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土地保护钱从哪来?

毛晓雅 庞博 农民日报 2024-04-29

如何让广大农民改变耕作传统,调动他们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积极性,是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难点,这需要财政补贴、金融信贷、保险保障等举措综合协同发力。在黑土地保护主省区,一套多方聚力保护黑土地的整体解决方案,正在形成。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站在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玉米生产基地瞭望台上远眺,一望无际的留茬秸秆好似一床厚厚的棉被,黑土地在它的保护下“酣然入睡”了一个冬天,农户们正打包多余秸秆,为春耕保驾护航。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吉林梨树县考察时,就是站在这里,语重心长地说:“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4年后的今天,升级版的“梨树模式”正在这片黑土地上悄然铺开。“我们正在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单元,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将300公顷土地作为相对集中连片的一个实施单元,打破农户间土地界限,确定具体实施模式,合理配置农机具,利用导航作业,把保护黑土地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副站长王贵满作为“梨树模式”的奠基者和推广人,几十年如一日投入到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如今,曾有着“捏把土冒油花,插根筷子也发芽”美誉的黑土地,在经历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导致黑土层变薄、地力下降的“阵痛”之后,正逐步走向复苏、重焕生机。
王贵满与科研人员一同检查土壤情况。 资料图
在王贵满看来,规模化、标准化和机制化推广黑土地保护模式是关键。而如何调动广大种植主体主动调整耕作习惯,接受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难点,这需要财政补贴、金融信贷、保险保障等举措综合协同发力。因此,在王贵满实践的梨树模式升级版“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创建中,财政和金融保险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能够有效解决黑土地保护规模化问题,我们创新推出的黑土地地力指数保险则起到引导黑土地保护标准化落地的作用。”
不只在梨树县,黑土地保护的黑、吉、辽、蒙等几大主省区内,各地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多措并举,综合运用多种力量来平衡黑土地保护和种植收益,打消种植主体的顾虑,解决黑土地保护“最后一公里”落地问题。各级政府拿出真金白银补贴经营主体,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保险创新产品落地,直接刺激黑土地保护性技术推广与实施;金融信贷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保障黑土地保护耕作规模持续扩大……
“只有让农民真正接受认可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尝到了黑土地保护的甜头,黑土地保护才能持续开展下去。”王贵满说。

财政补贴补给谁、补什么?

严冬的黑龙江大田里,皑皑白雪覆盖在土地上,白茫茫一片与天相接,留茬秸秆和有机肥正悄然为辛苦一年的黑土地积蓄来年的力量。
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德海玉米合作社理事长邹德海参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已有三个年头,他可是名副其实的大户,土地流转加生产托管,作业面积达4.6万余亩。“我从小生活在这片黑土地上,眼看着这土地由于过度耕作和常年使用化肥开始变薄、变瘦、变硬,土壤肥力大不如前。”邹德海说。
2021年克东县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通过对有机肥还田实施主体进行补贴,推广有机肥还田成果经验、经典做法、成熟模式。“有机肥有助于黑土地中有机质含量增加,我耕作的土地连方成片,很适合参与有机肥还田项目,国家给补贴,不妨试试。”邹德海最初的想法很简单。
实施过程却并不简单。从牧场收集牛粪、发酵,经过专业部门进行粪肥检测合格后用抛撒机抛撒粪肥,这一套流程下来需要一年的时间,需要投入很多心血。2021年,邹德海从周边5个村的农户和养殖场收集粪肥,为1.6万亩土地实施有机肥还田,一亩地可以获得补贴93元。
“虽说财政补贴给了底气,但抛撒有机肥的成本也不小,除了拉粪肥、储藏、沤肥等基本步骤,由于黑龙江冬天气温较低,粪肥极易结块,需要用专业工具拍碎后才能均匀地抛撒到黑土地上。步骤烦琐、耗时耗力,一亩地施肥成本需三百余元。”邹德海给记者算起了账。
那么,对于农户来说,用有机肥还值得吗?邹德海仍然给了肯定的答案。
“有机肥对土壤板结有明显改善作用,有机肥还田项目我坚持做了三年,可以明显看出比使用化肥的土地更加松软,玉米长势也更好。黑土地保护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只看眼前的经济账,持之以恒实施有机肥还田,采用保护性耕作方式,土壤中的有机质就能增加,子子孙孙才能继续依靠黑土地致富。”邹德海说。

