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分析与违约处置

史晓姗 中证鹏元评级 2022-04-25


  "主要内容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相对优质的企业,也会由于宏观形势、行业政策环境、公司治理等问题产生财务风险,最后引发信用风险。


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上市公司债券发行规模与信用债增长情况基本一致,其规模占比2015年来呈现下降,尤其是2019年以来,占比明显下降。上市公司发行主体数量在2019年也出现明显减少,2021年占比继续下降。


上市公司债券违约及处置:截至2021年11月3日,上市公司累计有58家主体违约,涉及债券186只,占比分别为25.4%和25.0%。(1)违约特征:第一,违约主体中高评级占比逐渐提升,2021年AA+及以上占比50%。第二,违约上市公司行业分布较广,涉及22个行业,房地产、公用事业、传媒行业,合计占比31%。第三,违约上市公司地区分布较广,涉及21个省,前5个省份合计占比47%,集中度较高。第四,从触发事项看,除本息未能如期兑付外,破产和保护性条款触发的比例较高。第五,从公司属性及股东看,民营企业为主,且以自然人控股为主。15家法人股东已发生债券违约,占法人股东的37.5%。第六,从违约债券类型看,上市公司违约债券以公募公司债、私募公司债和中期票据为主。(2)债券处置情况:2020年以来,已违约主体进入破延期兑付和破产诉讼有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13家上市公司采用破产重整方式,47只债券宣布延期兑付。


上市公司信用分析:风险分析,起始于财务风险分析,落脚点在流动性风险分析。(1)上市公司融资:从目前资本结构看,上市公司仍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其次在直接融资方式中,债券比例逐年提升,但整体债券风险有限。(2)违约风险关注点:第一,违约根本原因,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包括行业下行、再融资环境收紧、公司战略不当和公司治理不完善。第二,风险关注点,即违约原因最终所体现的财务指标,分为“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和“现金净流入不理想”两个方面。第三,上市公司特有风险。包括股权质押风险、可转债、可交换债提前回售风险、退市风险和ESG风险。


整体来看,上市公司再融资以信贷为主,其次是债券融资,债券风险整体较小,主要集中在公司债和中期票据。个体风险来自于还本付息压力,可以从直观财务表现关注企业风险。随着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完善,部分企业风险面临重估,需要对上市公司关联方支持进行动态考量。此外,还需关注上市公司因股价异动带来的股权质押风险、可转债提前偿付风险、退市风险等。


"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中相对优质的企业,也会由于宏观形势、行业政策环境、公司治理等问题产生财务风险,最后引信用风险。本文将从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与违约入手,再通过其融资特征分析其违约原因和风险关注点。





一、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与违约情况





(一)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与存量情况


2014年来我国债券市场呈现高速发展,从2014年的12万亿增长至2020年末的23万亿,年度发行量逐年增长。截至2021年11月3日,存量规模约126.6万亿,成为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其中,非金融机构信用债发行规模也快速增长,但期间受信用风险影响,发行规模和净融资呈现一定波动。具体来看:信用债规模占比2017年来呈现明显增长,此后维持相对稳定,一方面,是因为2015年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后,发行规模骤然攀升,另一方面,2019年来政策相对宽松,整个市场再融资环境较好。2020年,受缓解疫情相关政策影响,信用债净融资规模增长至4万亿左右,2021年因到期规模较大,本年度累计净融资出现回落。



上市公司债券融资与信用债增长情况基本一致,其发行规模占比和主体数量占比2015年来呈现波动下降,尤其是2019年以来,占比明显下降。



从上市公司历年发行情况看,短期融资券的规模占比最高,2020年发行约1.4万亿,占比54%。2015年公司债改革后,公司债品种呈现大幅增长。2019年,受上市公司再融资新政影响,可转债占比提升。较非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可转债占比较高,而非上市公司的可交换债占比较高,反映出两种债券不同的融资特征与企业性质相互匹配。


从存量债券看,非金融机构信用债存量规模约28.4万亿,其中,上市公司存量债规模3.83万亿,占比13.5%,主要集中在公募公司债、中期票据、可转债,占比分别为31.4%、26.7%和16.6%。



信用等级方面,2014年-2021年的发行主体信用等级以AAA级为主,占比在30%以上,AA+及以上的高等级主体占比50%左右。2021年上升至65%,高等级主体占比明显提升。AA级主体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从2015年28%下降到2021年14%,融资分化明显。上市公司存量债券主体级别以AAA级为主,占比51%,远高于非上市公司。按发行人数量统计,上市公司AA+及以上主体级别占比45%,高于非上市公司10个百分点。




