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主要内容核心观点:开年经济恢复,尤其是消费和地产销售表现亮眼,总量好但结构分化,仍是弱复苏。经济乘势而上,着重扩内需。欧美抗通胀和银行业危机难平衡,加大全球金融市场脆弱性;国内三重压力有所缓解但经营主体活力和信心有待加强。物价低位运行,通缩有担忧,紧盯PPI拐点,出口仍有回落压力,消费继续恢复,是今年最重要抓手。总量政策加码但不强刺激,财政支出有强度,疏通宽信用传导路径,提高资金活性;城投融资监管延续偏紧,债务化解不断推进;地产改善放缓,政策需针对性加码。债市融资回暖,利率有下行空间。一、202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回顾:开年复苏,总量好,结构分化,仍是弱修复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消费贡献大幅增加,居民收入名义增速不高。青年人就业压力大,通缩担忧加剧。社融和信贷开门红,资金活性不足;财政收入回升,支出有韧性,政府性基金收支处低位。工业生产小幅恢复,服务业改善明显。消费亮眼,外贸韧性超预期,地产投资降幅收窄,基建和制造业投资平稳增长。二、2023年宏观经济年中展望:乘势而上,扩内需,总量政策淡化(一)外部环境:抗通胀与信贷紧缩,欧美银行业危机加大全球金融市场脆弱性。一是抗通胀和银行业危机难平衡,全球流动性紧缩,美国或将结束加息,虽然通胀存在反弹的可能,但基本可以确定美国本轮加息周期接近尾声,至于是否开启降息,这取决于通胀和信贷紧缩的考虑,市场已经开始交易降息预期,我们认为年内开启降息的可能性不大。二是警惕美国债务上限风险,美国将步入衰退;三是俄乌政治冲突仍有不确定性;四是中美大国博弈。(二)内部挑战:三重压力虽有缓解,内需不足是最大问题,防风险进一步加强。一是疫后伤疤效应仍在,资产负债表的受损难以快速扭转,居民加杠杆意愿受限,企业端盈利偏低,民间投资增速下探,经营主体活力和信心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民营企业。二是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风险,主要是金融风险、地产债务违约风险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近期“大角星”奥密克戎亚种XBB.1.16有所增加,警惕疫情的局部反弹。三是金融机构改革,或开启新一轮监管的调整,注意未雨绸缪。(三)二季度GDP增速有望达到8%左右,外需有压力,内生动力不断加强,关注PPI拐点。整体看,经济内生动能持续释放,二季度GDP增速预计能达到8%左右的全年最高点,全年GDP增速初步测算可达到6%左右,呈现“N”型走势。总基调是以稳为主,注重高质量发展,统筹推动“四个持续”,以扩内需为主,提振企业经营活力和信心,重点加强现代化产业体系、民企、新能源汽车等方面支持和发展。(1)物价低位运行,“猪油”不振,通缩有担忧,全年难以突破2%;PPI是经济上修和市场风险偏好的重要拐点,M1-M2增速领先PPI,大部分情况下在6个月左右;就业逐步好转,青年人失业率回落。(2)生产端,企业利润和去库存有望迎来拐点,服务业将延续复苏,工业增加值对经济的指示性作用减弱。(3)需求端,外需出口整体仍有回落压力,可以通过观察CRB现货综合指数增速来进一步辅助判断出口走势。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新增专项债发行前值,基建投资仍有力度,制造业投资或难有较大起色,地产投资和销售小幅修复但不宜太乐观。消费是今年经济的最重要抓手,特别是服务消费明显恢复,观测消费复苏的持续性和高度。(4)美元指数走弱,国内基本面走强,中美国债利差收窄,人民币汇率有升值空间。(四)宏观政策:有空间,不强刺激,合力促高质量发展。三年疫情期间政策总体不收缩不收紧,保持稳健积极,经济推动比较依赖政策的拉动,市场也形成了对政策利好的强期待。今年以来,内外部环境有所变化,经济处于恢复周期,内生活力逐步修复,经济内发可以形成发展动力。后续总量的宏观政策宽松和刺激的必要性有所降低,这也是经济周期决定的。4月末政治局会议传递了高质量发展偏中性的政策基调。(1)货币政策着力宽信用,更加注重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的机制,提高资金活性。降息降准的必要性降低但可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支出仍有强度,加力提效。(2)产业政策,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注科技创新、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3)城投融资监管延续偏紧,公开发行债券违约风险极低,重点关注城投债务化解和市场化转型,城投债利差由一季度逐渐收窄到较低位置,信用下沉规避尾部弱资质区域。(4)房地产方面,稳地产仍重要,是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政策要持续加码。关注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业务机会。积极参与消费基础设施REITs,利好如万达、华润、万科、新城控股、龙湖等持有较多优质购物中心和消费基础设施的企业。(5)债券市场方面,信用债一级市场融资回暖,城投债发行规模预计小幅增长,净融资规模较为稳定,注意城投企业债过渡期的安排和准备将要出台的新政策。鉴于政策偏中性,一季度房地产贷款和绿色贷款增速小幅下行,当前经济弱复苏格局不改,叠加银行净息差承压,存款降息空间大,债市利好因素较多,二季度10年国债利率仍有一定下行空间。重点关注基本面是否超预期上涨,还有流动性的变化。"核心观点:开年经济恢复,尤其是消费和地产销售表现亮眼,总量好但结构分化,仍是弱复苏。经济乘势而上,着重扩内需,欧美抗通胀和银行业危机难平衡,加大全球金融市场脆弱性;国内三重压力有所缓解但经营主体活力和信心有待加强。物价低位运行,通缩有担忧,紧盯PPI拐点,出口仍有回落压力,消费继续恢复,是今年最重要抓手。总量政策加码但不强刺激,财政支出有强度,疏通宽信用传导路径,提高资金活性;城投融资监管延续偏紧,债务化解不断推进;地产改善放缓,政策需针对性加码。一、2023年一季度宏观经济回顾:开年复苏,总量好,结构分化,仍是弱修复(一)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消费贡献大幅增加,居民收入名义增速不高初步核算,一季度我国GDP总量为284,997亿元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GDP同比增长4.5%,名义GDP同比增长5.0%,季调环比增长2.2%,较去年四季度上行1.6个百分点,季调环比折年率达到了9.1%。其中,三大产业分别同比增长3.7%、3.3%、5.4%,较去年四季度降低0.3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上升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恢复较快,第二产业表现一般。