在黑龙江克东县润津乡玉河村,德海玉米合作社的农户在有机肥还田地块上播玉米。 资料图

财政补贴不只带动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部分小农户看到有机肥还田的效果后,也开始参与进来。“有机肥需要农户自己沤发,周期较长,同时有机肥抛撒对小农户来说人工成本较高。随着财政补贴的有效落实与合作社大户的经验成果分享,大家普遍认识到有机肥可以有效提升土壤地力水平,从而增产增收,农户参与有机肥抛撒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克东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晓光说。
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和引导农户施用有机肥,成效是显著的,克东县2023年累计推广有机肥还田12万亩,不仅切实提高了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更为重要的是,更多种植主体认识到了使用有机肥改良黑土地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参与进来。
距离克东县二百公里外的林甸县,也在通过政策引导“变废为宝”,促进黑土地保护。
林甸县是畜牧大县,作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自2021年起每年获得农业农村部1000万元补贴资金。该资金直接补贴给参与有机肥还田的社会化服务主体,从收集牛粪、沤肥到最终的抛撒进行全环节补贴。
“我自己购置了抛撒机,安装了北斗雷达监测装置,由黑龙江农机管理调度指挥中心平台对抛撒数量直接进行监测,检测机构会按批次化验土壤有机肥含量,规范的监管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指导。”林甸齐丰现代农机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崔玉双说,“有机肥可以有效防止土壤板结,板结对土壤产量影响较大,虽然该项目要求我们每亩土地施1.5立方米粪肥,我都施2立方米粪肥,为了提高土壤肥力,更为了粮食大丰收。”
“有机肥的作用在于通过增加黑土地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通透性,从而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用量,达到保护黑土地的目的。”林甸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戚焕春说。在财政补贴的引导下,许多种植主体也参与到粪污收集处理的环节中来,有机肥还田的覆盖面逐步扩大。
有机肥还田项目对于林甸县无疑是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既解决了粪污污染问题,也对提升黑土地地力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有机肥还田实施前后效果跟踪调查监测,每千克土壤中有机质增加了0.03-0.09克。
有机肥还田是黑土地保护的重要一环。财政补贴有效激发了农户参与有机肥还田的积极性,通过带动服务主体扩大施用有机肥范围,将黑土地质量提升与农业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在黑龙江全省范围内,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在2021、2022两年连续为13个黑土地保护利用重点县补贴2.6亿元,落实粪肥还田示范任务260万亩;2023年则在9个黑土地保护利用重点县补贴9000万元,落实粪肥还田示范任务90万亩,以补贴激励农户参与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积极性,对提高黑土地有机质含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有机肥还田补贴,使用免耕技术同样有补贴。我共有5000亩土地采用两免一松模式耕作,秋收后地里秸秆留茬,来年直接播种,每亩地补贴二三十元,在补贴的激励下,大伙都愿意尝试保护黑土地的耕作方式。”崔玉双说。
据戚焕春介绍,免耕技术可以减少土壤耕作、翻动,降低机械作业对土壤的破坏,减少风蚀水蚀和土壤水分蒸发,提高耕层土壤防风固土、蓄水保墒能力。
黑龙江省通过信息化监测实行差异化补助,对于玉米茬(含高粱、谷子、麦类)保护性耕作,地表播种前秸秆覆盖率在30%以内、30%-60%、60%及以上分为三档,每亩分别补助20元、35元、60元,对于大豆(含杂豆)保护性耕作,作业合格的地块每亩补助30元,以此增加秸秆覆盖率,促进提升黑土地中有机质含量。
承担着粮食生产“国家队”重任的北大荒集团从2021年开始实施保护性耕作项目,补助保护性耕作面积共188.16万亩,秸秆全量还田面积逐年增加,目前已达到97.3%以上。同时,北大荒集团充分发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在保护性耕作高性能免耕播种机具补贴上做文章,鼓励农户实施保护性耕作。目前已有免(少)耕播种机具2360台(套),年可承担最大作业面积300万亩以上。
黑土地保护补贴是政府直接给予的财政支持,对黑土地保护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耕地建设与利用资金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根据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面积、深松深翻面积、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县数等因素进行黑土地保护支出测算,预算层层下达,确保参与黑土地保护的农业主体获得补贴支持。
无论是通过有机肥还田给黑土地“增力”,还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为黑土地“续力”,财政补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激励种植主体改变传统耕作习惯,采用有利于黑土地保护的耕作模式,并示范带动更多农户参与进来,从而实现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规模化、标准化落地。

