惯用简单的因果关系理解世界。
当因和果在系统中有“延迟”之时,我们就很难看到背后的运作规律。
— [4] —
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
在临界知识中,系统思考是能够将其他临界知识串联起来组合应用的工具。
培养系统思考的能力,是构建自己深刻洞察力的一个重要方式。
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
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理解事物最重要的方式是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
这样我们才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多数人只能看到事件本身,在What层面做出反应;
少部分人能够总结出事件的规律、模式(How),从而预见未来;
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探求到系统运作背后的结构——理解了系统运作的Why,就有可能设计整个系统。
(关于Why-How-What,参看黄金思维圈:迅速看透问题本质的利器)
事实上,系统思考是一种与我们直觉思考不同的思考方式。
它是整体地、动态地、连续地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在复杂动态系统中的一种以简驭繁的智慧。
那我们如何能够具备这种能力?
推荐几本重要的书籍:
——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
——德内拉·梅多斯的《系统之美》
(PS,德内拉·梅多斯是彼得·圣吉的老师,也是畅销书《增长的极限》作者~)
——丹尼斯·舍伍德的《系统思考》
其实,读完这几本书也无法学会系统思考,关键在于尝试去应用这种思考方式。
就像本文案例所进行的系统思考,答案未必正确;但是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本身就会让我们看到更深层的可能原因。
就我个人经验,在训练系统思考能力时有几个线索值得注意:
1、关注“关系”而非“事物”
我们在思考事情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以个体身份来思考和行动。
但是,系统背后有超越个人的力量,在影响着世界的运作。
养成从分析关系、事物彼此间的影响入手,是培养系统思考习惯非常重要的一步。
2、分析系统结构,也可以从历史情况入手
除了分析现状的关系外,从历史资料中找到系统行为和时间之间的变化趋势,也是帮助我们理解系统运作的重要线索。
重要的是研究历史的“过程”,而不是历史的“快照”。
比如,雾霾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有无数个假设的答案和方法,但是从历史的数据入手,研究雾霾和时间的关系,是一个可能的尝试方向。
3、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
我们的思考方式很容易被看到的微信文章、新闻报道无声无息左右。
如果你希望构建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你就要去区分观点(假设)和事实。
你要去观察真实发生的状况,而不是听别人的解释。
当你分析了事物间的关系,研究了历史的演变情况,往往会得出一些假设的结论。
这时如果你能用这些结论做一些测试,观察系统的结果究竟如何,你对系统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深刻。
4、系统关键解有时在信息制高点
让一个小区家庭节约用电,
除了让居委会大妈贴出“珍惜能源 节约用电 ”的标语外,还有没有更有效的方式?
荷兰的一个住宅开发商在给小区房屋安装电表的时候,因为工程原因,一部分房屋的电表安装在了地下室,一部分房屋的电表安装在了门口前厅。
在没有其他区别的情况下,电表在门口的家庭用电量比电表在地下室的家庭低了30%。
差别仅仅在于电表是否容易被人看到!
这个例子给我两个启发:
1、及时反馈,对系统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2、有时候你成功,不是因为你努力,只是你幸运地在正确的位置。
【本文涉及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像系统思考这样的任何习惯?成甲说书:《习惯的力量》
·如何让自己能够处理信息制高点?
成甲说书:《像间谍一样思考》
·读完这篇文章,还是不知道怎么应用?
跳出读书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更多热门文章】10倍提升学习效率的DC大法!
如何坚持记录反思日记并从中受益
【货员甲】读书多也学不会“深度思考”
【视频】半小时颠覆你的学习观
回复“作者”,了解作者货员甲;回复“购买”,了解新书预购信息;
回复”反思专题“,了解高效能人士反思的方法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