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用文学化叙事方法做纪录片?让《中国电影红色梦——梦的开始》告诉你

影视制作杂志 影视制作 2023-04-05

作者 | 北京电影学院 李雯雯

订阅 | 010-86092062




2020年,电影传入中国115年,中国电影教育业已接近百年,新中国电影高等教育即将迎来70周年。为此,我们策划制作了系列专题纪录片——《中国电影红色梦——梦的开始》,满怀崇敬之情来回顾百年前中国电影教育的发端和那些为中国电影教育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前辈。荣幸的是,该片被评为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重点出版物。



讲述中国电影史的纪录片不多,在本片中,全篇用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来串联历史,不仅直接将历史提拎,令影片具有更大的趣味性,同时以更细节化的面貌呈现出来。此外,我们引入文学化的叙事方法,展现出历史更鲜活生动的一面,给观众创造更多想象的空间,也使影片的呈现更加立体和多元。


01

“大”、“小”历史的双重书写


历史纪录片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挖掘、揭示和呈现历史真实。我们的创作团队秉持“历史的”标准,在开掘深厚历史底蕴的基础上,对一个世纪前电影在中国的引进和发展,中国电影教育的发端和作用等做了全面和系统化的梳理和叙述,以全景式的展示拉开整部影片的序幕。

由1895年电影在法国正式诞生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从海外引入了优秀的导演、表演、摄影、编剧等,影片叙述至此,“镜头”开始逐步拉近,“切入”主要人物特写,从“大历史”的书写转入“小历史”的刻画

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中国电影教育的领路人,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蔡元培;中国第一部电影法令和第一个电影教育组织的实际领导者郭有守;中国电影高等教育第一位专职教师,中国电影教育界最活跃的领袖人物孙明经;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电影事业处处长,第一家国营电影制片厂厂长,“民国传奇人物”张冲……陆续登场。

蔡元培

我们通过这些具体人物的展现,从微观视角着力表现社会历史内部的个体存在和人性景观,进而构建出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将个体命运与历史的发展有机的联系起来,对历史中的“人”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展现。

中国电影宏大厚重的“大历史”背景,用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的“小历史”穿插起来,以小见大,从下至上,全景和特写的结合,“大历史”和“小历史”的双重书写赋予了影片一张一弛的叙事节奏,建构起了影片的张力。


02

历史与现实的融合


“历史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在后期制作此片时,我们放弃了一些传统的“全知视角”的说明性文献影像资料,而是刻意加大现代人物采访影像内容,将言说历史的“话语权”交给现实中的人,将历史“再现”于现代

孙明经是我国电影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承载着中国电影史的多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个自行培养的电影专业人才,中国第一位电影高等教育专职教师,拍摄了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电影,主编了第一本电影与播音教育的专业学术杂志……

孙明经

在讲述孙明经的故事时,我们通过孙明经后人的讲述,电影学界专家的评价,孙明经曾任教的金陵大学(现为南京大学)的实景拍摄,以及南京大学在校师生的回忆和叙述来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和重要阶段。尘封多年的人物、事件、背景的“历史底片”通过“现代性洗印”,重新焕发出鲜活和生动的面貌。

这样的呈现方式,既有历史细部特写,也有历史全景的概览,实现了远观与近看的平衡。采访中历史人物后代的再回首和讲述,以及当代学者和相关人士对历史的理解和评价,一起构成了正在发生的新历史,一种有别于其他史料的“影像史实”,并且将历史拉向现实,拉向当代,拉向观众。


03

历史的美学演绎


影像给了人们阅读、阐释和理解历史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在这部记录片的叙事方式上,我们放弃了抽象、宏大、分析、说明的科学研究式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而运用文学化的叙事方式通过创造性描述的方法再现历史场景,制造期待视野催生的开阔的审美联想空间,实现文本与读者间的心灵碰撞与共鸣,以创新性的美学方式探索打开历史的路径,在完成影像史学的任务之上进一步实现“美学”的史学

史学家黄仁宇先生曾说:“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历史的影像书写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和前瞻意义。对于中国电影教育历史深层次的思考,对建构当代电影教育,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全文详见《影视制作》杂志2020年第10期


END

【推荐阅读】

故事片剪辑和纪录片剪辑有何不同?电影学院导演系MFA剪辑师访谈实践精华

  当代剪辑师群像系列——肖洋:只有真的喜欢才能干电影

 云综艺为什么也能这么好看?《大戏看北京》幕后制作告诉你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