(二)上市公司债券违约及处置情况


1、违约概况


截至2021年11月3日,债券市场违约债券[1]共744只,累计违约规模超过6,000亿元。其中,上市公司累计有58家主体违约,涉及债券186只,占比分别为25.4%和25.0%。从2014年我国债券出现违约后,债券市场违约大概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2014至2015年11月的经济下行周期;第二,2016年至2017年末供给侧改革初期;第三,2018年至2019年末推动金融端供给侧改革;第四,2020年至今,新冠疫情叠加经济下行压力。


在上述背景下,上市公司的违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2014年至2017年,期间多数债券违约与行业周期、去产能政策关系密切;第二,2018至2019年,主要是金融供给侧改革下,2018年股市下跌,导致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显露,推动流动性风险攀升,导致上市公司违约数量与占比快速上升;第三,2020年至今,由于宽松的政策和前期风险的释放,上市公司占比明显下降。2021年至今,共新增6家上市公司违约,本年累计新增违约债券52只,占比分别为26.1%和36.1%。因存续债券规模较大,2021年上市公司违约规模占比上升。整体看,2018年来的违约数量大幅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再融资对企业的重要性,尤其是上市公司。



2、上市公司违约特征


除了前文的宏观背景和发行特征,上市公司违约债券表现出一些特征:


第一,违约主体中高评级占比逐渐提升。从2018年开始,AA+级以上的违约主体数量逐渐增加,2020年占比58.3%,2021年下降至50%,但占比依然较高。



第二,从行业分布看,违约上市公司行业分布较广,涉及22个行业,其中,房地产、公用事业、传媒行业较多,合计占比31%。此外,轻工制造、医药生物、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分别有4家主体出现信用风险。从时间分布看,医药生物、传媒、房地产、汽车和休闲服务行业2020年来累计数量较多,而轻工制造、有色金属、机械设备、化工等行业则集中在2019年出现违约,风险出现释放后,新增违约主体较少。



第三,从地区分布看,违约上市公司地区分布较广,涉及21个省。其中,广州和北京分别有8家和7家主体违约,前5个省份合计占比47%,集中度较高。从违约时间分布看,海南、陕西、新疆和重庆的违约均发生在2020年以后,而广东和北京虽然违约数量较多,但多发生在2018和2019年。



第四,从违约类型看,以实质性违约为主,其次是保护性条款(含交叉保护条款)触发。从触发事项看,除本息未能如期兑付外,破产和保护性条款触发的比例较高。保护性条款,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对发行人的约束力逐步提升。此外,破产制度的完善,降低了企业通过破产重整解决债务的问题的难度。



第五,从公司属性及股东看,民营企业为主,且以自然人控股为主。58家违约上市公司中,国有企业5家,民营企业53家。从实际控制人看,以自然人为主,占比81%,无实际控制人企业4家。从第一大股东看,有18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境内自然人,其余40家为境内外法人,其中,15家已发生债券违约,占法人股东的37.5%。可以看出,法人控股的上市公司,存在母子公司信用质量高度关联的情况,造成相关增信支持的弱化,通常为“子强母弱”。



第六,从违约债券类型看,上市公司违约债券以公募公司债、私募公司债和中期票据为主,占比分别为33%、24% 和23%,与其发行特征一致。随着前期发行债券的逐步到期,违约公司债累计占比最大,为56%。


3、违约债券处置概况


2020年以来,已违约主体进入破延期兑付和破产诉讼有明显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有47只债券公告延期兑付,占上市公司违约债券总数的25%。破产重整的进程有所加快,累计有13家上市公司进入破产重整 。其中,8家上市公司完成重整,1家破产清算,1家进入破产计划执行阶段,其余仍在重整程序中。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其完成比例16%,高于非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相比,受融资难以难易程度影响,上市公司延期兑付比例较高,破产比例较低。






二、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分析





(一)风险评估逻辑


1、风险评估逻辑


结合当前违约案例情况,相比于业务风险,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与违约风险的相关性更大。因此,在评估企业偿债能力时,其核心逻辑是:第一,以企业杠杆状况作为出发点,结合盈利状况分析其财务风险;第二,重点结合 “流动性获取能力”分析,得到主体自身的偿债能力状况;第三,考量外部支持能力和意愿得到主体最终的偿债能力。信用风险分析,起始于财务风险分析,落脚点在流动性风险分析。财务风险高,但再融资能力强,企业的偿债压力未必很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获取流动性的能力和外部支持的能力存在一定的不确定。第一,融资渠道、资产变现等途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融资渠道多样性与企业经营情况、宏观政策相关,其中银行授信额度是历史信用质量考核指标,其余额规模与未来再融资规模并非绝对正向相关。资产变现能力,与资产性质、受限情况、绝对规模、宏观经济环境相关。当企业出现负面事件,上述方式的可操作性可能降低。第二,外部支持情况的不确定性较高,尤其是股权关系不稳定的企业。2021年来,对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估,逐步回归主体自身的信用评估上,强化对外部支持的动态考量,除非支持确定性较高,否则不作为重要参考。在2021年级别下调的企业中,不乏外部支持减弱的情况。