补偿性和激励性保险如何发力?

“过去黑土地土质松软,我们采用精耕细作的方式年年丰收,但再好的土地也经不住折腾啊,化肥越施越多,粮食产量却越来越低,大家都意识到黑土地保护是当务之急。”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台东街道高屯村村民郑孝斗说。
但面对政府提出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即免耕或少耕模式,郑孝斗仍心存疑虑,“我种了大半辈子的地,这土地和我们自己家屋子似的,每年都要收拾,翻地、起垄、播种,秋收之后把秸秆从地里收得干干净净的,才觉得一年的事干完了。免耕或少耕虽说少了几道传统工序,政府还给补贴,但我心里还是没底,这‘埋汰’的地能行吗?这种耕作模式真的不会影响玉米产量吗?”
台安县从2021年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郑孝斗的顾虑可以代表绝大多数农户,采用适当的耕作技术是实现黑土地利用与保护的前提,但改变传统耕作方式不是一件易事。在实际生产中,农户选择何种耕作技术,往往会详细计算经济账。
农业保险可以有效降低农户使用新技术的顾虑,激发农户参与黑土地保护的意愿。为此,当地农业部门与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共同研究和探索黑土地保护利用方面的金融与保险机制,设计出针对性强的保险产品给百姓兜底,为黑土地可持续利用保驾护航。
2023年5月,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作物损失补偿保险正式落地台安县,“这是一项收入险,通过‘政策+商业’双重风险保障,根据土地情况设置不同的赔偿标准,确保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中华财险辽宁分公司农险部产品创新室主管杜天石介绍。
“保险公司为我的地块针对性设定了一个最低收入标准,从800元到1200元不等,如果因为保护性耕作方式导致收入降低,保险公司会启动赔付,黑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在保证收入不降低的情况下还可以参与黑土地保护,提高黑土地地力,这件事可行!”郑孝斗说。
一年过去了,郑孝斗算起保护性耕作的经济账时,满脸笑意。郑孝斗一共种了600亩地,用传统耕种方式,每年春耕要用一个星期时间来耕地和播种,每亩地成本就要80元。现在这笔钱省下来了,还有部分地块因地势低洼受到涝情产量较低,获得保险赔付,平均每亩地赔付56元,再加上参与保护性耕作每亩地政府补贴38元,一亩地收入比之前提高近200元。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作物损失补偿保险这种创新险种,给实施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农民吃了颗“定心丸”,真正实现风险减量,调动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破解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项目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难题。
“台安县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和少耕、免耕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上解决土壤风蚀、水蚀的问题,对提高地力水平、保护黑土有很大的好处,土壤肥力提高后,有助于农作物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台安县农业局副局长范宁说。
“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后,玉米的出苗率明显提高,由于秸秆覆盖地表,蓄水保墒能力也得以提升,土质松软透气性好,玉米根系生长牢固,能够很好抗击风雨侵袭。一年下来,较过去精耕细作模式,每亩产量提高200斤。”说起保护性耕作的好处,郑孝斗侃侃而谈,“周围农户看到我的收入提高了,今年也想参与,我们一起为黑土地保护出份力!”
2023年中华财险鞍山公司首次在台安县累计承保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作物损失补偿保险5.11万亩,为2111名农户提供1125万元的风险保障,由于部分低洼黑土地受涝,最终台安项目赔付156.27万元,有效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同时,保障了农户收入水平。
与台安县补偿性保险不同的是,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以秸秆覆盖免耕技术为代表的“梨树模式”已推广十余年,如今探索正向激励性保险,以期通过保险模式创新,量化黑土地保护成效。
“‘梨树模式’下玉米的平均产量比常规耕作高5%-10%,每公顷可节本增效1000-1400元。但为了保持该模式的稳定并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需要金融保险的进一步激励。”王贵满肯定了保险对“梨树模式”发展的作用,并在前期积极与保险公司、金融机构沟通“梨树模式”升级存在的资金缺口,希望更多金融创新产品可以服务黑土地保护,为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提供金融方案。
