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扩种油菜,冬闲田不再“闲”

王澎 张健楠等 农民日报 2023-03-04



扩种冬油菜,是在2021年全国冬油菜面积突破1亿亩的“高位”上再攀高。这得益于一系列政策发挥引导作用,关键在于有关方面给予的生产支持、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有效调动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种植户的积极性。

冬月里,四川省中江县金穗源粮食专业合作社1000亩地里的油菜苗铺成了一片绿毯。“除了新开垦的300亩荒地,今年冬天,合作社把能种冬油菜的地全都种上了。”理事长常滔说,前些年冬天地都是荒着。从2019年冬季开始,合作社的地不再闲着,陆陆续续种上了冬油菜,“为的就是能多收一季油菜籽。

隆冬不敌新嫩。冬日暖阳下,江西省万安县的大片田块里同样绿意盎然,这是今年秋天抢种新一季油菜带来的别样景致。2021年冬天,万安县禾天下合作社只种了七八百亩的冬油菜,而在今年,冬油菜的种植面积将近2000亩。“我们经过去年试种,发现多种一季油菜确实能带来不小的收益。在继续增加面积的同时,我们会选用土壤墒情好、排水条件好的田块来种植冬油菜。”合作社理事长陈斌华介绍,前些年合作社普遍只种两季水稻,而今年“稻—稻—油”模式占合作社自有种植面积的1/3。

村民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大有镇统口村田间管护油菜。 罗慧 摄 新华社发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据测算,长江流域尚有1亿亩以上的冬闲田,其中可种植油菜的冬闲田在5000万亩左右。拎稳“油瓶子”,开发长江流域冬闲田扩种冬油菜,是今年秋冬种的重要任务。
据农业农村部12月1日农情调度,全国冬油菜播种进度99.7%,播种面积增加较多。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油料处处长刘武表示,扩种冬油菜,是在2021年全国冬油菜面积突破1亿亩的“高位”上再攀高。这得益于一系列政策发挥引导作用,关键在于有关方面给予的生产支持、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有效调动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和种植户的积极性。
那么,今年冬油菜的种植体量是如何扩大的,在这一过程中解决了哪些实际的生产难题,为油料生产又探索了哪些经验?

种子够不够用,质量咋样?



农谚有云“看田选种,看种种田”。扩种冬油菜,不光要算有多少地,更得看种子好不好、够不够。
据统计,2021年全国秋播冬油菜种植面积10263万亩,商品种用量高达1997万公斤,其中杂交种1531万公斤、常规种466万公斤。
今年在2021年的基础上继续扩种冬油菜,种子供应是否充足呢?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了解到,经初步测算,冬油菜商品种需求量2171万公斤,同比增174万公斤。此外,调度数据还显示,今年全国夏收冬油菜制繁种面积17万亩、单产118公斤、总产2017万公斤;加上有效库存301万公斤、西北夏繁种子260万公斤、国省两级储备75万公斤,秋播商品种供应总量2653万公斤。其中,杂交种供应量1978万公斤、常规种供应量675万公斤,可保障1.1亿亩大田用种需求。不仅如此,我国局部常规冬油菜种植区仍有农民保持自留种习惯,这也为扩种提供了一定的供种空间。
扩种冬油菜的底气,不仅在于供种充裕,更源于我们有好种子。

在江西南昌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技术人员在给无人机添加油菜籽。万象 摄 新华社发

长期以来,油菜生产用种一直为我国自主选育,并且经过甘蓝型替代白菜型、常规种转向杂交种,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低芥酸、低硫苷的“双低”油菜开始普遍种植,我国油菜种植实现了由中产向优质高产转变。特别是“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立了覆盖全国油菜主产区的油菜品种鉴定试验网络、油菜品种SNP分子鉴定技术平台和油菜不同功能品种展示示范基地,形成了部、省两级领导下的“科研单位—种子企业—加工企业”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的联合攻关新机制,在油菜种质资源筛选鉴定、优异资源创制发掘、重要性状优良基因位点鉴定、新品种选育以及示范推广、新功能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杂交种为主是目前我国油菜品种的一大特点。2017年油菜品种由审定转为登记,目前已登记油菜品种1664个,其中杂交种占比86.7%。”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品种性状多样化以及菜用、观赏用等品种增多,也是近年来油菜品种的明显趋势。”
近年来,我国培育出了一批各具特色油菜新品种,包括早熟品种“阳光131”、抗根肿病品种“华油杂62R”、高油酸新品种“华油2102”、高含油量品种“中双11号”、抗倒宜机品种“华油杂9号”等。
众多优秀油菜品种相继问世后,全国各大油菜种植区也会因地制宜,通过试验示范,择优种植。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上桂村的油菜田。刘胜军 摄

