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为学 | 为什么教别人也能促进自己的学习
“给别人当老师”,在我们通常的认知里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你至少要达到了专业级水准,比大多数人强才可以。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很少想到要去教别人;毕竟,我们自己还在学习的阶段呢!
我以前也有类似的观点。
可是,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沙龙,演讲者介绍了一个新理念: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也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这听起来有点难理解,就好像一个人是老师,同时又是学生。不过,如果你把教学这件事想象成知识从高势能向低势能转化的过程,那么老师这个角色,只要是站在较高的那个小山坡上的人即可担任,不一定非要是泰山衡山才可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就是,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不如别人,总有他略强一点的地方。那么,在这个方面,我们就可能教别人,成为老师。
为什么教别人能够促进学习?
你可能会问:教别人不是在输出知识吗?学习是一个输入知识的过程,为什么教别人能够促进学习呢?
这是因为,教别人的过程,表面上是知识输出,但实际上这个过程还有额外的三个价值:
(1)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你一定有过给别人讲一个你刚学到的知识的经历。可能你学完之后觉得自己懂了,可是讲给别人,总讲不清楚。如果我们讲不清楚一个问题,往往是因为我们有些以为知道的知识并不知道。为了能够给别人讲清楚,我们就会逼着自己主动寻找,想明白问题。
(2)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我们的短期记忆能够转化成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而教别人,是一个很好的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不仅是因为复述,还因为教学的环境让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增添了新的场景,回忆起来更容易。
(3)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大家互相交流,能够让自己看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可能忽略的环节,从而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
所以,积极主动地教别人,也是我们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想一想,我们学习的重要目的不就是为了应用嘛!如果我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提前考虑到怎么教别人应用,那岂不是一种“前瞻思维”?
这有点像日本知名作家,前麦肯锡顾问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这本书中提到的一个方法:你处于职员位置的时候,就要思考这样的问题——“如果我的职级比现在高两级,你会怎么做?”我们提前教别人,也是站在比自己高两级的角色立场思考问题。
那么,在具体以教为学方法的应用中,有什么技巧吗?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有两个问题非常值得注意:
(1)备课不能知道多少讲多少,而要为讲清楚这个问题大量查阅资料,购买书籍。
2010年,还在第九课堂担任BD的黄有璨找我,想让我开设一门新课《个人知识管理》。黄有璨之所以找我,是因为他了解我一直在这方面有研究。可是,那个时候我自己也是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很多认识并不是很深刻。
我心里是犯嘀咕的:我要不要接受这个邀请?万一讲砸了怎么办呢?
这时,我想起了“以教为学”这个概念。既然我想要在知识管理这个领域深入研究,那么这次教学的机会就是我学习的好机会。于是,我就答应了黄有璨。
从答应讲课到正式开课,期间有将近3个月的时间可供我准备。我在这段时间内把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沾边书籍全都买来,把网上所有相关文章甚至讨论都看了一遍。记录的笔记,草图有几百页之多,用完了两个大笔记本。为了3个小时的课程,我几乎耗尽了3个月的所有业余时间。我清楚记得,正式开课那天是早上8点,我凌晨4点还在备课修改ppt。