冬日的寒风在空旷的田野上肆意呼啸,农户、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和第三方检测机构工作人员的脸颊被寒风吹得通红。“我们需要配合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参与土地地力水平检测的采样工作,检测机构工作人员根据检测规范,在土地上进行选点采集土样,我看他们手握仪器,一次次采点,仔细记录,十分辛苦。”四平市强盛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苗永盛讲述着第一次参与土壤定点采样的经历。
“采样是为了测土地地力,这是参与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的必要流程。首次听说这个保险是在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建立的技术指导群中,政府交保费,我们采用保护性耕作模式并积极配合第三方检测机构采样,一年后如果黑土地地力指数有所增加,即可获得保险金。”苗永盛说道。
2023年年初,在梨树政府支持下,中国平安产险吉林分公司联合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将传统的灾害补偿保险模式转变为“正向激励”保险模式,创新提出黑土地地力指数保险,以黑土地保护结果为导向,通过保险机制鼓励农民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户“养”黑土地的积极性。
据中国平安产险四平中心支公司农村保险业务部负责人管丽娜介绍,PH值与有机质含量是体现黑土地地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以第三方机构在投保前检测到的耕地质量数值作为基础,一亩地PH值和有机质的保额分别为160元和240元,一年后,检测指标的提升等级越高,每亩地可获补偿金额越高。
“前期保险公司和第三方机构已经来我的耕地检测过三次,前三次显示有机质值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今年春耕前再测一次,如果地力指数有所提高,我们就可以获得正向激励金了,看到指数提高,我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苗永盛说。
截至目前,平安财险已在长春市二道区、榆树市复制了“梨树模式”,累计承保11个种植合作社、20个村集体共计19.3万亩耕地,提供1.1亿元的地力提升金额保障。
无论是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农作物损失补偿保险,还是正向激励性耕地地力指数保险,都是保险助力黑土地保护的有效探索。保险赔付机制直接与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或耕地地力改善等级挂钩,形成了对黑土地地力保护的有效激励。保险赔付金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务农成本,提高了农户保护黑土地和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信贷模式创新撬动保护性耕作推广

“保险产品像是一把钥匙,一方面让金融机构放心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另一方面让经营主体有信心、有底气扩大耕作规模,从而发挥金融的撬动作用。利用保险信用增级功能,让金融活水‘润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谈及“保险+信贷”模式,王贵满这样说。
吉林省梨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以下简称“梨树联社”)将保险与信贷有机结合,发放“黑土地地力指数+保险+信贷”创新产品,让黑土地地力指数与信贷增信同向发力,根据参与黑土地地力指数保险的面积、规模及最终赔付作为征信情况的指标,提高贷款授信额度。
“经第三方机构测定评估,投保区域性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且地力指数较上一年提高的农户,贷款利率在原基础上降低5个基点,降至3.8%,同时享受与改善程度相对应的正向激励保险赔付。该模式已成为农业保险服务农业生产和农村信贷的重要纽带,有效缓解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有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还指导省内金融机构创新推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黑金贷”“黑土粮仓贷”“高标准农田贷”等黑土地保护信贷产品。同时引导金融机构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加大对黑土地保护领域的贷款优惠倾斜力度。据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统计,2023年1-6月,省内银行机构黑土地保护领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16%,同比下降0.72个百分点。
走进梨树县卢伟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子里,免耕机、秸秆归行机、打捆机整齐摆放,但在合作社侧面的一个屋子里,还摆放着多年前的耕作工具,记录着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从2011年成立至今的发展历程。社员从最初6户发展到180户,农机具从1台(套)发展到60台(套),土地经营面积从百亩扩大到上万亩,合作社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支持。