“‘大地199’油菜在我们武穴产量高、表现好,因此今年我们采购了2万斤种子,比2021年足足多了1万斤。”湖北省武穴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胜军告诉记者,武穴历来重视油菜产业,对于品种选育更是当作重中之重。根据品种的出油率、产量、适宜机械收获等标准,并结合历年来农户的反馈意见和认可程度,武穴推广了一批表现优异的油菜品种。长期坚持选优推优,让油菜成为武穴的重要产业,为当地带来了“油菜之乡”美誉。

茬口不够“两头凑”,“用空间换时间”



在我国南方大部分油菜主产区,普遍采用稻油轮作,因气候条件不同,分为“稻—油”“稻—稻—油”“稻—再生稻—油”等模式,所需品种、技术不尽相同。据统计,长江流域冬闲田中适宜“稻—稻—油”的地区有1200多万亩。
在长江流域实行“稻—稻—油”轮作模式的地区,早稻一般3月底至4月初播种,7月上中旬收获;晚稻一般6月中下旬播种,10月上中旬收获。早晚稻加起来全生育期220天左右。而油菜10月初播种,次年5月才能收获,全生育期200—210天,茬口非常紧。加上近年来油菜直播面积扩大,就更显紧张。除去早晚稻秧田期40—50天,水稻从移栽到收获两季需要180—190天。这样算下来,留给油菜的时间只有180天,因此抢出这20天时间对于扩种冬油菜至关重要。

在江西南昌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农民驾驶拖拉机平整收割后的稻田。万象 摄 新华社发

年年种三季,茬口赶不上,那就两年种五季。“交替轮值”成了湖北省武穴市锐兴家庭农场扩种冬油菜的巧妙办法。理事长杨云广告诉记者,农场从5年前开始,以两年为一个周期,采用“稻—稻—油”和“稻—油”两种模式交替作业:3月25日前后,播种第一季早稻,7月底收割完后,立刻进行晚稻插秧。10月25日左右,晚稻基本收割后,播种冬油菜。来年5月中旬油菜进入成熟期,无法继续播种早稻,所以选用生长期较短的中稻品种进行轮作种植。
“合作社一共流转土地2800亩,今年种植冬油菜1200亩。”杨云广提到,近年来有不少短生育期油菜品种问世,这给农场的稻油轮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针对‘稻—稻—油’茬口衔接问题,要坚持‘两头凑’原则开展‘双早’育种攻关和试验示范。”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经济作物处农艺师张哲表示,重点是“短”和“密”两个方向:选育生育期80天左右的早稻品种和180天左右的油菜品种,特别极早熟、高产油菜品种研发攻关,确保“稻—稻—油”模式有种可用;另外,选育耐密植、宜机收油菜品种,为油菜密植提产量和机械化收获提效率打基础。
谈到油菜品种时,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胡琼如数家珍。例如,中国农科院油料所选育的“阳光131”生育期最短173天,目前在湖北咸宁、江西安义等地年推广面积5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141公斤;湖南省作物研究所选育的“沣油320”生育期176天,在湖南衡阳等地年推广面积20万亩左右,平均亩产128公斤。此外,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玉溪市农科院选育出“云油杂”“玉油”系列早熟品种,适宜在云南、贵州、四川等高海拔地区种植,推广面积约10万亩。
选育短生育期油菜品种的脚步仍在加快。为选短生育期油菜育种亲本,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油菜遗传育种研究室副主任王新发带领团队,从4万多份育种材料中筛选了2870份品系,今年秋播分别在湖北省武汉市阳逻基地和江西省进贤县种植,进行生育期、产量、抗性等综合性状的鉴定和评价。据透露,团队已选育的2个短生育期品种在国家早熟组油菜新品种试验中,表现不俗。