结果,这次课程的效果极好,学员给课程的评分非常高。而我,也通过这次课程完整地构建了整个知识管理的框架体系。我今天这本书中的方法和理论,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把教学当作一次全面提升拓展自己相关知识领域的机会,能够极大地提升自己的学习深度。
(2)在备课中,一定要主动查询不同的观点,不支持自己结论的反面案例。
我们在教别人的过程中,因为不由自主地成为了“老师”的角色,所以也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放在了应该“正确”的位置上。为了让我们讲的道理看起来更合理,我们便会找很多案例来支持自己。
但是要注意,所有的观点都能找到支持它的案例,我们更要关注反对的声音。
我一直把很多重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假设作为我理解和解释事物的工具,我也是一直这么告诉别人的。可是你知道,心理学的知识,不是“硬知识”,很多时候会有很多反例的。我就必须很谨慎地关注对这些心理学工具的质疑,了解我用的工具什么时候会失灵。
2016年《成甲说书》有一期节目讲了丹尼·戈尔曼的《情商》这本书。结果有网友就在我公众号后台留言说:情商就是一个伪概念,你不要传播伪科学了。这个时候就是你当“老师”,结果别人直接质疑你是“伪科学”。
因为网友只是给出了结论,没有给出证据,我就自己上网查询。结果发现,人们认为情商是伪科学,大概是几个原因:
一、情商可能是智商的一部分。如果你智力能力足够好,其实是能够处理好情绪过程的。
二、情商的定义不清晰,边界模糊,所以无法讨论。
三、情商无法测量,所以是伪科学。
了解了别人质疑你的原因,再对比自己的观点,我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我到底在讲什么。我认为丹尼·戈尔曼在《情商》这本书中,最核心的观点是:如何与我们的负面情绪相处,以及如何积极地调动我们的正面情绪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在这两方面,作者用到的实验和论据,均未被推翻,且是经过了大量重复验证的。至于这个能力是不是应该纳入智商里面,这可能更偏向于学术分类讨论。
而认为无法测量的就是伪科学,这种观点不值一驳。当然,有很多心理学家对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观点有很多质疑,但是在情绪处理的方法方面,我还没看到有力的辩驳。所以,至少我从这本书中收获的情绪处理能力,还是值得信任的观点。那么,我也就不考虑通知罗辑思维“得到”的团队把这期节目下架了。如果我研究完发现,我确实在传播“伪科学”,那么,我可就要下架节目,向大家致歉了。
所以,以教为学的过程,一定要坚持思考自己所教的内容,能不能真的站得住脚,经得起考验。我们只有真正知道我们拥有知识的局限性所在,我们才配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注意到上面这两点,我想大家在践行以教为学这个方法的时候,成长速度会更快。不过可能有朋友会问:你能够有《成甲说书》来讲课,我们没有这样的机会,怎么以教为学呢?
其实,以教为学的机会很多,比如:
你把今天文章中学到的知识讲给你爱人或者同事听。
你在微信里面组建一个学习微信群,定期给大家分享你的心得。(我有一个朋友就干这个事情,而且是收费的——太聪明了。)
主动要求在一些沙龙里分享或者建立自己的公众号写文章。
这些途径都是以教为学的好渠道,只要你用心,就能找到更多机会。
今天是《临界知识》新书内测反馈计划的最后一天,到今天下午18:00,我们的购买通道就会正式关闭,并把书按照相应的数量交付印刷。感兴趣的朋友们,抓紧时间啦!
这两天呢,也有各位参加《临界知识》“抢先阅读 反馈计划”活动的大侠纷纷在评论区留言。我总结出了几大门派,在这里展示各门派中部分高手的留言,也算统一回复一下:
勤俭持家型:
对呀对呀!一定好好读,提出来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就能够拿到我们免费寄送的签名正式版!同志们!收到书记得及时看啊!11月1号到11月15号是意见收集期,提出意见并被采纳的就可以免费拿到签名正式版啊!
提出好问题型:
昨天说过,这位读者现学现用,马上就来看目录找答案了= =
热心关注型:
封面君真的表示压力山大。。。不过,据封面君拍着胸脯承诺,在正式版的时候,会给大家一个惊喜的= =让我们一起来期待吧= =
来自海外的呼声:
海外的朋友们,目前的抢先版就不支持了。但是未来正式版出来之后,可能就会有比如电子版之类的其他途径了= =
勤奋坚持型:
好好学习,天天花钱啊。。。
特别会说话型:
小姑娘们说一定要把这段放上。。。
好了,留言区主要就是这几大门派,有些问题也能够统一回复了。最后再提醒一次,《临界知识》“抢先阅读 反馈计划”活动将在今天下午18:00准时关闭。感兴趣的朋友们,今天下午18:00前要记得点击“阅读原文”下单哦~
跳出读书的“低水平勤奋”陷阱
·热门文章:
成甲说书:精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