2、上市公司再融资


再融资方式除自身内部资产变现外,主要来自于外部融资。和普通工商企业相比,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的增加了股权融资的方式。


从目前资本结构看,上市公司仍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其次在直接融资方式中,债券比例逐年提升。第一,98%的A股上市公司2020年债券余额在总负债的10%以下,而36%的公司借款余额在10%以下,相对来说,上市公司资金来源仍以银行借款为主。第二,直接再融资方式中,债券融资比重2018年来逐渐提升。其中,2017年后的再融资政策调整[2],推动了可转债发行。同时,在2018年和2019年的股市下跌中,可转债表现出较好的防御性,市场接受度进一步提升。第三,虽然上市公司直接再融资以债券为主,但整体规模较小。A股上市公司中曾进行债券融资(包括可转债、公司债等品种)的主体占比19.1%,而近三年债券市场中上市公司新增债券规模占比在18%左右。整体来看,上市公司直接再融资中,债券融资比重上升,但整体债券规模有限。



(二)上市公司债务违约风险关注点


本节将在违约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上市公司债务分析关注点。


1、违约原因


上市公司出现债务风险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当出现一个或多个风险因素,而未及时处理和纠正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将逐渐形成,在融资环境收紧时演变成流动性风险。


(1)宏观方面


第一,行业下行或受到冲击。在2014年初期,受产能过剩行业下行影响,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出现明显下滑。此外,部分行业随着技术发展,面临转型,传统业务占比较高的企业收入出现明显下滑。例如,传媒行业。受新冠疫情影响,交通运输、旅游、地产,以及公用事业(涉及地方政府财力)受到明显冲击,相关企业的项目开工延缓、收入大幅下滑。第二,再融资环境收紧。随着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对民营企业,尤其是债务压力较大的企业来说,再融难度明显提升。2020年来,随着信用风险的发生,融资发生明显分化,低资质(包括高负债、弱盈利等)企业的融资难度上升。此外,从区域看,部分地区净融资出现收缩。受上述因素影响最终可能导致企业融资难度与成本上升,融资渠道收紧。


(2)微观方面


第一,公司战略不当。这里包括经营战略、投资战略和财务政策等。受行业竞争以及公司发展需要,部分公司进行外延扩张,包括同行业并购和跨行业并购,以实现业务多元化,或借壳上市。部分并购行为,存在高溢价和对赌协议现象,使得企业面临后续的商业减值压力及股权或现金的流出。跨行业并购极易出现并购后管理及业务上协调整合情况不佳的现象。此外,根据公司发展需要,会给予客户不同的信用政策,从而影响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第二,公司治理不完善。这里包括股东稳定性、内控机制,负面舆情(包括实控人负面事件,财务造假)等。部分违约企业因为股权之争、关联方占款、担保违约、实控人负面事件等原因,对内外部融资带来负面影响,股东支持能力下降。上述两方面原因,最终可能导致企业债务率高、资金占用严重,以及隐性现金流流出的风险。


2、风险关注点


上述原因最终反映在财务指标上,是平日可以进行风险监控的直观方式。


(1)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第一,资产流动性差,受限程度较高。资产中以应收类款项、存货等为主,占款严重,变现能力弱,尤其是地产类和建筑装饰类企业。同时,受债务压力凸显影响,公司信用融资难度提升,抵质押融资占比升高,受限资产规模增长,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尤其是地产类企业),以及所持有的公司股权等。对于集团型企业,部分内部财务公司将对子公司现金进行集中管理,容易出现关联方占款的问题。


第二,负债结构不合理。风险企业多表现为,在前期集中大规模融资扩张后,面临债务集中到期的问题。尤其,对于债券发行人,还存在提前回售、加速到期等情况。


第三,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一方面,期限不合理。部分企业存在短借长投,在融资受限时,现金流缺口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随之上升。另一方面,规模不合理,资产负债率过高。过渡依靠债务融资,使得债务偿还压力过高(尤其有息债务规模过高),同时也意味着在风险暴露时,可以变现的资产对负债的覆盖率较低。


(2)现金净流入不理想


流动性风险最直接来源于再融资能力的下降,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


第一,收入下滑,经营性现金流弱化。不论行业下行,还是公司战略不合理导致的经营亏损,首先会表现为收入下滑。其次,经营性现金流弱化。为加快产品周转,风险主体可能会给予下游客户较宽松的信用政策,从而导致应收类款项增加、经营性现金流弱化。产业链上关联方经营的恶化,也会导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的弱化。例如,恒大债务风险暴露后,上下游部分企业因账款回收出现问题而出现流动性风险,主体信用等级被下调。