10月8日,村民在贵州省黔西市文峰街道双星社区栽种油菜。范晖 摄 新华社发

破解茬口问题,除了选用短生育期的早熟油菜品种外,很多技术人员和大户都想到了“用空间换时间”。如同水稻集中育秧一样,采用油菜集中育苗的方式,让油菜提前发育,等水稻收获后再移栽。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文喜贤介绍,江西已经连续3年开展“水稻精量稀播育壮秧+早稻晚栽”“油菜稀播育壮秧+机械移栽”的“稻—稻—油”技术模式集成示范。前者可在保证双季稻产量不减的前提下,将早稻栽插时间推迟到4月底,保证油菜正常成熟收获;后者可实现油菜轻简高效种植。“在光温资源紧平衡地区,这一技术集成有助于实现‘稻—稻—油’茬口衔接和高产高效目标,持续释放冬闲田扩种潜力。”
能抢种出一季农作物,就多一季收成,这对于广大农户而言是最现实的收益。秋末冬初,无数江西老表在田间忙碌,为的就是能抢出这要紧的20天。
相比于种植两季稻,“稻—稻—油”模式的三季作物生产如同接力赛一般,“你追我赶”。万安县禾天下合作社今年就地取“材”,利用社内的水稻育秧大棚育了300多亩油菜秧,9月底至10月初播种后,用营养土培育出油菜小杯苗,经过一个多月就进行了移栽。陈斌华坦言:“相比油菜直播,移栽虽然费事儿又费力,但好在产量高,还能节约一周左右的时间,正好赶上三季模式的时间。”

伏秋连旱影响播种,咋解决?



今夏南方多地出现罕见持续高温干旱,而入秋以来,江西、湖南、湖北等地依然存在伏秋连旱的不利天气,导致油菜生产面临缺水和土壤墒情不佳的问题。
据江西省前期调度,全省约有413万亩油菜因旱影响播种,接近总任务面积的一半。截至10月15日,全省完成总任务面积还不到20%,此时距油菜最晚播种期仅剩1个多月。在湖北,多个沿江县市也出现了因干旱导致秋冬种受阻的情况。
在加强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的基础上,提早谋划、分类施策,是应对旱情的关键。
“今年的旱情确实百年难遇,不仅来得早,还来得久。”刘胜军向记者介绍说,作为湖北省内的沿江县市,武穴市基于往年的抗旱经验,通过从长江抽水、用泵船引长江水到武山湖、向大同水库买水等方式,满足各个乡镇不同的用水需求,保障农业生产。
今年,张哲一直在江西万安县蹲点调研,今夏出现的罕见高温干旱,着实让他心惊,一度非常担忧今年的秋粮收成和冬油菜种植。

8月17日,在江西省庐山市沙湖山管理处长湖管理站,工作人员用水泵将河水抽入水渠灌溉农田。万象 摄 新华社发

面对旱情,万安县对油菜意向种植面积、油菜品种、化肥需求、秋冬种水源条件、旱灾影响等各方面数据进行了系统调查摸底,提前掌握了油菜播种的基本情况。张哲告诉记者:“根据调查情况,万安县因地施策:水源充足的地方抢墒播种;水源不足地区通过引、提、调等多种方式,补充土壤墒情,造墒播种;水源严重缺乏地区提前准备好种子、化肥等物资,待后期有降雨或土壤墒情改善后,适期播种或调苗移栽。”

在应急响应的基础上,育苗后等雨移栽技术,在江西、湖北等受旱地区的冬油菜扩种中大显身手,有效解决了伏秋连旱耽误农时的问题。
为了推广配套技术,万安县农业农村局分别在枧头镇南洲村和百嘉镇百嘉村建立了2个油菜机械化移栽示范区,主推毯状苗机械化高效移栽和钵体苗机械化移栽技术。与油菜直播相比,机械化移栽技术能够提早20—30天进行,在规避干旱的同时,有效解决了油菜生产茬口期问题。相比传统人工每天只能种植0.5亩左右的油菜而言,钵体苗机械化移栽能够达到20亩/天,而毯状苗机械化移栽则能达到40亩/天的成效,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油菜种植效率。

今年秋冬种,在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禾天下合作社的油菜田内,无人机正在飞播油菜种子。陈斌华 摄