从三大需求来看,最终消费支出对GDP贡献率大幅上行至66.6%,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较去年四季度增加6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贡献率分别为34.7%、-1.3%。从收入来看,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万元,同比名义增长5.1%,实际增长3.8%,比去年四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同比名义增长4.0%,实际增长2.7%,比去年四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0.8个百分点。分地区来看,目前广东、江苏和山东等经济大省GDP增速基本符合预期,江西省GDP增速仅有1.2%,排名垫底;东三省GDP增速较快,其中吉林省GDP增速达到8.2%,位居全国第一。总体看,一季度GDP增速并未超我们的预期,需要指出的是,Wind一致预期是4.0%,注意这个预期是在出口数据未大幅好转的前提下的预测结果,市场投资者预期在出口数据公布后已经对经济增速4.0%的预期有所上修。经济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产需两端均有所改善,内生动能不断恢复,政策发力也较为明显,但在积压需求集中释放后,名义增速增长偏慢,“伤疤”效应难以快速好转,结构性问题不少,整体还是偏弱修复,持续性和高度需要进一步观察,信心和预期的提升还有待加强。(二)青年人就业压力大,通缩担忧加剧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5%,比去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其中3月失业率为5.3%,下行明显,31城失业率也逐渐下降,就业人员工作时间增加。3月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9.6%、4.3%,分别较前一个月上行1.5个百分点、下降0.5个百分点,16-24岁青年人失业率再次达到历史次新高,一季度均值为18.3%,比上年末高1.1个百分点,逐月递增,青年人就业形势严峻。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5%,1-3月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2.1%、1.0%、0.7%,逐月回落。一季度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7%,其中蔬菜价格受季节性影响先涨后跌,水果价格持续上涨,一季度鲜果平均上涨11.0%。生猪产能充足,今年前3个月猪肉价格逐步回落,36城猪肉平均零售价格从年初的20元/斤下降至16元/斤。一季度,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7%,国际油价持续下行,布伦特原油跌至80美元/桶以下,进一步拖累CPI同比度数。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偏低,1-3月当月同比分别上涨1.0%、0.6%、0.7%。一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3%,生活资料价格上涨1.2%。1-3月PPI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0.8%、-1.4%、-2.5%,降幅逐月扩大,主要受上年同期基数走高影响,钢材价格上涨,能源价格有所拖累。从环比增速来看,当前CPI和PPI的环比增速均偏低,处于近几年来的低位水平,叠加同比增速的连续多月回落,由此引发通货紧缩的担忧。对于通缩的具体认定,学术界存在巨大争议,根据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是否下降可以形成不同的“要素组合”,甚至物价水平是参考CPI、PPI、GDP平减指数以及持续时长都有争议。易纲行长曾在2000年发表的《治理通货紧缩与微观机制改革》一文中提出,分析通货紧缩要强调“两个下降、一个伴随”,即物价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增长下降,伴随着经济衰退,但并非完全拘泥于这些条条框框。前文分析的名义GDP增速与居民收入偏低也可看到,当前PPI价格确有通缩压力,企业盈利偏低,国内需求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三)社融和信贷开门红,资金活性不足;财政收入回升,政府性基金收支处低位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科学管理市场预期,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约14.53万亿元,同比多增2.47万亿元,主要系表内信贷和政府债拉动;信贷增加10.60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26万亿元,其中企业端同比增加1.91万亿元,居民端同比多增4,500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1,258亿元,企业端贷款强,居民端贷款弱。3月末,社融增速小幅回升至10.0%,M2增速上行至12.7%,M1增速下降至5.1%,社融和M2剪刀差处于低位,宽信用的传导路径不畅;M2和M1的剪刀差有所扩大,资金活性进一步降低。总量货币政策继续发力,实施一次降准25BP,1年期和5年期LPR继续持平,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继续支持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41亿元,同比增长0.5%,较1-2月由负转正,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3月当月同比增速达到5.5%,随着经济修复,财政收入企稳回升。一季度,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1.4%,国内增值税增长12.2%,主要受去年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于今年入库等因素带动。国内消费税下降22.2%,企业所得税增长9.3%,主要是部分税收错期入库。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915亿元,同比增长6.8%,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2.2%,农林水支出增长1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6%,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4%。一季度,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国有土地收入和政府性基金支出分别10,825亿元、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