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创系列六 | 支点计划:我们怎样培育支促性机构

2016-06-29 王会贤 公益时报

去年年底,南都公益基金会和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一起,举办了各地支持促进类社会组织交流会。两家基金会发现,很多支促性机构自身也需要支持。


许多支促性机构成立,或者转型过来,首先因为其他公益组织有需求,支促性、枢纽型机构对一线公益组织的注册、行业入门学习、资源协调链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政府在职能转移过程中,也需要支促性机构提供辅导、连接、支持一线公益组织成长,同时更有效率的提高政府的服务管理,协力解决社会问题。


但许多支促性机构成立后,在自身资源积累、能力建设上严重不够。支点计划也正因此而设立,南都与壹基金共同出资100万,为支持促进类/枢纽型社会组织提供帮助。


培训机构和学员机构招募已完成


支点计划的能力建设供应商(培训机构)招募已经截止,总计50家机构报名,数量超出我们对行业内能力建设机构的认识。这50家中分为几种类型,一种是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比如德鲁克;还有一种是擅长某个专项,比如做评估、孵化器或者公益创投等,这些机构将自己擅长的事情开发成一门课程;另外一种是方法类的,比如灵析的信息化管理。


“此前设想的由一两家来统筹培训,看来有些困难,可能要分不同领域,组合五到六门必须的课程,这样比较实际一些。”南都公益基金会黄庆委说。主办方会先筛除一些明显不合格的机构,然后由学员机构投票进行选择。经过第一轮初筛,包括恩派、深圳市现代公益研究与评估中心、灵析、德鲁克、广东省社会工作师联合会、江门市蓬江区社工协会等多种类型的25家供应商进入候选,后续将联合学员最终选择出不少于2家能力建设供应商,按照排名先后配比购买。


学员机构招募也已经完成,约有300人报名,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家支促类机构。支点计划的学员机构微信群已经热闹起来,也有一些地方知名机构做了线上分享。“但从群内人员来看,大部分是已经在做支促类工作的机构,但有些完全不会做的机构,会经过筛选清除”黄庆委说,“另外学员机构中不乏各地颇有影响力的一线操作型机构,他们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判断一般也会承担支持促进类/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工作,因为当地政府想要培育社会组织成长的时候,如果对这方面不熟悉,自然会找做得好的机构来承接这个职能,所以我们尽可能的招进来。”



基本培训流程如上图


100万资金会怎么花?


三七开,30万用于招募能力建设供应商,即提供培训的机构;70万用于支持学员机构,并提供其他非资金支持。


但是,这次培训并不是免费的蛋糕,70万也不是作为培训经费发给各家学员机构,而是作为培训之后实践优秀者的奖励。


黄庆委说,30万是给供应商的课程研发费用,我们鼓励收能力建设费,但收不收由供应商决定。集中培训期间的食宿费用由学员自己承担。“地方这些大机构是有预算的,这样大家才会认真对待培训,而不是我们出一笔钱,又搞了一个免费培训班,大家最后来也行,不来也行。我们不想这样做。”


剩余的70万,则是给做得好的学员机构。怎样算做得好呢?比如他将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和影响,或创建了较好的工作方法,支持到了本地社会组织的发展,扩展了本地社会组织的生存氛围。这部分资金可以叫做行动研究经费,也可以叫做“奖金”(非限定性资金)。


“很多孵化器并不缺这点钱,他们需要的是认可鼓励,同时梳理好自己的经验,不仅能服务好本地,也让更多同行有学习的标杆,共同推动更大范围公益事业的发展”黄庆委说,“资助会在今年下半年完成。目前项目由南都和壹基金共同出资支持,我们保持开放态度,也希望联络更多的资源方,大家一起做好这个项目。”


谭红波:支促性机构最大问题是“自身能力不足”


目前孵化机构或培训机构的主要问题,还是能力问题。要去孵化、支持别人,首先自己得有底气,比如当你自己机构治理都一团糟,怎么去跟别人谈治理。当能力不足时,孵化、培训机构只会越做越烂,或者只能讲一些大家都能在网上看到、通过跟别人交流得到的东西,而不能给予实质性帮助。


多一点务实,少一点务虚

我很赞成支促性机构是慢慢从实操走向孵化,一开始自己是做项目的,逐渐有能力去支持类似组织。有实操经验,就很容易看出被支持机构的问题在哪里,帮他们找到问题,解决困难。比如,一个做救灾方面的支促性机构,首先应该对每个救援阶段的流程、细节都非常了解,并且熟悉领域内人际关系,如果没有这方面经验,怎么去帮助救灾机构,可能连灾区都不知道怎么进。


我们确实是要培养机构自己行动的能力,但有时候支促性机构的一点实质性帮助,比如某一点资源链接,就能帮它往前走一大步。支促性机构是需要告诉支持对象方法论,但也需要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给予实质性帮助。具备这种能力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现在很多支促性机构可能是因为有某一方面资源、人脉而成立的,缺少实操能力,而又没有招到有足够经验的人才。有时候还面临着跟它支持的机构抢资源的问题。


走出只靠工作坊、培训这些提升能力的怪圈,更多地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帮它。当然有时候比如财务培训是非常必须的,但跟实际点的帮助会更好些。务虚的东西少一点,务实多一点。


怎样算孵化成功?

很多人说到孵化就是“有一个很大的地方,提供办公场地;很多机构都在这里,大家可以资源共享、互相交流,我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现在大家对孵化的理解可能有些偏颇,并不只是场地和经费的问题,还需要提供必要的咨询、指导,甚至合作一些项目,在合作过程中帮助它积累项目管理、机构管理的经验。


以及很多人认为,只要帮助这个机构最后注册了,就算成功了。到底怎样算孵化成功呢?应该不仅仅是帮助注册,孵化一个机构可能需要伴随它成长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它能独立去运作项目、筹资。现在讲服务老人、儿童要陪伴式,孵化机构也需要如此。但长期陪伴看不到显著效果,跟很多服务性项目一样,也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所以很多机构量化的标准就是,每年有多少机构从我这里走出去了,就算孵化成功。这是行业内普遍存在的问题。


感谢您对公益时报的关注,如需转载请在公众号回复“转载”取得授权。

作者:王会贤


《公益时报》

来源| 公益时报

责任编辑| 于俊如

微信编辑| 吴丽萍

【作者文章推荐】

江苏风灾“社会组织服务联络中心”成立,官民协调机制是否应常态化?

一起做点无用又有趣的读书人的事——单向街公益基金会成立

《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发布:我国儿童福利制度进入崭新阶段

你支持学校给孩子开设公益课吗?

专家谈社工性侵女童:行业自律与发展速度脱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