虽然伏秋连旱的不利情况确实给部分地区造成了困难,但在多方努力之下,各产区冬油菜扩种如期达标。据了解,截至11月上旬,万安县12万亩油菜播种计划全部完成,目前全县油菜长势良好;武穴市种植油菜43.13万亩,比去年增加了2.6万余亩。

怎样种,才能省力又高效?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不高是制约我国油菜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有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59.9%,在粮棉油产品中处于偏低水平,明显低于同年农作物71%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以油菜耕种为例,相较于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作物,油菜籽很小,千粒重仅有1.4克—5.7克,易粘连、飘撒,对播种机的精细度有极高的要求。而且,油菜苗栽插时还要“开三沟”防积水,也加大了农机需求。
“目前,禾天下合作社扩种冬油菜仍处于探索阶段。”陈斌华坦言,为了探寻“最优法”,合作社在油菜播种技术上“多管齐下”,除了人工撒播、无人机飞播、机械条播,还有育苗移栽。但由于机械移栽技术要求比较高,与育秧技术、机械起垄的技术、土壤墒情等多重因素相关联,目前合作社的育苗移栽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操作。
“提高油菜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要依靠多方力量联合攻关,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张哲认为,攻关的方向是加大先进农机装备的研发力度,推广适于丘陵山区整地、开沟、播种、收获的高效便捷农机,选育具有早熟、分枝少、抗倒伏、开花结实集中等适宜机械收获的品种,配套合适的播期、播幅、密度等栽培模式。

11月3日,在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禾天下合作社育秧大棚中的油菜秧苗。陈斌华 摄

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一直在进行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
“在水稻收割的前两天,通过飞机提前播撒油菜种子,等待水稻收割完成后,直接将水稻秸秆粉碎还田,再进行机械开沟。”刘胜军在介绍“稻草全量还田油菜免耕飞播轻简高效生产技术”时告诉记者,武穴市在综合运用开沟机、旋耕机、直播机等进行播种的基础上,积极调整油菜播种技术后,集成出了这套技术。

在江西南昌湾里管理局罗亭镇上坂村,技术人员在操控无人机播撒油菜籽。 万象 摄 新华社发

该技术既能够抢时播种,又可以最大化地保证土壤墒情,确保油菜苗能够能正常生长。“这个技术是经过我们农业农村部门的专家和农户种植实践证明过的,效果很不错。”对于这套油菜种植的“技术优等生”,刘胜军在介绍时,显得神采奕奕,“现在及以后,我们都是要大力推广的。”
在油菜大省四川,这里的油菜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其技术模式研发同样不容小觑。四川省联合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分别集成协同品种、农机、农艺“三位一体”的适宜平原和山区的分段分层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近年来主推了油菜机械化直播技术、油菜毯状苗机械高效移栽技术、油菜联合收获技术及油菜分段收获技术。
记者从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与农药肥料处了解到,2022年该省油菜种植面积2065万亩,比2018年增加237.3万亩。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了63.62%,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为93.3%、40.5%、47.5%。
“我们合作社种油菜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谈到油菜种植机械化,常滔自豪地告诉记者,“播种的时候用无人机,收获时采用两段式,4月底放倒,晾晒2—5天,再用收割机捡拾脱粒,机损基本都能控制在5%左右。”

如何支持农户愿意种、多多种?



回过头来说,冬闲田之所以“闲”,一定有其现实原因。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有些农户受传统休耕观念的影响,担心“稻—稻—油”模式会导致农田一年超负荷运转,影响地力;还有不少农户因为油菜种植费工费时,往往认为种油菜“吃力讨好,不如闲一季”。
要调动农户种植冬油菜的积极性,让农民愿意种,多多种,同样需要“辅之以利”。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就是给油菜生产“提气”。
武穴市多年来一直将油菜作为主导产业进行支持。早在2003年就按照“农业定向、政府采购、统一供种、免费发放”的原则,作出了20年免费供应种子的承诺,如今已经是连续供种的第19个年头了。今年,武穴市的油菜统一供种资金达到300万元,比上年增加了50万元。同时,在机耕和肥料方面,也积极为农户的油菜收益“托底”:给部分农户提供免费机耕,推广油菜机械化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1600吨油菜专用肥,拨款300万元,对种植户购买复合肥给予补贴。
为了激励更多种植大户开展油菜规模化种植,武穴还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对连片种植300亩以上油菜的大户,给予物化补贴和农机作业补贴;对订单超过1万亩的生产联合体,奖补5万元;建立秋播油菜生产“一免两补”激励机制,每年补贴资金550万元以上。