在吉林梨树县梨树镇泉眼沟村,免耕播种机正在进行春耕作业。 资料图

“我们合作社面积达500公顷,从农资、农机到技术推广等,样样都需要资金。由于合作社多年持续扩大保护性耕作模式,2021年获得了‘黑土粮仓贷’首笔法人贷款185万元,这也让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底气更足了。”合作社负责人卢伟说。
“‘黑土粮仓贷’是为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资金难题推出的创新金融产品。”中国农业银行梨树县支行副行长韩冰介绍,“截至2023年末,‘黑土粮仓贷’余额达1.11亿元,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等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金融助力下,得以更好落实在田间地头。”
农业主体贷款缺少担保物是个由来已久的问题,针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梨树农村信用联社采用授信模式,设计了“黑金贷”粮食规模种植贷款,围绕粮食产业链,在备耕、生产种植、销售等环节服务梨树现代农业生产单元。
宁浩家庭农场位于梨树县郭家店镇孙家屯村,以玉米种植为主。去年初,农场负责人王宁早早开始谋划种植1200公顷玉米的春耕备耕事宜,一算还有几百万元的资金缺口,他想到了无须担保的梨树联社寻求帮助。由于信用良好,条件符合,递交了“黑金贷”申请材料后,王宁很快就拿到了这笔贷款。
“除了无须担保、流程简便,一系列贴心服务才是‘黑金贷’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前期黑土地研究院为我们提供农业种植技术服务,与梨树联社签订贷款合同,春耕时发放贷款600万元,秋收后将粮食存储到第三方公司,卖粮之后还清贷款即可,利率相对较低,还有近五个月的免费储存期。”王宁说。
“‘黑金贷’不止解决钱的问题,还与能提供粮食烘干、收储服务的第三方公司合作,创新延迟结算服务,为农民卖粮难问题提供了一条解决的新思路,打造一条农业产业链闭环金融服务模式。”梨树联社副主任李凯说。
黑土地保护类贷款的实施离不开金融政策的指导与支持,吉林省印发《吉林省金融支持黑土地保护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加大对运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为黑土地保护金融支持提供了政策依据。截至2023年6月末,吉林省黑土地保护类贷款余额1022亿元,同比增长13.9%,年内累放黑土地保护类贷款163.1亿元,同比增长49.3%。
“除了商业银行贷款,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模式,推行‘高标准农田+金融’模式,争取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质量提升工作,支持黑土地保护、轮作休耕、退化耕地治理等。”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
银行信贷、项目融资,各金融机构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实践着对黑土地保护的主体、装备、技术、设施等全产业链的服务和支持,尽管仍处于点上探索的起步阶段,还没有在更大范围推开,但产品在不断创新、政策在不断完善、参与主体越来越多,一股多方投入保护黑土地的合力,正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庞博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往期回顾

“老”豆腐 新“味道”
一颗大豆的“十八般武艺”
今天您喝奶了吗?

乡村经营十大新变

寻访“大白菜”
乡村劳务品牌成长记

李仲娥的村级养老院

看乡村老有所养这样“兜底”

法律援助,解讨薪农民工维权之困
家政女工梦雨的梦
阻击红火蚁

田鼠大婶,在田里写作


监制:高雅 编辑:邓荟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