第二,外部融资渠道收缩。企业风险显露后,会通过资产处置获得现金流,但资产质量决定了处置进度。一般,会出现价格过低、无交易对手等情况。银行、非银金融机构、政府、股东及关联方(包括实际控制人),都是企业外部支持的来源。其中,当企业出现债务风险后,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一般会逐步收紧,且因为授信往往以集团形式进行,从而对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再融资都造成影响。此外,受公司信用风险影响,股东及关联方的支持或出现改变。一方面,信用质量与公司可能存在同步性,尤其是“子强母弱”型集团。另一方面,出于战略考虑,或降低对风险企业的支持。这里需要注意,过去受国企信仰影响,部分企业虽然存在财务风险,但再融资相对可以持续。但随着信用评估回归公司自身,此类现象将逐渐减少,企业的再融资能力将主要与企业自身信用质量挂钩。



在资产负债、现金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综合信用评价指标(即财务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指标)来衡量企业偿债风险,进行定期风险评估。


(3)上市公司特有风险


第一,股权质押风险。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虽然股票质押融资暂时改善了股东流动性,但当股票价格下跌时,可能存在爆仓风险,导致控制权变更或股东被迫投入更多货币资金进行补仓,反而削弱股东支持能力。投资激进的民营上市股东股权质押比例普遍较高,股权质押风险是常见的风险之一。


第二,可转债、可交换债提前回售风险,作为股债结合的融资品种,其风险存在一定的特殊性,除了还本付息的限制外,其偿付可与正股表现直接相关。例如,辉丰转债募集说明书约定,如果正股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格低于转股价的70%时,将触发回售条款,可转债持有人可以将持有的可转债全部或部分按面值的103%价格回售给辉丰股份。“19华菱EB”募集说明书约定,如果华菱钢铁A股股票收盘价在任何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当期换股价格的70%时,持有人有权全部或部分以面值加上当期利息回售给公司。相比一般债券中约定的定期回售条款,可转债和可交换债的持有人能及时进行回售,但同时,可能造成发行人流动性压力的进一步攀升。


第三,退市风险。上市公司受经营业绩影响,因不满足相关规则,出现退市风险,包括收入、股价不达标、财务造假等强制退市情形,从而丧失一种重要融资方式。2020全年强制退市公司数量达16家,创下历史新高。随着2020年12月31日,退市新规正式落地,将以组合财务指标考核持续经营能力,加速僵尸空壳企业出清,或有更多企业出现强制退市。


第四,ESG风险。ESG可持续发展,是指从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这三大维度去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长期价值。2021年2月,证监会在《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将ESG信息纳入沟通内容。2021年6月,证监会再次修订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格式与准则,增设了两个ESG有关专章,充实整合内容,明确有关披露要求。我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呈增长态势,2020年约有27%的上市公司发布了ESG报告。随着,风险ESG投资理念的发展,ESG风险成为限制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一个因素。


整体来看,上市公司再融资以信贷为主,其次是债券融资,债券风险整体较小,主要集中在公司债和中期票据。个体风险来自于还本付息压力,可以从直观财务表现关注企业风险。随着信用风险评估体系的完善,部分企业风险面临重估,需要对上市公司关联方支持进行动态考量。此外,还需关注上市公司因股价异动带来的股权质押风险、可转债提前偿付风险、退市风险等。



[1] 本文所指的违约情形包括:未能如期兑付本息、回收款项,交叉违约、技术性违约、破产、加速到期等。

[2] 2017年2月,证监会宣布对非公开发行股票规则进行修订,对于定增的定价基准日限定在发行日首日,规定再融资(包括首发、增发、配股、定增)必须间隔18个月,但发行可转债、优先股不受此限制。


作者 I 史晓姗

部门 I 中证鹏元评级 研究发展部

关注公众号向后台留言可获得更多报告

转载请标明出处


欢迎关注#中证鹏元评级#视频号



   ●10月主要经济指标企稳,关注地产边际放松信号

   ●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信用评级要求放宽,更加考验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区域观察篇:走进宁波,重新认识民营经济“重镇”

   ●透过挖掘机数据,悲观看待房地产行业第四季度行情

   ●城投公司参与基础设施公募REITs的模式分析

   ●偿二代二期对资本认定趋严,部分险企存在资本补充压力

法律声明:

    本公众订阅号(微信号:中证鹏元评级)为中证鹏元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证鹏元)运营的唯一官方订阅号,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对任何因直接或间接使用本订阅号刊载的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或损失,中证鹏元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订阅号所发布的原创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合规渠道,通过合理分析得出结论,结论不受其它任何第三方的授意、影响,特此声明。报告中观点仅是相关研究人员根据相关公开资料作出的分析和判断,并不代表公司观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