11月8日,村民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村田间分苗移栽油菜。 罗慧 摄 新华社发

各油菜主产省都着力加大对油菜生产的支持力度,用好政策“指挥棒”。例如,今年,中央下达四川省产油大县奖励资金5.8亿元,油菜产业集群项目资金1亿元,目前全省秋冬油菜产业发展资金超过13亿元。江西省印发了提升油菜油茶等油料产能的实施方案,提前下达了政策资金4.35亿元,创新开展“稻—稻—油”三熟制技术集成示范……
当然,还得市场“给力”。农民种油菜积极性高不高,归根结底要看效益有多少。当种油菜有赚头时,自然就会有人种。
这两年,在政府的鼓励和补贴政策支持下,特别是随着油菜籽市场价格的提高,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更加看好油菜种植。
“今年武穴当地的油菜籽价格达到3.2元/斤,一亩地能净赚两三百元。”比起前些年战战兢兢的“小试少种”,现在杨云广可谓是劲头十足,“政府有补贴,我们农民当然就愿意种!”
“连续种植4年冬油菜,都比较顺利。”常滔告诉记者,“位于四川中江的合作社,种植一季油菜的成本大约在1000元左右,每年5月收获时,每亩地能产400来斤油菜籽。按照每斤3—3.5元算,再加上种子、化肥等补贴还能省500元左右,多种一季油菜的效益还是挺可观的。”
如果说种油菜、卖菜籽挣的是“有数的钱”,那从油菜多种功能上下功夫,增收的潜力更大。

在湖北省武穴市大法寺镇,农户正准备油菜育苗移栽 。 刘胜军 摄

在湖北江陵县马家寨乡,油菜可以榨油,还可以采摘菜薹、生产花粉花蜜。“春吃菜薹,夏收菜籽”的“一菜两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据测算,种植“中杂油19”油菜,每亩可采摘菜薹200公斤,亩均增收800元;田间测产每亩油菜籽产量251.45公斤,可生产优质菜籽油100公斤,按照每公斤30元计算,每亩菜籽油产值达3000元。此外,每亩产出可生产菜籽饼120公斤,产值240元;生产花粉花蜜5—10公斤,产值约1000元。
效益的显著提升得益于油菜“三全高效”模式的推广示范。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提出的油菜“三全高效”模式,是以高油高产多抗适机收品种“中油杂19”为核心,联合全国多家优势单位,集成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技术、全营养缓释专用肥及轻简施用技术等国内油菜全产业链最新科技成果,全价值链挖掘油菜“油”“菜”“花”多重功能。
在湖北钟祥、安徽望江等地,应用“三全高效”模式,每亩油菜田的亩均综合产值超过5000元。这对种植户极具吸引力,冬闲田不再“闲”。

湖北省黄冈市武穴市大法寺镇崇山村油菜花海。 赵广亮 摄

发挥油菜多种功能,不断拓展着种油菜实现增收致富的边界,“油头花尾”全产业链布局渐成气候。四川深入实施“天府菜油”行动,突出初精加工、品牌培育、农旅文互动。“天府菜油”区域公用品牌已授权15家企业、29个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通过不断拓展粮油产业多种功能,依托粮油产业推进农业与其他行业有机融合,综合开发“菜、花、蜜、油、肥、饲”多种功能,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百花齐放会有时。在冬油菜面积持续增加、产量不断提升的未来,将油菜的多种功能变现为多重价值,真正实现“一地金黄一地金”,有赖于做强油菜产业,这正是提升油料产能的深意所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澎 张健楠 见习记者 祁倩倩 李金平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

“双十一”,一个西部电商县的回眸

秸秆都去哪了?

预制菜“风口”下,赛道怎么选?

当农村老人“吃饭”成难题

白羽肉鸡——从0到1以后

等待下一个泾川

羊绒定价:微米之间的竞争
饭碗里的法治中国
脆蜜十五年诞生记

从养殖到消费看鲍鱼产业之变

信贷直通车“发车”六百天后

“易地扶贫搬迁”后的日子


监制:高雅  编辑:王思言

点击订阅《农民日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